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申报
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
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介绍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设立的专门负责信息化教学的机构,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导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本文将围绕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课题展开讨论,探究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的影响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1.提升教学效果:在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更多样的学习资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丰富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多媒体、模拟实验、远程教学等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挑战1.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信息化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支持,而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限制了信息化教学的推进。
2.教师培训需求大: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能力和技巧需要提升,但目前存在教师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等问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3.教育资源整合困难:教育信息化需要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但由于资源分散、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导致资源整合困难,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4.信息安全问题:教育信息化涉及大量的个人信息和教学资料,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一大挑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
解决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
2.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性。
加强教师培训1.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2.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包括线上培训、线下研讨等。
推进教育资源整合1.制定统一的资源标准和格式,方便资源共享和整合。
2.建立教育资源库,集中管理和共享教育资源。
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
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部成立了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致力于推广信息化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本次课题将介绍信息化教学的概念、意义、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的概念1. 什么是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得教育过程更加高效、便捷和智能化。
2.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1)强调个性化: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授课。
(2)注重互动性:通过电子白板、网络课堂等工具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3)强调实践性:采用多媒体资料、虚拟实验室等方式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4)注重资源共享:通过网络资源库等方式共享优质课件和知识资源。
三、信息化教学的意义1. 提高效率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2. 促进创新信息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3. 适应社会需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教育可以使得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4. 扩大教育资源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共享,让更多人受益于优质教育资源。
四、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步骤1. 规划阶段制定信息化教育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措施等内容。
2. 设备建设阶段根据规划要求选购相关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并进行安装和调试。
3. 师资培训阶段为了保证师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需要对师生进行相关培训和考核。
4. 教材建设阶段开发或采购适合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内容和多媒体资料,如课件、视频、音频等。
5. 教学实施阶段根据规划要求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施,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辅助和交流互动。
五、信息化教学的注意事项1. 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应该过分依赖信息化手段,而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2. 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信息化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差异化授课方式提高效果。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旅游管理类专业为例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旅游管理类专业为例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手段;旅游管理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等概念的提出,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从目前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现状的调查显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计经验不足,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能力较欠缺,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互联网+”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
各种传统行业都在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互联网+教育”正以各种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手段。
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手段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呼唤,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多媒体设备为基础,通过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转变教材形式,使得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个性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教学资源全球化、教学活动合作化、教学环境虚拟化等,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以网络为基础、多媒体环境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教学手段。
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的核心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课堂教学中“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理论问题应用化、学习过程工作化”解决传统人才培养中“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其特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高度一致,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建设的必然需求。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书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成果形式:
完成单位:
协作单位:
邮寄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手机):
结题年月
填写日期:年月日
说明
1.本报告书所列各项内容均需实事求是,认真填写。
2.课题负责人如有变动,需由立项课题负责人和所在单位提交变更课题负责人证明。
课题如有其他情况变动,请课题负责人向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提交变更说明。
3.研究成果形式包括专著、编著、研究报告、方案、指南、标准、论文等。
4.已经取得的社会效益要提交采用证明。
5.结题报告书、研究报告与研究成果同为申报结题的必备材料。
6.申报结题纸质材料需提交结题报告书一式3份,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各1份,研究报告1份,结题报告和研究报告电子版需发送邮件至:tvetis@。
7.结题报告书必须接受专家评审通过(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5-7名),并由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盖章。
8、结题材料(结题报告书一式3份,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1份,研究报告1份)请统一报送至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办理结题手续。
9、邮寄地址: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5号(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邮编:100015。
研究成果公报
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名单。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信息技术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及实践
信息技术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及实践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微信公众号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1】。
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之一就是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使两者从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变成互相融入的“一个整体”。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不仅表现在新技术的运用,而且表现在技术带给教育的新理念和动力。
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破解的难题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明显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在理论层面,“融合”的理论己经初具规模,而在应用模式方面,没有很明显的突破。
《计算机基础》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信息获取、资源整合的能力。
通过互动反馈教学、分层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融入信息化社会生活。
课题界定本课题涉及的核心概念有: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教学结构。
(1)教育信息化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
【2】百度百科中定义,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整合”与“融合”虽一字之差,但意义变化不小。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要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其强调的是课堂中的变化。
2024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项目
2024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项目
2024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是一项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立项的研究项目。
立项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部信息化教指委将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正式立项,由教育部信息化教指委发布立项通知。
项目的管理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1. 立项类别:立项项目分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申报者可根据项目研究情况,自行确定申报项目类别。
2. 立项数量及资助标准:计划支持项目总数和资助标准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建议查阅教育部官网或咨询当地教育部门,获取2024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申报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申报
一、引言
二、背景
2.1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设立
2.2 信息化教学在职业院校的重要性
三、课题申报的目的和意义
3.1 目的
3.2 意义
四、课题内容
4.1 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框架
4.1.1 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和共享
4.1.2 教学管理系统的建立与优化
4.2 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要求
4.2.1 教学资源的制作与更新
4.2.2 教学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4.2.3 教学评价的创新与改进
五、课题实施方案
5.1 目标与任务划分
5.2 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六、预期效果与评估指标
6.1 预期效果
6.2 评估指标
七、课题预算与资金筹措
7.1 课题预算
7.2 资金筹措
八、总结
通过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设立,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发展。
本课题申报的目的是为了提出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框架,并具体阐述其要求和实施方案。
预期通过该课题的实施,能够取得可观的效果,并为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通过合理的预算
和资金筹措,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和实施。
在总结中,我们对本课题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教学课题申请报告
一、课题名称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研究二、选题背景与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实验设备陈旧、实验资源匮乏、实验内容单一等,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目标(1)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构建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研究内容(1)数字化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应用研究2)虚拟实验软件的应用研究3)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研究(2)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库构建1)实验资源分类与整理2)实验资源数字化处理3)实验资源库管理与维护(3)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研究1)实验案例设计与实施2)实验案例效果评估3)实验案例推广应用四、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数字化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实验研究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效果。
3. 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数字化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物理实验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五、预期成果本课题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 形成一套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案。
2. 构建一个包含丰富实验资源的数字化物理实验教学资源库。
3. 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数字化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4. 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的出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正在各高职院校中全面展开,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开展诊改工作,课程层面诊改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前沿阵地,是撬动全面实施质量保证的支点,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标准不科学、课程教学效果差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在课程层面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是我们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课题界定(1)课题含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指由学校自主组织各部门,对建立的保证体系的质量(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对保证体系的执行情况、对保证体系的执行效果进行诊断,根据诊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保证体系、保证体系的执行、保证体系的执行效果进行改进,使之达到确定的质量目标(更高的质量目标)。
按照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要求,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层面质量保证体系为前提,对课程层面质量诊断与改进研究,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策略支持。
(2)课题内容及研究范围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课程相关标准开发流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及应用,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主要范围为课程诊改。
(3)课题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范围主要为课程体系构建、标准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诊改运行机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自2015年教育部启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以来,国内各高职院校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关研究颇多,主要现状如下:(1)重视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信息化条件下高职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高职教学方式变革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教学方式变革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1问题的提出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恩.库克耶合著的《大数据时代》把我们带入到又一个激情燃烧的信息化时代,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传播和获取方便而快捷,在这种形势下,教育信息化成为必然,学校作为人们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领地,其传统的教学方式正面临新的挑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1]。
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教改注重了经典意义上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信息时代当前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早已处在信息化时代,但是教学并不具有信息化时代的特点。
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高职教学方式的变革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种“低耗高效”的现代高职教学方式,以使教师在积极实践、探索中积累教学经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1.2课题界定在教育领域,“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需的。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指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和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来实现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教师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活动方式、方法的结合[2]。
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式也在飞速发展,时代给予了教学方式深刻的定义。
因此,教学方式顺应时代发展,可以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效果,利用近程、中程和远程的平台,师生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3]。
本课题重点研究在信息化浪潮中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轨迹,探讨出现的新资源观、新教学观、新教师发展观,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信息化背景下的中高职教学内容与方法衔接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
信息化背景下的中高职教学内容与方法衔接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信息化中高职衔接教学内容与方法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再次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在中高职教育学制分离的情况下,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被看作是两个不同级别的“终点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中高职课程分属两种自足的教育体系,彼此独立而不相观照,两个阶段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彼此脱节。
以语文课程为例,中职阶段的语文处于一种“低而全”的封闭状态,即难度低于高职语文,而范围又全面涵盖职教语文的各种模块,自成一体;而高职阶段则普遍感到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同时却又已在中职阶段涉猎过高职语文的内容,造成“低端过剩”的尴尬,加之高职语文教学方法陈旧,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这种脱节现象与目前中高职一体化的趋势是极不相适应的。
我省“为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进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深入实施,从2012年起在高职院校启动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同时在中职学校开展“3+2”模式办学。
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为中高职教学衔接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其互联性、模拟性、开放性、大数据、可持续、超时空等特点使之成为教学衔接的良好介质。
以语文课程为例,信息化教学可以突破中高职语文授课时间、训练空间不足的局限,把课程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工作和生活的各种“现实语境”,提供习得和运用语文能力的丰富触点,有利于多维度、模块化地开发教学资源和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递进性地积累和发展语文素养,形成可持续的语文学习能力,有利于中高职教学阶段性与一贯性的统一和衔接。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计算机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高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对枯燥的专业课程学习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实践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不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同时,很多任课教师没有认真研究计算机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不同,依然沿用传统方法进行专业教学,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借助各种最新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而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如何才能使这些手段有机地融合到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形式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探索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正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课题界定(1)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是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能力。
(2)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根据不同的教学应用场景,开发了诸如微课、慕课、传课、云课堂等一系列以形象化表现手段为主的课程讲授形式。
如能将这些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机组合,灵活地应用到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将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技术手段正在深刻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方式。
对老师而言,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帮助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实践,更能服务于课程教学过程,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优秀工具。
对学生而言,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则可以开展课上课下的灵活应用,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的有效工具。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基于学生信息素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学生信息素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化教学设计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各大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等的研究,缺乏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信息素质的研究,比如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表达信息、运用信息工具等能力。
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使信息化教学设计得到高效运用。
因此,有必要基于学生信息素质进一步深入地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2)课题界定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理论,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分析研究,丰富和完善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总结基于学生信息化素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职院校的广泛实施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当今,世界各国都将信息化教学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比如在美国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0》中正式提出《变革美国教育:以技术赋能学习》,重点关注信息化技术对美国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指出信息化教学要成为教学课程和教学领域的组成部分。
还比如英国的“下一代学习运动”,英国政府将信息化教学看作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与应用。
信息化教学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开来,世界各地的教师在教学中都运用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战略后,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国教育信息化走进了快车道。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信息化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信息化建设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化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高职院校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研究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而构建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体系,加强教育督导和评价,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途径。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渗透,给教育行业带来深刻影响,也为推动教育督导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督导现代化,是助力解决当前我国教育督导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因此,实现教育督导的信息化管理,推进督导工作方式改革创新,逐步向大数据和技术支持的数据化督导过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督导现代化,不断创新督导与评价方式,完善监测与分析模型,建设现代化的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二、课题界定教育督导是学校教育督导组织及其成员根据教育的科学理论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过程。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一)教育督导国内外发展世界发达国家所提及的教育督导,一般都是对教育督导而定义的,将督导视为在校期间行政管理工作上必不可少的岗位,被赋予了极大的使命与职责。
世界上最早建立起督导制度的国家就是英国,其制度发展较为完善。
从1839年开始设立相关机构并且对督导人员进行任命,迄今已有180年,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善的督导制度,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法国19世纪初便开始设立教育督导制度,到了下半叶,该制度逐步开始显现一些新的特征。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高等教育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一大领域,正在全面受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局面。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一方面在于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另一方面在于高校教师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
当前高校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各高校都基本建立了校园网和相关信息化设施;而且高效的管理也逐步实现了信息化,不断开发出各类管理和支持系统。
因此,当前更为紧迫的是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的信息化。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更有利于加快信息的传播,扩大受教育者的规模,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
教育技术作为当前教育领域发展最迅猛、最活跃的技术之一,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为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崭新的空间。
职业教育对教育的发展和增强综合国为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与传统教育相比,职化教育更重视的是对人才专业性和创新性的培养。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我国职业教育难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教育、时代进步及工业三者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开展职院校教师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显得极为迫切。
本项研究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和国内外有关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探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发展阶段、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发展策略。
2.课题界定教学能力。
所谓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质上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监控和改进能力。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信息技术支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支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也从规模发展步入内涵发展阶段。
为促进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起,教育部连续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等文件,拉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序幕。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指出,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依法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
加快推进相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公共信息服务、培养工作动态分析、教育行政决策和社会舆论监督提供支撑。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职业教育信息化也从起步、应用向融合、创新过渡。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教育信息化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学校大局,探索和实践以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践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创新融合,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2)课题界定本课题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如何用、用哪些信息技术支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应用要以工作实际为依托,求大求全产生不了效益,实用适用才是根本。
提升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创新融合,需要深入研究与长期实践,没有捷径。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也较深入,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法规为途径规范质量保障环境;二是以能力为本位确立质量保障目标;三是以学生为成员丰富质量保障主体;四是以健全的制度作为质量保障手段;五是以自我评估作为主要质量保障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申报《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申报》
一、指导委员会的成立背景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为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发展,挤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进步,教育部特设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
二、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和职能
1、指导委员会成立于2020年10月,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司主管,教育部信息化司主管,教育部教育技术中心研究院院长,全国技术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技术服务中心网络管理部总统(担任指导委员会联席主席),由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领域14位专家学者组成,联合指导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工作。
2、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审批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和教学支撑系统的研究课题;
(2)组织指导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规划、论文、评议;
(3)组织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实践和调研活动;
(4)定期向职业院校教学技术服务中心等组织报告职业院校信
息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情况;
(5)组织发布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成果及口头报告;
(6)发布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和技术支撑系统研究的报告;
(7)组织开展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相关项目的实践;
(8)发布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行业报告;
(9)参加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撑系统的论文评议;
(10)发布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相关报告和宣传文章;
(11)定期发布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报告,满足用户需求;
(12)发布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研究成果;
(13)参与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相关的政策制定工作;
(14)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和技术支撑系统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发展;
(15)组织国内外专家新技术专家学术论坛;
(16)发展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专题讨论会;
(17)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教师培训活动。
三、课题申报形式
(1)将课题申报表上传至指定邮箱,请***********。
(2)内容需包括课题申报表中各项内容,同时提供申报课题的学校、系部、项目名称及申报人联系方式。
(3)提交之后,申报人可以登录教育部官网查看申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