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名词解释
隋唐历史总结
隋唐历史总结隋唐历史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隋朝和唐朝两个时期。
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结束于公元618年。
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结束于公元907年。
这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对隋唐历史进行总结。
隋朝是由隋文帝杨坚所建立的。
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各国,建立起了短暂但强大的隋朝。
隋朝的最重要成就是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了地方豪强势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加强了国家的治理和军事实力。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大工程建设。
例如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运河——大运河,加强了北方和南方的交通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然而,隋朝的统治并不长久,因为隋炀帝的荒淫无道和贪婪暴虐,引发了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势力的抵抗。
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灭。
隋朝的统治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期,直到唐朝的建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之一,称为“盛唐”。
唐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国家的治理和民生福祉。
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和行政管理。
他还推行了科举制度,大大提升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和效率。
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张,对外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使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了最高点。
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国力充实。
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人墨客,如杜甫、白居易、李白等,他们的诗词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唐朝还是佛教传入中原的高峰时期,佛教文化对于唐朝社会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然而,唐朝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
唐朝后期,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动乱和农民起义,如安史之乱等。
这些动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实力和影响力。
另外,在唐朝后期,唐朝王朝逐渐衰落,政治腐败和贪污现象严重,导致国家治理失控。
最终,唐朝于公元907年灭亡,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
总的来说,隋唐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隋唐部分.doc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隋唐部分)2007-07-25 13:36隋代三省六部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
朝廷的主要职掌在三省六部。
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
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
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
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
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
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曰常行政,并参议朝政。
除此以外,中央官制内另有较次要的秘书省、内侍省分掌政务,另又有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
此外还有十一寺作为朝廷事务的执行机构。
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隋代科举制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唐律疏议》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
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
疏与律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
牛李党争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
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
隋唐历史概述
隋唐历史概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特别是唐代前期更是如此,较之汉还尤过之。
以前史家以汉唐疆域相比较,谓唐时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这是指开元、天宝之际来说的。
其时唐代东疆不渡辽河,不如汉时尚有辽东和玄菟两郡。
其实早在唐高宗时,东占高丽和百济,不仅东渡辽河,而且已过鸭绿江了。
唐时于西疆设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所辖的四镇并不以葱岭为限,而所设的羁縻州竟远至于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
其后波斯王卑路斯为大食所迫,尚归老于长安,这也是前代所绝无仅有的。
这样广土众民的皇朝,为史书所少见。
自西晋永嘉乱离之后,民族间的纷扰和冲突,仿佛无有已时。
不过由纷扰而逐渐重新组合,却也是势所必然的趋向。
隋唐两代承南北朝之后,重新组合已成定局。
既已重新组合,就会发出新的力量。
隋代历年虽甚短促,这样的力量就已经有所显现。
到了唐代更是分明可见。
唐朝中枢大员,不必细考其个人的生平履历,仅从之间就可略见其时的风尚。
唐穆宗长庆年间,元稹曾为平章事。
元稹殁后,白居易为制挽诗,有句说“元帝唐宰相”。
至于边庭将帅,尤其是无间华夷。
重新组合并处,得以各尽所力,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样泱泱大国中,如何普及中枢政令,求其如臂使指,不误朝夕,就必须讲究交通。
隋唐时期承前代之旧,交通道路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唐时驿道的设置,为当代后世所艳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唐初始定鼎,为高昌所轻。
高昌所恃者,是所见陇之北,城邑萧条,而碛路艰险,唐兵难以猝至,而唐兵竟然迅速达到碛口,高昌就不能不束手受缚。
唐初驿道初创还是如此,其后更加完备。
由隋初至于天宝年间,可以说是隋唐时期的承平盛世。
中间虽有大业末叶的乱离,创痛并非细小,唐初休养生息,也就得到恢复。
由于承平日久,封建经济就会得到发展,唐初所制定的租庸调制度,在当时说来,还算是取民有度,至少比起南北朝时期,应该说是好一些。
虽然在开元年间逃户还成了问题。
封建社会是有难以克服的缺陷的。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业也就相应地兴旺起来。
隋唐史名词解释
隋唐史名词解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1.史无定法我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吴承明“史无定法”这一治学箴言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史学走向成熟的直接证明。
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一切理论都可视为方法论:思维的方法或者论证的方法,没有例外。
把所有理论都还原为从事历史分析的具体工具,从而为大规模引进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通则洞开方便之门,这可能就是“史无定法”论所将起到的革命和解放作用。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
2.关陇集团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士族世家豪强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关中和陇西地区的几大贵族集团的统称。
关陇贵族最早起源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孝文帝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于关中和陇西一带,故史称关陇贵族。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3.府兵制度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七年级下册隋唐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隋唐历史知识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历时两百多年,
其中,隋朝执政阳坊大胡同陈庆之的称“开皇之治”,唐朝执政李
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七年级下册中的隋唐历史知识点。
一、隋朝
1. 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于581年在江都称帝,标志着隋朝
的建立。
2. 开皇之治:阳坊大胡同陈庆之的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
繁荣,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3. 贞观之治:唐高宗执政时期,政治清明,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对外扩张实力得到提升。
二、唐朝
1. 唐太宗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政治清明,民生安定,对外扩张,提高了国家实力。
2. 唐玄宗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尽管在政治上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文化、经济和科技全方位得到发展。
3. 唐朝的灭亡:五代十国的中和年间,内外交困,唐朝的统治逐渐走向瓦解,终于在907年彻底灭亡。
三、隋唐文化
1.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制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了唐朝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
2. 诗歌与书法:唐朝诗歌与书法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瑰宝,唐朝的许多著名诗人和书法家的作品经久不衰,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成就。
3. 印刷技术:唐朝的印刷技术得到很大提高,印刷术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隋唐历史知识点的简要介绍,这些历史知识点的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人民精神世界中所汲取的精神滋养也将更加充沛。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1、格律诗: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2、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汉魏古乐府相对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元稹、白居易是其代表。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
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
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
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
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
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
3、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
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4、词:词,是在城市经济繁荣以后,市民文学发展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词起于民间,其源自隋,经文人的模仿与创作,而崛起于中唐,兴盛于晚唐、五代。
(词是中国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文人创作渐多,晚唐五代趋于繁荣,宋代极盛。
唐五代一般称之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等。
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音乐有密切关系。
)5、变文:变文,也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本非案头读物,乃供艺人说唱之用。
隋唐史名词解释
隋唐史名词解释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1.史无定法我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吴承明“史无定法”这一治学箴言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史学走向成熟的直接证明。
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一切理论都可视为方法论:思维的方法或者论证的方法,没有例外。
把所有理论都还原为从事历史分析的具体工具,从而为大规模引进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通则洞开方便之门,这可能就是“史无定法”论所将起到的革命和解放作用。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
2.关陇集团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士族世家豪强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关中和陇西地区的几大贵族集团的统称。
关陇贵族最早起源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孝文帝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于关中和陇西一带,故史称关陇贵族。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3.府兵制度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隋唐史名词解释
1.史无定法我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吴承明“史无定法”这一治学箴言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史学走向成熟的直接证明。
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一切理论都可视为方法论:思维的方法或者论证的方法,没有例外。
把所有理论都还原为从事历史分析的具体工具,从而为大规模引进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通则洞开方便之门,这可能就是“史无定法”论所将起到的革命和解放作用。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
2.关陇集团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士族世家豪强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关中和陇西地区的几大贵族集团的统称。
关陇贵族最早起源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孝文帝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于关中和陇西一带,故史称关陇贵族。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3.府兵制度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相关推荐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不少的词语知识,每个词语都有它对应的意思解释,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隋唐五代史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力文人和南朝文士,他们对南、北文学的不同有着清醒认识,并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太宗及其周围的一批诗人,如杨师道、李百药等早年虽有融和南北艺术技巧较为成功的作品,但后来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2.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4.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七言歌行上承乐府诗即事抒情的传统,又吸收了格律诗玲珑精致的风姿,意脉流荡,波澜开合,曼词丽调,风情万种。
(精选文档)隋唐至以后各朝代名词解释与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隋唐五代史一、名词解释(1)常举常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
常举每年定期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算等,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
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
唐玄宗以后进士科地位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科举的主要科目。
(2)制举制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是由皇帝下诏举行的不定期的特别考试,以求非常之才。
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可由吏部给予官职。
(3)永业田永业田是唐代均田制授田的一种,是北朝桑田的更名,唐初称世业田,指受田者有权世袭并可变卖的田地。
贵族官僚依爵位、品秩高低受永业田。
丁男受永业田二十亩,占正丁受田数的十分之二,妇女则不给田。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自由出卖。
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者,准卖永业田。
身死后,永业田可以传给后世子孙。
这些规定表明前朝不准土地买卖的禁令在唐代已有所松动。
(4)大索貌阅隋代搜刮人口并核实在籍人口的行动。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5)输籍法隋文帝时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亦称输籍定样。
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
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
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这样做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6)平章政事唐以后多个王朝宰相群体的一员。
唐时初为不是正式宰相的其他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名义职衔。
逐渐演变为正式官名。
唐中期后只有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者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宰相。
隋唐时期简介:简单介绍隋唐历史
隋唐时期简介:简单介绍隋唐历史534年,北魏被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手里,这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
西魏的实权落在大将宇文泰手里,这是一个出身于鲜卑族宇文部的人。
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自立为帝,经北齐取代东魏。
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废掉西魏皇帝,建立北周。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统一后,社会安定下来,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
可隋朝共统治中国37年,前后仅文帝、炀帝两代,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
杨坚登基后,果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改革,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并于开皇八年(588 年)十二月攻占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后陈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宣布了南朝的灭亡。
至此,长期分裂的中国又复统一。
文帝在位24年,曾于601年改年号为仁寿。
仁寿四年,63岁的杨坚死于仁寿宫。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杨广继位。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在他统治的十几年中,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
605年,隋炀帝刚即位,就下令大规模地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工匠达200万之多。
同年,他还征发了数以百万计的衣民,开凿大运河。
连续六年,始告竣工。
由于役使严急,成千上万的民工被他折磨致死。
此外,修长城、筑离宫、造龙舟等工程也接连不断,每年常常役使一、二百万人。
611年,山东人王薄在长白山率众起义,点燃了全国农民战争的燎原之火。
以后农民起义军遍布南北各地,其中势力较大的有:瓦岗山的翟让,河北的窦建德,江淮地区的杜伏威等人。
故而隋朝后期,炀帝不得不四处攘乱,但隋朝终究大势已去。
618年3月,隋将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乘骁果军骚动的机会,于江都发动兵变,勒死了残暴的隋炀帝。
从而,结束了隋王朝短暂的统治。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在执政的37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巩固和发展。
八年级上册历史隋唐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隋唐知识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
在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隋唐的历程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八年级上册历史隋唐知识点吧。
一、隋朝的建立随着北朝的灭亡,中国陷入了分裂的局面。
到了581年,隋文帝杨坚先后击败陈朝、北周和北齐,统一了中国大部分领土,建立了隋朝。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为封建王朝。
隋朝和唐朝均实行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分封公侯、县令和相关官员为地方治理者的制度。
此外,隋朝和唐朝对官僚制度的建设也非常重视,定期进行考试选拔人才,掌握政治大权的官员必须经过这些考试的检验。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
三、隋唐的文化发展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宝库。
唐朝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隋唐时期的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经典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此外,隋唐时期的绘画、雕塑、陶瓷和音乐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隋唐的经济发展隋朝和唐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隋朝时期,兴建了大运河,连接了长江和黄河,使中国的经济交流更为便利。
唐朝时期,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
唐朝时期,修建了官渡钱庄,推行了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使得经济活动得以进一步发展。
五、隋唐的科技发展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隋朝时期,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得益于杨坚新开辟的战争方式:制造大量的投石车和强弩等攻城武器。
唐朝时期,开创了雕版印刷技术,这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唐朝还发明了很多科技产品,如火药、指南车和风车等等。
虽然隋唐时期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却影响深远,我们通过学习隋唐历史,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更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通史复习之隋唐史
本题关键信息是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
避籍 ”。题干主要叙述的是对地方官任职的规定,与守法
体系、健全地方行政机构和完善地方监察制度无关,故排 除A、 C、D三项。规定地方官任职要避亲、避籍,其目的 在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故选B项。 答案 B
视角3
从发展创新角度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考题3】 (2014· 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 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 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二、具体表现
农业 经 济 商业
手工业 丝织业出现了缂丝技艺;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曲辕犁;筒车;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瓷系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海陆丝绸之路发达;草市演进 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柜坊、飞钱、邸店;城市 实行坊市制;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政治官僚 君主专制加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政治成熟 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 思想 “三教合一” 科技 雕版印刷《金刚经》、发明火药,唐末应用于军事。 文 文学 唐诗李白、杜甫;传奇(小说) 化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艺术 楷书(注重法度):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张旭、怀素。
视角2
从制度创新角度认识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考题2】 (2015· 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 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审题定位 任免制度 辨析选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唐宋时期地方官吏
仍然是皇帝个人决策,而非集体决策, D项说法错误,符合
考研历史 隋唐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
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输籍法又称输籍定样,隋代划分户等的办法。
为防止地方官吏、豪强在户籍、户等、赋役方面营私舞弊,于开皇五年(585)采纳高颍建议,在全国实行。
由中央将划分户等的标准(定样)颁发各地,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令民户各随近便,五党或三党(百户为党)为一团,依定样定户等上下。
贞观之治唐贞观时,太宗君臣以隋亡为鉴,孜孜求政。
国家重新统一,继续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科举制和三六部制。
修订律令,健全法制,改善吏治,减轻赋税,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名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靖、李绩、戴胄、马周、长孙无忌等悉心辅政直谏,太宗励精求治,纳谏蔚成风气,致使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户口增加,社会安定,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
史载贞观四年(630)“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民物蕃息”,“号称太平”,故旧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贞观后期,太宗逐渐骄奢,厌烦谏诤,又因连年征战,赋役加重,国家治理情况不如前期。
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的计口分田之制。
从北魏太和九年始,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废弛,前后约300年。
北魏太和九年(485),李世安上书“均田疏”,提出应该把经济政策重点放在重新分配土地,政府有稳定的地租收入上。
具体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依良。
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
中国古代史 隋唐
隋唐历史重点及名词解释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主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和贯彻执行,是中央最高政务机构。
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输籍法又称“输籍定样”,是隋朝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使国家掌握的纳税户口大为增加,加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3.开皇之治隋文帝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完成统一大业,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
4.贞观之治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繁荣安定、日益强大。
史称“贞观之治”。
4.输庸代役以绢、布折役的方法称为“输庸代役”。
该制度的推行,使得农民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改善了农民的处境,推动了唐朝前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5.开元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压制佛家势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土地兼并;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
这些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6.四镇之乱德宗时期发生的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斗争。
建中2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要求袭位,遭到德宗的反对。
于是勾结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纲、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叛乱,史称“四镇之乱”。
7.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时发生的反对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
顺宗即位后,重用改革派进行革新,以此削弱宦官势力。
权阉俱文珍与韦皋、裴均等人里应外合,逼迫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即唐宪宗。
隋唐历史简介资料
隋唐历史简介资料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之一。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隋唐历史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隋唐历史简介资料隋唐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
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
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
隋末大乱严重分裂,经过九年的统一战争唐朝建立。
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
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
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隋唐历史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是开国皇帝,主要的贡献是创立新的选官制度;创立《开皇律》;律法不比南北朝时更加残酷,兴建义仓;简化地方官制。
隋文帝时期,国家繁荣强盛,政治清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好局面,为了纪念隋文帝的功绩,人们把隋文帝时期尊称为“开皇之治”。
隋炀帝过度残暴的征敛,导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规模起义,发生严重战乱,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隋炀帝逃到江都,叛军反,被缢弑于江都,仅存在了几十年隋朝便宣告灭亡。
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
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登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
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隋唐至以后各朝代名词解释与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隋唐五代史一、名词解释(1)常举常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
常举每年定期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算等,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
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
唐玄宗以后进士科地位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科举的主要科目。
(2)制举制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是由皇帝下诏举行的不定期的特别考试,以求非常之才。
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可由吏部给予官职。
(3)永业田永业田是唐代均田制授田的一种,是北朝桑田的更名,唐初称世业田,指受田者有权世袭并可变卖的田地。
贵族官僚依爵位、品秩高低受永业田。
丁男受永业田二十亩,占正丁受田数的十分之二,妇女则不给田。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自由出卖。
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者,准卖永业田。
身死后,永业田可以传给后世子孙。
这些规定表明前朝不准土地买卖的禁令在唐代已有所松动。
(4)大索貌阅隋代搜刮人口并核实在籍人口的行动。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5)输籍法隋文帝时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亦称输籍定样。
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
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
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这样做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6)平章政事唐以后多个王朝宰相群体的一员。
唐时初为不是正式宰相的其他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名义职衔。
逐渐演变为正式官名。
唐中期后只有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者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宰相。
七年级上隋唐知识点
七年级上隋唐知识点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涉及到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给大家总结一下七年级上关于隋唐的知识点。
一、隋唐的历史概述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的朝代,它的建立和灭亡时间都不长。
在经过统一中国之后,杨坚建立了隋朝并成为了隋文帝。
在隋文帝之后,隋朝先后有三个皇帝,直到隋炀帝的建立,隋朝也就走向了灭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长的朝代,它的国土辽阔,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花似锦。
唐朝的建立时间是公元618年,武则天曾经在唐朝时期称帝。
直到907年唐朝亡后,共有21位皇帝统治过唐朝。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隋朝建立后,开始了改革并注重加强中央集权的工作。
在隋唐时期,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行。
唐朝时期,唐太宗实施了“三省六部”的制度,并对中央集权进行了加强。
三、隋唐的经济状况隋朝时期,粮食税和商业税的重税政策让社会负担过重。
唐朝时期,唐太宗实行了“开元盛世”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唐朝时期,也存在着繁荣的多元商品市场。
四、隋唐的文化特点隋唐时期,诗歌成为了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
唐朝时期,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现,逐渐形成了唐诗、唐词和唐曲等文学体裁。
雕塑和绘画也是唐朝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此外,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人物,如杜甫、白居易等。
五、隋唐的科技成就在隋唐时期,工艺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铁冶炼术等。
这些发明和创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推动了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对人类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学习了七年级上关于隋唐的知识点。
我们了解了隋唐的历史概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和科技成就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隋唐历史,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隋唐历史概述
隋唐历史概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特别是唐代前期更是如此,较之秦汉还尤过之。
以前史家以汉唐疆域相比较,谓唐时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这是指开元、天宝之际来说的。
其时唐代东疆不渡辽河,不如汉时尚有辽东和玄菟两郡。
其实早在唐高宗时,东占高丽和百济,不仅东渡辽河,而且已过鸭绿江了。
唐时于西疆设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所辖的四镇并不以葱岭为限,而所设的羁縻州竟远至于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
其后波斯王卑路斯为大食所迫,尚归老于长安,这也是前代所绝无仅有的。
这样广土众民的皇朝,为史书所少见。
自西晋永嘉乱离之后,民族间的纷扰和冲突,仿佛无有已时。
不过由纷扰而逐渐重新组合,却也是势所必然的趋向。
隋唐两代承南北朝之后,重新组合已成定局。
既已重新组合,就会发出新的力量。
隋代历年虽甚短促,这样的力量就已经有所显现。
到了唐代更是分明可见。
唐朝中枢大员,不必细考其个人的生平履历,仅从姓名之间就可略见其时的风尚。
唐穆宗长庆年间,元稹曾为平章事。
元稹殁后,白居易为制挽诗,有句说“元魏帝孙唐宰相”。
至于边庭将帅,尤其是无间华夷。
重新组合并处,得以各尽所力,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样泱泱大国中,如何普及中枢政令,求其如臂使指,不误朝夕,就必须讲究交通。
隋唐时期承前代之旧,交通道路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唐时驿道的设置,为当代后世所艳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唐初始定鼎,为高昌所轻。
高昌所恃者,是所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而碛路艰险,唐兵难以猝至,而唐兵竟然迅速达到碛口,高昌就不能不束手受缚。
唐初驿道初创还是如此,其后更加完备。
由隋初至于天宝年间,可以说是隋唐时期的承平盛世。
中间虽有大业末叶的乱离,创痛并非细小,唐初休养生息,也就得到恢复。
由于承平日久,封建经济就会得到发展,唐初所制定的租庸调制度,在当时说来,还算是取民有度,至少比起南北朝时期,应该说是好一些。
虽然在开元年间逃户还成了问题。
封建社会是有难以克服的缺陷的。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业也就相应地兴旺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史无定法我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方法。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吴承明“史无定法”这一治学箴言的提出,是中国现代史学走向成熟的直接证明。
在研究具体历史问题时,一切理论都可视为方法论:思维的方法或者论证的方法,没有例外。
把所有理论都还原为从事历史分析的具体工具,从而为大规模引进和使用西方社会科学通则洞开方便之门,这可能就是“史无定法”论所将起到的革命和解放作用。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
2.关陇集团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士族世家豪强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关中和陇西地区的几大贵族集团的统称。
关陇贵族最早起源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当时孝文帝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于关中和陇西一带,故史称关陇贵族。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3.府兵制度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4.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
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
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
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5.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6.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
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7.大索貌阅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
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隋开皇五年(585),实行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并规定,如户口不实,里正、党正流配远方,奖励百姓互相检举。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8.输籍定样隋朝采取的确定户口等级和赋役数额的措施。
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用宰相高颎的建议,行此方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察,令百姓五党(100户为1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财产多寡定出户等之上下,以此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并颁行天下。
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改任情舞弊,还吸引了部分逃亡农民,使他们重新列为国家编户,其中多数原是豪强荫庇的私属。
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效的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9.手实手实是唐宋时在基层官吏监督下居民自报户内人口﹑田亩以及本户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册。
在唐代﹐它是制定计帐与户籍的主要依据﹐每年填报一次。
因其是依照一定格式由户主亲自据实填报﹐所以称为"手实"。
安史之乱后。
这种制度受到破坏,没有经户主自行填报的手续﹐与原来的意义有别。
10.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高祖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
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
双方长期斗争,李世民以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为由状告高祖,在二人应招入宫之时率兵在玄武门杀死了二人,被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1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年到649),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快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标榜儒家传统的德政,君臣论治,继续完善唐朝前期的各种制度,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并且注意发展经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华戎同轨,爱之如一,对少数民族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调整民族关系。
精减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唐王朝出现了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古代社会著名的治世之一。
12.开元盛世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2)抑制食封贵族(3)压制佛教势力(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5)搜检括户,限制土兼兼(6)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上述各项措施的有力实施,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13.节度使唐睿宗时期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的军事长官,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所辖区内的各州刺史均为其下属,本身并兼任所驻在州刺史。
天宝年间在边境形成10个节度使,一度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军事指挥和控制。
但同时也形成了如安禄山一类的势力过分强大的军阀,为叛乱埋下了隐患。
安史乱后,内地亦多设立节度使,缘边节度使演变为天下节度林立。
其中一批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动叛乱,形成唐代后期军阀割据。
14.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玄宗末年边镇守将安禄山和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
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于公元763年成功平叛。
安、史叛乱虽然被扑灭,但是长期的战争缺使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开元盛世所积累的社会财富一时消耗殆尽。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繁荣富强,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5.折冲府唐代府兵基本单位名,由统军府改革而来,遍布全国各主要州,皆有名号,有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领所属备宿卫,出师则总领军器、粮草、物资、传点等事。
以善骑射者为越骑,余为步兵。
属员废置略有变化。
天宝中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停止上下鱼符及上番、发兵活动,天宝末虽保其官员和兵额,已有名无实。
16.藩镇割据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内地大量设立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
这些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其军队主要来自破产农民或无业流民,一旦挂名军籍即全家随军,依赖粮饷赏赐维持生计,父终子继,世袭从军,形成新型的职业雇佣兵集团。
唐朝中央政府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但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17.元和中兴唐中叶以后,唐王朝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众多的弊政暴露无遗,政治革新的声浪涌起。
随着一般地主阶级的发展,中小地主和下级官吏要求参与政治,革新政治。
通过各种革除弊政的努力,如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宪宗时恢复宰相制度和削平内地强藩,均取得一定成效。
对于藩镇割据,宪宗元和年间,一举平定了淮西镇的叛乱,随后沧景、卢龙、承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淄青镇也被宪宗发兵击败。
到此时,唐朝算是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故史称“元和中兴”。
但中兴只是暂时的,藩镇割据并未消除,不可能持久统一。
元和十五年(820),宪宗被宦官杀死后,藩镇又相继叛乱。
18.募兵制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相比,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来征集管理军队。
但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天宝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
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
唐初曾在局部边地少量募兵,自玄宗时开始盛行,开元年间,京师宿卫、边镇戍兵和地方武力基本上俱为募兵充任。
募兵制下的士兵由地方军事长官自行招募,兵、将关系紧密。
以往兵、将分离、“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不复存在。
中央为加强实力,另建职业化常备军队,即中央禁军。
军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为增加。
19.榷盐(茶、酒)政府严格限制民间私酿自卖盐茶酒,由政府独专其利。
将其作为增加国库收人的一项较为稳定的经济政策,肇端于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
古今中外,都把酒类的财政收入做为国家重要的稳定性财源。
安史之乱后,唐廷面临严重财政困难,迫于形势,统治者采纳刘晏提议,实行榷盐之法。
通过国家的垄断生产和销售,盐价或者利润可以定得较高,一方面可获取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来调节盐的生产和销售。
20.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
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
均田制之所以能够实施,是由于唐建之初,政府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所以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实施均田。
但是,政府掌握的土地毕竟有限,而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显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授给农民,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21.两税法唐两税法是一项与庄园经济相适应的赋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