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孟昭兰情绪发生时间表
情绪心理学全 孟昭兰
情绪心理学:单项选择:1、提出情绪三维学说的是冯特。
2、经常被用来描述社会性高级感情,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感情性反映叫做情感。
3、詹姆士首先提出了情绪的发生与身体变化相联系的观点。
4、佛络伊德把情绪放在他的基本概念中,也就是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框架内。
5、伊扎德认为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核心作用。
6、在突然发生的情况下直接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反射性情感反应。
7、情绪在神经学上第三类水平划分是高级情绪。
8、情绪在意识层面上的感受被称为体验。
9、情绪体验具有泛人类性,是指情绪体验具有不变性。
10、情绪的外显行为被称为表情。
11、不同文化民族人类的基本情绪表情是一致的。
12、婴儿前语言发育阶段的基本情绪表情是先天的。
13、涉及情绪的记忆会使回忆的准确性增加。
14、在外来信息与认知活动之间,情绪起着中介作用。
15、沟通成人与婴儿交往的媒介是他们之间心理通讯,这种心理通讯的最初信号是感情性信息。
16、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是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17、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分化性社会化能力发展阶段发生在1——2个月至6——7个月。
18、选择性注意发生在新生儿时期。
19、自我把精神宣泄用于抑制过程,形成一种反宣泄作用以抑制那些不被接受的本我的精神宣泄。
20、第一位把好奇心视为心理构成的学者是麦孤独。
21、人们生活在舒适条件中感到愉快是感觉愉快。
22、快乐的原型显示为额头平展、眼睛闪光而微眯,面颊上提;嘴角后拉、上翘如新月。
23、儿童从观察他人的情绪而不是根据自身的体验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反应属于行为型。
24、情绪社会化的途径有直接教导、间接教导期望交流。
25、情绪社会化指人在长期与他人的关系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26、下列属于复合情绪的是恋爱。
27、焦虑是人受到威胁和处于危险情境中的退缩或逃避的体验和行为。
28、敌意是愤怒与厌恶、轻蔑的结合。
29、激情爱的后果有爱的代价和爱的回报。
30、依据调节努力程度,可以将情绪调节分为减弱调节、增强调节和维持调节。
情绪心理学全 孟昭兰
22、自卑感容易在个体太
3、情绪由身体变化的、有敏感、他人的负强化下产
意义的体验、认知成分构生。
成的。
23、情绪的三级水平包括
4、母婴依恋可分为安全性原始情绪、基本情绪、社
依恋、不安全——反抗性会化复合情绪。
依恋、不安全——回避性
24、抑郁症的核心情绪是
依恋。痛苦、忧伤。
5、本我、自我、超我都能
心理构成的学者是麦孤
独。
21、人们生活在舒适条件
中感到愉快是感觉愉快。
22、快乐的原型显示为额
头平展、眼睛闪光而微眯,
面颊上提;嘴角后拉、上
翘如新月。
23、儿童从观察他人的情
绪而不是根据自身的体验
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反应属
于行为型。
24、情绪社会化的途径有
直接教导、间接教导期望
交流。
25、情绪社会化指人在xx
期与他人的关系中所体验
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26、下列属于复合情绪的
是恋爱。
27、焦虑是人受到威胁和逃避的体验和行为。
28、敌意是愤怒与厌恶、
轻蔑的结合。
29、激情爱的后果有爱的
代价和爱的回报。
30、依据调节努力程度,
可以将情绪调节分为减弱
调节、增强调节和维持调
节。
31、安慰自己不要生气,
是小事,无关紧要属于认
以下几个方面情绪追求与13情绪是长期积沉在神教学的可接受性情绪追经系统和脑机构中的一种求与学习动机的内化情最有用最有效的独特属绪追求与学生的意志努性
情绪心理学:
单项选择:
1、提出情绪三维学说的是
xx。
2、经常被用来描述社会性
高级感情,具有稳定而深
第8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
年龄 1岁 半 3岁
自己笑 次数 % 67 117 55.3 15.62
对教师笑 次数 % 47 334 38.84 44.59
对小朋友笑 次数 % 7 298 5.79 39.79
总数 次数 % 121 749 100 100
• 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 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 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 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 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 一、情绪的发生 • (一)、婴儿出生后便立即可以 产生情绪表现——本能的情绪反应:
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
• 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 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 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 渡阶段。 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 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 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 情绪的重要原因。
怕生
怕生
(四)依恋 1、定义 •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 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 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 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 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 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
依恋
2、婴幼儿依恋的特点 • 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 儿童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 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他人都更 能抚慰孩子; • 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 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 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依恋发展的阶段
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
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道德感往往仍是由教师对 行为的直接评价所引起。在中班,儿童开始把自己的 或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 比较。告状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的行为与教师 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作比较,并且主动地产生了 某种道德体验。
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体验。
儿童依恋的类型
A类型——回避的(avoidant),对于抚养 人(更多的是母亲)的离开并没有明显的 反应。
B类型——安全的(securely attached),父 母是安全保障,对于母亲的离去与归来, 伴随情感反应,积极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C类型——反抗的(resistant),表现出最大 程度的不安全感,重逢时儿童表现出混乱、 矛盾的行为。
儿童情绪的发展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依恋和怯生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的情绪反应
布里奇斯: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 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 分化的反应。
林传鼎: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可以分清的 情绪反应,以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分 为愉快情绪反应和不愉快情绪反应。
孟昭兰:婴儿的部分情绪是进化获得, 情绪发生有时间诱因和次序;情绪发展 有规律和个体差异。
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
观点:儿童害怕的对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论据支持: 杰赛尔和霍尔的经典调查结论:儿童从2——5岁,对 于噪音、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落、突然失去 身体支撑以及突然的移动等刺激的害怕降低了;与此 同时,对于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嘲笑、有伤 害性的威胁以及其他有潜在危险情景的害怕增加了。 巴尼特研究结论:总体来看,不同年龄儿童的害怕没 有什么差别,但是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 有随着年龄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儿童知识面的扩大 有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学校和社会有关系 的害怕明显增加。
孟昭兰:当代情绪理论的发展脉络
孟昭兰:当代情绪理论的发展脉络人人都体验过自己或他人的情绪。
然而心理学家却不能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它。
这是因为,作为人脑的功能和人的生活现象的情绪,有着它本身的特殊复杂性和研究它的特殊困难。
情绪是内在体验,又是外在反应;是非理性冲动,又是合理的行为动力。
情绪是人脑的一种复合状态和过程,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精神现象。
它的表现有平静的与激动的、微弱的与强烈的、轻松的与紧张的等多种形式,它包括着生理和心理多水平上的整合,并广泛地同其他心理过程相联系。
当我们应用情绪这个术语时,可以涉及某些或全部可能性,而且,每种可能性都有一个很大幅度的差异。
人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未知的王国,情绪问题属于令人迷惑不解的课题之一。
科学对它的解释还需要时间。
一、古代哲学的情绪观自古以来,思想家和科学家已经注意和着手探讨情绪的奥秘。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古典哲学唯智主义者把情绪看做粗糙的、混沌的、非理性的现象。
然而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情绪的看法也曾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尽管那些看法充满了臆测的成分。
文艺复兴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如霍布斯(T.Hobbes, 1588―1679),把知识的获得和神经、脑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洛克(J.Locke, 1632―1704)认为,人的全部观念均通过感官达到知觉和意念而产生。
二元论者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在《笛卡儿的哲学著作》(英文版,1970)一书中提出了“反射”的概念,却把知觉、思维等心理现象归结为“灵魂”活动。
笛卡儿尤其对情绪的论述持有比前人更为具体的看法。
他把情绪看做人体内动物精神流的活动,是环境对象经过感官和神经,在松果体中建立的一种现象。
动物精神流在松果体中活动,使已有的感觉变成激情或欲望。
他认为,有六种原始情绪:赞美、爱、恨、欲望、快乐和悲伤,这些情绪合并而产生内省的情感。
他强调情绪的体验方面,并把情绪看做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能引起同理智对立的行为反应。
儿童情绪概述及其发展理论
婴幼儿期的情绪发展 (0—2岁左右)
亲子情绪关系的起源
最初的情绪表现
华生的观点:儿童具有一些先天的分化的 情绪。
情感的归属(上)--宝贝一家亲[]
K.M.Bridges的情绪分化理论:儿童的情绪都 是从新生儿表现出来的弥散性的激动分化 而来。
孟昭兰的观点::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8 -10种基本情绪,它们在婴儿出生后逐步出 现。
情绪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 为方式。喜、怒、哀、乐、忧、愤、爱、憎
情绪的种类
一、四种基本情绪 1、快乐——满足
2、愤怒——无法满足
3、恐惧——无法摆脱和控制
4、悲哀——失去
情绪的种类
一、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愤 怒、恐惧、悲哀 二、四种典型状态 1、心境——一种具有持续性、 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 的情绪状态。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视崖实验(Visual-cliff )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婴儿 就不敢向前爬 如果母亲向他微笑,大多数 的婴儿能够爬过视崖
社会性参照行为
意义:
第一、促进自我觉知的发展;出现了儿童 与成人在同一件事情上联系起来的结果, 产生了所谓“意义分享”(meaning sharing) 的现象。 第二,促进道德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精神分析学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儿童早 期,他们特别重视母—婴关系。
精神分析理论(小结)
主要假设:情绪产生于生物性的本能(力 比多),同时情绪影响儿童的行为和人格 建构。 支持性证据: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人格发 展的影响。 解释的事实:亲子依恋的形成。 局限:将情绪生物学化、绝对化。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3、婴儿的微笑
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行为。通过笑,可 以引出其他人对他积极的反应。
微笑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是由 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如华生和雷诺所做的恐惧习 得的经典实验;老式孤儿院中的孤儿的微笑发展更慢,长大后对周围 人在感情表达和丰富性上存在问题。 每种文化中的“情绪表达法则”是通过儿童对成人或其他人(影视角色) 的观察和模仿,通过自身生活体验的积累获得。 二、知觉再认理论 儿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 刺激。凯根(1966)给4个月的婴儿看一张规则的人脸照片或三维人 脸塑像,再给他看两者的变式,结果对前者产生更多的微笑,而且从 注视到微笑之间有3-5秒的潜伏期,说明婴儿要解释新刺激。Hebb (1946)使用黑猩猩做实验发现在正常视觉条件下生长的黑猩猩看到 石膏做的黑猩猩感到害怕,在看不到其他黑猩猩条件下抚养的个体不 会感到害怕,因为没有原有经验。
二、依恋的类型 (二)类型 艾斯沃斯(Ainsworth)等,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 质的评定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约占 65~70%) 2、回避型:缺乏依恋,与母亲没有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约占 20%) 3、反抗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 (约占10~15%) 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美国最近研究发现5%-10%的婴儿在 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这种类型是最不安全的。它混 合了回避和反抗。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复习要点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复习要点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生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②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③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区别:①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的较早,情感发生的较晚,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③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体执表情和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三、情绪和情感的发生(一)情绪的发生1.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怕、怒、爱。
2.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八种)(二)婴儿的几种基情绪表现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表现,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1.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2.笑(1)笑是婴儿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2)第3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是“真正的微笑”(3)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与物体(4)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区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3.恐惧(有明确对象的):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4.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鲍尔华(依恋理论)(1)陌生人焦虑(2)分离焦虑两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中班)(1)在3岁前,主要为生理性动因,3~4岁幼儿生理性动因向社会性动因过渡,4岁以后主要为社会性动因(2)在社会动因中,人际关系为最主要的动因(二)表情的社会化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2.运用表情的能力(观察学习也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3.幼儿理解表情的能力高于运用表情的能力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与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认生)(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两、三岁以后出现)(扮妖怪,蛇会咬人、黑夜有鬼)(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幽默)(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1.道德感(判断一个事情正确与否并做出相应的行为)(1)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共鸣”,心理学称为移情。
情绪心理学笔记(孟昭兰主编)
情绪心理学笔记1.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
2.情绪在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论据:1情绪作为适应的手段,起着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作用2情绪作为一种状态,经常存在于脑的活动过程中3情绪作为一种特质,为构筑人格的框架增添重要的成分4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3.情绪的功能: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情绪是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4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手段4.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主张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
5.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观1情绪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和表情2开始重视情绪行为产生的外因,如对外界刺激的知觉3动机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4知觉可以是无意识的过程,是情绪的引发源,但不是决定因素5注意到意识层中的内容6丰富了对情绪各成分的认识,承认情绪不只是能量,还包括表情,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的组合物6.探索情绪基本性质和机制的途径包括心理学的,神经学的和行为学的7.情绪在神经学上的划分1一类水平反射性感情反应2二类水平一级情绪3三类水平高级情感8.情绪脑的主要结构涉及杏仁核和以杏仁核为核心的广泛连接的神经环路:前额叶皮层,包括眶额回皮层,扣带回皮层,特别是前扣带回皮层,下丘脑,杏仁核,腹侧黑质,隔区和中脑边缘核团等部位。
9.丘脑-杏仁核投射是一条“小路”,或称捷径,丘脑-皮层-杏仁核投射是一条“大路”或称为“绕行路”双通道作用在于1“捷径”通道保证更快地检测来自环境的威胁刺激;对低等动物检测环境有重要作用2“捷径”对信息的评价是初步的,它对大声刺激在细胞水平上就足以惊醒杏仁核预示危险3双通道像是一个干扰装置,通过杏仁核-皮层投射使皮层转移并集中注意于外界的危险刺激。
10.情绪环路的路径是:情绪刺激从感官经感觉丘脑皮层携带信息首先到达杏仁核并立即触发先天性粗略的情绪。
第九章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2017/2/27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是无 动于衷的。俗语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时,总伴有 欢乐、悲伤、厌恶、愤怒和恐惧等情绪体验。 因而,个体情绪的变化是伴随着个体心理活 动过程产生的,也就是说个体情绪的起伏和变化 是有原因的。成功时……失败时……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
物)所共有,而情 感只有(人类)才 有。 动物也有情绪
动物也有情绪
愤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张大,是人类祖先准备 搏斗的适应性动作。
悲伤时嘴角下弯,是人类祖先在困难时 求助的适应性动作。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一)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 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 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 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 学习任务。 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 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对于生理内驱力也具 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巨大动 力。如在危险的情况下,人们产生的恐慌感和急 迫感会放大和增强内驱力,使之成为行为的强大 动力。
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中介因素)
情绪与情感与认知的另一重要区别是反映对 象不同:认知反映事物的本身;情绪与情感虽由 客观事物所引起,但客观事物并不直直接决定个 体的情绪情感,它对情绪情感的决定作用以需要 为中介。因此,情绪情感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要 之间的关系,是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关系的晴 雨表。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11章 情绪和情感)【圣才出品】
第11章情绪和情感一、单项选择题1.“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统考2010研]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答案】B【解析】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是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激情。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理智感的是()。
[统考2010研]A.探求新事物的好奇心B.百思不得其解时的困惑C.对教师观点的质疑D.欣赏自然景色时的心旷神怡【答案】D【解析】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欣赏自然景色时的心旷神怡属于美感。
3.强调丘脑在情绪中有重要作用的理论是()。
[统考2008研]A.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B.坎农—巴德情绪理论C.沙赫特的情绪理论D.阿诺德的情绪理论【答案】B【解析】①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强调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在情绪中的作用,又称情绪的中枢理论;②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强调外周神经系统中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又称情绪的外周机制;③沙赫特的情绪理论认为,必要的生理唤醒与认知唤醒二个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又称为情绪的二因素理论;④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因此又称为情绪的评定—兴奋理论。
4.当获悉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人们欣喜若狂。
此时的情绪状态是()。
[统考2007研]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答案】B【解析】情绪状态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情绪体验。
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较微弱、平静而持续的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往往由与人关系重大的事件引起,一般表现为取得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和沮丧等。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1、情绪早期学说(1)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2)坎农-巴德理论:情绪的中枢在丘脑,大脑对丘脑的抑制解除,使自主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生理反应而产生情绪。
2、情绪的认知理论(1)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基本过程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产生情绪反应不同;(2)沙赫特-辛格理论:两个不必缺少因素,1、个体必须体念到的高度生理唤醒2、必须对生理变化进行认知性评价,情绪状态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在大脑皮质整合结果。
(3)拉扎勒斯理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3、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情绪是人格组成部分,是人格动力系统核心,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互相作用。
婴幼儿情感和个性发展:1、孟昭兰:新生儿即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2、布雷泽尔顿:婴儿气质分型活泼型、安静型和一般型;3、美国格林斯潘婴儿情感发展六个里程碑;4、格维茨(反射性微笑、社会性微笑、选择性微笑、);5、托马斯婴儿气质分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道德发展1、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问题)(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又称道德实在论,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称为道德相对论。
自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2、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二节-情感PPT课件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1
2
3
4
5
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和发展 情绪和情感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心 理价值。
第一,人类婴儿具有先天情绪反射,是人类长期进 化中保留下来的适应能力,是新生儿与成人最初的交往 的“明码”,是今后情绪、情感发展的起点;
第二,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力,是 对个体本能需要的加强和放大,也是各种复杂社会行为 的信号;
7
表3-1 儿童情绪发生时间表 对于新生儿来说,情绪的引起基本上由于生理的需要和防御本能的需要,是一种先天的条
情绪类别 痛苦 厌恶 微笑
兴趣
社会性微笑 愤怒 悲伤 惧怕 惊奇 害羞
轻蔑 自罪感
最早出现时间 诱因
经常显露时间 诱因
出生后
身体痛刺激
出生后
出生后
味刺激
出生后
出生后
睡眠中,内部过程节 律反应
17
看脸色行事 视崖实验是吉布森等设计的一个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 利用视崖装置同样也可以研究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研究者将1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装置中间的平台上,还是由母亲 站在装置的一边鼓励婴儿拾取一个玩具。当将玩具放在“浅侧” 时,婴儿很容易取得玩具,当母亲站在“深侧”一边,而将玩具 放在“深侧”的“断崖”处,婴儿的深度知觉使他对爬向“深侧” 的行为和取得玩具的目的产生了犹豫。显然,这个犹豫是环境的 不确定性造成的。于是,婴儿抬起头看妈妈的脸。这时,如果妈 妈的面部表情是正向的肯定和鼓励,婴儿则消除顾虑,爬向“断 崖”处取出玩具。如果母亲的面部表情是负向的恐惧、畏吓,那 么婴儿就停止不前,不去取玩具。可见,社会性参照作用直接影 响了儿童的行为。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2)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需要下, 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能满足 人的需要时,人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 绪体验;当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需要时,人就会 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二) 情绪 和情 感的 区别 与联 系
(二)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活 动举例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3.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成人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幼儿控制情绪。
转移法
冷却法
消退法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4.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反思法
2.自我说 服法
4.换位思考法
3.想象法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活动举例 中班健康活动:情绪温度计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人们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时所表现出的求知欲望、 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 的热情;为真理而献身时感到的幸福与自豪等都 属于理智感。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 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 验,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 艺术美感等。美感因不同的文 化、民族而存在着差异性。
引起人们这些体验的是外界的客观事 物,但是同样的事物却不一定会引起人们 同样的情绪或情感,情绪、情感反映的是 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反 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看看一周情绪变化规律
看看一周情绪变化规律加拿大心理学家、麦吉尔大学教授德比·莫斯考维茨曾作过一个有趣的研究,根据人一周的行为规律画出了一幅一周工作节律图,她认为,人的一周是有规律性的。
周一到周五,工作节律大不相同,一周的前半部,人的精力旺盛,态度和行为比较激进;一周的后半部,人的精力逐渐下降,却也更易通融。
这样的结果也间接验证了医学界普遍流传着的一种人体循环“七日节律”的说法。
古埃及人早在6000多年前就曾有过“七日神力”说,认为生命过程(包括疾病的征兆)有7天重复的周期性。
医学上也充分证实了这一规律。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说过这样一句话:“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大部分医生认为:在一周的生理周期里,人体组织工作效能会发生明显变化,既表现在体力上,也反映在智力上。
一般说来,星期一这天能力最低,表现为精神欠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绪不宁,之后逐渐恢复,精力充沛,体轻手巧,情绪乐观,思维敏捷,到了星期一,又转向衰退。
星期一作为一周工作的开始,有人说,星期一是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过渡期”。
双休日之后,人体的生物钟往往还没有调节过来,一下子从休闲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总感觉有很多的事忙也忙不完,却偏偏又丢三落四。
伴随着疲倦、头晕、周身酸痛、意力不集中的“星期一综合征”,一周工作的开始如此令人懊恼。
据了解,星期一迟到者增多、看病者增多、疲劳者增多……据加拿大心理学家德比·莫斯考维茨教授实际观察,星期一是员工请假的高峰日。
请假的人数不但最多,制造请假借口的创意也最活跃。
有人说他车胎被蜗牛扎了,爆了;有人说他外婆死了;有的人让外婆死了好几次,每次都是活不过星期一。
实验科学社会研究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42%的女性和36%的男性在一周的工作开始时感到上司让自己精神紧张。
而很多单位有很多工作都是星期一做决定,牵涉到的个人或部门,就会感觉到比平时的压力要大一些,精神也相对紧张一些。
德国汉堡“耳目”市场研究所最近的一个问卷调查显示,近80%的德国人星期一早晨起床后情绪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