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流动的组织---血液》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能够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贫血的原因、输血的原则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血液涂片,学会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能够识别各种血细胞。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4.4.1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是生物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过程,从而认识到血液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针对课程内容,我还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理解。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通过一道思考题进行课堂小结:如果你是医生,如何诊断和治疗心脏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设置一个情景,如一个年轻人因为运动过度导致晕倒的场景,让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
2.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路线,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了解血液的重要性。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生对血液只有初步的直观的认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系统的了解血液的相关知识教学中目标设计相对较低。
只要学生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和形态特征即可。
2.探究实验的处理
本节教材有观察血液涂片的实验。
考虑教学时间、实验准备、实验效果等因素,这个实验没有组织学生去做。
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主要利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老师概括的方式完成。
问题设计相对较小,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快速解决。
如:血液的组成?血浆的组成成分及有怎样的功能?
4.教学效果
课堂上学生有了明确的问题需要解决,所以能积极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课后作练习题时的效果也比较好。
5.本节课的收获
一是课堂上要给学生非常明确的学习任务即一个个需要学生不
断思考的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
要比教师一直不停的讲解要好很多。
二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教学条件等多个因素。
6.以后的努力方向
在这节课上也暴露了我工作中的不足,以后急需改进。
一是更新教学理念,该课堂为教师教学生学会理论知识。
二是进一步提高问题设计能力。
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节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被人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由此导入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
第三步:初步感知血液。
引导学生谈一谈已知的关于血液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步:血液的组成成分。
展示血液分层实验,学生观察,总结归纳血液的成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第五步: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大屏幕展示血浆成分示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血浆的成分来推测血浆的功能第六步:学生自学课本,掌握血细胞心态结构特点及功能,观察光学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第七步:知识应用。
根据血液化验单诊断疾病。
第八步:当堂检测最后,布置作业。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大多处在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
七年级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但是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把识记血细胞各组成成分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作为学习的重点,把尝试解读血液化验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的难点。
在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
效果分析本节效果自我感觉较好。
学生能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能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并且能根据血常规化验判断相应症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验到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血液是在了解了《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之后,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深入学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依靠血液来完成,本节课是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血液形成一个形象而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血液的循环和物质的运输奠定了基础。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五)教师讲解血液的组成,然后叫学生完成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订正和讲解。
观看、议论、思考、发挥想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
板书设计
(三)分析资料一
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现象。
///
通过观察,回答问题: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分成了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进行讲解,完成问题。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
在光学显微镜下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本节课知识容量大,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法、分组实验法、PPT课件和讲解法来突破重难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等完成学习目标。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血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身体。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血液》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流动的组织血液》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生物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1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流动的组织----血液是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的学习内容有血液的组成、组成血液各成分的功能。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血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身体。
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我所教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初步知道了一些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和进行试验的能力还是比较弱,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1流动的组织—血液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观察血液样本和多媒体展示,培养学生运用感官和辅助工具获取生物学信息的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利用小组合作制作血液循环模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合理的献血计划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不仅掌握血液的相关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明智的决策,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获取反馈信息,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
3.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4.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血液样本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1流动的组织—血液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1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运输、防御和调节体温等功能。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了细胞、组织和器官等基本概念,但对于血液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和血液循环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生物素养。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第二课时的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大知识点叫抽象,难于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发多种资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信息,展示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把学生从学习的边缘地带请到学习的中心地带。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抽象变为直观,静态变为动态,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动态的刺激。
1、引入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血液循环挂图来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
并设问:张强脚趾发炎,前臂静脉注射,能否治疗炎症呢?学生参照课本上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进行小组讨论并获取结论。
2、新授。
在方法上,教师一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分析讨论等手段,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演示动画为探究活动的突破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愉快而全面地接受新知识。
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途径,出示挂图讲述:教师提问:体循环开始于哪个腔?先后经过哪些血管?终点是哪个腔?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体循环途径并在草稿纸上画出,动脉血用红笔表示,静脉血用蓝笔表示。
讨论组代表口头回答。
(2)肺循环的途径。
点拨提问:1、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与肺泡发生了怎样的气体交换?2、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成分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按照体循环的推理方式完成肺循环的模式图,学生代表口头说出血液成分的变化。
3、知识反馈讨论。
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他们的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即能力培养的同时,基础知识也再次巩固、升华。
教师给予讨论提纲: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有先后顺序?2、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这样的观点对吗?4、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血液循环的意义有什么认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酒涂片,能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过程与方法: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自己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2.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3.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摘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观察“血液分层图”、搜集的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及显微镜下血细胞图,请同学们思考讨论: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2.结合图观察,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摘什么层位?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4.血浆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功能?5.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摘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摘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摘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并回答:(1)、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4)、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呈白色?6.为什么红细胞呈红色?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说明有什么功能?如果血常规化验单上红细胞的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他的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7. 如果血常规化验单上白细胞的计数远远超过正常值,身体可能有什么症状?说明有什么功能?8.当人体受小伤时,血液会不会留个不停?血栓又是怎样形的?说明有什么功能?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种,其中结缔组织具有营养等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4章第1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注意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每一步都在极力体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
首先,我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
我采用了输血、采血的图片和贴近生活的两个问题,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另外,教学情景是否创设得巧妙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与败。
为此我设计了:演示实验、动手实验、角色扮演、应用实践等多个教学环节,使每一个知识点的过度自然、恰当。
其中,角色扮演血细胞,学生能够大胆发言,积极表现,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而非被动接受。
学生阅读课后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拓展。
了解献血和骨髓捐献的意义,并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
其次,我结合了多媒体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多媒体引进课堂。
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生物学中最好的媒体还是实物,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
所以,我现场利用离心机分离新鲜血液,并比较加入抗凝剂和未加抗凝剂的血液区别,尽可能让学生更直观观察血液分离现象。
学生动手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老师利用电子显微镜把影像投放到大屏幕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物课就是让学生多进实验室、深入大自然。
关于这一点,本节课上有多处体现。
另外,本节课的很多地方我都进行了精心处理。
比如:课首安排了巧妙的导入,中间设计了自然的过渡,课尾安排了首尾呼应、照应了标题,使整节课条理明晰,浑然一体;特意安排了教学环节以兼顾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团结协作;颠倒了“血常规化验单”在教材中的出现的顺序,增强了教学的连贯性;面向全体,提倡赏识教育;明辨“是非”等。
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准备的血液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造成红细胞破裂,用离心机离心后虽然分层现象明显,但是上层血浆颜色不是淡黄色而是红色。
初一生物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初一生物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初一生物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通用14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初一生物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生物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篇1这周讲的是《流动的组织——血液》。
学生对血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血液的组成成分的了解比较欠缺。
学习这节不仅要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等知识,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这节课安排了三处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处是利用课本的“资料分析”,教师先给予学生引导,然后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根据课本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发言交流。
第二处是介绍血细胞,教师先以“红细胞”为例,从“形状、特点、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的分析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课本的图片,阅读分析课文的信息来掌握白细胞和血小板相应的知识点,并完成表格,课上交流。
第三处是在学完整节的内容后,让学生来当“小医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对能力也有一定的培养。
初一生物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篇2上学期我们生物组的刘凤荣、曲宏伟两位老师就《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课进行了作课,课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现在由我代表我们生物组就此课进行反思。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
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两位教师根据我校“教、学案”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课前自学能力,注意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流动的组织——血
液》教学反思
反思一:有的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不会,是教师从前没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反思二:有些知识学生个体学习可能是无效的,但形成群学的氛围后,学生的思维可能很容易被激活,从而产生思想的碰撞,知识就是在这种反复的碰撞中融会贯通的。
反思三:不要害怕出现错误,真理就是伴随着谬误而生的,学生的学习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尝试错误,在尝试错误中自觉地建构知识。
反思四:教师的职责是“教学”,而不是教“教材”,在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处理方面,切不可只局限于教材的文本,重要知识绝对有必要拓展延伸,不要以为这样浪费了课堂时间,其实有效的拓展会是你以后教学最高效的捷径,所以教师切不可“照本宣科”,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贮备都是在这种积累中逐步形成的》教学反思
第 1 页共 1 页。
初中生物_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二、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
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垫。
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四、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五、教学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六、课前准备:人血永久涂片和显微镜、相关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下列属于组织的是()A 生殖细胞B 心脏C 血液D 胃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血液又可以流动,因此被称做“流动的组织”。
由血液化验单设疑:如何看血液化验单。
做一名小医生。
(二)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课本P51的资料分析,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完成第P51讨论1、2题。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二、血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血浆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1.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血浆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2.血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1.从上面资料要以看出,血浆是由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组成。
其中,水分是血浆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
初一生物下册《流动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初一生物下册《流动组织血液》教学反思1. 引言在初一生物下册中,《流动组织血液》是一个重要的章节。
教学该章节时,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我能够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
2. 教学目标在《流动组织血液》这一章节中,主要教给学生有关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的基本知识。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掌握血液的功能,包括氧运输、免疫和止血等;•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心脏的工作和血管的连接;3.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内容安排:3.1 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
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白细胞充当人体的免疫系统,而血小板则用于止血。
3.2 血液的功能血液的功能包括氧运输、免疫和止血等。
通过血液,氧气可以被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白细胞对抗病毒和细菌的入侵,血小板能够修复血管上的损伤并形成血凝块。
3.3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过程包括心脏的工作和血管的连接。
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
血液通过血管流动,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4.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我给学生展示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可以亲眼看到红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特征和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4.2 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相互交流、思考和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3 模拟实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过程,我设置了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心脏如何推动血液流动。
5. 教学评价和反思5.1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的问卷调查和课后作业的批改,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评价。
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等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流动的组织——血液
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学生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够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血液观,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生能够关注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活动:展示新闻报道,讲述一位产妇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的案例。
•问题:提问学生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可以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目的:引发学生对血液重要性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活动:分组观察“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及显微镜下血细胞图。
•问题:讨论血液的分层现象,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讲解: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强调血浆中水的比例和功能。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血液成分的实验,如红细胞的渗透实验,白细胞的吞噬实验。
•讨论: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结构、功能和在疾病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讲解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解决学生的疑惑。
4.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讨论: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白细胞的防御作用、血小板的凝血功能。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如中国足球队选择昆明为集训地,让学生理解环境对血液功能的影响。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使学生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观察血液涂片和实验操作,加深对血液组成和功能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 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 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借助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特性。
五、教学准备:1. 血液涂片slides2. 显微镜microscopes3. 实验材料: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染色剂等。
4. 教学课件PPT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回顾血液循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血液的组成:提问“血液由什么组成?”,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思考。
介绍血液的组成,强调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重要性。
3. 学习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分别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血液涂片,了解血细胞的形态。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血液涂片观察实验,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并记录观察结果。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问“血液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多媒体展示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血细胞功能的部分,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解释血细胞的功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流动的组织——血
液》教学反思四
成功之处
(1)按照“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
如设计导入情景时,从自身出发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时,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管本节课容量大、节奏快,但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去认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表现出了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等特点。
(3)充分利用视频和多媒体课件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特别应用显微镜连接到白板,使学生通过白板看到显微镜下的结构,很新颖,收到了预期效果。
(4)三维目标具体、清晰,并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穿插了很多实际运用的知识。
本课课后有几个练习,我备课的时候把它们整合到教学中,在相关的知识点讲完后穿插练习中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觉得能学有所用,有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时间紧迫,学生课堂讨论不是很充分。
给予
学生讨论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准确,通过试讲把握的就比较准确了,效果好!
(2)在试讲的时候,关于血细胞的形状,特点和功能的教学我是采取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发现这样上课比较闷,没有什么活动,学生很容易就走神了,效果不是很好。
后来就改进了一下,把这部分也变成学生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动起来,整个课堂又变成以学生为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红细胞 展示课件《电镜下的红细胞》 1.这是电镜下的红细胞,观看后,哪一位同学能 够描述它的特点? 2.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血液为什么呈 现红色?红细胞的功能是什么?”请先看屏幕,再回答 问题。 学生活动:成熟的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 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所以,血液呈现红色。 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 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 输氧的功能,同时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3.课堂讨论: 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时,会引起贫血。你 认为贫血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根据血红蛋白的成分,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 (三)白细胞 展示课件《电镜下的白细胞》 1.这是电镜下的白细胞,观看后,哪一位同学能 够描述它的特点? 2.观看课件《白细胞吞噬病菌》,请说出白细胞 的功能?
固的血块,血液凝固与血小板有什么关系,请先听听同
学给大家念的《血小板的自述》。
3..课堂讨论:
生活中,我们的皮肤划破一个小伤口出血时,血液
为什么会自然凝固?
5.知道了血浆和血细胞的作用,大家能否总结出血
液的功能呢?
补充:血液还能够调节体温。
6.白血病及骨髓捐献课后阅读
课例研究综
本节课环环相扣,步步紧逼,而每一环,每一步都
秘,对血液的成分以及功能知之甚少。所以根据学生具
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选
图片和视屏导入,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
择与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多媒体导入) 展示课件(内容:繁忙的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图 片,结合简短的说明。),创设联想的思维空间,认识 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问题导入,运输业需要车、船、飞机等搭载货物,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通过什么“搭载”呢? 在人体内同样存在着繁忙的“运输线”完成人体内 物质的运输。这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和血管 里流动着的血液。引入课题。 学生:繁忙交通联想到血液这条繁忙的运输通道。 用图片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类比法应用导出节标题 (二)新课 1 加入抗凝剂的家畜血液的分层现象,思考如下问 题: 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试管中的血液分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 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 2 学生活动:谈论,归纳总结、思考、回答。 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部分,白细 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利用动态的图片,让学生切身体验
血液的分层现象。薄一层白色物质中。 教师:为什么把血液称作“流动的组织”? 学生:讨论,分析 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
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 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3、血浆介绍:多媒体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回答。 特点:淡黄色,半透明液体。 观看、思考,回答 主要成分:水(90%)、血浆蛋白(7%)、葡萄糖、氨 基酸、无机盐、含氮废物等(3%)。 思考、分析血浆的功能 主要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 (一)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在医院里,进行血常规化验时,医生从你的手指 上取一滴血,然后将血滴在载玻片上,做成涂片,放在 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递给你一张化验报告单,医生 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同学们也来观察一下吧! 2..课件展示人血永久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 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流动的组织---血液》
称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
内容。立足于学生学习了人体通过消化系统获得的营养
教材分析 物质,通过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
运输作用才能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而运输是靠
血液的流动来实现的。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
道血液的组成。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
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并表
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血液”既贴近生活,对血液的 学生学习能
颜色等有感性认识,有过流血、验血的经历;又充满神 力分析
3.课堂讨论:
身体某处出现外伤,伤口周围为何出现“红肿”现
象?
白细胞比红细胞大,分布在血液中,而身体的某一
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如何达到感染处,吞噬细
菌?
(四)血小板
展示课件《电镜下的血小板》
1.这是电镜下的血小板,观看后,哪一位同学能
够描述它的特点?
2.观察未加入抗凝剂的家畜血液,我们发现了凝
述
在极力体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
当然各有侧重。 教学情景是否创设得巧妙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活
动的成与败。要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 “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身临其境”、“触景 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让他们感 觉是在真正探究实际问题,而不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留 给的一个任务。这样的探究才会真实自然,积极主动, 从而富有成效。结合了多媒体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 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要善于把 多媒体引进课堂。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生物 学中最好的媒体还是实物,最好的媒体环境还是大自 然。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再完善的多媒体 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所以,要 尽可能采用实物或动手制作模型,尽可能让学生多进实 验室、深入大自然。关于这一点,本节课上有多处体现。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配能合,发现血液的奥妙,但是, 大多只是用多媒体展现,缺乏真实感,若要学生记忆更 深,可以尝试用动物的血液进行观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