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与自然发生互动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

历史上曾经历多次重大能源变革,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

近代以来,能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能源丰富及能源技术领先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更快。

今天,能源更是关乎各国民生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意义重大的能源进步,是对火的利用。

大约五十万年前,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

火使人类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增强了体质,提高了智力,人口数量随之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通过用火来获取有机物中累积的太阳能,人类首次支配了自然力,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

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能源进步是距今万年前后农业的诞生。

通过种植作物与驯养家畜,人类更有效地把太阳能转化为食物、热量和动力。

农业文明时代的燃料是薪柴,动力有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

距今约六千年前,乌克兰大草原上的人们将马驯化为驮兽。

公元1000年左右在波斯出现了风车。

水车源自中亚和东亚,从欧亚大陆到北非,在大河溪流之畔,经常能看到水车。

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影响深远的能源进步。

迄今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化石能源有泥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荷兰是第一个采用泥炭为主要燃料和动力的国家,由此开启了人类利用化石能源的时代。

英国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有很长的煤炭利用史。

在此基础上,18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能源技术革命,即高效利用煤炭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这一变革使英国突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实现了经济腾飞并确立了世界头号强国地位。

石油是一种比煤炭能量更高且更容易储存和输送的化石燃料。

整个20世纪,人类严重依赖石油,使石油成为决定国际事务、影响世界历史变迁的主要因素之一。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主要作为照明、取暖和炊煮的燃料。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atGP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

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

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

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

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

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

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

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

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

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

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

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尚书》详细记载了尧传舜、舜传禹之事。

此后《史记·五帝本纪》更为详尽地描写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至此,持有儒家思想的作品,谈及禅让都将贤能与禅让相联系。

但想全面了解一段史实,就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而杜百家之口。

那么儒家之外的观点又是如何呢?道家对于尧舜的看法集中于《庄子》。

《庄子》中有一句:“吾语女,大乱本之,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

”也有“尧不慈,舜不孝”。

这两句话与我们接受的传统儒家对于尧舜的看法不符。

还有一句:“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点出尧舜后人处境窘迫。

至此禅让制的标准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韩非子·说疑》中有言:“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

”这使尧舜禅让之事更为扑朔,甚至有弑君之说。

法家的观点在暗示,禅让制究竟是自愿进行的,还是在武力逼迫下才有的?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禅让制的标准不是选贤任能,也非自愿进行,那么它进行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呢?应该参考先秦史书的记载,如《竹书纪年》,这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显然尧被舜囚,其子丹朱也被囚禁,这符合庄子所言:“子孙无立锥之地。

”《史记》里也提到丹朱,却载其“顽凶,不用”,说尧是为了“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所以没有传位于丹朱。

舜在尧死后曾让位于丹朱,但“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所以舜在感慨一句“天也”之后就成为首领了。

再说舜的后事,《史记》中说他南巡,死于苍梧,极有可能是被流放至此的。

将以上的线索重新连接起来,大胆地假设:尧舜禹是三个不同部落的首领,几个部落又为一个联盟,而尧又是这个部落联盟的领袖。

随着尧的部落衰落、舜的崛起,舜凭借强大的武力逼迫各部落同意他为联盟领袖,然后,禹的强大又使历史重演。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重要观点,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文艺界进行过持续的讨论,形成了共识,文艺创作的实践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创作也都认同这一创作的理念,并按照这种理念去进行创作。

进入新时代,这一理论话语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领导人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多次提到要重视文学典型人物的创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他从典型人物代表时代的艺术高度以及代表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的高度,指出了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的重要价值。

他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

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对典型与时代的关系、典型与创作者以及创作者与阅读生活的关系、典型与文艺作品审美感染力的关系作了更富时代性的揭示,对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材料二:如今,类型化和同质化的创作引起了相关领域内文艺研究者和评论家的警惕,有鉴于此,学者们提出,应重新确立典型论作为现实主义核心创作方法与评论依据的重要地位,重启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环境等经典概念,促进文艺典型再构型,承托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的一些优秀作家,例如王安忆、陈忠实、阎连科等,一直在探索着人物、典型的实践与理论问题。

不管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代现实主义,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典型人物,都有自己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

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

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②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对甲骨文进行传播与普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

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

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

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

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字寻根之旅。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论语·阳货》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

《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

《汉书·艺文志》申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

《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磨折的倒霉人的产物。

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那就是撇开了“乐”,只强调《诗》的“怨”或“哀”了;作《诗》者都是“有所郁结”的伤心不得志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作为其中一个例子。

锺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

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锺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摩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

锺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孤寂的生涯妥协相安。

换句话说,一个人失意不遇,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

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著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

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锺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

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

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

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

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站向有意向的岗位投递简历,招聘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库招聘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借此实现“双向奔赴”。

据网站相关运营方消息,目前该网站已有超过5000名中老年求职者、超过100家招聘企业注册。

可以明确,当前,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

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

所谓“慢变量”,主要指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与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8.2岁,相比1978年提升了10岁有余。

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也意味着老年人口具备更高的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

而至于“快变量”,则与我国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有关。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

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加速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虽然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接连跨越临界点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老龄人口的增多,将进一步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劳动年龄人口的大批退出,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影响。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将这一不可逆转的人口趋势变化视作“快变量”。

照此逻辑,“银发族”再就业,虽然不能改变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老龄化曲线,但却实现了“社会时钟”概念上的“延缓衰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迟滞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如社会养老增负及用工难题等。

不仅如此,“银发族”,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的部分群体,积累有一定的人力、文化资本等,他们重返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11年以来,伴随4G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资费的下调,人类社会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愈发紧密地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纸质媒体难以比拟的信息存储密度,其自身重量并不会因信息量的增长而增加;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手机向智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两厢耦合的结果是手机贴身性和便携性优势的获取。

不仅如此,借助移动客户端,手机摆脱了单一的通讯工具的定位,已转型为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媒介。

这些传播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相互孤立,相反,它们相互交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视频由此成为一种类似文字的言说方式。

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还能即时分享——互联网传播跨过WEB1.0时代的聚合传播和WEB2.0时代的社交传播,进入场景传播的新时代,这一嬗变的背后蕴含的是城乡间“知沟”弥合的可能。

“知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诺奇提出的,依据该理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接收信息速度方面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慢,大众传播媒介输送的信息越多,两者间的知识差距越大。

蒂诺奇分析了造成“知沟”扩大的五个变量: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如若对五个变量做进一步抽象提炼,“知沟”在相当程度上是下述两大因素合力的结果:人们能否快速获取信息(包括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三个变量)以及能否理解信息(包括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两个变量)。

在以印刷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时代,由于媒介使用门槛较高(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和不同圈层间信息交流的相对固化,存在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沟”的弥合难度颇高。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实行动态调整、依法科学管理一直是我国应对传染病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

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等。

将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要具备相关条件。

在依法的前提下,根据对病原体,疾病的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根据人群免疫力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根据疫情现状和未来走向,聚集专家的智慧、借鉴国内外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决策。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一种传染病可能对公民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时;国家可以对公民和社会采取高强度的干预措施。

但是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国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保证传染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如我国曾采取“乙类甲管”的非典、禽流感后回归乙类传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则并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将在感染者与密接人员隔离、疫区封锁、交通卫生检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针对乙类传染病,对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一般不再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因此,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引发药品供应不足,公众恐慌等现象,为此,我国积极针对这些风险准备应对方案,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国语·周语》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五服”之分,置蛮夷于“要服”,与实际情况不符。

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

“荒服”距离王畿二千五百里,最为遥远。

《尚书·禹贡》云:“五百里荒服。

”《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

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

这种建立在空间距离和华夷之辨上的划分,其实也是政治经济权利的划分。

《史记·五帝本纪》云:“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

”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

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政权的承认。

“五服”的划定和“致异物”的一样,都是一种权利划分,汉晋时期地理志的“异物”书写传统与此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电力基础设施保持适度超前发展,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转变。

尽管电力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部分时段、部分区域依然出现了供应偏紧的情况。

“十四五”时期,我国用电负荷和用电量预计还将继续增长,需要进一步强化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与此同时,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新型电力系统尚处于发展初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等挑战。

要补齐这些短板,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成为必然选择。

国家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对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而言,联网主要包括发展特高压输电通道等;补网主要包括优化完善主干电网布局,加强城市配电网改造升级和坚强局部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以完善农村和边远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强链主要包括加强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智能化水平等,让电力系统变得更加灵活智能,推动源网荷储协调互动。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

”材料二:材料三:鼓励和促进用户参与自身运行和管理,是智能电网一大重要特征。

对供电公司而言,掌握了用户的需求,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供求关系。

通过调节用户的用电时间,便可有效提高电网终端用电效率,削峰填谷,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减轻电网负荷压力。

而对于用户来说,电力消费成为和手机话费一样,可以选择性的消费。

我们传统的发电一般都是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现在核电也在逐步发展中。

而光伏发电、风电、地热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过去都很难和传统电网相连接。

而智能电网将改变这一现状。

智能电网会简化新能源发电入电网的过程,通过改进的互联标准将使各种各样的发电和储能系统容易接入,做到“无缝接入、即插即用”。

在过去,电能的生产是一次性的,生产出来就必须立刻用掉,很难实现大容量储存。

而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将是重头戏。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

“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

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

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

“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

《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

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

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

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

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

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

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

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

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

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

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

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

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

“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

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

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

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

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

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

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

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

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

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早期西方社会学研究比较重视群体研究,很少有学者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探讨群体。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奠定了中国关系研究的学理基石。

差序格局和关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关系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而“差序格局”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

对中国人来说,“关系”无疑是一种常识。

然而,尽管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如果要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我们便会发现并不简单。

由于关系已经内化到地方社会之中,成为一种“惯习”,我们便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所在。

关系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按照关系的基础来划分,即分为家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大类型。

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便是根据关系的基础进行界定的。

第二,我们根据关系交换的性质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情感性的关系、工具性的关系以及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关系。

当然,上述三种关系并非截然相对,而是可以相互转换。

第三,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场域将关系分为主从关系、人员关系、合成关系和朋友关系四种类型。

其实,在关系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会拥有上述四种关系。

关系内涵的实质是关系的构成。

关系包含既定的关系成分也即是交往双方在某个时间点已经建立起的一种社会联系,这是关系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这种联系可以是先天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也可以是后天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

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如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的纽带。

杨国枢指出传统中国有两种缘观念:缘分与机缘。

前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包括家属之缘、师生之缘、朋友之缘、同事之缘等;后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临时性人际互动关系,包括同乘舟车之缘、同席餐饮之缘、同店宿止之缘、同场考试之缘等。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

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

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

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

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

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

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

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

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

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

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

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

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

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

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

这是画中之主。

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

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

.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

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

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

从其实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

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地憧憬和向往,又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

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导致欲速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对“新文科”讨论的扩展与深入,跨学科作为其基本特征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回应信息科技时代要求,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积极探索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成为“新文科”跨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跨学科并非消解学科,恰恰相反,其真正意义在于突破现代分工过细所导致的学科专业壁垒,依托人类整个知识系统,重建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血脉联系,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推动自身学科理念的更新。

与传统文科时代的跨学科实践不同,“新文科”的跨学科不再只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是参与到学科建构之中,具备了某种本体论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科”之于传统文科,无异于一次跨学科的“系统重启”,对文学学科而言自然也不例外。

首先,跨学科的本体论建构推动文学研究走向新的学科自明。

文学从人类知识总体中分离出来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而发展为一个圈层化的学科体系。

这一体系确立了各级学科疆域,在一定时期内有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也容易切断文学与人类知识母体甚至学科内部“圈子”间的联系,使文学沦为一座文科“孤岛”。

因此,突破圈层阈限的跨学科很早便应用于文学研究之中。

然而在很长时间里,跨学科只是作为一种拓宽视野的手段存在,研究者的学科理念并未因其而有太大改变。

在“新文科”背景下,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资源共享更加方便快捷,学科合作与交融成为常态。

在这一语境下,跨学科给文学研究带来的不只是方法论的襄助,更有以他者眼光重新审视自身、探求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和区别的深层反思。

其次,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刷新了文学研究的问题域。

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带来了全新命题。

比如,“数智时代”的文学应何去何从?如何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海量文本?人工智能创作可否视为新的文类?数字人文方法能否有效应对文学研究的新任务?凡此种种,都已溢出原有的学科经验范围,亟须得到新的回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新高考仿真模拟预测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创造性叛逆”是对文学翻译特征的一个很恰切概括。

文学翻译有两个层面。

一是语言转换层面。

在这一层面,强调语言转换的等值,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

二是文学再创造的层面。

这一层面指译者将原作者所创造的意象、意境、艺术风格等等,通过译者的解读、体会再度传达出来,是在原作规定的有限范围内的再度创作。

虽然译者在主观上努力追求全面再现原作,但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

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译者的文化心理、文化价值取向、个人的审美心理、文学气质、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会影响对译作的“全面忠实”再现。

特别是,如果译者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审美或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有意误译原作,这样,翻译的叛逆和再创造的特征就会更明显。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

译语文化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经济等因素,不仅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过程和策略,也影响译作的文学意义及其接受。

材料二: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类型: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

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四种:个性化翻译。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都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

譬如同样是拜伦的诗,马君武用七言古诗体译,苏曼殊用五言古诗体,而胡适则用离骚体。

不同的诗体不仅赋予拜伦的诗以不同的中文面貌,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塑造了彼此不同的诗人拜伦的形象。

误译与漏译。

绝大多数的误译与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

例如英译者在翻译陶诗《责子》中。

“阿舒已二八”一句时,把它译成了“阿舒十八岁”。

他显然不懂汉诗中的“二八”是十六岁的意思,而自作聪明地以为诗中的“二八”是“一八”之误。

这样的误译造成了信息的误导。

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有意的误译。

譬如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名作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是《RoadToCalvary》(译成中文为《通往卡尔瓦利之路》),这里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出典自《圣经》,系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代替了俄文中那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mykи。

漏译也分无意与有意两种。

无意的漏译多为一言半语,通常未产生什么文学影响。

有意的漏译即节译,我们将在下面予以分析。

节译与编译。

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

例如我国早期翻译家伍光建在翻译法国大仲马的《侠隐记》(现通译《三个火枪手》)时,压缩或节略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凡与结构及人物个性没有多大关系的语句、段落、议论、典故等统统删去,把原作差不多删掉三分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编译也是一种节译,编译者与节译者一样,旨在理清原著的情节线索,删除与主要情节线索关系不大的语句、段落,甚至篇章,以简洁、明快的编译本或节译本的形式介绍原著。

编译与节译最大的差别在于:节译本中所有的句子都是依据原本直接翻译的,而编译本中的句子,既有根据原文直接翻译的,也有根据原文编写、改写的,甚至还有编译者出于某种需要添写的。

转译与改编。

转译,又称重译,指的是借助一种外语(我们称之为媒介语)去翻译另一外语国的文学作品。

这种形式的翻译,无论中外古今,都很普遍。

譬如,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所用的术语就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过来的,而是间接经过一个媒介——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天竺文字或西域文字。

在大多数情况下,转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尤其是在翻译小语种国家的文学作品时,因为任何国家也不可能拥有一批通晓各种小语种的译者。

然而文学翻译又是如此复杂,译者们在从事具有再创造性质的文学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融入译者本人对原作的理解和阐述,甚至融入译者的语言风格、人生经验乃至个人气质,因此,通过媒介语转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会产生“二度变形”也就不难理解了。

更何况媒介语译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滥译本,以及存在一些有独特追求的译本。

改编经常出现在诗歌、剧本的翻译之中。

如林纾把易卜生的剧本《群鬼》改译成文言小说《梅孽》,方重用散文体翻译乔叟用诗体写成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朱生豪用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白(原作为无韵诗体),等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追求译作对原作在各方面的忠实并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文学意蕴和语言特色,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

B.创造性叛逆是由客观层面的文化语境和主观层面的文化倾向、认知表达水准等造成的,两个层面中前者的规避难度更大。

C.《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RoadToCalvary》是英译者有意为之,这使得该书的英译本和原著相比多了一层宗教色彩。

D.创造性叛逆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两种类型,节译与编译形成原因复杂,是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一种文学翻译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再分写其在翻译中的具体类型。

B.马君武等采用不同语言形式翻译拜伦的诗歌,语言形式的背后其实有中华文化的介入。

C.汉译佛经所用术语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来,故中国古代佛经内容上可信度不高。

D.“二度变形”是由前译者和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叛逆造成的。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德翻译中国古诗时无视英语语法,省去了介词,没有主谓结构,这属于个性化翻译。

B.傅东华在翻译小说《GoneWithTheWind》时,中国化了小说中的地名,这属于误译。

C.国内译者在翻译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时,通常会删减部分情节,这属于节译。

D.纪德与巴罗合作,把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搬上了法国舞台,这属于改编。

4.两则材料都涉及创造性叛逆,但论证方法却有明显差异。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5.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有学者说:“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对莫言作品不遗余力地改写与重构,是莫言得以走出本土的重要原因。

”如何认识葛浩文、陈安娜等西方译者对莫言作品的“改写与重构”?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艰难的时刻他从写字台旁边站起来,从他那小巧的、不结实的写字台旁边站起来,就像一个绝望的人,快速和吃力地眯起眼睛望着他刚刚撂开的作品。

这个负担,这个压力,这个良心的折磨,这一片需要他喝光的大海,这一项可怕的任务,既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不幸,既是他的天国,也是他的地狱。

它拖延,它停滞,它中止——一而再,再而三!是该归咎于天气,还是他的感冒和倦怠,或者是这部作品?这项工作本身?这种不幸的、奉献给绝望的孕育?他站了起来,为了拉开一点儿距离,因为与手稿拉开距离往往能使人高瞻远瞩,对素材有更长远的眼光,从而能加以支配。

对,有这样的情况,等到人离开了搏斗的现场,那种轻松感才令人兴奋……房子里笼罩着一片寂静。

只听得见风声,它顺着那条小巷刮下去。

还有雨声,雨点敲打着窗子溅起小泡沫。

大伙儿都睡了,房东及其家人,还有洛蒂和孩子们。

只有他孤独地醒着,强打精神眯起眼,望着那部作品……不,不成功,一切都是徒劳!主人公并不是英雄,既不高尚又冷酷!布局是错误的,语言是虚伪的,这是一堂枯燥乏味而又没有活力的历史讲座,冗长、平淡,没希望上演!好吧,总之是完了。

一次失败。

一次错误的行动。

垮了。

哦,他曾经是一个挨饿者,逃亡者,厌世者,沮丧而又在人情上赤贫如丐。

可那时他年轻,还相当年轻!每一次,不管腰弯得多么深,他的精神还能灵活地弹起来,在痛苦时刻之后是信念和内心胜利的时刻。

困苦和虚无的年代,其实却是富足和丰盛的年代。

现在,一点儿幸运降临,他有了职位和荣誉,有了妻子和儿女,却感到疲惫不堪和精疲力竭了。

他呻吟,把两手按在眼睛上,在房间里焦躁不安地踱来踱去。

他刚才想得那么可怕,以至于无法留在产生那种想法的原地不动。

他坐到墙边的一把椅子上,让两手十指交叉垂在两膝之间,抑郁地呆望着地板。

他犯有过失,在这些年对自己犯了罪,对自己的身体这精巧的器具。

他年轻时精力旺盛,不把身体放在心上,在香烟缭绕的室内空气中度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和白天,这是他赖以刺激自己工作的麻醉剂——现在有报应了!这儿,在胸前这个部位,他呼吸、咳嗽、打哈欠,总是在同一处感到疼痛。

这种小小的、厉害的、像针刺一般的钻心的提醒,自五年前起就从没停止过——一种剧烈的胸部疾病侵袭了他。

不管医生是什么看法,他要做的事,就必须快做,今天就做,要快……恰恰是倾心于那些妨害健康和消耗精力的东西,使他觉得比一切智慧和冷静的纪律更合乎道德——奋斗与贫困,激情与痛苦!痛苦!他挺直身子,交叉两臂。

人只要还有可能给自己的不幸一种自豪与高贵的称呼,那就不算可耻,就还没完全潦倒。

有一点是必要的:要有勇气,给自己的生命以伟大和美好的名字!不幸不应归咎于室内的空气以及疼痛!要充满激情——以便忽略身体,不在乎身体!能相信,能相信痛苦……他的目光又朝手稿那边扫过去,两臂在胸前抱得更紧了……天才本身……不就是痛苦吗?假如那边那部不顺利的作品使得他受苦,那不是挺正常,几乎是个好的标志吗?它还从来没有奔放洋溢过,要是它那样了,他的怀疑才真正开始呢。

它只是在马大哈和半吊子们那儿奔放洋溢,在迅速满足和无知者那儿奔放洋溢。

因为天才,不是轻轻松松,不是戏耍调笑,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种能力。

它从根本上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对理想的批判,是一种不知足,必须不无痛苦地创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对于最伟大、最不知足的人来说,天才是最严厉的惩罚……如果一周内没有一天,没有一个小时能摆脱痛苦——那又怎么办呢?藐视负担与成绩,藐视要求、困苦与劳累,小看它们——这就是使人伟大的东西!他站起来,把两手放在背后,急匆匆地走过房间,使得蜡烛的火苗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已……伟大!非凡!征服世界并使名字不朽!被人认可——被全世界人民认可和爱戴!雄心抱负似乎在说:痛苦难道就应该白费吗?它会使我伟大……他的大鼻子的鼻翼绷紧了,目光咄咄逼人,扫视着。

他那瘦削的两颊泛出一种瞬间的红晕,一种火焰,从他的艺术家热情中腾起,从他对自我的激情中腾起,在他内心深处永不熄灭地燃烧。

他决心把一切都拿来为它效劳,当然没报酬,这是处在一种必要性之下无私的消耗和奉献。

人们可知道,一个句子,一个严肃的想法,要他付出多少辛勤培育和自我超越?因为最终他是无知的,缺少训练的,是个糊涂和痴迷的梦想者。

写一封尤利乌斯的信要比吵吵嚷嚷更困难——它不也因此更高伟了吗?从对倾诉的第一次分明的渴望,到想法、形象、词语和字行,这是什么样的斗争啊!什么样的苦难历程啊!渴望他的作品成为奇迹,渴望形式、形象、限定与实体,渴望用神明之口点到那些阳光普照的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