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https://img.taocdn.com/s3/m/d5a55d8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c.png)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生平张秉贵(1918—1987),北京人,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
张秉贵从1955年11月到北京市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从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
他通过特有的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为顾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典范。
20世纪50年代,他总结出站好柜台要做到的五点:精神饱满、思想集中、耳目灵敏、抬头售货、动作“三快”。
60年代,他总结出“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售货法,刻苦练就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技。
70年代,他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归纳概括为“一团火”精神,响亮地提出“心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的口号。
他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
评价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
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以昂扬的热情和冲天的干劲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去,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
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张秉贵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燕京第九景”。
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2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2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https://img.taocdn.com/s3/m/cb8967e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c.png)
*峨日朵雪峰之侧生平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1950年参军,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
1953年在朝鲜战场负伤致残,转至河北荣军中学读书。
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
1957年被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
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
作品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评价昌耀以边缘化生存中博大的普世理想,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和始终的精神困顿,融汇为青藏高原式的诗篇。
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坚定的道义担当,“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灵魂苦行,构成了他在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
在这首短诗末处,昌耀注明的初稿完成时间是1962年8月。
当时的昌耀,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说“峨堡”的发音。
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镇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
这首短诗创作于昌耀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时期,但作为一个囚徒,他却并不抱怨命运多舛。
这个时期的他,明显不缺乏追求,更不颓废沮丧。
他笔下的那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就好像他生命意义的另一种形式的写照。
1.现代诗的分类中国现代诗按年代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中国现代诗歌——20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中国当代诗歌——20世纪下半叶及以后的诗歌。
(1)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2)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
(3)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4)按长短分:微诗、小诗、短诗、长诗。
2.新边塞诗派新边塞诗派诗歌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的形成是以《绿风》诗刊为刊载媒介发表诗歌的诗人群体不断壮大的结果。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6a8e7b6edb6f1aff001fc4.png)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审定人:【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e 左右..()..() d郎中..() c假借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a89f77ad02de80d5d8400c.png)
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一语文学科课程纲要第一模块(主题)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学习主要有以下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性的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性的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优秀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3dc8eead51f01dc281f196.png)
人性的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一)学习目标:1、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现个性。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能力。
学习重点:用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
学习难点:加强用语言展现内心的表达能力。
知识链接:记叙文及其写作解读要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开端、发展、高潮。
这几个要素必须要在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不论写人的记叙文,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利用好六个要素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①行动描写: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
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
我们借助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也可以参照一些小说作品中的选段来加深对行动描写作用的认识:行动描写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上也有充分的体现,那就是我们熟知的“排出九文大钱”一句。
一个简单的动词,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涵!这也是寓繁于简写人物的典型实例。
②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
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
《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由这个外貌特征可以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鲁迅的《祝福》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
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
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
肖像描写不求形似要求神似,不求描写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
示例:“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反复出现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以塑造刘和珍美丽的形象,更为了戳穿段政府的无耻谰言。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3b9966eefdc8d376ee3277.png)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了解背景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写《言志》作文时,他写下了《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充分表达了少年毛泽东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词的有关知识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五代,这种格式成形于唐,盛行于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
2、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层林尽rǎn()百舸()争流鱼xiáng()浅底万类霜天jìng()自由怅()liáo kuò()问cāngmáng()大地Zhēngróng()挥斥方qiú()万户hóu()màn()江碧透浪è()飞舟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范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范文】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导学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e5def9050876323112128c.png)
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导学案(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整体把握.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点读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飞船的征程,又回到了现在,XX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
时间、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地叙述出来,使人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
总之,主体部分运用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二、细部探微2.这篇通讯是怎样有条不紊地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初步成就的?点拨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我们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3.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
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点拨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
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
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657fadfd0a79563c1e72b8.png)
参考答案●●必修1·第一单元见手抄●●必修1·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①编年;左丘明②春秋三传③公、侯、伯、子、男2、给加点的字词注音3、字形二、课文预习1、梳理结构2、内容探究3、语段赏析三、文言知识归类1、通假字:①已,通“矣”;②共,通“供”gōng);③厌,通“餍”④说,通“悦”yuè;⑤知,通“智”zhì;⑥“阙”通“缺”2、古今异义①古义:动词,从属二主②古义:把……作为;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③古义:使者,出使的人;④古义:那个人;⑤古义:离开3、词类活用:①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
④亡,使动用法,使……衰亡。
)⑤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⑥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⑦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疆界)⑧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弱。
⑨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⑩敝,形容词用作动词,侵害。
4、一词多义封、①以……为疆界,做疆界,动词;②疆界,名词之、①代词,指阙秦以利晋;②代词,代秦军;③助词“的”;④用在主谓之间其、①此事,代词;②语气副词,表示商量希望;③郑国,代词以、①连词,由于;②介词,拿;③介词,用;④表顺承,连词;而、①连词,表顺承;②表修饰,连词;③表顺承,连词;④表转折,连词焉、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代词,哪里●《荆轲刺秦王》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国别、刘向2、字音⑪、给加点的字注音燕(yān)国;樊於(wū)期(jī);夏无且(jū);揕zhèn胸;切齿拊(fǔ)心;戮(lù)没;骨髓(suǐ)偏袒(tǎn)盛chéng水;淬cuì火;濡(rú)缕(lǚ);忤(wǔ)视;瞋(chēn)目;变徵zhǐ;厚遗wèi ;被八创chuāng;卒cù起;陛bì下3、字形(填空)戮lù屠戮//戳chuō戳穿;瞋chēn 瞋目//嗔chēn嗔怪;袒tǎn袒护//坦tǎn 坦诚;忤wǔ忤逆//怃wǔ怃然//仵wǔ仵作;淬cuì淬火//猝cù仓猝//粹cuì纯粹二、课文内容预习1、结构梳理①行刺缘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c87a7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0.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册导学案第一单元爱与亲情课文导读本单元主要围绕着爱与亲情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写不同的家庭关系和亲情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亲情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同时,本单元还涉及到人物对于困境和挫折的应对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研究目标- 了解文中人物的家庭关系和亲情表达方式- 掌握并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爱与亲情- 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课前预在上课前,我们建议你先阅读下面的内容,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阅读教材中的课文:父亲的爱、满江红、春、茉莉花开、从军行- 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家庭关系和亲情的名人故事、亲情小说等课堂研究在研究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你的研究效果:- 阅读课文时,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理解他们之间的亲情表达方式- 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思考他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应对方式- 课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对于亲情的理解和体会研究反思本单元的研究主要围绕家庭与亲情展开,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帮助学生们增强对于家庭的重视以及对于亲情的理解。
同时,通过文本中人物的经历与成长,引导学生思考自己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应对方式。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希望学生们能更加感恩家庭的温暖,珍惜亲情的呵护,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坚强和有爱心。
课后作业- 完成课文及相关题的阅读与思考- 思考并写下你对于亲情的理解和体会- 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扩展对于亲情的理解和认识参考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材- 亲情小说、名人故事等相关材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导学案(1)(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导学案(1)(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334d65852458fb760b5616.png)
7 鸿门宴 3 二中张道开《鸿门宴》导学案高一语文必修(1)编写人:张道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学习难点】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知识衔接】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044678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8.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全套)一、导学目标1. 了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内容和研究要求。
2. 能够根据导学案指导,系统地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内容。
3. 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导学内容导学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寓言:怪诞的世界- 研究目标:了解寓言的特点,分析《西游记》中的寓言故事。
- 研究内容:寓言的定义与特点,从《西游记》中选择一则寓言故事进行解读。
- 研究活动:阅读《西游记》中的寓言故事,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第二单元私密的文字:写给自己的信- 研究目标:理解《红楼梦》中的写给自己的信,掌握书信的写作技巧。
- 研究内容:红楼梦中写给自己的信的背景和意义,书信的结构和语言技巧。
- 研究活动:阅读《红楼梦》中的写给自己的信,并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
3. 第三单元杨柳春风:写人的不同手法- 研究目标:了解写人的不同手法,分析《古文观止》中的人物描写。
- 研究内容:写人的不同手法和技巧,从《古文观止》中选择一则人物描写进行分析。
- 研究活动:阅读《古文观止》中的人物描写,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其他单元的导学内容请详见教材。
三、导学方法- 讲授导学案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研究目标和内容。
- 对相关文本进行阅读、解读和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学生讨论和分享观点,共同理解教材内容。
-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和写作。
四、导学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和研究要求。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和写作。
- 学生能够展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f5ea3afad6195f312ba62f.png)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篇一:高一新学案答案1】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30 更新时间:2009-9-21 8:10:31高中课程新学案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二、语言积累遏(a)阻遏【课堂活动】二、(1)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2)表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胸怀抱负。
三、1.诗人抓住了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等意象展开联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的、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2.“看”和“忆”这两个字属于领字,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
在词的上阕,一个“看”字领起后文七句,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在这里,有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望“鹰击长空”,有俯视“鱼翔浅底”。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
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的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
这首词的下阕,一个“忆”字与词的一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同时又领起下面七句。
诗人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怀念。
3.词的上阕中,“我”由“独立”到流连万象、顾盼自如,“我”思虑遥远,感慨万端,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负闪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辉。
下阕的“我”,不是同大自然发生关系,而是同“人”的一个群体发生关系。
“我”和“我们”作为革命狂澜之掀起者的英伟形象凸现于词句之中。
四、示例:描述性文字。
例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仰视,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透明而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人教版导学案高一必修一语文
![人教版导学案高一必修一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296c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a.png)
人教版导学案高一必修一语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导学案是一种常见的学习辅助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导学案一:《论语》选读1. 什么是《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断。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更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2. 《论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论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众多的言论和教诲。
其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经典语录为代表。
3. 为什么要学习《论语》?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了解古代先哲的思想和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导学案二:《岳阳楼记》赏析1. 《岳阳楼记》是什么?《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所著的一篇散文,记录了他游览岳阳楼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2. 《岳阳楼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岳阳楼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观,表现了人生短暂、风云变幻的主题,以及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3. 为什么要赏析《岳阳楼记》?通过赏析《岳阳楼记》,我们能够欣赏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
导学案三:写作指导1. 如何写好文章?写好文章需要注意选题合理,结构严谨,语言优美。
要注意行文流畅,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避免内容松散和重复。
2.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提高写作水平需要多读书、多积累,勤于思考,多练习。
可以通过模仿名家文章、参加写作竞赛等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如何培养写作兴趣?培养写作兴趣可以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关注身边的故事和情感,多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辨和表达的过程,只有兴趣才能持久。
通过对《论语》、《岳阳楼记》的学习以及写作指导的实践,相信同学们在高一语文学习中能够收获满满,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c0d96b58fafab069dc02e6.png)
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2)文体知识:词,兴于南朝,流行于宋朝,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前者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
后者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多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等。
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代表作有《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与舒婷、顾城、北岛等同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2、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知识链接:杨子,本名杨选堂,1921年生,广东省梅县人。
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
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
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中央银行行务委员等职。
后任《联合报》副社长、社长、中国论坛发行人、《联合晚报》发行人。
现任联合报系副董事长。
研究经济兼长文学,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专栏”“杨子漫谈经济”“杨子论衡”等专栏,颇受欢迎。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60ea7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9.png)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一节词语解释1.悠悠解释:形容声音转长。
例句: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圣人之心,丽若众水之下,悠然一发”。
(李太白《将进酒》)2.泱泱解释:形容水势奔涌。
例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论文说公道话,让吕洞宾翻身解围。
闷室观心绪,泱泱流苏。
泱:形容水势奔涌。
(宋太平诠制板参之题记)3.欣然解释:欣喜的样子。
例句:何莫直文告朕副以大孝,旷以清静,令以敬敏;有加强以大力,深宠贤以垂拱。
是以文、质完美,答使年岁欣然。
(古文辨)第二节词语搭配1.执笔:筹钱。
2.疾走:迅速地走。
3.明德:清雅。
4.华美:富丽堂皇。
第三节古诗鉴赏《春晓》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小诗,通过描述春天的清晨,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其中“春眠不觉晓”形象地描绘了初春时节人们舒适慵懒的状态,而“处处闻啼鸟”则表现了春天清晨的和谐美妙的声音。
最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更加深了对春天变幻莫测的气息的描绘。
第四节古文阅读《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汉文帝尝谓纳谏之士曰:“朕意欲以汉上之美连之天下,纳谏如此。
”上官大,史游,爰从郭袭直谏,汉文帝不悦,曰:“朕欲知上下之美,何必上下而纳谏!”屈己而美人,忠直而容色,夫风化之本末也。
人义之端,君子美之本末也。
嗟乎!竹箭之直,非由鹊偷;禁暴之巧,非由民告。
“夺谏” 之术,已深矣哉。
赏析:这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一段文字,批评了当时汉文帝不纳谏言的错误做法。
周敦颐通过概括历史上的真实案例,显示了一个君子应该礼贤下士,容纳谏言,尊重真知灼见的思想。
文章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较深的思索和批判,展现了作者反对专制统治的强烈意识。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和阅读,相信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必修一》的内容,对提高语文学科成绩起到积极作用。
愿大家在学习中有所收获,阅读中有所启发,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专题《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及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专题《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87f7921a37f111f0855b12.png)
问题导学1.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是普遍存在的,“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那么造成“两代人的矛盾”的原因有哪些呢?2.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是什么?试分析。
3.有人说:“这篇文章宣传了一种平等的父子观,在这种平等的背后,流露的是父亲对儿子的至爱。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分析。
自主探究在课文第三部分中,作者知道自己的儿子“深感读书之苦”,为什么又要说“虽然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作者的想法和做法之间是否矛盾?文法导析1.结构严密,首尾照应。
结构严密,首尾呼应,内容照应,大标题与小标题呼应,使文章在结构方面天衣无缝,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文章的开头结尾,内容基本一致,感情基本相同,都是回想过去对儿子的爱,感叹儿子成长之快,这是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文章的题目是“十八岁和其他”,小标题分别是“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青春”,四个小标题整合起来就是大标题的内容,可以说这是题目与文章内容的照应。
2.书信体、谈话式的行文方式。
作者采用了书信体、谈话式的行文方式,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文章以爱为基础,营造了一个理解、平等、宽容的谈话氛围,特别是谈话过程中父亲的换位反思,更让人感受到了一份真诚、理解与尊重,叙事娓娓道来,说理春风化雨,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父爱,让我们读者也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此外,谈话式的行文还使得问题很有针对性,面对面,心贴心,极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语言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至爱无言,至情无文。
本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让人读后无不为之动容。
例如开头和结尾两段写“我”回忆往事的两组句子。
“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喊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
似乎,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炫耀,那种激动喜悦,也还是昨天的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3课 百合花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3课 百合花](https://img.taocdn.com/s3/m/ba51882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c.png)
第3课百合花*哦,香雪百合花生平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
当代著名女作家。
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新时期以来,茹志鹃又发表了10多篇小说,随着主题的深化,风格亦有所改变,于清峻中隐含锋芒。
作品主要作品:《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
新时期以来发表的主要作品有《离不开你》《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
评价勇于攀登的人,总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茹志鹃就是一个不畏险阻,在崎岖的小路上顽强攀登的人。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1.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代表作家有铁凝、王安忆、林白、陈染等。
茹志鹃用女性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普通人特别是女性的心灵历程和情感变化,这显示了茹志鹃在“十七年文学”时期作为女性作家的独特性。
2.百合花百合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名花,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
百合象征夫妻恩爱,百年好合,一直是婚礼上的用花。
1.音形识记(1)读准字音①讷.讷( ) ②忸怩..( ) ③包扎.( ) ④执拗.( ) ⑤发髻.( ) ⑥尴尬..( ) ⑦讪.讪( ) ⑧挟.( ) ⑨嬷.嬷( ) ⑩虔.诚( ) ⑪氛.围( ) (2)辨明字形①⎩⎨⎧一f ù( )对联一fú( )画 ②⎩⎨⎧点zhuì( )chuò( )学③⎩⎪⎨⎪⎧踌chú( )踟chú( )踯zhú( ) ④⎩⎨⎧dān ( )搁忠心ɡěnɡ ɡěnɡ( )⑤⎩⎨⎧zhì( )气zhuī( )子 ⑥⎩⎨⎧kē( )睡kē( )绊 答案 (1)①nè ②niǔ ní ③zā ④niù ⑤jì⑥ɡān ɡà ⑦shàn ⑧xié ⑨mó ⑩qián ⑪fēn(2)①副 幅 ②缀 辍 ③躇 蹰 躅 ④耽 耿耿 ⑤稚 锥 ⑥瞌 磕2.词语辨析(1)稀疏·稀少[辨词] 稀疏:(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现代诗歌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
(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成了最美的意象。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红楼梦》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
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三平调、三仄脚、合掌、用字忌重等等。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3页《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目标】1、字词典故结累,丰富语言;背诵默写过关,无漏无误。
2、收获情感,启迪思维;从情感与意象角度解答疑难。
【重点难点】1、重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2、难点——字词典故和格律【教学②风雪载途③纸写笔载④载歌载舞⑤转载⑥三年五载⑦怨声载道⑧千载难逢⑨载誉归来⑩刊载读zǎi这个音的是_________;读zài这个音的是_________2、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柔”“非”构字部件的字3、在横线上填写含有“可”“长”“周”“宛”构字部件的字12344节和第8节,对具体写法进行分析,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典故知识复习[解释诗句中加点典故的意蕴]1、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纱》)..青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屈原《离骚》)..望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庄子《庄子》)..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4页挥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流击水,是典故“中流击楫”的转化。
此典原意是____________。
毛泽东化用此典,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练习和作业1、默写背诵检测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
②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
③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
④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________,/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______。
⑤在雨的哀曲里,/ ________,/ ________,/ 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 ________。
⑥软泥上的青荇,/ ___________;/ 在康河的柔波里,/⑦__________,/ __________;/ 波光里的艳影,/⑧但我不能放歌,/ __________;/⑨曾记否,________,______?2、摘抄、背诵毛泽东主席的名句1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2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45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6 风景这边独好。
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89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1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1315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17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19 20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21 22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23 2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5独有英雄驱虎豹2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7 28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29 30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见”A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5页必修一第二单元导学及练习案古代记叙散文预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②《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称为“______”。
③春秋时期有__、__、__、__、__五等爵位。
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氾___南;佚___之狐;夜缒___而出;共....阙___秦;杞___子;逢___孙;不知___....3、字形(填空)①bì、___帚自珍;遮___;___端;②xi二、课文内容复习1、结构梳理第01段:________;第02段:________;第03第042、内容探究⑬烛之武是3、语段赏析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曲折委婉,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庄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曲折委婉,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十分优美的外交辞令。
①”_____,________。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6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________________。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说明_______________。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
”说明_______________。
⑤“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
”指出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知识归类(填空)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⑤失其所与,不知。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古今异义①且贰于楚也。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行李之往来。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亦去之。
3、词类活用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③夜缒而出。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⑤越国以鄙远。
⑥共其乏困。
⑦既东封郑。
⑧若不阙秦。
⑨阙秦以利晋。
4封.、①既东封郑。
之.、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臣之壮也。
其.、①君知其难也。
②吾其还也。
③以其无礼于晋。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越国以鄙远。
而.、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7页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文言句式⑪、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定]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定]⑫、宾语前置句①夫晋,何厌之有?⑬、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
⑭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四、练习和作业1、完成“文言知识归类”填空2、翻译下面句子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见资料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8页预习《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首要人物。
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
3、熟悉课文②(chuàng盛:①(chãng)盛器;②(shâ提:①(dī)提防;⑬、形似字①淬(cuì):淬火。
②揕(zhân堪(kān勘(kān斟(zhēn③陵(líng):侮辱,侵犯,如“陵压”。
凌(líng):侵犯,侮辱,如“欺凌”。
3、字形(填空)屠lù___;chuō___穿;chēn___目;chēn___怪;tǎn___护;tǎn ___诚wǔ___逆;wǔ___然;wǔ____作;cuì___火;仓cù___;纯cuì___二、课文内容复习1、结构梳理(填空)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预备——易水死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部分:①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________。
②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_________。
③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________。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9页④结局(末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探究⑪⑫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⑬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3、语段赏析⑪秦将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领会文中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的作用)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