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小古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
(注)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好:__________ 使:__________ 执: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_________。
孔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
”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
”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______)
②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
(______)
③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______)
④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
(______)
⑤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
(______)
[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
[1]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家”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___)
(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
(_______)
(3)这则文言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来写的。
(________)
(4)这则文言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________)[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4.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补充原文。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的作用。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孔君平的话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回答,说明小孩子的反应速度快。
B.杨氏之子的话让孔君平感到羞愧,无言以对。
C.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且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婉转。
D.杨氏之子回答的话很正确,没有一丝纰漏,说明了小孩子心思缜密。
5. 阅读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孟母三迁
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其舍①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日:“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②。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⑤,揖让进退。
孟母日:“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⑥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⑦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⑧。
(注释)①舍:住处。
②处子:安顿儿子。
③贾人:商人。
④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⑤俎豆:古代条祀用的礼器,这里指祭祀礼仪。
⑥遂:于是。
⑦卒:终于。
③渐化:逐渐清染。
[1]结合注释,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孟母两次搬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的原因是( )
A.孟母目光长远,让孩子从小接触上层人物,结交上层人物的孩子,学习上层人物的礼仪,那么孩子长大后就能成为上层人物。
B.孟母瞧不起底层社会的小人物,认为这些人都有不良习气,孩子跟他们在一起会影响前途。
C.孟母用心良苦,努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你认同孟母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过中不至,太丘舍③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④?”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⑤。
”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⑥之,元方入门不顾⑦。
注释:①期,约定。
②日中,正午时分。
③舍:舍弃,抛弃。
④不,通“否”。
⑤委:丢下,舍弃。
⑥引:拉。
⑦顾:回头看。
[1]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去:离开乃:就,于是
B.去:去掉乃:才
C.去:离开乃:才
D.去:去掉乃:就,于是
[2]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
(1)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
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
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
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
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开了。
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
D.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
[3]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A.陈太丘的朋友 B.元方 C.陈太丘
(1)(________)过中不至
(2)(________)去后(________)乃至
[4]《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_聪明、勇敢、识礼、有节,__________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性格特点。
8.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_____ 惠:_____ 诣:_____ 乃:_____ 为:_____
设:_____ 示:_____ 未闻:________ 家禽:________
[2]用/ 给短文划分节奏。
[3]用四字词语夸一夸杨氏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也会说:
①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
②龙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
9. 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古人谈读书(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____________,如井蛙之______________,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请在上面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2]“此三者缺一不可”中“此三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者缺一不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原文回答)
[3]由“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你想到了哪句名言或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练习。
何晏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
注释:①若:好像。
②奇爱:十分喜爱。
③以:把。
④乃:于是。
⑤欲:想,希望。
⑥知:明白。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
庐: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
遣还: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外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东游:到东方游说。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原因,缘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汝:你。
知:同“智”智慧。
为,同“谓”,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盂(_____)沧沧凉凉(_____)
[2]理解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______________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______________
(3)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哪句话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_______。
“夫子”指的是________。
[2]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外阅读。
执竿入城①
鲁②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③。
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⑦依而截之,乃入城。
注释:①《执竿入城》选自《笑林》,②鲁: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一带。
③计无所出:指想不出办法。
计:办法。
④俄:不久,一会儿。
⑤老父:老人。
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⑦遂:于是,就。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_________________
亦不可入_________________
遂依而截之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