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祠

合集下载

黄易的访碑图与碑刻鉴藏(之四)——武氏祠

黄易的访碑图与碑刻鉴藏(之四)——武氏祠
博物 馆 。
不顾, 负古人, 易之责也 。 武斑碑 宜与 武荣碑) 实 是 )
并立济学, 而石 材厚 大,远移非便。 易惟将 ( ( 孔子 见老 予画像 一石,移 至济宁, 与知 州刘永铨敬 置学宫明伦 堂。其诸室之石,大而且 多,无能为役,州人李铁桥 东
黄 易 小蓬莱阁金石 目 著录 :
的确 证。
种前人载籍 未有, 因名之 日 “ 武氏前石 室画像” “ 、 武氏 后石 室画像” “ 氏祥瑞 图” 、武 。又距此 一二里, 画像二石 , 无题字,莫辨为何室者。汉人碑 刻,世存无 多,一旦搜
得如许,且 画像古朴,八分精妙 ,可谓 生平奇遘。按 汉
钱塘黄易修武氏祠堂记略 (两汉金石记》 十五) 卷

武氏诸碑,惟 ( ( 武荣碑 植 立济学。 武斑碑 ( 、( 武梁
乾 隆丙午 ( 7 6 ) 1 8 年 秋八 月, 豫 还 东, 自 经嘉祥县署,
祠像 武氏石阙铭 )今 已出土。止 武粱碑 武开 、 ) 、《
13 1
黄 易访碑 圈之蘩 云山探碑 汉 人碑刻 , 世存 无多。 旦搜得 如许 . 画像 古朴 , 分精妙 . 一 且 八 可谓 生平奇 遘。
四十 余 石 。 氏祠 最 早 见 著 于 北 宋 欧 阳修 古 录 赵 武 集 和
见 载 :县 南三十里紫云山西, 太子墓石享堂三座, 志 “ 汉 久没土 中,不尽 者三尺。石壁刻伏羲以来祥瑞及 古忠孝
人物,极 纤巧 。汉碑一通,文字不可辨。 ”易访得拓取,
堂乃武粱,碑 为武斑。 不禁狂喜。九月亲履其壤,知 山
名为武宅,又 日武翟。历代河徙填淤,石室零落,次 第
明诚 金石录 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与图像集于 , 隶 释 隶续》 并 以“ 、 中, 武梁 祠画像” 名。 因为水患淤 命 后 漫, 祠倾圮湮没于地下。 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 了发掘清 理, 认为祠有四座, 武梁祠” “ 即“ 、 前石室” “ 、 后石室” “ 、 左 石室” 除将其中“ 。 孔子见老子” 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 皆就 地建屋将画像砌于壁 间, 外缭石垣 , 围双阙于 内, 门额 题 日“ 武氏祠堂” 这批石刻艺术 的重新 问世 , 。 以其鲜有的“ 画 像古朴, 八分精妙” 引起世人 的注 目。 名家学者争相拓墨, 中外书刊广为著录。16 年, 处于深坑 中的石阙、 94 将 石狮

武氏祠汉画像中的“飞翔”图像解读

武氏祠汉画像中的“飞翔”图像解读

第34卷第1期V o l .34,N o .1滨州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B i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2018年2月F e b .,2018ʌ航空文化研究ɔ武氏祠汉画像中的 飞翔 图像解读收稿日期:20171005基金项目:滨州学院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航空审美文化研究 (2016Z D W 01)第一作者简介:王㊀强(1976 ),男,山东莱芜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艺术学研究.E Gm a i l :g u s h a n yi r e n @126.c o m 王㊀强,孔新苗(滨州学院艺术学院,山东滨州256603)㊀㊀摘㊀要:武氏祠汉画像中有丰富的 飞翔 图像,如天神㊁西王母㊁东王公㊁神异祥瑞㊁伏羲㊁女娲等.这类图像一般都呈现为具有飞翔的羽翼或具有飞行的姿态.通过分类梳理这些飞翔图像的功能与形式特点,解读飞动之形的审美特点及其文化意义传达中的对生命永生追求和飞翔探索之思,力求揭示中国古人对待 飞 的审美向往与文化理解,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 飞翔 意象的生成线索.㊀㊀关键词:武氏祠汉画像;飞翔图像;审美;神仙;升天;长生㊀㊀中图分类号:J5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 ㊀㊀㊀D O I :10.13486/j.c n k i .16732618.2018.01.006一㊁武氏祠汉画像中 飞翔 图像产生的背景武氏祠汉画像中有许多 飞翔 图像,如 天神 祥瑞 神仙 翼兽 羽人 等.这些飞翔图像是画像艺术中最不可或缺的形象,产生这些图像的背景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东汉社会的厚葬之风与武氏祠的地理环境,为画像艺术产生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与物质基础.汉画像艺术是汉代厚葬之风㊁民俗信仰的直接产物,具有教化㊁宣扬儒家 以孝为先 的目的性.东汉时期尤重孝悌,当时选拔官吏推行 举孝廉制度 .为追求仕途,人们通过厚葬以博取孝的美名,就出现了 厚葬为德 的现象.为此,汉人修建了许多墓阙㊁墓室㊁祠堂等,包括画像艺术.武氏祠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石构祠堂建筑,坐落于山东嘉祥纸坊镇武翟山北麓,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山东嘉祥是当时黄河流域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两汉时期文化艺术最繁荣活跃的地方.相传春秋时鲁哀公西去狩猎,收获一麒麟,便为此地取 嘉祥 之名以寓意嘉美祥瑞之意.嘉祥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这一带分布着石灰岩山丘,石质细腻,硬度适中,便于雕刻.嘉祥当时社会厚葬之风也颇为盛行,其政治经济及自然条件比较成熟,为武氏祠汉画像艺术产生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其次,东汉时期原始道教盛行与儒家教义神化,为武氏祠飞翔图像的内容表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东汉晚期是个黑暗腐败的时代,外戚宦官篡位,专政残暴.原始道教盛行,儒家教义神化,谶纬迷信发展到荒谬怪诞的程度.原始道教借鉴神仙观念与神秘学说,吸取原始巫术㊁古代养生法㊁方术㊁阴阳五行㊁儒家谶纬等学说,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庄子 逍遥游»描述道: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1]154正是这种能乘云飞游宇外㊁长生不老的神仙,成为汉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尤其对飞翔的渴望,对生命长生的追求,深入民心,广泛流传.以迷信预言解释传统儒家经典,将神仙观念与神秘学说附会于儒家教义,使儒家经典神化为天书.这导致93滨州学院学报第34卷汉人对神仙的极度崇拜,葛洪«神仙传 彭祖传»记载: 仙人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 [2]6可见,对于神仙无所不能的神通变化描述,尤其对飞行于天际的描写,体现出原始道教盛行与儒家教义神化的社会风气.这些为武氏祠飞翔图像内容表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同时,武梁祠的墓主武梁,生前是位钻研纬书图谶的今文学者,也为武氏祠飞翔图像内容表现提供了直接依据.再次,高超的雕刻技术为武氏祠飞翔图像的艺术呈现提供技术保证.武氏祠是由当时有名的卫改等民间工匠们雕刻而成,制作上属于朴素的民间技术风格.在武梁祠碑刻有 良匠卫改雕文刻画 的字样,明确说明武梁祠画像出自卫改等人之手.宋人洪适在«隶释»卷十六中描述: 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撼骋技巧,委蛇有章.似是谓此画也,故予以武梁祠堂画像名之. [3]6747可见,良匠卫改是历史上有名的雕刻工匠,生活在东汉顺帝㊁桓帝时代(约公元126年至167年),擅长雕文刻画,雕刻技巧高超娴熟.凿刻的线条精炼流畅与细腻石材肌理完美统一,为武氏祠飞翔图像的艺术呈现提供了技术保证.最后,秦汉时期诸多神话传说㊁历史故事㊁古贤圣人㊁奇禽异兽㊁民风民俗等内容,为武氏祠飞翔图像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表现题材.二㊁武氏祠汉画像中 飞翔 图像分类解读参照巫鸿先生的解读,可将武氏祠图像分为:天上世界(祠堂天顶石上的神灵祥瑞图像) 仙界(石祠东西山墙的尖楣上的西王母㊁东王公图像) 人间世界(历史人物和故事传说图像) 地下世界(幽都的车马及祠主受祭图像).这四个世界代表了武氏祠的所有图像内容及配置方位.天界与仙界集中体现为各种 飞翔 图像,如天神㊁西王母㊁东王公㊁神异祥瑞㊁伏羲㊁女娲等.这类图像一般都具有会飞的羽翼或具有飞行的姿态.此类画像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分布于石祠高处或中心位置.(一)天上世界的飞翔图像天界的飞翔图像内容来自天象祥瑞或想象的天神㊁灵兽等.据文献记载和宋元拓片,可了解到武氏诸祠刻画着40余幅祥瑞图像并附榜题,巫鸿先生将这种形式称为 图录式 的设计.[4]96天神㊁神灵祥瑞㊁日月星辰等刻绘于武氏诸祠的屋顶上,在表示天界的方位作用外,还具有驱邪趋祥之意.1.武梁祠㊀武梁祠屋顶的画像与榜题早已模糊不清,很难分辨.据文献记载,其 屋顶前坡祥瑞内容为黄龙㊁白虎㊁麒麟㊁神鼎㊁六足兽等,后坡为白鱼㊁玄圭㊁赤熊㊁玉马㊁白鹿㊁金胜㊁比目鱼㊁比翼鸟㊁比肩兽㊁木连理㊁璧流离等 [5]350.这些灵兽祥瑞图像都具有飞翔功能,如黄龙是古人心中善飞游㊁能变化㊁兴云雨㊁利万物的神灵瑞兽,具有丰富的美好寓意和征兆.武梁祠有祥瑞榜题: 不漉池如渔,则黄龙游于池.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人.木连理,王者德洽,八方为一家,则连理生.木连理,(玉)马,(王者)清明尊贤则至.比翼鸟,王者德及高远则至.比目鱼,王者德及幽隐则见.白马朱鬣,(王者任贤)良则见 壁流离,王者不隐过则至. [6]34可见,画像中动物神灵品类丰富,每一类都有特定的寓意,表达一种美好愿景,是经世致用的儒家礼教精神的体现.这些具有神性的奇禽瑞兽,包括兽㊁鸟㊁鱼㊁树以及器具都能飞游变化.这些飞翔图像一般以侧面剪影形象出现,具有强烈的视觉动感.如比翼鸟是一对鸟类侧影㊁两条腿及一前一后的两个头,组成具有视觉动感的起飞图像, 比翼两鸟各有一目一翼,只有相互依赖才能双双起飞 [7]141142,寓意生死相依永不分离的情怀和美好成双的祝愿.2.武开明祠㊀武开明祠(左石室)屋顶前坡阳面是云雾缭绕的天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是升天飞翔图(如图1),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迎候天神图,天神肩生双翼(飞翔特征),坐乘三条翼龙驾驭的云车,云车前有飞行开道的羽人,后有踏云飞翔的羽人护持,最左侧有官吏躬身相迎.下层空间宏大,中心位置为两位天神.左边天神高高在上,肩生双翼,左边还有车马;右边坐着一位女性天神,其前边也有一辆马车.两辆马车的马都肩生双翼,众多羽人飞绕在两位天神周围.云气下面则是人间,左边是送葬车马乘骑,右边是墓地㊁墓栅和祠堂,墓地上方的云雾与天上云气相接,仿佛墓主灵魂向上飞升,中间送葬的人们见到此景,做出惊叹状.西段分为上下四层(如图2),上层为翼龙飞翔图;第二层是雷神出行图,有风伯㊁雨师㊁电母及龙04第1期王㊀强,孔新苗㊀武氏祠汉画像中的 飞翔 图像解读状彩虹等.雷公击鼓兴雷,电神握鞭电闪,风伯吹鼓大风,雨师倾水覆雨.第三层是人首兽身的天神与群熊㊁凶神共处.第四层则是猎虎㊁拔树㊁拽牛㊁举鼎的力士,均是辟邪的图像.四层中的天神翼兽,都身生羽翼或做飞行状,周围刻有云气纹以突出天界云气缭绕的神秘环境.㊀㊀㊀图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23.武荣祠㊀武荣祠(前石室)屋顶的前坡阳面也是天界,天神或乘车或骑兽遨游,其间有鸟状㊁龙状和蛇首状等祥云.屋顶石仅存前坡东西两段(如图3),内容与左石室相似.西段分四层,第一层是天神出行图,乘坐三匹翼兽所拉的云车,后有羽人异兽护送,前有迎接.第二层是雷神雨神出行,众多羽人簇拥着一辆鼓车向右而行.第三层应是风伯吐风造云图.第四层是北斗星君坐于北斗斗中,接受左右神人朝拜,右边车马不断前来.图3东段第一层也是天神出行图,但身份有所不同,前有三条翼龙开路,鸟首神兽驾车,肩生两翼的天神坐在云车之上,这种带有鸟类特征的天神应源自东方神话(鸟的崇拜).第二层是蛇尾人身的神仙,其中有分执规矩的伏羲和女娲.第三层是乘坐翼龙云车的天神,前后左右皆是翼龙.第四层是升天飞翔景象,有的羽人拽着奔走的牛尾,有的羽人拉着飞升的小羽人,像是教导人们如何升天.羽人后面紧跟着一群渴望升天的凡人们.整个武氏祠屋顶上的天上世界,充满了神秘感和视觉动感,它是汉人心目中最高的㊁抽象的统治概念.神秘的天界故事和丰富的飞翔场景,使得神灵祥瑞图像更能表现天界意志.在天降祥瑞受命德行的征兆中,暗含着天界与诸下界的链接,这就为天神㊁神灵㊁祥瑞图像具有飞翔功能注入了先决因素与条件.(二)神仙世界的飞翔图像神仙世界是指武氏祠东西两面山墙最上层顶端,以西王母为中心,主要有东王公㊁玉兔㊁蟾蜍㊁三青鸟㊁九尾狐㊁羽人等.这些神仙翼兽皆具有飞翔特征或具有飞行能力, 表现为一种象征意义的图式 .[8]1.西王母㊀武梁祠西壁最上层顶端中心位置为西王母(如图4).她在仙界最引人注目,是汉人极其崇拜的仙界主神.其形象为盘坐着的女性,宽衣长袖,头戴 方胜 ,生有双翼,端坐中央,雍容华贵,其周围两侧有羽人㊁三足乌㊁九尾狐㊁玉兔等.山墙顶端的三角形状强化了主神的核心地位,西王母具有无所不能的 神性 力量,包括基本的飞翔能力.西王母原是古代掌管上天的灾疫和刑罚,而画像中西王母已变成了华贵妇人的形象.从两侧刻有对称的羽人或玉兔捣药,可推断西王母掌握着不死之药 ,如同掌握着人的生死命运.«淮南子»«史记»«后汉书»等文献多次提到西王母,这与当时盛行长生不老的追求习俗有关.«淮南子»曾提到后羿从西王母处讨得 不死药 后被嫦娥偷吃,孤身飞往月亮的故事;还有些传说嫦娥飞天后变成了一只蟾蜍[9]424.这些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王母同捣药的玉兔㊁蟾蜍㊁三青鸟㊁羽人㊁九尾狐等异灵在一起的关联性.图42.东王公㊀东王公(如图5)一般在东山墙上层顶端,与西王母相对应,具有刚毅神威的男性神特征,也是肩有双翼,端坐顶端三角的中央位置,旁边有翼龙㊁神兽及众多的羽人.东王公图像出现于东汉中晚期,是作为西王母配偶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形象与西王母没有太大不同.图53.羽人㊀羽人是重要的 飞翔 图像之一,他分布在天界与仙界之中.如西王母两侧周围有羽人(如图4),手 拿着灵芝做飞行状,应当是升天符14滨州学院学报第34卷号. [8]可见,羽人是羽化升天思想的最形象表达.实际上羽人在神仙体系中并不是重要角色,但羽人形象却给人强烈的飞动之感,他是 人鸟合一 的神化创造.4.其他神灵异兽㊀其他神灵异兽,如三足乌㊁九尾狐㊁朱雀㊁玉兔等,也是重要的 飞翔 图像.一般分布在西王母和东王公周围, 在西王母身边有三足乌㊁九尾狐㊁玉兔等灵物 沾上 神性 只为能够飞翔,人类自古以来希望摆脱限制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飞入天堂以获长生,所以神性都具有飞翔功能. [8]这些图像均被表现为侧面的飞行形象,具有 神性 的飞翔功能与特点.因为,这些神灵异兽是汉人追求死后升仙的重要途径或骑乘工具之一.(三)半人半神的伏羲㊁女娲 飞翔 图像伏羲与女娲形象在武氏祠中反复出现,在天界出现过,在人间世界则处在最前端,是人类始祖,可见其具有特殊贡献与地位.伏羲与女娲是连接 神 与 人 的桥梁纽带,具有人首蛇身的 半人半神 身份,被赋予神性与人性的双重特点.作为具有双重特点的伏羲与女娲,被放置在武梁祠人间部分的最上层右端开始位置(如图6).其后帝王依次为:祝融㊁神农㊁黄帝㊁颛顼㊁帝喾㊁尧㊁舜㊁禹㊁夏桀.按照当时方位观念,右端开始位置最为上尊,代表着同仙界一样的遥远古老.伏羲列为三皇之首.班固解释道: 谓之伏羲者何?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 [10]135画面中伏羲形象为半人半蛇,手持矩尺以象征规划天下的神性能力.而女娲则以炼五色石补苍天㊁断鳌足立四极㊁杀黑龙济冀州㊁积芦灰止淫水等,充分展现了女娲的神性力量.女蜗在西汉晚期列入三皇,但到东汉晚期却成了伏羲的配偶,共同成为人类的始祖.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而交尾(如图7),以曲尺㊁圆规相对,手捧日月,创造人类.其形态特征鲜明㊁动态优美,两者彼此相对飘舞在天地之间. 剪影式 造型将图像动感进一步强化,形成 飞翔之势 . 伏羲屹立于历史的开端,人们认为他是一位连接神界与人间的神祇,他的伟大在于可以向人类传达神灵的训言. 他手持矩尺,表明他能够 设计 世界.他司掌着人类社会最高的法则 婚姻的律条,这一观念解释为何伏羲与女娲描绘在一起.画像中,这对神祇蛇体相缠,从之间诞生出一位幼儿,他双手攀拉其父母,象征着人类的童年. [6]39这是将伏羲㊁女娲与华夏民族繁衍的历史相连.图6伏羲㊁女娲植根于传统血缘文化的土壤中,其飞动相连的形象蕴含着丰富寓意与阴阳精气和合之美.此外,西王母东王公,也是以一阴一阳形式出现.图7(四)地下世界的 飞翔 神灵图像与天界对应的是地下世界,如武开明祠(左石室)屋顶的后坡阴面上刻画的黄泉世界(如图8).图8一种说法是河伯出行图,河伯为黄泉世界的主宰神;一种说法是海神出行图;还有一种是巫鸿先生认为,应是幽都的车马及祠主受祭图像.无论哪种说法都是对地下世界的推论,也是俗称的黄泉世界.画面弥漫着水雾,河伯或海神坐于三条鱼拉的车上,四周簇拥着众多的精灵,还有许多游鱼飞动跟随.从形态上看,这些飞鱼的速度和力量都非常强大,从画面推断可能是会飞的文鳐鱼,«山海经24第1期王㊀强,孔新苗㊀武氏祠汉画像中的 飞翔 图像解读西山经»中 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 [11]42.整个画面宏大壮观,运动感十足.这些神奇精灵都具有飞翔特征.四个世界 系统中的神灵都具有飞翔天地的能力.体现了古人将 能飞 与生命长生的关联,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三㊁武氏祠画像中 飞翔 图像的意义表征通过分类梳理解读武氏祠汉画像中的 飞翔 图像,可看到在古人的图像创造中丰富的 飞翔 想象和情感寄托.通过飞升或飞降的艺术形象或形式,联通了四个世界系统.再进一步考察,这类 飞翔 图像的意义表征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审美的飞动之形,二是生命的永生追求,三是飞翔的探索之思.(一)审美的飞动之形武氏祠汉画像中的飞翔图像,或是直观的形态姿势,或是意象符号,或是隐喻的意义,皆体现为飞动的视觉审美意象,更是审美心理的 飞动之形 .飞 在甲古文中是一只张着翅膀的 鸟 形象,在«说文»中: 飞,鸟翥也,象形 [12]582.可见, 飞 的本身即是古人对鸟类飞翔动作的模仿,带有强烈的原始动物崇拜.而武氏祠飞翔图像也具有鸟类飞翔模式化倾向,如羽人的形象,背生双翼,身为人形,其面部五官轮廓清晰可辨,具有常人比例;有的身体前倾㊁双腿离地表现为飞翔状;有的表现为行走状㊁有的捧物站立状等.空白处的云气烘托着飘动之势跃然石上,充分显示图像形态的飞动之美,使整个画面动感十足,体现了«周易»中 立象 而尽 意 的意象造型思维,突出表现为形神兼备的剪影式造型,是融入古人的意象思维深处的群体意识.可以看出,武氏祠飞翔图像中的神灵仙人形象,无不体现 飞 的意象刻画与审美塑造.由于图像是以刀为笔,以石为本,顺应石材的物理特性,将丰富的雕刻技术自然释放出来.这种刻凿造型的 拟绘画 类技法,必然舍去一些繁复的细节,简化为具有秩序感的动态剪影,其雕刻的画面具有体积质感与绘画感.用阴线刻出物像轮廓并进行凿刻,使背景下凹,画面凸起,再在轮廓线内的物像上加刻阴线表现细部[13]9.凿刻的线条劲足简放㊁精炼流畅,极富飞动之感.线条刀法与力量高度融合㊁飞翔形象的结构走势与转折变化,使画面更概括㊁夸张㊁典型,更具强烈的视觉动感和想象空间.画像正是通过整体的㊁系统的意象造型思维与手法,将飞翔形象刻画的简练饱满㊁生动传神,创造出具有丰富想象的神仙异兽以及动感十足的飞翔瞬间.通过对画像情节瞬间的刻画描述,体现了画像对 飞动之形 的审美追求.同时,对飞翔图像刻画还表现为审美符号及深层的隐喻意义.如这些具有神灵的羽翼,都不是具象的翅膀,而是意象化的羽翼符号,如图5中的东王公, 作为人类精神的客观化形式,这些符号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单纯摹写,而具有一种构形的力量,它们不是被动地表示某种单纯的事实,而包含着独立的精神力量,表象因此获得了特殊的意义. [14]39这个特殊的意义,代表着天神的艺术形象特点和 无所不能 的神性力量.加上飞腾或飞行的姿态,组合成具有审美意境的飞翔世界,并在意象造型表达中追求飞动的审美意味.飞翔图像属于黑格尔所谓的象征性艺术,表现为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并创造出一个飞翔的固定审美模式.米尔希 埃利亚德认为世界有两种存在物,一是世俗一是神性.飞翔图像在武氏祠中即是充当了世俗世界与神性沟通的关联纽带,自然具有了神性的光环与力量.这是因为飞翔图像艺术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神秘宇宙观,有着深刻的原始宗教信仰与隐喻的象征意义.羽翼符号的广泛运用,则被古人视为天界神界存在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羽翼符号的意象化艺术处理方式使飞翔图像更加神秘㊁自由㊁生动活泼的特征,体现了汉人丰富想象的浪漫主义精神,也是古人最能表达飞升或长生的理想形式.飞翔图像所具有的飞动形态是意象造型思维的观念表达.通过意象塑造并展现出一个个神灵形象,来满足汉人心理上能够飞升到仙界或天界.同时,仙界或天界也为飞翔图像的审美意象表现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使飞翔图像具有了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 的丰富表现性.(二)生命的永生追求在汉人眼里,飞翔与 神灵 升天 长生 等观念密切相连,这些飞翔图像展示出汉人对生命永生追求的理想.武氏祠画像雕刻的线条形态充满了生命活力,是 汉画像石以浑古的笔锋和简洁的刀法,最好地传达了生命力自由流动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本34滨州学院学报第34卷质. [15]线条刻凿技巧朴实凝重㊁抑扬顿挫,具有 刀砍斧凿 的力度感.恰恰这种线刻外静内动的审美动势,使飞翔图像成为一种生命体征元素和情感意味的形式.苏珊 朗格说: 一种作品 包含着情感 ,恰恰就是说这件作品是一种 活生生 的事物,也就是说它具有艺术的活力或展现出一种 生命的形式 . [16]42飞翔图像线刻符号就具有这样的生命活力与形式.其所创造的飞翔图像,实际上是汉人对 生命 永生追求的艺术表达与延伸,体现出汉人对 生命 渴望与文化思考, 形成了 以生命为美 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 [17]69.这种 以生命为美 的永生追求与表现,自然具有了神秘的想象力㊁抽象的符号性和夸张的灵动感.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把生命放置在极高位置,飞翔图像充分展示出 重人贵生 的观念.«太平经»说: 一切含气莫不贵生,生为天地之大德.德莫过于长生,长生者必其外身也. [18]34长生者为汉人所崇拜,也是永生追求的对象.人们期望能够长生不老㊁羽化登仙,渴望死后灵魂不灭,追求生命永存.同时,人类在观察㊁思考或是 理解大自然时,最初和最方便的思路就是把事物拟人化 [19]5,这种 物活论的观念 ,积淀在飞翔图像 文化传统的深层,成为一种激励与愉悦人们的精神力量. [20]这种力量正是汉人追求生命长生精神的动力源泉.作为纯粹的生命追求形态,飞翔图像自然被赋予神秘的 生命长生 特征,如以西王母为代表的仙界神灵都具有生命长生的特性.这种 生命长生 是凡人无法企及的,更是凡人们热衷的永生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飞翔图像承担着生命追求的精神使命.这种追求使命正是通过飞翔图像世界的系统表达,来消解现实中人们的失望与痛苦.飞升到天界或仙界,以获生命的长生不灭,作为人的最后圆满.攀缘而上,灵魂飞升,与天相通,凸现出汉代对生命的永生追求意义和符号表达模式.(三)飞翔的探索之思武氏祠所有的图像都流露着对天界或仙界的向往与渴望,这种图像是农耕文化意义上的视觉转化方式,突显了古人对天空的关注,对具有神秘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飞翔图像承载了这类探索自然㊁追求自由的欲望.因此,从人类对飞翔的欲望角度去分析,才能阐释汉画像艺术深层的文化思维特点与价值系统.古人从关注㊁崇拜 飞翔 发展到渴望㊁梦想 飞翔 ,再到探索 飞翔 的方式与实践,无不体现出古人对于 飞翔 的特殊意义.而武氏祠飞翔图像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强化了这种 特殊意义 .这种 特殊意义 是对生命的永生追求,更是对自由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人类对鸟的关注与崇拜历史悠久,早已融入古人的思维意识深处,创造出各种充满智慧的飞翔形象或飞翔器物.如武氏祠画像中的 羽人 就是模仿鸟进行 人鸟合一的创造,这种创造是古人最理想化的探索方式之一.还有至今流传的许多神话传说,如 西王母 伏羲女娲 牛郎织女 嫦娥奔月 等都是出于对飞翔想象与探索的文化创造.尽管古人对飞翔的探索具有历史局限性,但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历史中,人们想象并尝试探索着各种方式,来追求飞翔或是获得飞翔能力.这些充满智慧的想象开启了飞翔探索之旅.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的墨翟曾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韩非子 外储说左»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可见木鸢能够在天上飞一天的时间.据说后来鲁班根据墨翟的设计,用竹子来改进材质,将竹子劈开,削磨光滑,用火烤使其弯曲做成喜鹊的造型, 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21]5,说明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木鸢就是现代风筝的最原始雏形,这是古人针对飞翔器物的一次创造与改良实践.此外,五代时期的热空气气球 松脂灯 的创造使用,明代 飞螺旋 飞翔工艺玩具的发明等.在西汉时期就有人用鸟羽制成翅膀绑在身上,从高台上跳下并能滑翔上百步;还有明代的 万户 被誉为 世界航天第一人 等.可以看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伴生着一条追寻 飞翔梦想 的探索史.这种探索思考随着人类探索自然与未知世界而逐步深入,充分体现出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向往天空㊁渴望飞翔的天性.飞翔探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传统的宗教神性观念㊁科学思考和探索实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飞翔于天㊁以人力征服自然世界的智慧与理想,是对主体精神的发扬.冲破大地约束和自身条件制约,飞离地面,翱翔空中,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44。

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像石的构图研究

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像石的构图研究

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像石的构图研究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1期摘要:汉画像石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星,也是研究汉代艺术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汉画像石整体风格深沉雄大,艺术特征十分鲜明。

本文仅以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画像石为例,简要地分析它的构图形式与构图理念,并在文末作了部分引申。

关键词:汉画像石;武氏祠;构图;意象山东嘉祥武氏祠大约建于东汉桓帝时期,武氏祠西壁画像石是武氏祠堂的西面墙壁,高184厘米,宽140厘米。

整面墙壁的画面被装饰边框分割为五层,第一层有西王母、羽人、玉兔、蟾蜍、三足乌、九尾狐的形象。

第二层有伏羲、女娲、祝融、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大尧、大舜、大禹、夏桀的形象,人物左边有榜题。

第三层为孝子故事,分别为曾母投杼、闵子骞告父、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母,都有榜题。

第四层为侠客故事,分别为曹子劫齐侯、专诸刺王僚、荆轲刺秦王,皆有榜题。

第五层为车马出行图,其中车马人物形象与武氏祠后壁第五层拜谒场景相连接。

武氏祠西壁画像石采用了凸面刻凸显物象,对于物象的刻画则采取阴线刻。

由于这些汉画像石的图像依附在墓葬建筑表面,发挥了装饰功能,所以这些图像显示了平面装饰特点。

从另一个层面看,中国造型艺术开始是以线性艺术表现的,其中的书法、雕刻、绘画等表现形式进行了长期的线性艺术实践。

汉面画像石则把物象视为线性构图的组成部分,进行平面装饰表现。

汉画像石在发展中,由阴线刻到隐起刻,始终把握着线性表现的平面装饰特点。

首先,从武氏祠西壁画像石的整体看,它主要采用了分层构图。

这样的分层构图是对于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的彩陶、青铜器上装饰图案构图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汉画像石的这种分层构图,是为了使人更清晰地把握画面的主要内容和题材,把幻想世界和人间世界分隔开来。

所以在汉画像石里,按照这种配置,汉画像常采用分层构图,有左右分格或上下分层。

武氏祠画像石亦按照这种配置将天界、人间的不同内容作分层处理。

其中,武氏祠西壁画像石的第一层画面呈三角形,因为它与祠堂屋顶连接,是祠堂建筑的山墙部分,这是由它的建筑功能决定的。

济宁旅游攻略必玩的景点

济宁旅游攻略必玩的景点

交通方式:飞机、火车、汽 车、公交、出租车
主要交通枢纽:济宁曲阜机 场、济宁火车站、济宁汽车 站
旅游路线推荐:曲阜三孔、 邹城孟庙、汶上宝相寺、嘉 祥曾庙、微山湖风景区
旅游路线规划:可以根据自 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 合适的路线进行游览。
济宁的旅游服务和活动
旅游服务中心:提供旅游咨询、预订、投诉等服务 交通服务:便捷的公共交通和租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 餐饮服务:各种特色美食,满足游客的味蕾 住宿服务:多种类型的酒店和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娱乐活动: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民俗表演、音乐会等 购物服务:各种特色商品和纪念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济宁博物馆:展示济宁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孔子博物馆:展示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和思想 济宁运河博物馆:展示运河文化和历史 济宁民俗博物馆:展示济宁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 济宁科技馆:展示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 济宁美术馆:展示济宁地区的艺术作品和展览
济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邹城孟庙:祭祀孟子的庙 宇,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济宁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孔子: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被誉为 “至圣先师”
孟子: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被誉为
“亚圣”
曾子:孔子的弟子, 儒家学派的重要人

子思:孔子的孙子, 儒家学派的重要人

曲阜孔庙:祭祀孔 子的庙宇,被誉为 “天下第一庙”
孟子故里:孟子的 出生地,被誉为 “亚圣故里”
曾子故里:曾子的 出生地,被誉为 “曾子故里”
子思故里:子思的 出生地,被誉为 “子思故里”
济宁的自然风光
济宁的山水景观
微山湖:中国北方最大的 淡水湖,有“日出斗金” 的美誉
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 奇山”,有“岱宗之亚”

武氏祠廉洁故事

武氏祠廉洁故事

武氏祠廉洁故事
广元皇泽寺大门北侧,有凤阁、钟楼,南侧则有写《心经》洞、武氏家庙和鼓楼。

武氏家庙据说,武士彟出人利州都督后,"招辑叛亡,抚循老弱,为官清廉,政绩卓越,颇得百姓爱戴,故今特建庙以纪之。

武氏家庙内,塑有武则天全家像,正中是武士彟及后妻杨夫人,武士彟的原配是相里氏,死于武德六年,武德七年四月,唐高祖亲自媒,为其娶继室--隋朝王室宰相杨达之女杨氏,后封为荣国夫人。

杨氏与武士彟结婚后,先后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是杨氏的次女,照此,武则天生于628年也是完全可能的。

右侧是武士彟与原配相里氏所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

左侧是武士彟与与杨夫人所生的三个女儿:长女名顺,字明则,嫁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生贺兰敏之及一女而寡,后封韩国夫人,出入禁中,得幸于高宗,死后又追封郑国夫人。

次女名约,字明空,即曌(zhào),即武则天。

季女史书没有记录名字,嫁郭孝慎,早卒不显。

碑刻:一部凝固的历史

碑刻:一部凝固的历史

碑刻:一部凝固的历史碑刻是古人遗留给后人最真实、最坚固的古籍珍宝,碑刻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地区是发现和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区之一,汉碑馆,曲阜孔庙的汉魏碑刻,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石,峄山上历朝历代的石刻碑群……它们共同构成了济宁丰富的古代碑刻文化宝库。

济宁市文联主席王道雨,以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和曲阜孔庙三大名碑为例,讲述了济宁厚重的碑刻文化。

武氏祠,石刻“百科全书”济宁是山东省发现和保存汉画像石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汉画像石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嘉祥武氏祠即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

从题材来看,武氏祠汉画像石刻大致分为神话传说、经史故事、现实生活三种类型,广征博猎,浑然一体,绘成一部神话、历史、现实杂陈混糅的百科画卷。

它上溯先秦,融汇两汉,雕古画今,凝思石上。

它以儒为主,儒道互补,仙道五行思想杂糅,富有兼采众长的特色。

现实生活题材的画像反映了汉代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反映住行的车骑出行、楼房建筑、人物拜谒、宴请宾客等。

反映庖厨场景的烧火、提水等,另外还有诸多反映建鼓、乐舞、百戏、狩猎、生产、战争等等内容。

历史故事主要刻画的是汉代之前的历史人物及相关故事。

如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泗水捞鼎、二桃杀三士等,这些故事,大多是汉代的画工刻工们,依据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受统治者宣扬的思想意识影响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用当时的道德规范规劝世人,忠义礼智信五常并修,以起到教育人们贵贱不易志,大小得其所,利于社会安定、人们安其居乐其业,便于统治者巩固其封建统治。

神话传说题材主要有西王母、伏羲、女娲等,这些内容反映出人们死后升仙的愿望。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话说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那些故事》哎呀呀,提起武氏祠汉画像石,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这些汉画像石就像是一部部古老的“电影”,只不过它们不是用胶片拍的,而是刻在石头上的。

当你凑近去看,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走进那些神奇的故事里。

你瞧那画像上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就好像他们随时都能从石头里蹦出来和你唠唠嗑。

有的在打仗,那激烈的场面,感觉比现在的动作片还精彩呢,说不定那时候就有“武林高手”了呢!还有的在举行什么仪式,那庄重的样子,让我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每一块画像石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就像我们看小说一样,让人越看越入迷。

比如说有一幅画像是讲神仙的,嘿,那神仙的模样,飘逸得很啊,我都有点想跟着他上天去看看了。

还有一幅是关于古代日常生活的,哇,原来那时候的人是这样生活的啊,感觉和我们现在也没太大区别嘛,也得吃饭睡觉,也有各种活动。

以前总觉得历史很遥远很枯燥,但是看了这些汉画像石后,一下子就觉得历史变得亲近有趣了起来。

它们就像是历史的“漫画书”,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轻松读懂过去的故事。

而且啊,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去亲眼看看这些故事发生的场景该有多好啊。

我可以和那些古人聊聊天,问问他们雕刻这些画像石的时候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说不定我还能在他们打仗的时候帮他们喊喊加油呢,哈哈。

总之,武氏祠汉画像石真的是太神奇了,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户。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下次如果你有机会去看看这些画像石,一定要好好欣赏,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被它们深深地吸引,然后沉浸在那些精彩的故事里无法自拔呢!。

浅析武氏祠画像石的装饰艺术

浅析武氏祠画像石的装饰艺术

浅析武氏祠画像石的装饰艺术作者:董珊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6期摘要:汉画像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文物考古的史料价值外,它的艺术价值更值得我们发掘和借鉴。

山东的武氏祠画像内容丰富,本文对武氏祠画像的画面构图、造型规律、和画面处理等装饰特点加以分析。

关键词:画像石武氏祠饰中图分类号:K879.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我国的装饰艺术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用开始用二方四方连续对器物进行装饰。

商周时期,大量动物形象与纹样装饰青铜器。

到了汉代的墓葬装饰形式就是画像石。

画像石在全国分布广泛,山东地区的武氏祠画像宏伟庄重,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艺术珍品。

武氏祠画像的总体装饰特点是庄重、浑厚。

据“武梁碑”记载:“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前设质坦、后建祠堂、雕文刻画、罗列成行”。

浑厚与此地的硬质石质材料有关,庄重则是画像刻画严谨工细,形象严谨,体现了阳刚之气。

从雕刻技法看来,武氏祠堂画像的雕刻是用阴刻线在打磨光的石面上刻出形象的轮廓线,然后将轮廓以外的空白剔去一层,画面形象凸起。

最后在轮廓线内的形象上加刻阴线描绘细部。

这种平面减地又加线的技法使主体形象突出,不注重刻划细部,而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突出形象,强调造型的整体感。

武氏祠的构图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分层作画。

自上而下分为三大层,每一层又根据内容安排划分为数格,或横或竖。

虽然有的画面题材内容极为丰富,但画面分层(一层刻画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奇禽异兽,一层刻画古代帝王历史故事,另一层刻画现实生活的宴享、乐舞百戏、庖厨、车马出行等场景)加强了形式感、秩序性。

“泗水捞鼎图”中桥梁不仅分格画面,也起到了稳定画面的作用。

也使画面具有浓郁的装饰美感,画面情节表述明确。

采用打破时空概念的散点透视法是武氏祠画像的又一特点。

即采用视点移动的方法,所有图像几乎采用平视角度。

铺陈中达到气韵生动,“气”凝聚其中。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2015年5⽉北京第⼀版1,12页洪适的《⾪释》和《⾪续》是宋代最完备的关于武⽒墓地⽯刻的记载。

它们代表了对武⽒祠堂画像⽯第⼀波研究的最⾼⽔平。

到了18世纪的清代中期,⼈们对武⽒祠的兴趣再次兴起。

从宋到清,历经六百余年的岁⽉沧桑,特别是由于频繁的黄河洪泛,武⽒祠堂最终被湮没于淤泥之下。

由于这种状况,新⼀波的研究便⾃然从重新发现埋没于地下的祠堂建筑开始。

(我批注说:600余年后再出⼟,可见天公不湮没之)2,43页研究墓地结构对探讨武⽒祠堂的所属及宗教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以曹⽒墓地的模式来判断,墓地⾥数个冢群代表着⼀个⼤家庭⾥不同的分⽀,各⾃拥有独⽴的墓葬建筑。

如果武⽒墓地中埋葬着武家不同辈分的成员,则四座祠堂(左⽯室、前⽯室、武梁祠以及“第四⽯室”)很可能属于分别以武始公、武梁、武景兴以及武开明为⾸的武家四系。

3,60页从⼀开始起,西⽅艺术史家对汉画的研究便与传统的中国⾦⽯学家不同。

如前所述,⽯刻及铭⽂在中国⼀直是⼀般性历史及⽂献研究的对象。

许多学者事实上认为铭⽂的价值超过画像。

传统中国美术研究尽管在其思想深度和成熟性⽅⾯令⼈印象深刻,但多专注于独⽴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名⼯匠的⽯刻艺术。

然⽽西⽅美术史在传统上就把这类⽯刻当成珍贵艺术品——从古埃及和希腊的庙堂到中世纪的教堂雕刻⽆不如此。

许多美术史家投⾝于这⼀领域的研究,或求证⽯刻的作者,或研究其雕刻艺术、创作时间和地点。

更重要的讨论对象是图像的内涵和功能以及它们的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

简⽽⾔之,他们所致⼒建⽴的是这类艺术品在美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因此毫不奇怪,当沙畹把武⽒墓地⽯刻介绍到西⽅后,⼈们马上被这些⽯刻中的画像所吸引,⽽只把铭⽂⽤作研究图像内容的辅助证据。

瓷器工艺-山东嘉祥武氏祠

瓷器工艺-山东嘉祥武氏祠



中国瓷器工艺的源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 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 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 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 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 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 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 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 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东汉至魏晋瓷器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 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 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 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 硬,不吸水,表面施有 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 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 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 进入一个新时代。
宋代瓷器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 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 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 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 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 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 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 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 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 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 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 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 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 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 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 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武氏祠汉代石刻

武氏祠汉代石刻

在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有一处幽静的村庄,村庄的西北方有一处墓地,里面有一组号称“世界三绝”的石刻艺术珍品,其题材内容之丰富、思想内涵之深邃、雕刻技法之精美,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被世人誉为“中国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墓地占地7000平方米,是东汉时期嘉祥仕宦世家墓地祠堂,兴建于公元147年-189年之间。

从建成算起,武氏祠石刻建筑历经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依然完好地保存下来,可谓是一个奇迹。

北宋时期,武氏祠尚留存地面,之后便逐渐颓败,坍塌倾圮。

又因黄河泛滥,洪水冲击,武氏祠被掩埋于地下。

时光回到清代乾隆年间,著名书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来到济宁为官,他是一位狂热的金石爱好者,精于研究,执着专一,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只身来到武翟山下武家林旧地,悉心走访查勘,确定武氏祠被埋位置,出资雇工挖掘,随即发现武氏祠石室、石碑、石阙,使消失数百年的武氏祠石刻重见天日。

为妥善保存这批珍宝,黄易联络一批学者官员,自掏腰包,购地盖房,将发掘出的石刻原地保存。

武氏祠石刻的发现,震惊金石学界,各路专家学者或赞叹,或考证,或著述,或赏评,一时形成对武氏祠石刻的关注热潮。

清代金石大家翁方纲喟然叹曰:“五六百载无此奇,地灵光怪要腾出!”武氏祠石刻是一种具有魔力的石头,它可以带领你穿越到两千年前,与古人擦肩,和古人对话,跟古人把酒。

在这些写满汉代历史的天青石上,汉代的思想在闪光,汉代的浪漫生活活灵活现。

古代艺术工匠们,用他们智慧的双手为现代人展示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有躁动不安的人物,有风驰电掣的车马,有铿锵搏击的水陆之战,有彬彬有礼的拜谒迎送,有觥筹交错的推杯换盏,有忙碌有序的宰杀烹调,有英勇飒爽的武士斗剑,有余音缭绕的鼓乐齐鸣,有婀娜柔美的大汉舞蹈……从人面蛇身、两尾相交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华夏上古之神祝融,到手持耒耜、尝百草辨五谷的神农,再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我们可以看到,大禹肩负铁铲,为治水而奔走呼号,而荒淫无道的夏桀却手持武器耀武扬威地坐在女人身上……孔子匍匐跪拜,虚心地向老子求教;齐桓公、秦王嬴政、吴王、韩王、赵襄子等各国诸侯王,正缓缓走来;闵子骞芦衣赶车、老莱子斑衣娱亲、丁兰武氏祠汉代石刻STONE CARVING OF THE HAN DYNASTY IN WU FAMILY SHRINE文化古都 | Cultural and anCient Capital○武氏祠阙室内景。

汉代墓葬中的砖石雕塑浅析

汉代墓葬中的砖石雕塑浅析

汉代墓葬中的砖石雕塑浅析Han dai Mu zang zhong de Zhuan shi Diao su Qian xi 甄奎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是经济和文化的辉煌时期,它继承了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又在春秋和战国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汉代习俗视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而且借孝悌的声誉,还可以博取功名。

这就使得墓葬结构和装饰的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

一墓葬系统中带有雕塑的砖石是营建墓室的主要构件,其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汉初采取的“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据《汉书》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经济的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汉代谓死如生,提倡孝道和崇尚厚葬成为画像砖产生的思想前提。

再次,先秦时期的绘画、圆雕和碑刻艺术的发展,为画像砖的制作技法提供了经验积累和艺术渊源。

另外,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器被大量使用,为砖石雕塑的工艺创新提供了生产工具的保证。

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是汉代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及石阙的最重要的建筑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丰富。

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东西部、南部和四川岷江流域,河南南阳一带也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另外,山西、陕西、江苏、安徽也有一些发现。

画像砖的分布地区主要是河南和四川。

汉画像砖和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一幅幅生动逼真的风俗画,凸现了汉代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图景,是研究汉代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

在雕刻技法上采用浅浮雕、阴线刻,或两者相结合的技法,使画面显得极为生动而富于变化。

而且这些砖石雕塑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无论是桑园、田圃、市集、居住的庭院,还是宴乐、杂技、舞蹈,以及各种生产的场面,构图匀称,形象逼真,加之各种颜色的彩绘,装饰效果甚佳。

嘉祥武氏祠石画像内容

嘉祥武氏祠石画像内容

嘉祥武氏祠石画像内容嘉祥武氏祠,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东约3公里处,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祭祀祖先的建筑。

祠内珍藏着一幅石画像,这幅石画像是嘉祥武氏祠的镇神之宝,记录了武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和丰功伟绩。

这幅石画像高约2米,宽约1米,由一块整块的石头雕刻而成。

画像上刻有五个人物,他们分别是武王、周公旦、管仲、孔子和孟子。

这五位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代表了嘉祥武氏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家训。

武王是这幅石画像中的主角,他是西周时期的伟大君主,也是武氏家族的始祖。

武王在历史上以平定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而闻名,他的英勇和智慧成为了武氏家族的楷模。

武王手持青铜矛,威风凛凛地矗立在画像中央,象征着武氏家族的威严和力量。

周公旦是武王的贤臣,也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家。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善政治治国而著称,被尊为嘉祥武氏家族的智慧象征。

周公旦在画像中站立在武王的左侧,手持文房四宝,代表着他的学识和智慧。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武王后代的代表人物。

他以其出色的才能和卓越的军事战略而闻名于世。

管仲在画像中站立在武王的右侧,手持战斧,象征着他的勇猛和果断。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孟子分别站在画像的两侧,手持经书,代表着他们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

这幅石画像不仅展示了嘉祥武氏家族的荣耀和传承,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这幅画像,人们可以了解到武氏家族对家族价值观的重视和传承,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思想和哲学的博大精深。

嘉祥武氏祠石画像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提醒着人们要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也引导着人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在嘉祥武氏祠石画像前,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也能感受到武氏家族的自豪和自信。

这幅石画像见证了嘉祥武氏家族的兴衰和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卓越。

嘉祥八大景点介绍

嘉祥八大景点介绍

嘉祥,隶属济宁市。

曾被努力打造的济宁“西花园”,几经美化改造成为济兖邹曲嘉都市区生态环境的一大亮点。

让我们一睹济宁市嘉祥县十大景区景点的亮丽景致吧!1、嘉祥萌山公园景区嘉祥萌山公园景区位于嘉祥县城东北部。

有萌山、横山、独山三个山头,习惯统称萌山。

萌山主峰海拔115.6米,占地120公顷,峰岩秀拔,层峦叠嶂,壮丽多姿。

嘉祥萌山公园景区生态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有风格迥异的亭台楼阁,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精美遒劲的摩崖石刻,幽深静谧的山洞,清澈甘甜的山泉,形成了萌山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优美的自然风景。

2、青山寺青山寺位于嘉祥县城南8.2公里的林木葱茏的青山西侧,是以惠济公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占地约6000平方米。

后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扩建,始具现存规模。

因祠庙位于青山,故群众习惯上称之为青山寺。

青山寺坐东面西,顺应山势,层层递升,设计巧妙,别具一格。

崇宇高阁,掩映于古树翠柏之中,景色颇为壮观。

青山寺碑石婷婷,泉流潺潺;苍松遒劲,翠柏参天。

真可谓山不高而秀,林不深而幽。

奇景异致,引人入胜。

玉皇庙建于青山绝顶,斗拱飞檐。

庙内祀玉皇大帝。

3、嘉祥武氏祠景区嘉祥武氏祠景区是我国保存完整且具代表性的家族墓地石刻建筑群体,集东汉画像石刻艺术之大成,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被誉为研究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是我市较早的建筑物,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

现存石狮、石阙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

4、曾庙曾庙位于满硐乡南武山村,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

庙内有建筑物30余座。

主要建筑包括:石坊、宗圣门、育英门、景圣门、中兴亭、戟门、乾隆御碑亭、寝殿、宗圣殿、莱芜侯祠、三省堂、涌泉井等。

嘉祥曾庙景区是历代祭祀曾参的专庙,也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群体,迄今保留了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

济宁市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济宁市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济宁市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1. 咱济宁的微山湖旅游区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啊!就好像一颗璀璨的红色明珠。

还记得铁道游击队吗?他们当年就在这片湖区神出鬼没,痛击敌人,多牛啊!
2. 曲阜的孔子故里,那也是有深厚红色底蕴的地方哟。

想象一下,在古老的街巷中,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气息,这是多么神奇呀!
3. 羊山战役纪念馆可不能错过呀!它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翻开它,那些激烈战斗的场面好像就在眼前,能不让人震撼吗?
4. 泗水的烈士陵园,多么庄严神圣的地方。

去那里献上一束花,缅怀先烈,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5. 金乡的王杰纪念馆,王杰烈士的精神在那里闪耀着。

他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真的太值得敬仰了!
6. 邹城的尼山区抗日英烈园,那是英雄们沉睡的地方。

站在那里,就好像能听到他们当年的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啊!
7. 梁山歼灭战遗址纪念园,让人仿佛能看到当年激烈战斗的场景。

先烈们在这里奋勇杀敌,这是怎样的一种壮烈啊!
8. 嘉祥的武氏祠,也是红色旅游的好去处呀!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就像一个时光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难道不吸引人吗?
我觉得济宁市的这些红色旅游景区景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意义,它们是我们了解历史、缅怀先烈、汲取力量的重要窗口,应该好好地去感受和珍惜。

武氏祠画像的美学结构

武氏祠画像的美学结构

武氏祠画像的美学结构作者:陆安琦来源:《美与时代·中》2019年第12期摘要:画像作为话语主题情感结构与观念系统的审美载体,其美学结构在社会文化生命中有其实质的生命历程:是创作主体所思考或接受的人性本质、生活形式、感觉方式、文化样态等具体的呈现。

文章从东汉武氏祠石刻画像的美学结构出发,分析祠堂的性质及作用,又着重于石刻画像中所构建的大量礼教形象及古代帝皇系统的象征意义,此外又分析武氏祠文化所营造出的特有文化美学景观:武氏祠文化实质上并不受制于文化本体意识的制约与规范,而是塑造出人文化意义与价值的新文化美学样式,展现出一种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理想家园。

关键词:武氏祠;图像;美学结构武氏祠石刻画像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南纸坊集武宅山北麓,是一组东汉末期武氏家族墓林地面上的石构装饰建筑,属丧葬—祭祀的礼制性建筑。

武氏祠石刻画像的主题内涵是以祭祀为核心而展开的文化建制行为,因而透过图像所表示的意义空间是通过车马出行、乘车絷马、庖厨饮宴、祠主祭天、历史图像、山林野兽、祠主升仙等历程,大致呈现出一种人性结合神性的结构模式,再现出东汉民间信仰与儒家对现实世界理想家园的建构方向与情感意蕴,此外,周期性的祭祀仪式,也进而凝聚了宗族生命共同体的集体情感与心理意识。

为了在祠堂的有限空间内表现天上与人间,画像采用上下分层的通史模式,由今至古、由人间至仙界,每层表达的主题相近,以营造出天上与人间的联结关系。

除了描绘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以传达伦理道德和汉代追求永生的文化氛围外,又将死者生前行事和表现其身份地位的画面置于下层图像中。

武氏祠的屋顶,山墙和东、西、后壁代表着天、天庭和人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世俗文化同时并在,实则传达汉代宗法文化形成,南北文化相融,儒教、道教互摄,天人合一的寓意,遂成为实践德治天下的王权之路的重要媒介。

一、祠堂的性质及作用汉朝社会重视孝道,又崇尚肉体灭亡灵魂不灭的观念,导致东汉厚葬崇奢成风,时人竞相攀比,尤其流行在墓旁建设祠堂。

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研究

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研究

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研究作者:陈建辉孟祥鹏祝延峰李文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1期摘要:祠堂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利用好祠堂文物建筑,同时研究好、阐释好祠堂蕴含的故事和历史文化、家国情怀,对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大有裨益。

针对鲁西南地区菏泽市和济宁市的祠堂文物建筑做了详细介绍,着重对菏泽市祠堂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经验和前景加以研究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加强鲁西南地区和其他区域祠堂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保护利用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1.011祠堂,这个名称始见于汉代,当时祠堂都是建在墓旁用于祭祀,称为墓祠。

南宋朱熹《家礼》确定了设立祠堂的制度,开始称家庙为祠堂。

在当时,祠堂是身份等级的象征,民间不得立祠。

到了明嘉靖年间才“许民间皆联宗立庙”。

祠堂的功能也从设立之初的祭祀逐渐扩大到家族重大事宜的商议和处理,成为一种家族关系的纽带和维系,是与秩序紧密相连的。

祠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家祠,一类是纪念先贤先烈或经官方认可的专祠。

祠堂建筑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类型,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留住乡村记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用独特。

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独特的文物资源,让祠堂建筑在新时代“活起来”“用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摆在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命题。

1 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概况鲁西南地区,狭义上指山东省菏泽市;广义上包括山东省菏泽市、济宁市和聊城南部。

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这里还保存众多明清以来的祠堂建筑。

为更宏观地了解鲁西南地区祠堂建筑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本文的鲁西南范围包括菏泽市和济宁市。

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重点调查了菏泽市169座祠堂,济宁市89座祠堂,并对其加以分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氏祠的一个陈列室)
(李铁英摄)
武氏祠:该如何来爱你
——一次参观考察的感悟
李铁英
考察,对于本科生来说,还是一个很新鲜的名词,然而,想不到在大学时期,竟可以将它实践为动词。

5月份,历史系组织了一批同学到嘉祥县武氏祠做了一次简单的参观考察。

相比于去时的兴奋,回来的路上,更多了一份沉思:武氏祠,该如何来爱你。

在嘉祥县城南有一座武翟山(又称武宅山,旧称紫云山),武翟山附近在商代就有人类居住。

时商贵族武丁后裔便在此聚族而居。

直至东汉末年,因为武氏家族居此,所以临近的山取名武宅山,后演变为武翟山。

后人在此立村,村名也取名武翟山。

在武翟山村北就是武氏墓群石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最晚在宋代发现,由于历代研究者不同而命名有所不同。

南宋研究者洪适将武氏祠命名为“武梁祠堂”,清朱彝尊《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亦称“武梁祠堂”,道光时瞿中溶作《武梁祠画像考》,称“武梁祠”,当地群众也习惯于这一简单称呼,但“武梁祠堂”或“武梁祠”是不确切的。

它仅是四个石室中的一个,因此正确的称呼为“武氏祠”或“武氏石室”。

这组珍贵的文物也称为“武氏墓群石刻”。

武氏祠与“三孔”有所不同。

“三孔”闻名遐迩是因为孔子。

而武氏祠的主人武氏一家,并不出名,史书上也无记载。

仅可以从碑文记载得知,武氏,为东汉晚期的一个官僚贵族
之家。

墓主人之一的武梁,曾做过从事(刺史佐吏),武弟吴开明,官至吴郡丞(郡守佐吏),
开明长子武班,官至敦煌长史(佐太守之官,仅次于太守),开明次子武荣,更先后做过州的书佐和郡的书吏、主薄、督邮、五官椽及统辖京师步军的执金吾丞等。

由此可知,武氏世代为官,势力煊赫,家财宏富,他们有能力修建如此富丽堂皇的大型石室。

然而武氏祠的闻名,却靠自身的史料价值及艺术价值。

谈起史料价值,武氏祠画像石比较细致全面地展示汉代的生活,如武氏墓群石刻中看到大量死者生前的生活场景,它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以及当时的意识形态,成为透视汉代生活的重要史料。

另外,武氏祠画像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武氏祠的画像石,大多用减地阳刻法。

即在石面上先使欲刻的轮廓之外凹下来,将要刻的地方凸出来,然后再在凸出的地方进行雕琢。

这种刻法生动形象,立体感强,比印刻复杂得多。

欧洲绘画重视阳刻向背,我国古代绘画则重在描线。

用界限代替阴刻,显得雄壮质朴,用力小而收效大。

像曹沫、专诸、荆轲、秦王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集雕刻、绘画、文字于一身的武氏祠涵盖了汉代画像艺术中得绝大多数表现题材大量的经史故事、神话传说、现实生活场景等以视觉化图像形式记录下来,历经千年,透视出历史文化精神,不仅使我们对我国一千八百多年前就有的高超的艺术而赞叹不已。

武氏祠是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与“三孔”“故宫”等地位相当。

时至今日,武氏祠存有阙室、画像石展厅和西长廊三个陈列室。

汉画像石四十六块,汉碑两块,清碑十一块,石狮、石阙各一对。

另外,嘉祥县出土其他汉画像石七十七块,隋碑一通,清墓志铭四盒,黄庭坚书法刻石四块。

然而,武氏祠的现状却依然令人忧心不已:有好些石刻杂乱的排放在室内,有些仅用铁栏杆护住,乍看起来,颇有监狱的味道,就是画像石展厅里的汉画像石也仅仅是用玻璃罩住,视线并不好。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发武氏祠,将武氏祠打造为与其地位相当的旅游景点,实现武氏祠汉画像石文化的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武氏祠自身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艺术性较强,不懂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很难体味出其中的价值;二是,历史性较强,汉画像石上的故事都是以历史为体裁的,历史性颇强,像“专诸刺王僚图”“王陵母故事图”,如不懂这几段历史,就不懂汉画像石的表现内容;三是,参与性差,在旅游上只有参与性强的景点,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

武氏祠本身就深沉、难懂,若没有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活动,其吸引力可想而知。

武氏祠旅游景点的开发,简单来讲就是超越武氏祠自身的几个特性,建立完善的风景保护与开发体系,提高旅游接待设施的接待能力和档次,建立合理的风景游览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将武氏祠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使旅游业成为景区的支柱产业,将武氏祠景区建设成为个性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功能完善、具有独特吸引力的观光与度假相结合的体验性景区,让武氏祠景区的开发足够激起游客的兴趣,使游客来此一游,那么这就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开发。

武氏祠的旅游景区的开发对嘉祥县甚至是整个济宁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嘉祥县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县内有众多的石雕企业。

而武氏祠本身就是石雕艺术的综合体,武氏祠景区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会带动县内石雕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使石雕业成为嘉祥的支柱产业之一。

另外,大而沉重石雕石刻特色工艺品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完善相应的送货的服务设施,建立联系全国的运输体系,促进物流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整个嘉祥经济的发展。

武氏祠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会带动济宁旅游文化的发展,形成“三孔”“武氏祠”“曾子庙”三足鼎立的旅游局面,旅游上的近距离的“三足鼎立”将会促成三方旅游景点的共同发展,形成一整个儒孝文化大圈,进一步凝聚济宁的文化气息,形成特色的儒孝文化圣地,大大提高济宁的旅游知名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