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大全
生态学知识点大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生态学的各个关键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个体、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组成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生物群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
3. 生态位生态位描述了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物种的生态位由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因素决定。
4.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指的是当一种或多种物种通过进化适应不同的生态位,减少彼此竞争的过程。
这样可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5.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内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提供生态服务至关重要。
6. 传粉传粉是指植物通过借助外部媒介(如昆虫、鸟类或风)将花粉传递到其他植物上的过程。
传粉对植物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 激素调节激素调节是指生物体内激素分泌和代谢的过程,以维持其生长、发育和行为。
植物和动物都依赖激素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8.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被食草动物所摄取,最终流向其他食物链的环节。
9.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寄生共生或捕食共生。
10.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表示一个地区或个体对生态系统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
它衡量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之间的平衡。
11. 氮循环氮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各种转化过程,包括氮固定、氮释放、氮捕获和氮沉积等。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重要的生态学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功能性单位。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小型的湿地,也可以是一个大型的森林。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至关重要,它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如食物供应、水资源净化和气候调节。
3. 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营养物质循环。
能量通过食物链从一个生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生物体,而营养物质则在生态系统内循环。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给生物体使用。
4. 生态位和资源分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不同物种通过资源分配和竞争来避免直接竞争,从而在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资源分配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策略,它可以影响物种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成功率。
5. 群落结构和演替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区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种类的总体。
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等方面。
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变化和演化过程,它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6.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面对外部干扰或内部变化时,系统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和营养循环等因素的影响。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抵御环境变化和生物入侵的影响。
7. 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生态学可以帮助解决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
生态学知识点
1.有效积温:根据生物有效临界温度的天数的日平均温度累计计算发育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用于:预测害虫发生的世代数;来年发生程度以及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猖獗区;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规划,合理安排作物和预测农时;预测生物地理分布边界。
2.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洲温带地区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2m,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相反,都要提早4天。
3.森林防火措施:①开展生物工程防火,建立火灾阻隔系统:利用耐火树种,营造防火林带②开展计划烧除,加强可燃物管理:用低强度火烧除杂草,而不烧伤树木③加强防火管理:对人类用火严加控制4.种群增长模型:“S”型增长:两个特点:①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N为种群大小,K为环境容纳量曲线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种群个数少,增长缓慢);加速期(密度增加逐渐加快);转折期(个体数达到一半,密度增长速率最快);减速器(密度增加减慢);饱和期(个体数量达到饱和K值)主要意义:①是许多两个相互影响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是渔牧林业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两个参数r和k是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5.生殖对策:r-对策和k-对策:r-对策: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高的繁殖能量和短的世代周期以“量”取胜,死亡率高,能讯速恢复(昆虫;白桦、山杨树种虽为高大乔木,但种子小,数量大,易飞散传播,为典型的r对策特征)K-对策: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个体大,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以“质”取胜,数量较稳定,一般在K值附近,种群恢复困难,容易成为濒危物种(大熊猫,老虎等大型哺乳动物,以及红松等树木)6.他感作用(异株克生):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间关系也有此现象。
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态学二、了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物种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黄化现象生理有效辐射光周期有效积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休眠物候节律土壤肥力内稳态形态建成三基点光补偿点光饱和有效积温法则温周期现象二、重要知识点1、环境概念2、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1)光强,光质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2)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昼夜节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3)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三基点有效基温(公式)积温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4)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分别回答(5)生物对温度变化的重要反应(6)物候节律内源学说(7)休眠概念以及动物休眠的生理变化(8)动物,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9)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了解)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种群种群生态因子种群空间格局样方法标志重补法单体生物构件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年龄锥体图性比内禀增长率赤潮种群平衡生态入侵三、重要知识点1、种群动态(重点)标志重捕法(公式)步骤种群结构生命表的编制存活曲线种群增长率(公式,意义)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公式,意义,适当计算)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缔曲线,方程,意义)种群的数量变动(几种类型)2、种群空间格局(重点)三种类型意义3、种群调节(相关概念)四种学说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异速生长繁殖扩散繁殖成效繁殖成本繁殖格局繁殖策略性选择四、重要知识点1、生活史生长s型曲线繁殖(意义)扩散(动物,植物扩散的意义,方式)2、繁殖成效繁殖价值(了解)亲本投资3、繁殖格局一次繁殖多次繁殖(两者的比较)列举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延长繁殖以及提前繁殖在不同条件下的优势。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相关知识点
生命的起源: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高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特点:原始界膜和原始的物质交换)、原始生命(特点:原始新陈代谢和繁殖)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由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组成。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几大著名生态学派: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环境科学: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和。
生态学中的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
例如:水体温度与溶解氧的关系水温上升,水中的溶氧量随之下降。
二,主导因子作用,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合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CO2为次要因子。
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他因子间接作用。
四,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的作用及效果不同,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补偿作用: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作用规律:上面的五点和第六点: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
①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1、生态学概念:是讨论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及其互相逻辑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进展。
2、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比较严重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平安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进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伤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庇护协调进展,它们是一个密不行分的系统,既要达到进展经济的目的,又要庇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远持续进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的概念:是在明确讨论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互相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讨论过程。
5、系统分析的途径:黑箱法:彻低忽视系统的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讨论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的讨论途径。
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互相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讨论办法。
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讨论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光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互相作用,通过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表:不同生态系统的比较)(3)、防尘固沙,庇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音,美化环境;(6)、提供燃料,增强肥源。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①、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①、人的管理使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大为降低,从而使生态系统中特定的食物产量达到最大;①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和动物并非彻低是自然挑选下形成的,而是在人工挑选下形成的①、农业生态系统收到来自外部有目的地调控,并非向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亚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1.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不灭,循环往复;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物质循环中的生物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
人类活动影响。
元素的性质。
生物的生长速率。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4.碳循环:c的存在形式:co2、无机盐、有机碳。
主要循环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5.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面而导致气温上升。
温室气体:CO2\CH4\N2O\SF6\CFCs\HFCs。
温室效应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全球气候常发生暴雨或干旱。
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
6.N循环:生物可利用的N的形式:NO3-\NO2-\NH4+。
N循环的主要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意义:平衡反硝化作用。
对局部缺氮环境有重要意义。
使N进入生物循环。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氮气,回到大气库中。
7.P循环:典型的沉积循环。
P以不活跃的地壳作为主要的储存库。
v磷的循环过程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或直接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
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一部分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
8.赤潮:氮和磷的浓度大于0.2和0.02mg/L时,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性变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在水面上聚集成大片的水华(湖泊)或赤潮(海洋)。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1 生态学定义及生态学研究包括那几个空间尺度定义: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空间尺度:局域尺度:个体在这一尺度内完成取食和繁殖等活动。
集合种群尺度:在该尺度内,扩散个体在不同的局域种群之间迁移。
地理尺度:一个物种所占据的整个地理区域,一般个体不会扩散出该区域。
2生物圈的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即全球生态系统的总和。
3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野外研究:野外直接观察,但不易重复数据收集、处理实验室研究:重复性强,但与外界真实环境相差太远。
理论研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与客观实际相差太远。
4生态学的特点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特点: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环境学科的基础,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不带有政治色彩。
意义:生态学的研究,将使人们从世界范围,从整个生物圈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设法恢复和保持生物圈的动态平衡,为合理开发自然、建设国土提供指导。
5生态因子的定义,生态因子作用特点及分类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气体、食物及其他生物等。
作用特点:(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分类:1根据性质把生态因子归纳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按有无生命分:生物与非生物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与变动因子4按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因子6 生态幅的定义,生态型的定义,生活型定义,环境定义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最低耐受值和一个最高耐受值(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它们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学知识点
生态学知识点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世界上有吃盐植物吗?(耐盐植物)2.为什么大雁冬天要向南飞?(生态系统季节性变化?)3.同一种花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统一?(最小因子定律)4.为什么樱花开的时间有时不一致?5.为什么青蛙只在水源附近地活动?(生态因子)7.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6. 别小看森林中蚯蚓,作用大着呢?(引出土壤中的诸多土壤动物及其生态作用)7. 仙人掌为什么满身长刺?8. 植物是吸尘器?(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9. 壁虎为什么能在墙壁上行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0. 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很长?(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1. 为什么有的树木叶片宽大,松树的叶子变成了针状?(植物的生态型)12. 变色龙真的能变色吗?(生态系统动物的适应性)1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物候现象)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一、种群的动态13. 烦人的水葫芦?(外来入种入侵,特点: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14.椋鸟的故事(生物入侵的危害)15. 草原上能养多少头羊?(种群密度、生态承载力)16. 蒲公英的花随风吹?(种群扩散)二、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7.尾蜂鸟和植物的故事(比如传粉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昆虫获得食物,而植物获得交配的机会)18. 蚜虫与蚂蚁的关系(蚜虫获得蚂蚁的保护,蚂蚁获得食物—蚜虫的蜜露)19. 昆虫和内共生菌的关系(两者相互获得生活必须的特殊的营养物质)。
20. 蝶真的恋花吗?(或为什么蜜蜂爱在花中舞?)(植物授粉)21.地衣进化?三、生活史对策22.为什么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23.蜜蜂妈妈如何哺育自己的后代(R选择)24. 猫为什么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捕鼠?(生态位)四、种内与种间关系25. 青蛙的体色有什么特点?(生物保护色)26. 为什么你很难发现它们——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上的模样像枯叶)(生物的拟态)27. 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生物警戒)28.渡渡鸟与橄榄树的故事29.植物自私吗(植物分泌的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30.蜻蜓点水为哪般?31.牛背鹭的故事(物种间合作)32.七星瓢虫与蚜虫的故事(物种关系)33.什么有些植物生长在树干上?(植物寄生)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一、群落的组成与结构34.为什么说物以类聚?35. 森林王国有哪些成员?(森林是由树木、灌木、小草、藤本、动物、微生物(蘑菇)、昆虫、鸟类等等组成的一个大的王国)36.一花独放不是春?(物种多样性)37.蝙蝠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猫头鹰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生态位)38. 动物的冬眠?39.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生态型)二、群落的动态40.沧海能变成桑田吗?(生态修复)41.地震后为什么会有很多生物消失?(外因性演替)42.春暖花开、落叶知秋?(四季更替——时间结构)43. 秋天妈妈带我上山看红叶?(群落的季节变化)三、群落的分类与排序44.世界上有多少种细菌?(生物多样性)世界上有多少个物种?45.地球上空间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46.为什么不同种类生物分布于不同区间?(空间异质性)47.森林中为什么容易长蘑菇(穿白裙子的姑娘——竹孙菌,松茸、猴头菇……等等)48. 为什么热带地区水果又多又甜?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9.能吃细菌的动物?(食物链)50.狡兔三窟?51.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早起的虫子被鸟吃?52 啄木鸟的故事53.孔雀开屏为哪般?(行为传递)54.蜘蛛如何捉害虫?(物理传递)55. 为什么多吃植物食品比吃肉类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生态效率)56. 为什么一山不能容二虎(生态金字塔)57.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58.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食物链)59. 草原上关于狼与鹿的故事(生态平衡)60. 麻雀与“四害”的故事(生态平衡)第五部分人类与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61.为什么说湿地是地球之肾?62.森林是个大水库?(涵养水源)63.平凡的芦苇作用大?(包粽子、净化水质……N,P的净化;由此带出莲藕、菱角、茭白、芡实等等水生植物的作用)64.一棵树的价值?(空气中的氧气为什么没有减少?)65.地球发烧了?(全球气候变化)66.城市为什么比乡村热?(热岛效应)67.黄河水为什么是黄的?(水土流失)68.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怎么形成的(土壤侵蚀)69.楼兰古国为什么会灭亡?(荒漠化)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70.你能算出热带雨林有有多少种动物吗?(生物多样性)71.为什么熊猫只生活在四川保护区?(生态系统多样性)72.南极的虾体内发现了DDT(生物群落)73.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74.神奇的热带雨林(板状根、藤本)75.植物也能“胎生”?(神奇的红树林——红树的“胎生”现象)76.树干生花(你知道好吃的热带水果波罗蜜是长在树干上吗?)。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2.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按范围分: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③按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④按影响分:原生环境、次生环境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②按对环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条件、资源;⑤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基本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这个领域。
第一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例如森林、海洋、湖泊和草原等。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因子组成。
生物群落是特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类的集合,比如一个森林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境则指生物群落所处的具体场所和条件,比如森林的土壤、水源和气候等。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群落和生境的环境因素,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1.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循环过程,例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的转移过程,通常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
第二节: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指在特定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的不同种类的生物。
它们相互作用和依赖,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2.1 生物群落的种类生态学研究发现,生物群落可以根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来进行分类。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生物的自养方式,分为光合作用型和化石能源依赖型两大类。
光合作用型生物依赖太阳能进行自养,包括植物、藻类和部分细菌;而化石能源依赖型生物依赖地下化石能源进行自养,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2.2 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生物群落中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竞争、共生、捕食、腐化等。
竞争是指同一群落内不同种类之间的争夺资源的关系;共生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受益;捕食是指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获取能量和养分;腐化是指将死亡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组织、群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
以下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生物包括动植物等有机体,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水、空气等。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2.群落:群落是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群生物个体。
3.种群: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个给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之间会发生相互竞争和相互作用。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种类、形态和遗传信息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自然资源,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7.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它包括物种对资源利用的偏好、生活方式和适应能力等。
8.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物种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在面对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
9.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等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10.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通过生态学研究,可以为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知识点1.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不灭,循环往复;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物质循环中的生物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
人类活动影响。
元素的性质。
生物的生长速率。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4.碳循环:c的存在形式:co2、无机盐、有机碳。
主要循环过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5.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外表而导致气温上升。
温室气体:CO2\CH4\N2O\SF6\CFCs\HFCs。
温室效应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全球气候常发生暴雨或干旱。
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
6.N循环:生物可利用的N的形式:NO3-\NO2-\NH4+。
N循环的主要过程: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意义:平衡反硝化作用。
对局部缺氮环境有重要意义。
使N进入生物循环。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氮气,回到大气库中。
7.P循环:典型的沉积循环。
P以不活泼的地壳作为主要的储存库。
v磷的循环过程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或直接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
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应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一局部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外表的磷矿化•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
8.赤潮:氮和磷的浓度大于0.2和0.02mg/L时,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性变化,促使藻类大量繁殖,在水面上聚集成大片的水华〔湖泊〕或赤潮〔海洋〕。
后果:恶化水体感观性状,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破坏水中DO平衡,水体底部出现厌氧状态,加速营养物质的释放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循环.渔业和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富营养化严重时,大局部鱼类都将趋于消失9.两种循环的比拟:10.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对有机体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11.初级生产量〔第一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净初级生产量(NP):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一局部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局部生产量成为净初级生产量。
总初级生产量(GP):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的总量。
GP=NP+R。
初级生产力: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数量。
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12.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陆地生态系统:辐射强度和光照时间、光和途径、水〔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度、营养元素、二氧化碳。
水域生态系统:光〔P=R*C*3.7/kP: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R:相对光合率k: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C:水中的叶绿素含量〕、营养元素、食草动物13.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黑白瓶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C14〕、叶绿素测定法。
14.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消费效率:食草动物对植物净生产量的利用:植物种群增长率高,世代短,更新快,那么被利用的的百分比高。
草本植物支持组织相对木本植物少,能提供较多的净初级生产量。
浮游植物由于密度大,利用的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
同化效率:草食、碎食动物XX效率低,肉食动物高.肉食动物的XX效率大于植食动物。
生长效率:肉食动物的净生长率低于草食动物;不同动物类群有不同的生长效率。
营养级越高,生长效率越低。
消费效率=摄入量/净生产量利用效率=同化量/净生产量15.林德曼效率:人如果以植物替代动物为食品,理论上可以养活10倍人口。
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之比:Le=In+1/In林得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16.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碎化--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展生物化学的分解〕--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来,完全是物理过程〕17.影响分解过程的因素:分解者〔微生物、动物类群〕资源质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C:N比〕理化环境〔水热条件〕。
18.分解指数:K=I/X K:分解指数,I:死有机物年输入总量,X:系统中死有机物质现存量。
规律:热带雨林最高。
温带草地高于温带阔叶林。
冻原最低。
19.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熵定律、20.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最主要来源〕、辅助能〔自然辅助能:风能、潮汐能、降水。
人工辅助能:施肥、灌溉〕。
能量流动是单向且逐级递减。
能量流动分析:食物转化为下一个营养级生物量的最大效率是12.5%。
NP/GP与水蚤个体大小和食物充足程度有关。
当水蚤个体大和食物充足时,净生产效率小,反之,那么大。
食物浓度过高或过低,无论水蚤个体大小如何,NP/GP均会下降。
21.自养生态系统:靠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的生态系统。
异养生态系统:主要依靠其他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有机物输入来维持的生态系统。
22.生态系统的特性:生态学的一个主要构造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营养及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能量在流动中的巨大损失,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5~6个。
动态系统。
23.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的环境:无机物、有机物、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
生物群落:生产者-自养生物-提供初级生产力消费者-异养生物-提供次级生产力分解者-异养生物生态系统的构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食物链、食物网、24.寄生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
后者与前者是寄生关系。
25.食物网: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并推动着生物的进化,成为自然界开展演变的动力。
食物网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严密联系起来的构造,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
26.营养级(trophic level):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27.生态金字塔: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单位来表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28.能量金字塔:由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生态金字塔。
以一样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所积累的能量比率来构造。
千方/平方米年29.生物量金字塔:以一样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生物量即生命物质总量建立起来的金字塔。
对陆地、浅水生态系统中比拟典型,因为生产者是大型的,所以塔基比拟大,金字塔比拟规那么。
湖泊、开阔海洋,第一生产者为微型藻类,生活周期短、繁殖迅速,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利用,在任何时间他的现存量很低,导致这些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呈倒金字塔形。
30.数量金字塔:单位面积内生产者的个体数目为塔基,以一样面积内各营养级位有机体数目构成塔身和塔尖。
一般每一个营养级所包含的有机体数目,沿食物链向上递减。
有时植食动物比生产这数目多。
如昆虫和树木。
个体大小差异很大,只用个体数目多少来说明问题有局限性。
31.不同类型金字塔的比拟:能量金字塔表达营养构造最全面,确切表示食物通过食物链的效率,永远是正塔形。
数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小生物体的重要性。
生物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大生物量的重要性。
32.生态效率:各级能量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
33.能量参数:摄取量〔I〕:表示各生物所摄取的能量吃进量同化量(A):动物消化道内被吸收的能量,即消费者吸收所采食的食物能;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日光能吸收量呼吸量(R):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所消耗的全部能量消耗量生产量(P):生物呼吸消耗后所净剩的同化能量值净同化量 P= A- R33.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量度营养级位之间的转化效率。
消费效率:消费效率量度一个营养级对前一营养级的相对取食压力。
Ce = In+1 / Pn一般在20-35%范围内,每一营养级净生产的65%-75%进入碎屑食物链利用效率:利用效率的上下,说明前一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被后一营养级同化多少Ue = An+1 / Pn34生态系统的反应调节和生态平衡正反应是有机体生长和存活所必需的。
负反应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应使偏离加剧。
3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到达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构造、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后,自动调节的极限。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构造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
36.生物群落的分类原那么:以外貌划分:森林和灌丛以植物的区系成分划分:马尾松群落以生态条件划分:陆地群落、水生群落以外貌-生态划分:阳地-森林植物群落.以群落的动态划分:顶级群落、演替群落.以群落学-生态学原那么〔中国的植被分类系统〕划分:①种类组成②外貌与构造③生态地理特征④动态特征37群落分类的两种观点:机体论、个体论38群落的分类单位: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群丛:根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构造和生态地理位置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
39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群落的命名:群丛:联名法:将各层次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和生态指示种的名称按顺序排列前冠词 Ass.,不同层间优势种连接—如:Ass. 马尾松-杜鹃-芒萁共优种 +,如:Ass. 马尾松+枫香树-杜鹃-芒萁层间关系 < or ‖ or 〔〕草本群落习惯上使用 + 连接不同亚层的优势种,而不用-2〕群系Form.名称中只使用建群种或共建种的名称,为共建种时,种间以 + 连接。
39群落的排序:对群落调查的样地按照相似度次序,分析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排序的类型:直接排序,又称直接梯度分析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次序- 间接排序,又称间接梯度分析以群落中物种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度等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次序。
40、3S技术:GIS\GPS\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