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授课主题《咏怀古迹》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40分钟课前准备课件、书本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阅读课,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阅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还未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手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法、点拨法整体感知诗歌,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昭君的不幸,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问答法、演示法、讲授法)(用PPT配乐:乐曲名《昭君出塞》陈俊华演唱版,播放一组昭君及其出塞的照片)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很多诗人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王昭君除了“昭君出塞”被我们所熟知以外,她还有一个称号也是非常出名的——四大美人之一。
高中语文_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组一、教学目标1、美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文意。
2、结合诗文及创作背景,探究诗人深沉的情感。
3、尝试总结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美读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美读诗歌(1)认读字音:朔( )漠青冢( ) 省( )识(2)理解词义:去()紫台()青冢()省()春风面()环珮()四、整体感知【学习过程】一、美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不读破词组,注意语气轻重快慢)。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根据课下注释,结合昭君故事,试着任选两句自己喜欢的诗歌改写成优美的散文片段。
(运用第一、第二人称,适当发挥联想想象)翻译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
——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
——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3.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
2.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及历史文化背景。
2.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杜甫,引导学生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咏怀古迹》这个系列,简要介绍该系列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汉水”、“王昭君”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情感,如“怀古”、“忧国忧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王昭君出塞”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与“塞上苦,胡雁哀鸣”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汉水临流”、“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如“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6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的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篇1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高中语文_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高一语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准确背诵课文;(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如果要去旅游啊,我建议同学们去湖北的一带看一看,因为这里钟灵毓秀,地杰人灵,不仅孕育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诞生了一位绝代佳人——被称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解题咏怀诗以怀古迹、忆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论古事为主要内容,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咏怀"等。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通过齐读、个读、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把握节奏和情感。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解决难点,疏通每句诗的意思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1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颈联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三)重点品读昭君形象1.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与个人感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历史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教师导入: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诗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情感。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咏怀古迹(其三)》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夸张与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象征与借代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昭君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对昭君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咏怀古迹(其三)》,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背景,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诗中‘落日’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情感:对昭君的敬仰、对命运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a. 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
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c. 感悟:诗人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同时,诗人以昭君为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会较为深入,但在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仍有待提高。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构思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构思以下从五个方面介绍这首诗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唐诗单元。
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咏怀古迹(其三)》是本单元的第三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
诗人通过咏怀昭君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
在前面两首诗学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为后面学习《登高》和李商隐的《马嵬》做好准备。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学习古典诗歌,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但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对古典诗歌不感兴趣。
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虽然以前学过不少,但大多停留在背诵、默写这一层面上,难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对诗歌的鉴赏也不知如何下手。
按照新课标对鉴赏诗歌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意蕴、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要求,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现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维度: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B.过程与方法维度:学习鉴赏咏古诗的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理解主题,感受爱国情怀,树立爱国思想。
D.诗中咏怀的古迹、古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对人物形象不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和诗人产生共鸣的。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是这首诗显著的特点,学生对诗人要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还把握不到。
因此对主题的理解和掌握鉴赏方法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寻找到诗人与古人之间的联结点,这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作详细的阐述。
这首诗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法学法1.诵读法:要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2.情境教学法:鉴赏咏古诗要了解历史。
只有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才能明白诗人的用意和把握诗歌的主题。
高中语文_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语⽂_咏怀古迹五⾸(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咏怀古迹五⾸(其三)》教学设计⼀、课堂导⼊西汉元帝时,在湖北秭归的⼀个⼩⼭村⾥,出落了⼀个聪慧美丽的⼥⼦。
如此花容⽉貌,于是就参加选秀⼥⼊宫了。
因为长得太美了,遭⼈嫉妒。
她⼜⽣性清⾼孤傲,不愿贿赂画师,于是被冷落深宫多年,不得见圣上真容。
后来胡⼈单于来汉请求和亲,公主们都不愿去那蛮荒之地。
此时,她已对宫中⽣活⼼灰意冷,便毅然决然地代替公主出嫁。
在前往胡地的途中,她因感念去国离乡之愁思,奏琵琶怨曲。
天上南归的⼤雁听到如此凄哀的琴声,⼜看到如此貌美的⼥⼦,忘记扇动翅膀,纷纷掉落在沙地上。
于是,这位⼥⼦便有了“落雁”的美称。
这位⼥⼦就是——王昭君。
历代⽂⼈墨客都写过昭君出塞、⾝死异国的故事,但只有杜甫的《咏怀古迹》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起⾛进这⾸诗,来⼀探究竟。
⼆、预习检测学习诗歌,⾸先要做到“知⼈论世”。
上节课让⼤家做了预习,现在来检测⼀下。
杜甫,字⼦美,⾃号少陵野⽼,世称杜⼯部、杜拾遗。
杜甫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诗史”。
杜甫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传世作品主要有《杜⼯部集》。
三、初步感知⽂有⽂眼,诗有诗眼。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怨恨情感基调?——幽怨平缓四、重点品读1.“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本诗是写昭君,但却以“群⼭万壑赴荆门”开篇,这样安排的⽬的是什么?以“群⼭万壑”如此雄壮的景物描写开篇,引出后⼀句⽣长昭君的村落,如此钟灵毓秀之地孕育的肯定不是⼀个平凡的⼥⼦。
借⾼⼭⼤川的的雄伟⽓象来侧⾯烘托昭君的形象。
作者在此是从咏江⼭之奇绝引出咏佳⼈之奇美。
2.“群⼭万壑赴荆门”,其中⼀个“赴”字⽤的尤为传神,请赏析。
⽤拟⼈的⼿法,把迤逦不绝的千⼭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有变幻之姿突出了三峡⼭势的雄奇⽣动。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及教学反思焦作一中田海燕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3、掌握怀古咏史诗的解读方法。
教学设计一、导语。
由怀古咏史诗导入。
二、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三、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
(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提示:借古抒怀: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对王昭君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也以昭君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
主题6、你们最初阅读时的疑问得到答案了吗?还有哪里不清楚的吗?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答疑。
四、小结:杜甫这首诗由眼前景引出明妃村,进而引出王昭君,运用对比手法来写昭君的悲惨命运,又借古抒怀,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
五、总结:理解怀古咏史诗的一种方法:1、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2、方法:对比历史人物自身、历史人物与自己、今昔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教学设计 (2)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2)二、明确目标 (2)1、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形象 (2)2、咏史怀古,理解作者情感 (2)三、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2)(一)文章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首诗作者咏的什么古迹? (2)$(二)王昭君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谈谈自己的了解。
(2)(三)杜甫在诗歌中怎样写的? (2)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2)(一)分组讨论,分析王昭君形象 (2)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3)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3)明确: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屈原自沉之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怀才不遇之怨;对王昭君境遇,王安石写《明妃曲》“仪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让学生体会昭君美在外形又在宫内皇帝尚且不知,而这些读书人漂泊在朝廷之外,又是美志在胸无外乎王安石要高呼“人生失意无南北”之千古之怨了。
(3)七、归纳总结,作业布置 (3)《1、以杜甫口吻写一篇文章给王昭君题目自拟 (4)2、运用咏诗怀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4)附板书设计 (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4)学习目标: (4)1.品味语言,把握王昭君形象 (4)2.咏史抒怀,体会作者情感 (4)3.归纳咏史怀古诗学习方法 (4)%昭君杜甫 (4)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4)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4)异域终生空归环珮西南漂泊有家难归 (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座巍峨的高峰,那就是唐诗。
站在山顶两侧的: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的头始终是昂着的,他看到的是晴天的飞鹤,悠悠的白云,因此,他的诗歌汪洋姿肆,天马行空;一位是杜甫,她的头始终是低着的,他看到的是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因此,他的诗歌总是饱含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他将浓郁的爱国之情与沉重的身世之悲,融合一起,化成笔下的文字,放声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饱受离乱的故土,他且行且歌、记录生命,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咏怀古迹》(其三),就是作者流落夔州时所记所思,让我们走进课文作者那浓黑的悲怨。
二、明确目标1、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形象!2、咏史怀古,理解作者情感三、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一)文章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首诗作者咏的什么古迹?明确:王昭君(二)王昭君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谈谈自己的了解。
明确:美(三)杜甫在诗歌中怎样写的?读诗歌,正字音、通大意.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一)分组讨论,分析王昭君形象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用意何在?明确:这是荆门壮阔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断,水是万壑奔流、奔腾不息,直赴天门山,一个“赴”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江山之奇,渲染烘托王昭君倜傥有英武气,这是其性格之美。
2、颔联运用什么手法,用意何在?明确:(1)、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句式工整,讲究对仗,善用意象“紫台”“朔漠”“青冢”“黄昏”,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寂,对比多么悬殊;“朔漠”“黄昏”“朔漠”指北方大馍,无边无际,黄昏可以指时间,“日之西也,牛羊下来”用日暮之景,凸显王昭君思乡之情。
(2)、联想想象描绘画面,体会情感。
明确:无边无际的大漠之上,笼盖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凄清、空旷,它是那样大,仿佛能吞噬一切、消化一切,唯独一个墓草长青的孤坟,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呀?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3)、“一去”“独留”对仗,形成鲜明对比,将王昭君生前寥落死后孤寂情感写得入木三分,写尽了王昭君的孤独,也写出了王昭君选择时的抉择之美。
3、赏析颈联明确:“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画图省施春风面写出昭君悲剧原因,也写出昭君虽然骨留青冢,但仍在月明之夜回到父母之邦,哪怕只是空归。
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多么强烈,这是情感之美。
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1、王昭君出身名邦埋没宫中葬身塞外,对此遭遇王昭君自己态度如何?明确:文章卒章显志,主题落在怨恨上。
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
2、顺势提出,作者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用意何在?引导学生知人论事,自由回答他们说认识的杜甫。
明确:王昭君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却不为国君所识,不得不远嫁异域,终身不得归乡;杜甫有经天纬地之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不受大唐君主所用,身世飘零,抑郁不得志,所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只琵琶曲所倾诉的怨,岂止是昭君之怨,也是作者之怨。
而不辨美丑的君主又岂止汉元帝一人,琵琶千载,前人后世又有多少人抒发着这感世不遇的情怀!~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明确: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屈原自沉之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怀才不遇之怨;对王昭君境遇,王安石写《明妃曲》“仪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让学生体会昭君美在外形又在宫内皇帝尚且不知,而这些读书人漂泊在朝廷之外,又是美志在胸无外乎王安石要高呼“人生失意无南北”之千古之怨了。
七、归纳总结,作业布置(一)、本节课从分析昭君形象入手,通过昭君经历结局让学生体会昭君的怨恨之情;而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土借昭君遗憾抑郁,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才不得用、壮志难酬之感。
(二)、归纳咏史怀古诗词学习方法:析史实——抓情感——品意图(三)、巩固所学,落实目标,作业布置1、以杜甫口吻写一篇文章给王昭君题目自拟2、运用咏诗怀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念奴娇赤壁怀古》/附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把握王昭君形象2.咏史抒怀,体会作者情感-3.归纳咏史怀古诗学习方法昭君杜甫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异域终生空归环珮西南漂泊有家难归《咏怀古迹》(其三)学情分析《咏怀古迹》(其三)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熟悉,而《咏怀古迹》(其三)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怀古伤己情绪与学生隔阂较大,学生不易理解。
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的千古同悲之愁,这应该是本堂课的第一重点。
《高一学生对杜甫并不陌生,小学初中已学过很多,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另外,刚刚学完《秋兴八首》(其一)理解了作者的寂寞抑郁、壮志难酬、孤独寂寞之情,学生知人论世能做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掌握咏史怀古诗阅读技巧应是第二重点。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效果分析本次教学旨在极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前一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与课程相关的预习内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经历,自己对两者的情感体悟,重在使得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导入中。
在导入之后,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
对于文本的把握以问题方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又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
本教学设计合作探究中将讨论核心由王昭君转入杜甫,从而归纳梳理出咏史怀古这一诗歌类型,最后以课堂实战对于所学进行巩固。
本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诵读,通过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本诗,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及他在写昭君时寄托的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另外,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课前让学生读课文、注释,了解作家和背景、查阅昭君的相关资料。
课上设置了四个问题:1、找出本诗的诗眼。
2、首句哪个字最生动传神?3、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4、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给足学生思考时间,给足他们讨论时间,学生展示所学时,我做适当的补充。
最后,我又给学生归纳了怀古咏史诗的特点,拓展延伸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怀古诗。
整体来说,本节课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还是比较成功的。
有一点小遗憾,学生课下预习不够充分,我在问学生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形容什么时,学生知道是四大美女,但有些学生不知道分别指的是谁。
而我急于转到新课上去,也没有细讲这些典故的由来。
\《咏怀古迹》(其三)教材分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咏怀古迹》(其三)评测练习——比较阅读,巩固所学,落实目标,作业布置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11分)·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咏怀古迹》(其三)教学反思田玉珍教育家于漪曾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每一节课都是学做教师的最佳契机。
以下是我教授《咏怀古迹》(其三)课后对古诗词教学的一点心得反思。
…每一次读杜甫的诗,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
特别是杜甫晚年的诗,充满了漂泊之苦、家国之思。
以前,刚教杜甫的《咏怀古迹》之时,就觉得这首诗非常美。
现在教了几遍,教完这一首诗后。
我的感觉又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