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课堂...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课堂...

•[阅读次数:435]一、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学情分析教参按时间顺序第一次入编唐?..•[阅读次数:701]天长中学高一语文组郑林伶知识与技能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运的悲剧性;品悟王昭君于和亲使命中蕴藏的复杂情感。

过程与方法赏析诗?..•[阅读次数:4096]一、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也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她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生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昭君。

没错,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阅读次数:579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阅读次数:4629]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nbs...•[阅读次数:4504]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探讨?..•[阅读次数:2003]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一、从学习目的角度导入:为了继续提高同学们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积累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知识积淀,请大家根据上节课归纳的鉴赏这类诗歌的基本鉴赏规律,拓展阅读《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2.通过案例教学,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合作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三、教学步骤1.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点播或直播一些与杜甫和《咏怀古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诗歌和文化遗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2.讲解诗歌讲解诗歌过程中,应首先讲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和诗人。

然后带领学生共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思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3.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绘制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画或漫画,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堂任务,如课文选读、生字词语掌握、诗歌赏析、图片展示等,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

4.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传统技艺等,了解其历史、风格、意义和现状,以及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鼓励学生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举措。

5.合作探索在合作探索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本地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探索,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和问题,并设计一个方案或活动,为其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

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文化节庆、组织义务修缮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加深合作和学习的效果。

6.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感想、日记或读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料或音频资料,进行现场点评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2.案例教学3.合作学习4.探究式学习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2.作业评估3.小组合作评估六、教学资源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图书、视频、音频资源2.相关课文和诗歌的解读和赏析资料3.教师制作的PPT和投影片4.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反馈回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而且也可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文化探索和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学生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但是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怀古诗的鉴赏技巧还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教学重难点:1、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准备:1、搜集杜甫和王昭君的相关资料。
本节课将诗歌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的处理统一于怀古诗这一大单元的教学中,试图让学生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但在操作的过程也存在着先入为主,强行接入的毛病,有待下一次教学进一步改进。
六、教师情况
省份
江苏省
学校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正德中学
姓名
潘金山
职称
中学一级
电话
电子邮箱
Pjs0123@
王昭君造型视频:/show/dsqR_jUDjYcbShHk.html
出生地图片:/i?word=%CD%F5%D5%D1%BE%FD+%B3%F692&cl=2&lm=-1&ie=gbk&fm=hao123#pn=15
学生思考、归纳怀古c59eef8c7b48f.html?from=rec&pos=0&weight=14&lastweight=7&count=5
(二)走近作者
/writer/8498.html
(三)走出课堂
欣赏视频:千秋诗圣写观后感
/programs/view/x_QKS_G0rj8/
/programs/view/wxtDn59Dac0/
六、教学反思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就应像一个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运用搜索,决胜千里,又像一个深沉的智者,思接千古,情载万物,万化万类,皆为我用,从而实现大语文教学的理想。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省剑阁何玉鑫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大意。

2、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

2、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掌握诗中所用的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沉郁顿挫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3.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明确表现手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假设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

3.掌握咏古诗的欣赏方法和步骤。

〔三〕自主学习检测1.冢2.万壑〔hè〕朔〔shuò〕漠青冢〔zhǒng〕论〔lun二声〕〔四〕诵读诗歌1、自由读。

2、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3、抽学生读、注意节奏2212,押韵的字要重读。

4、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读、全班齐读。

、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全班齐读。

〔五〕疏通诗歌语言大意(学生自学、小组订正、老师巡视)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课程标准】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评价目标1)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

(评价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

(评价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资源与建议】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环珮.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诗文:(出生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

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过程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2.评点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某某秭归县的香溪。

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六、归纳主旨意蕴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情感的表达和诗人创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展示《咏怀古迹其三》中的古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2.诗歌诵读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了解诗歌的题材和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如“吴宫”“二乔”“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让学生分享自己参观古迹的感受,对比诗人的情感。

5.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人为何会对这些古迹产生敬仰之情?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6.诗歌背诵与默写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记忆。

进行默写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进行诗句解析和情感体验,下节课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诵读、解析、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诗歌背诵和默写环节,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吴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学生:“是指当年吴国的宫殿。

”教师:“很好,那么‘二乔’又是谁呢?”学生:“是东吴两位美丽的公主。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编者按:古迹是指古代建筑、碑刻、墓葬等遗迹,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

本文是一篇咏怀古迹的教案,通过诗词赏析、历史背景介绍、文化内涵解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古迹的特点与价值。

以下是该教案的内容,供参考。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迹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赏析古迹相关的诗词;3. 理解古迹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4.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古迹的印象和了解。

2.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谈谈对古迹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看法。

二、诗词赏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古迹与诗词的关系,指出古人常常用诗词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感受。

2. 教师出示一首咏怀古迹的诗词,并进行解读。

3. 学生朗读诗词,并对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感悟。

三、历史背景介绍(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该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通过听讲和提问的方式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适当展开相关话题,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四、文化内涵解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以古迹为切入点,谈谈古代文化的特点。

2. 学生可以从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入手,讨论古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个人感悟(15分钟)1. 学生发表个人对古迹的感悟和思考。

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发言。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全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资源】1. 古迹的图片;2. 涉及古迹的诗词材料;3.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资料;4. 课堂板书。

【教学扩展】1.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古迹参观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迹的魅力。

2. 学生可分组制作关于古迹的展板或PPT,展示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创作,例如写一篇文章或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情感。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咏怀古迹(其三)》简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迹的保护意义和价值。

2.了解古迹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3.学会运用描写手法,表达对古迹的咏怀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意。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古迹的咏怀之情的表达能力。

2.学生对于描写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讲稿,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查找古迹的相关资料。

【合作探究】:
1.教师呈现多媒体课件,介绍古迹的保护意义和价值。

2.学生对比不同古迹的保护状况,讨论影响古迹保护的因素。

3.教师指导学生观赏课文,并解读诗句中的意思。

4.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咏怀古迹的短文。

【达标检测】:
1.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2.教师抽查几组,进行点评。

【课后拓展】:
1.学生整理自己的短文,交流展示。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评价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提供了许多机会进行思考和交流。

通过分组合作和展示,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迹的兴趣和写作的热情。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足之处。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资料].doc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资料].doc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把握王昭君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屮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金落雁之 容”。

“闭刀、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 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 讲的是酋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墨客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让我们 一起学习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幻灯片出示:“闭月羞花Z 貌,沉鱼落雁Z 容”“咏昭君Z 绝唱”。

二、请一名男生范读课文。

三、 全班齐读,自由诵读。

生氏/明妃/尚/有村。

zhong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 shud一去/紫台/连/朔漠,xing画图/省识/春风/面,千载/琵琶/作/胡语,四、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五首各咏一占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 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 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五、找出诗中直接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诗眼、点明主旨、感情高潮)六、合作讨论一:昭君怨恨什么?远嫁开邦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无耻行为的怨恨思考:昭君远嫁对她个人來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怎样造成的呢?幻灯片出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一王安石《明妃曲》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竞何益? ——欧阳修 《再和 明妃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统治者的昏庸七、合作讨论二:《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提供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 器杖的小官。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公开课教案_5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郁顿挫的杜甫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公开课教案_5

教学设计一、主题名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咏怀古迹(其三)》二、学情分析《咏怀古迹(其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中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一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对古代诗歌还不熟悉,缺少相关的阅读经验,很多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往往无法理解诗歌主旨,更谈不上运用比较规范、专业的鉴赏语言来评析。

本课能力训练点围绕把握诗歌主旨及小结咏史怀古类诗歌知识进行问题探讨和拓展训练,激发学生鉴赏诗歌兴趣,从而逐步提高理解诗歌主旨及规范答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掌握诗歌主旨;掌握鉴赏咏史怀古类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合作探究,了解诗歌主旨;通过对文中有关延伸性思考题的研讨,初步掌握咏史怀古类诗歌的知识点并运用;通过课堂迁移训练和课外作业形成和巩固这些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把握诗歌主旨。

难点:把握诗歌主旨;学会赏析咏史怀古类诗歌的技巧、方法。

四、课程资源导学案、教材、多媒体教学手段(幻灯片、音频、投影仪)五、教学内容与过程本堂课分五个环节进行,包括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诗歌,合作探究;方法小结,培养能力;课堂演练,巩固落实;课外拓展,知识积累。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谜面: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猜一人物)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共鸣,为鉴赏作心理准备。

(环节二)感知诗歌,合作探究1、设置三道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成果。

①抢答题:解释诗歌题目《咏怀古迹(其三)》;②填空接龙:诗人杜甫简介;③连连看:诗人杜甫的人生简历。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咏怀古迹(其三)》教案【3】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咏怀古迹(其三)》教案【3】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诗文:(出生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释“连”“向”“青冢”“紫台”“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

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昭君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对昭君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咏怀古迹(其三)》,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背景,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诗中‘落日’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情感:对昭君的敬仰、对命运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a. 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

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c. 感悟:诗人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同时,诗人以昭君为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会较为深入,但在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仍有待提高。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咏怀古迹(其三)》教案【1】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咏怀古迹(其三)》教案【1】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咏怀古迹(其三)主备人:孙莉审核人:高二备课组使用时间____年___月____日使用人________目标展示: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学导结合:一.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

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

(怨恨)四.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赏析诗歌㈠再读诗歌,鉴赏情感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㈡三读诗歌,鉴赏语言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梯度训练: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

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

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

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

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

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进反思:小结:诗人借咏昭君村和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胸怀。

本诗塑造了王昭君鲜活的人物形象。

昭君有山川一样的坚强性格,有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的爱国之情,有对昏庸的统治者的怨恨之情,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作业布置: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⑵预习“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教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材积累】杜甫的眼泪为谁流刘鹗有言:“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

盖哭泣者,灵性之象也。

”有一份灵性,即有一份哭泣。

似乎杜甫的泪腺特别发达,感情特别丰富,灵性特别富有,心灵特别敏感,境界特别阔大,正义感、责任感也特别强烈。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一哭百姓生死离别、鸡狗不如的兵役之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苛政毒民的累累罪恶。

读杜甫的《兵车行》,我永远也忘不了三个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

其一是开头写惊天动地的人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人笔下,灰尘弥漫,兵车隆隆,战马萧萧,人流如织,令人目眩;耶娘妻子,奔走相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震耳欲聋!如此人哭马嘶、烟尘滚滚的巨幅送别图,给人以视听感受上的强烈冲击,集中展示了万千家庭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骇人听闻,触目惊心!其二是结尾写悲惨哀怨的鬼泣:“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青海边,古战场。

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

冷寂阴森、鬼哭狼嚎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首尾两个场景,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一写生离,“牵衣顿足拦道哭”,眷恋不舍,悲愤绝望,一哭铸成冲天恨!一写死别,“新鬼烦冤旧鬼头”,怨声载道,天地动容,一哭吐露血海仇!其三是中间惊心动魄的荒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荆棘横生,满目凋残。

唐王朝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破坏了农业生产,扰乱了农民的安定生活,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广人稀,十室九空,生灵涂炭,无以为生的悲惨局面。

三个场面,写人哭马嘶,人诉鬼怨,凄凄惨惨,悲悲戚戚,倾注了诗人的悲悯情怀,控诉了统治者的滔天大罪。

二哭百姓一贫如洗、哀哀无助的生存之苦,控诉统治者横征暴敛,敲骨吸髓的狼子野心。

杜甫的《白帝》描写了战后农村的荒凉破败、哭声遍野的凄惨景象,后面四句是这样写的:“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荒郊野外,逸马遛达,人烟稀少;千家万户,十室九空,满目疮痍。

孤苦无依的寡妇,以泪洗面,哀哀无告,她的丈夫或许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决不放过,搜刮尽净,残忍至极!秋天的原野上传来阵阵哭声,却辨不清哪个村庄哪户人家有人在哭泣。

这四句诗文由点及面,写不辨东西、无处不在的哭声,写游荡无主、孤独落寞的逸马,实际上烘托出连绵战乱给农村带来的萧条和冷清,悲哀和苍凉。

杜甫的另一首诗《又呈吴郎》则以恻隐之心体察黎民苍生的战乱之苦。

写一个扑枣老妪,无食无儿,无以为生,只好扑枣度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