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滑动与滚动》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滑动与滚动》优秀教案

《滑动与滚动》优秀教案

《滑动与滚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1. 滑动摩擦:介绍滑动摩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2. 滚动摩擦:介绍滚动摩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2. 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仪、滑轮、小车、圆柱体、斜面等;2. 学具: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实验套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行驶、自行车骑行等,引导学生思考滑动与滚动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1)滑动摩擦:介绍滑动摩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2)滚动摩擦:介绍滚动摩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分析影响因素。

4. 例题讲解:讲解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内容:(1)滑动摩擦: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计算公式:F=μN;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滚动摩擦: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计算公式:F=μN;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半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概念;(2)计算给定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3)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因素。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掌握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摩擦力,提高机械效率,了解滑动与滚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滑动与滚动》公开课教学设计9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滑动与滚动》公开课教学设计9

滑动和滚动教学设计【编者按】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精品学习网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滑动和滚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滑动和滚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6、记录。

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三、制作滚珠轴承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力与运动》中的第2课《滑动与滚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探究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讨论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滑动与滚动的定义,掌握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与滚动的概念,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

难点:理解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区别,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小车、圆柱体、斜面、测力计、课件。

2. 学具:每组一个滑轮、一个圆柱体、一个测力计、一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如滑板、轮滑、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新课导入(1)讲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2)探究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并比较两者的摩擦力大小。

3. 例题讲解(1)问题:为什么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2)分析:圆形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使骑行更加轻松。

(3)解答:圆形轮子可以实现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了滑动摩擦,哪些地方使用了滚动摩擦。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内容:(1)滑动与滚动的定义(2)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3)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为什么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2. 答案:(1)生活中,如走路、滑板、拉抽屉等属于滑动摩擦;自行车、轮滑、汽车轮胎等属于滚动摩擦。

(2)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因为圆形轮子可以实现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品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品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这一章节中,深入学习摩擦力与滚动摩擦概念。

详细内容包括:解摩擦力产生原因,探究滑动与滚动不同,通过实验观察滑动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差异,以及解如何减小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摩擦力与滚动摩擦概念,解滑动与滚动区别,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与滚动摩擦概念,滑动与滚动区别。

2. 教学重点:减小摩擦力方法,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仪,小车,圆柱体,长木板,测力计。

2. 学具:每组一套摩擦力演示仪,小车,圆柱体,长木板,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推动桌上书本,引入摩擦力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摩擦力定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滑动与滚动区别,以及滚动摩擦概念。

4. 实验探究:(1)让学生分组操作摩擦力演示仪,观察滑动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差异。

(2)讨论减小摩擦力方法,并动手实践。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P32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滑动与滚动2. 主要内容:(1)摩擦力概念(2)滑动与滚动区别(3)滚动摩擦(4)减小摩擦力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摩擦力概念,并举例说明。

(2)说出滑动与滚动区别,以及滚动摩擦特点。

(3)列举减小摩擦力方法,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1.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间不规则性,产生阻碍相对运动力。

例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摩擦力使我们不易滑倒。

2. 滑动是指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直接接触并相对滑动,如推拉门窗;滚动是指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通过滚动方式移动,如车轮在地面上滚动。

教科版《滑动与滚动》优秀公开课教案2

教科版《滑动与滚动》优秀公开课教案2

教科版《滑动与滚动》优秀公开课教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材第四单元《简单机械》中的第2课《滑动与滚动》。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滑动和滚动的定义,探究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以及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掌握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区别,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区别。

教学重点:掌握滑动与滚动的定义,了解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圆柱体、斜面、测力计、课件、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小车、圆柱体、斜面、测力计、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如滑板、轮滑、汽车轮胎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现象,讨论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时的摩擦力。

(3)引导学生观察圆柱体在水平面上滚动的现象,讨论滚动摩擦力的特点。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圆柱体在水平面上滚动时的摩擦力。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滑动与滚动的应用,并讨论如何减小摩擦力。

5. 课堂小结:强调滑动与滚动的概念,以及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3. 应用: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滑动与滚动的应用?(2)如何减小摩擦力?2. 答案:(1)如:滑板、轮滑、汽车轮胎等。

(2)通过减小接触面积、使用润滑剂、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方法减小摩擦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滑动与滚动的概念,以及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滑动与滚动》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探索滑动和滚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滑动和滚动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滑动和滚动的特点,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滑动和滚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发现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滑动和滚动的特点。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滑轮、轮子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木板、小车等。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滑轮、轮子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让学生说出他们观察到的运动方式,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滑动和滚动的概念,让他们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

然后,展示一些实例,如滑梯、滑轮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滑动和滚动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用小车在木板上进行实验,观察小车的运动方式,并记录下来。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和区别。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滑动和滚动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滑动和滚动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6 滑动和滚动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第46页的“滑动和滚动”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滑动和滚动的定义;探究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的影响;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能够区分两种运动方式。

2. 了解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能够分析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和滚动的定义,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

难点:区分两种运动方式,分析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圆柱形物体、平板、斜面、测力计。

2. 学具:小车、圆柱形物体、平板、斜面、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小车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两种运动方式的区别。

2. 例题讲解:(1)什么是滑动?什么是滚动?(2)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是什么?3. 知识讲解:(1)滑动: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相对滑动。

(2)滚动: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相对旋转。

(3)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减小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相对速度,使物体更容易移动。

(1)推开门;(2)拉动抽屉;(3)自行车行驶;(4)轴承转动。

(1)比较小车在平板上滑动和滚动的距离;(2)测量小车在滑动和滚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3)观察圆柱形物体在平板上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滑动和滚动(1)滑动: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相对滑动(2)滚动: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相对旋转2. 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减小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相对速度,使物体更容易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a. 推动家具;b. 自行车行驶;c. 轮子滚动。

2. 答案:(1)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如:滑板、滚铁环、汽车的行驶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滑动与滚动》公开课教学设计0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滑动与滚动》公开课教学设计0

<<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XXX一小XXX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过程与方法: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小车车轮滚动与滑动作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感受对于相同重量的物体滚动摩擦力远远小于滑动的摩擦力。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橡皮泥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学生自带)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三幅图,古代搬物图与卡车运货图)古时候,人们搬运大石头的方法,后来人们往往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

后来发明了安装轮子的车,用车来搬运物体就更方便了。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猜测:滚动还是有摩擦力的,滚动用的力小)二、新课探究实验对比: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1、提出实验方案师:同学们根据什么来猜测滚动的摩擦力小?(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师:我们从生活经验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设计实验方案师:如果要进行研究,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呢?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还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与物体的重量有关,那么,在实验中我们如何控制这些方面呢?(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定量:(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师:让我们来一起分享你们的方案,看看是否可行。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进行适当地引导。

)3、实施实验方案师:在学生制作前,教师要讲解清楚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张探究记录表,如下图:车轮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对比表4、汇报实验结果师:经过同学们的研究,相信已经有了结果,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力的作用》中的第5课《滑动与滚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探究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

2. 通过实验,感受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与滚动的概念及其区别,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感受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块、圆柱体、斜面、测力计、粉笔、黑板。

学具:每组一个滑块、一个圆柱体、一个斜面、一个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滑块和圆柱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滑动与滚动的区别。

2. 新课导入(1)讲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2)提问:如何减小摩擦力?引导学生思考。

3. 例题讲解(1)演示用测力计测量滑块和圆柱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

(2)讲解如何通过实验感受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块和圆柱体在斜面上的摩擦力,并记录数据。

(2)教师点评,强调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6.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滑动与滚动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内容:(1)滑动与滚动的区别(2)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一个人推着一个滑块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2)一个人推着一个装有轮子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2. 答案:(1)摩擦力较大,因为滑块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

(2)摩擦力较小,因为箱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滚动摩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滑动与滚动》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滑动与滚动》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滑动与滚动》公开课教学设计《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及说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福建省XXX第二实验小学 XXX 【教材分析】《滑动和滚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6课,是在《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一堂科学探究课。

本课由两个探究活动组成,第一,认识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知道小车“行驶”“刹车”两种运动情况下形成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测量并比较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明白用滚动代替滑动是减少摩擦力常用的方法之一,制止轮子滚动是轮驱动车辆刹车的通用方法。

第二,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

知道滚珠轴承的应用非常广泛,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机械装置,通过动手做一个“滚珠轴承”的制作体验活动,为下一课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但对物体的运动方式跟摩擦力的关系还不太清楚,因此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小车运动入手,通过观察、体验,认识滑动和滚动这两种运动方式,继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运动方式有关?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发展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观察、实验,能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通过观察、思考,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3、通过制作,初步了解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出小车轮子滚动与滑动摩擦力的对比实验,并通过实验,证实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能用简单物品模拟制作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及真实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态度。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滑动和滚动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滑动和滚动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6 滑动和滚动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第46页“滑动和滚动”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摩擦力在物体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2. 探究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效率的影响;3. 分析生活中滑动和滚动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摩擦力在物体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并解释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效率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在物体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效率的影响。

难点:分析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解释其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小车、圆柱体、平板、斜面等。

2. 学具:直尺、圆规、纸张、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物体的滑动和滚动现象?2. 实践探究:(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滑轮、一辆小车、一个圆柱体、一个平板和一条斜面。

(2)要求学生分别将小车和圆柱体放在平板上,观察并记录两者的移动情况。

(3)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以及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效率的影响。

3. 例题讲解:(1)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分析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效率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不同物体在滑动和滚动时的摩擦力。

(2)分析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解释其原理。

(2)强调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效率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滑动和滚动2. 内容:摩擦力在物体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滑动和滚动对物体移动效率的影响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计算给定物体在滑动和滚动时的摩擦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二课《滑动与滚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滑动和滚动的特点,探究滑动和滚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掌握简单机械——轮子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描述滑动和滚动现象,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能通过实验探究滑动和滚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轮子模型、滑块、小车、斜面、计时器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轮子、滑块、小车、斜面、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轮子,引导学生思考轮子为什么能转动,进而引入本课内容。

2. 新课:(1)探究滑动与滚动的特点。

a.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滑动和滚动的现象。

(2)探究滑动与滚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a. 学生分组实验,比较滑动和滚动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

(3)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 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摩擦力,提出猜想。

b. 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3. 例题讲解:讲解与滑动和滚动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1.1 滑动的特点1.2 滚动的特点1.3 滑动与滚动的区别与联系2. 滑动与滚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2)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滑动和滚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列举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1)自行车行驶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为滚动;滑板运动时,滑板与地面的接触为滑动。

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

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

小学科学46《滑动与滚动》(教案)滑动与滚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它们的运动特点。

2. 利用实例与案例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滑动和滚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加深对滑动和滚动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

2. 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运动。

3. 进行简单的实验,加深对滑动和滚动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展示板、幻灯片或黑板。

2. 材料:小球、小车、书籍、滑梯等。

3. 实验器材:斜面、滑轮、滑板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滑动和一个滚动的物体,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运动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滑动和滚动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物体可以滑动?有哪些物体可以滚动?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教师以幻灯片、展示板或黑板为媒介,简明扼要地解释滑动和滚动的概念。

2.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对滑动和滚动的理解。

三、实验探究(25分钟)1. 布置小组实验任务:每个小组准备一张斜面,用滑车腾空试滑,观察记录滑车的运动。

2. 帮助学生正确搭建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操作。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

4. 学生讨论并总结:滑车的运动是滑动还是滚动?为什么?滑车在腾空试滑时有什么变化?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立滑动和滚动的区别。

6. 教师补充其他实验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滑动和滚动的理解。

四、探究归纳(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面的内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滑动和滚动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寻找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滑动门、滚轮、滑道等。

3. 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滑动和滚动,还有哪些与这两种运动相关的概念和原理?2. 启发学生思考:滑动和滚动是否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为什么?3.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机械与运动》中的第2课《滑动与滚动》。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掌握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

2.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滑动和滚动的概念,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小车、圆柱体、平板等)、毛巾、木板、测力计等。

学生准备:学习单、实验器材(小车、圆柱体、平板等)、毛巾、木板、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滑动的?哪些物体是滚动的?2. 新课导入(1)讲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

(2)演示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提出问题:如何减小摩擦力?(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提出拓展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内容:(1)滑动和滚动的概念(2)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滑动和滚动的区别。

(2)列举三种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答案:(1)滑动: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相对滑动;滚动: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相对旋转。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接触面积、用滚动代替滑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滑动和滚动的概念,了解了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滑动和滚动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滑动和滚动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6 滑动和滚动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46页,主题为“滑动和滚动”。

详细内容包括:滑动和滚动的定义;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简单机械——斜面和轮子的引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掌握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了解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滑动和滚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摩擦力在滚动过程中的变化,运用滑动和滚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斜面、轮子、小车、滑板、木块、测力计等。

学具:纸张、铅笔、尺子、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向学生展示斜面和小车,提问:“如何让小车从斜面上下滑?”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与滑动的关系。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并讨论。

2. 知识讲解讲解滑动和滚动的定义,强调摩擦力在滑动和滚动中的作用。

分析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如滑板、自行车、汽车等。

引入简单机械——斜面和轮子,讲解其原理和作用。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一辆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是滑动还是滚动?为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并说明摩擦力的作用。

分组汇报,全班交流。

提问:“如何减小摩擦力,让物体更容易滚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滑动和滚动2. 内容:滑动:物体在接触面上相对滑动。

滚动:物体在接触面上旋转前进。

摩擦力:阻碍物体滑动的力,滚动时摩擦力减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滑动和滚动现象,说明摩擦力的作用。

2. 答案提示:如滑板、自行车、汽车等,摩擦力在滚动时减小,使得物体更容易移动。

《滑动和滚动》科学教案

《滑动和滚动》科学教案

《滑动和滚动》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五章第三节“简单机械”,主要围绕“滑动和滚动”的主题展开。

内容包括:滑动和滚动的定义、特点、实际应用;探究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掌握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了解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计算。

教学重点:滑动和滚动的概念、特点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小车、圆柱体、斜面、测力计、粉笔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滑动和滚动物体(如铅笔、圆珠笔、轴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新课导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滑动和滚动的区别。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滑动和滚动的概念、特点、实际应用。

教师活动:用PPT展示相关知识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思路,积极思考。

5.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布置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

六、板书设计1. 滑动和滚动的概念2. 滑动和滚动的特点3. 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计算4. 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20N的拉力,物体的重力为100N,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滑动还是滚动?(2)一圆柱体在水平面上受到10N的推力,圆柱体的重力为50N,圆柱体的运动状态是滑动还是滚动?2. 答案:(1)滑动摩擦力=20N,滚动摩擦力=10N。

教科版《滑动与滚动》优秀公开课教案2

教科版《滑动与滚动》优秀公开课教案2

教科版《滑动与滚动》优秀公开课教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滑动与滚动》。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摩擦力,探讨滑动和滚动的特点;通过实验,了解滑动和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减小摩擦力,理解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滑动和滚动的特点,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滑动和滚动的特点,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理解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摩擦力演示器、小车、圆柱体、长方体木块、斜面、测力计等。

学生准备:小车、圆柱体、长方体木块、斜面、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轮滑等,引导学生思考滑动和滚动的特点。

2. 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滑动和滚动的现象,探讨其特点。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的规律。

5. 应用:讨论如何减小摩擦力,提高物体运动的效率。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内容:(1)摩擦力概念(2)滑动和滚动的特点(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的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摩擦力的概念。

(2)列举生活中滑动和滚动的实例。

(3)简述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答案:(1)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轮滑、自行车等。

(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掌握了滑动和滚动的特点,理解了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的原理。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滑动和滚动教科版4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6滑动和滚动教科版4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6 滑动和滚动教科版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四章《简单机械》中的第6节“滑动和滚动”。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概念;探究滑动和滚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比较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掌握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比较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概念,探究滑动和滚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比较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并找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小车、圆柱体、长木板、测力计等。

学具:每组一套滑轮组、小车、圆柱体、长木板、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滑板和旱冰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滑板容易滑动,旱冰鞋容易滚动。

2. 例题讲解:讲解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并比较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5.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滑动和滚动的实例,讨论其优缺点。

六、板书设计1. 滑动和滚动2. 内容: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概念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例,谈谈滑动和滚动的应用及优缺点。

2. 答案:示例: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可以滚动前进,相比滑动,滚动摩擦力小,省力且速度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滑动和滚动摩擦的概念,以及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究其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等。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滑动与滚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简单机械》中的第5课《滑动与滚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滑动与滚动的特点,探究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大小,以及了解轮轴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描述滑动与滚动的特点,说出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差异,了解轮轴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动与滚动的特点,摩擦力的大小差异,轮轴的基本原理。

难点: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圆柱体、轮轴模型、测力计等。

2. 学具:每组一辆小车、一个圆柱体、一个轮轴模型、一个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小车在地面上的运动状态。

提问: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是滑动还是滚动?它们有什么不同?2. 新课导入讲解滑动与滚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是滑动与滚动?3. 例题讲解展示圆柱体在水平面上的滑动与滚动,引导学生观察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差异。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

5. 知识拓展介绍轮轴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轮轴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滑动与滚动》2. 内容:滑动与滚动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轮轴的基本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并分析其摩擦力大小。

画出一个轮轴模型,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 答案:生活例子:如滑板、滑冰、轮滑、自行车等。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轮轴模型:轮轴是一个简单机械,由轮和轴组成。

轮轴可以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或反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及说明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福建省XXX第二实验小学 XXX 【教材分析】《滑动和滚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6课,是在《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一堂科学探究课。

本课由两个探究活动组成,第一,认识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知道小车“行驶”“刹车”两种运动情况下形成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测量并比较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明白用滚动代替滑动是减少摩擦力常用的方法之一,制止轮子滚动是轮驱动车辆刹车的通用方法。

第二,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

知道滚珠轴承的应用非常广泛,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机械装置,通过动手做一个“滚珠轴承”的制作体验活动,为下一课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但对物体的运动方式跟摩擦力的关系还不太清楚,因此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小车运动入手,通过观察、体验,认识滑动和滚动这两种运动方式,继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运动方式有关?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发展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观察、实验,能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通过观察、思考,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3、通过制作,初步了解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出小车轮子滚动与滑动摩擦力的对比实验,并通过实验,证实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能用简单物品模拟制作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及真实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态度。

2、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对比实验,证实小车轮子的运动方式(滑动或滚动)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制作滚珠轴承材料一套。

学生:小车及配件、测力计、6个钩码、盖子、玻璃珠、小轴承。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认识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1、情境:放着重物的箱子,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把它从讲台的一边移动到那一边吗?2、提问:在这些方法中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3、讲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两种方式,像这样平滑移动的运动方式称为“滑动”;装上轮子或放在小推车上借助轮子转动的方式称为“滚动”。

4、说一说生活中滑动和滚动的例子5、视频播放:滑动和滚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展开思维,在众多方法中凸现“滑动”和“滚动”两个概念。

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举出更多的例子,使学生对“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形成初步认识,为后继研究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及这两种运动方式相互转化做好预设与铺垫。

)二、初探小车运动形成的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1、出示小车并推动,观察小车的车轮是怎样运动的?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2、提问:小车为什么能运动起来?能使这辆正在运动的小车停下来吗?(车轮在滚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

当动力减少时,小车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就会停下来。

)3、讲述:让小车运动起来需要一个力,让小车停下来也需要一个力。

4、提问:生活中人们怎样让正在运动的车辆停下来?(再施加一个力来阻止他前进,增大摩擦力,刹车……)刹车时,小车的运动方式有什么改变?5、提出问题:让小车的运动方式由滚动变为滑动,使用剪刀和透明胶,动手试试!6、学生操作7、讲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会形成摩擦力,小车在桌面上正常行驶时,车轮与桌面形成的是滚动摩擦。

刹车时,车轮与桌面形成的是滑动摩擦。

这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摩擦力一样大吗?可能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分析小车运动方式的改变形成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操作改变小车的运动方式,并通过初步的体验,感知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摩擦力有所不同,继而引发学生的猜测与思考。

)三、探究物体运动的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大小1、提问: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比较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的大小3、提问:为了使实验获得更精确的数据,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4、出示实验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5、分组测量、整理数据,完成实验。

6、汇报交流、对比分析。

7、小结:相同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8、解释:汽车、自行车正常行驶时是以滚动的方式前进的,刹车时为什么车轮停止滚动,车子就能很快停下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经历“猜测——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

)四、认识并体验滚珠轴承的运动,概念延伸,拓展应用。

1、讲述:物体运动时,通常是将滚动和滑动进行相互转化。

介绍古代与现代,人们巧妙地将滚动和滑动相结合相互转化的例子。

2、出示自行车图:观察滚珠轴承的结构,猜想它的作用。

3、做一个简易的滚珠轴承,体验滚珠轴承如何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4、小结:轴承就是把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的装置。

5、结合生活,了解滚珠轴承在生活产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将探究所得拓展到具体的应用中,引导学生在深入的体验活动中,深化对“滚动”和“滑动”方式的认识及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相互转化。

)六、总结讲述:虽然滑动摩擦力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滑动摩擦力,课后请大家继续观察生活中有关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科学探究延伸到生活中去。

)板书:滑动与滚动滑动大相同的物体摩擦力滚动小《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说明一、探究活动层层深入1、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滑动与滚动两种运动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说移动重物可以有哪些方法,从而引入“滑动”、“滚动”两个概念。

为了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认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举例子,再结合物体运动图片、视频,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

2、探究小车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滑动与滚动形成的摩擦力大小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从本单元小车的运动入手,引导学生先分析小车在行驶过程中和刹车时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再动手组装并推动不同运动方式的两辆小车,感受运动方式不同的小车形成的摩擦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初步体验,感受到物体滚动摩擦力小,比较省力,初步的体验引发学生的猜测,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这也是本课的重要探究环节。

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为了更好地控制作小车的运动方式,我对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行改变使其分别进行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

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

在制定实验计划时,我还重点强调学生不仅要注意变量因素,还要注意保持不变的因素,为了使实验数据明显,我建议学生实验时可以给小车上增加同样重量的物品(如:在小车上都加4个钩码)这样对比会明显一些。

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获取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实践得真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物体的运动方式发生了改变,摩擦力的大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摩擦力大小的不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组装与体验,感受滑动与滚动两种运动方式的转化与实际运用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实际操作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内外圈间的滚珠在使轴承的运动灵活轻便。

接着,我还引导学生通过两个不同大小的塑料瓶盖和玻璃弹珠的相互组合,体验瓶盖间的滑动与滚动、体验两种运动方式形成的摩擦力的不同。

在活动的体验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这个实验装置其实就相当于滚珠轴承,从而轻松地解开滚珠轴承这一装置的科学原理。

二、探究活动突出“三亮点”1、反思测量,突破重点。

采用小车进行“滑动与滚动”运动方式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亦是难点。

难点在于控制变量与不变量。

变量:小车车轮滚动变为滑动。

不变量: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光滑度,接触面的大小。

由于小车材料在桌面直接行驶,用测力计测量,滚动摩擦力太小不好测量。

多组学生测得滚动时为零,很惊讶,让其作出解释:是没有摩擦力吗?怎样控制不变量,获得有效的数据就成了难点。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重物让学生进行选择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灵活应用前一课学习的知识来解决。

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方法多样,数据的获取真实有效。

教师在这一环节上的处理没有直接给出实验的操作方法,而是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在不断修改方案从而在实验操作中获得有效的数据。

这样学生对实验方法就不只是知道怎么去做而是理解实验该用什么方法来操作,学生的实验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变量的控制也很有难度,滚动变为滑动固定车轮。

我们采用透明胶来固定车轮,学生也想到了。

2、生活取材,有效体验从生活中取材,感受滑动轴承与滚珠轴承的工作特点。

选用薯片瓶盖和八宝粥瓶盖和玻璃弹珠,材料简单、易于操作,体验更有效。

实验材料的有效选用,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3、反复体验,化解难点在本课教学中,“体验”贯穿整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推动讲台上的重物、通过组装不同运动方式的小车、通过组装简易的“滚珠轴承”等,反复体验“滑动与滚动”,体验两种运动方式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真实地感受运动方式的相互转化,轻松化解教学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