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渡荆门送别》word教案(1)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如下是作者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欢迎借鉴。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部编八上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能力,提高对诗歌的欣
赏水平。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诵读法:通过反复 朗读,感受诗歌的 韵律和意境
讲解法:对诗歌的 背景、主题、艺术 手法等进行讲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探 讨诗歌的内涵和意 义
介绍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诗歌中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新课:介 绍《渡荆门送 别》和《钱塘 湖春行》的背
景和作者
朗读课文:带 领学生朗读两 首诗,纠正读
音和停顿
讲解重点字词: 解释两首诗中 的重点字词, 包括含义和用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结构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 达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和作 者生平,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辅助法:运 用多媒体手段,如 PPT、音频、视频 等,辅助教学,提 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利 用PPT、图片、 视频等多媒体手 段辅助教学
小组合作:组织 学生进行小组合 作,共同探讨诗 歌的主题和情感
朗读指导:注重 朗读指导,引导 学生通过朗读感 受诗歌的韵律和 意境
拓展延伸:结合 相关背景和资料, 对诗歌进行拓展 和延伸,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诗歌 内涵
添加标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难点是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 讲解、示范和讨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诗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八语文上教案(人教新课标)第六单元:30.《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送别,大家都不陌生,也许大家也都有过送别的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渡荆门送别》,看看这里的送别有何奥妙。
二、朗读诗歌,读懂诗意。
1、教师范读。
2、布置学生自己朗读诗歌。
3、指名读。
4、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归纳:本诗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渡荆门送别》教案 新人教版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讲授《渡荆门送别》,我安排了一课时。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是一次壮游。
全诗气势磅礴,情思绵长,包含在诗歌中的壮志雄心,依恋惜别之意,学生从直觉上会有所感受,但要真正进入作者内心,还需读懂作者营造的意境。
【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饱读诗书,又睿智勇敢,所以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让我们共同领略古诗的魅力与风采,我来说诗歌的名字,你来背诵作者与诗句。
大家准备好了吗?从大家铿锵有力的回答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大家必胜的信心。
好,一首思恋家乡与亲人的小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二首: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看来说大家饱读诗书,还真是名不虚传啊。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李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别有情味的小诗《渡荆门送别》。
二、古诗鉴赏四步法鉴赏古诗有方法,首先,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种方法,那就是古诗鉴赏四步法:1.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结合背景,做到读得流畅,读懂诗意;3.抓住诗眼,做到读出韵味,读出深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月下飞天镜”以月亮倒映在江面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云生结海楼”通过云彩和楼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离愁。
4.请分析《渡荆门送别》中诗人的情感变化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诗人的情感变化与意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诗中的意象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寓含了诗人的情感。随着旅途的进行,诗人的情感逐渐变得迷茫和孤独,意象也随之变化,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变化。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诗歌朗诵会或古典音乐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古典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唐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唐诗的学术论文或评论,如《唐诗研究》、《李白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学术界对唐诗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课后作业
1.请简要概括《渡荆门送别》的诗歌结构和主要内容。
答案:《渡荆门送别》的结构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主要内容是描绘了诗人离乡远游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2.请分析《渡荆门送别》中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诗人一开始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随着旅途的进行,逐渐变得迷茫和孤独,最后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5.请从《渡荆门送别》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并解释其含义。
答案:我选取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诗以送别舟的情景作结,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离乡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4)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以《渡荆门送别》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渡荆门送别》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渡荆门送别》教案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第四单元(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四单元)人生感悟体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1)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别家乡,远行江南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和壮志豪情。
教材中选取这首诗,旨在通过鉴赏这首诗,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然而,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深层次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拓展思维,提升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这首诗,学生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文化,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通过诗歌朗诵,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他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5 岁时随家人迁至剑南道绵州,成长于剑南地区。
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豪放奔放、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离别之情。
1.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2理解离别是人生的一部分,学会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离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朗读、背诵和默写。
1.2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离别的认识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交流3.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3.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4.2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离别之情。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作业布置6.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展示图片:渡荆门送别的场景,长江、渡口、行人等。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离别的认识和感受。
提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醒:注意诗歌的韵脚、停顿等。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一、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和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理解《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等;3.熟悉本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巧妙运用于写作中。
2. 教学内容1.李白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2.《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3.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李白的诗歌创作概况,让学生对李白和《渡荆门送别》有一个大致认识,并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正文1.讲述《渡荆门送别》的情境、背景和文学价值;2.解析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夕阳、春风、念奴娇、泪湿罗巾、芳草、行舟等;3.通过在班级中分发李白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4.通过挑选几个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3)总结通过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自己分析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4.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评估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表现,以及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
二、知识点1. 李白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广泛、风格独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写于公元759年,描绘了李白离别家乡陕西长安的心情,以及他漫游川西和巴蜀的行程。
2. 《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等《渡荆门送别》通过对自己的离别和旅行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豁达之心和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暗示,如“夕阳”、“泪湿罗巾”,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和艺术感。
3. 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和词语,例如“夕阳”、“春风”、“惟见长江天际流”、“飞花狂暴”和“悠悠生死别离,情怀犹系天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清溪行》课堂学习活动方案
《渡荆门送别》《清溪行》课堂学习活动方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学习、积累品读诗歌的方法;3.1+1师友小组品读诗句合作深入,展示精彩。
二、活动过程课前活动:播放《唐之韵》(板书)片段,感悟唐朝文学之盛,引入本节对两首唐诗的品读。
(2分钟)导入新课:▲师:李白是盛唐诗歌的超级巨人,同学们,对于这位诗坛巨人,你了解多少呢?(生简介李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来感受这位诗人的豪情才气。
活动一:初读,整体感知(过渡: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小组内合作解决字词障碍。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等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期待你们的精彩!)【投影】活动内容: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活动方法:个人出声自读,圈画障碍→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师友互读,大组长组织合作试读→班级展示,组间评价、鼓励(评价:互读到位加1分;合作迅速,前一半举手加1分;展示精彩加2分。
)加()分学生分组活动、并展示(3组)。
班齐读诗歌一遍。
活动二:译读,理解诗意(5分钟)(过渡:太棒了,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解,理解诗意。
)活动内容:理解诗意。
活动方法:个人读诗句,读注释,画出难解字句→1+1师友互助,师师互助,教师助学→友抢答,师补充(评价:互助到位加1分;合作迅速,加1分;抢答正确加2分。
)自评加()分师:读懂了吗?好,下面开始小组抢答,看哪个小组反应最快、手举得最多最高。
要为小组争光哦。
师提问:李白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此时他到了什么地方?离他的家乡远吗?此时他对故乡是什么感情呀?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他坐的什么交通工具?沿途他看到了什么,能读出诗中的写景句吗?(抢答)大家太聪明了!活动三:品读,把握主旨(出示背景——师读)(过渡:现在,请同学们挑出你最喜欢的那一句诗,细细品读,再现当时美妙风景,感受诗人独特情怀。
)活动内容:品读佳句,再现妙境,感受诗情。
活动方法:个人自学(读、写)→师友组长检查→1+1小组或组间交流、选定一句演练→全班展示→补充、质疑、挑战(评价:自学人人有成果加1分;合作迅速加1分;展示精彩加2分;补充、质疑、挑战加3分。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渡荆门送别》说课稿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质说课稿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渡荆门送别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创作诗歌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但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引入一些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提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实践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离别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情感表达的方式、分析其效果并尝试改进。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共同学习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离别情感和豪迈的气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诗歌背景的介绍,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景,希望他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未来,我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或许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历史背景。
5.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在小组讨论和创作实践中,学会倾听、交流、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唐诗的文学背景和特点进行认识,重点解析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解决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其他诗作,让学生具体感受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明确等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
6.增强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学科育人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其次,在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应用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开始认识到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然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对比、实例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手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说课稿1. 文本背景及选文解读1.1 文本背景《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散文课文,选自明代作家杨慎的《世说新语·文学》一篇,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描述,描绘了壮士背井离乡、远行他乡的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告别和尊敬之情。
本文共167字,采用古文体写作,运用典故和夹叙夹议的手法,既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
1.2 选文解读本篇文章是在描述壮士远行的情景下,表达了作者希望壮士能毫无顾虑地回家,不再受到政治环境的阻碍,得以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通过对壮士的深情诀别,突出了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弘扬了传统美德。
同时,文中还融入了人生哲理的思考,让读者在真实场景中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作者;•分析文中典故和夹叙夹议的手法;•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掌握古文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技巧。
2.2 能力目标•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文中描写的意境和情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中所提到的典故和隐喻;•能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文章的主旨;•能够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进行古文鉴赏。
2.3 情感目标•弘扬传统美德,让学生感受到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感恩。
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文中的典故和夹叙夹议的手法;•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文章的主旨。
3.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典故和夹叙夹议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的具体方式;•提炼文章的主旨,抓住关键信息。
4. 教学内容和方法4.1 教学内容•文本背景与作者介绍;•文本解读与分析;•典故与紧密联系;•忠诚与家国情怀;•主旨的归纳整理。
4.2 教学方法•预习导入法:通过让学生了解背景和作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故引入法:通过解读文中的典故和夹叙夹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归纳总结法:通过让学生归纳整理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XX八年级语文上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新人教版)
XX八年级语文上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新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仍怜啄春泥没马蹄白沙堤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000首。
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
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
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预习下一课;
3、〖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
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
“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
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
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
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
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
“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
“海楼”即“海市蜃楼”。
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
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
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
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
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
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喜悦开朗
颈联新奇景色
尾联思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