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严厉教育孩子的事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严厉教育孩子的事例
父母教育孩子总是少不了严厉,不只是当今社会父母会严厉的教育孩子,在古代也有严厉教育孩子的事例,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古代严厉教育孩子的事例,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严厉教育孩子的事例
观念的转变。
宋代的母亲已经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后果,司马光的母亲就曾经说过:“作为人母,不患其不慈,而患其只知爱而不知教。
古人说得好:‘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子女成为大奸大恶之人,甚至被判刑、杀头,这不是别人唆使的,正是母亲纵容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小时候喜欢飞鹰、走狗的寇准,被严厉的母亲用秤砣砸伤脚面。
这一砸,让寇准翻然醒悟,从此开始发奋苦读,终成一代名相。
地位的提高,使宋代的母亲读书识字,有能力督促孩子学习。
苏轼的父亲苏洵常年在外,母亲程氏自然就担负起教导苏轼读书的任务。
一天,母子俩读东汉《范滂传》,苏轼对母亲说:“我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作范滂,我怎么就不能作严格教子的范母呢?”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守节不嫁,亲自教导欧阳修读书学习。
由于家中贫困,买不起笔墨纸砚,母亲就叫欧阳修拿芦荻在沙地上练字,后来欧阳修不负母望,官至副宰相。
与之类似的还有真德秀的母亲吴氏等等。
她们已经深深懂得,教育孩子仅靠“母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感情、靠能力、靠威严。
家庭背景也是造就严母的基本条件。
家中地位尊贵的母亲,性格也更要强,对儿子要求也更严格。
一门出了两个宰相、一个将帅的陈省华一家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
进士出身的父亲陈省华忙于政务,教育三个儿子的任务自然就落在母亲冯夫人的身上。
于是冯夫人便一手握棍,一手持香,夜夜陪读。
一边严加督促,一边焚香祈告。
“二十四孝图”中的“冯母烧夜香”,说的就是冯氏陪读的故事。
正是在母亲的棍棒下,大儿子陈尧叟、小儿子陈尧咨考中状元,二儿子陈尧佐考中进士。
陈尧叟、陈尧佐后来都官至宰相,陈尧咨则被任命为节度使,相当于将帅。
与冯夫人相似的还有南宋士大夫楼钥的母亲汪夫人。
所以,“庄重有家法”,“教子甚严”,也是宋代严母的典范。
中国古代经典的教育故事
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
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古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诸葛亮教子“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他教育子女要有远大的志向,五十四岁时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著名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告诫子女想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首先要静心静思,不断修身和自省;要自我约束,不放纵自己,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不做到淡泊功名就不能
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做到清心寡欲和心灵的洁净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实现理想需要不断学习知识,只有静心、刻苦才能学到真知,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成功。
诸葛亮对子女寄予着厚望,他的子女后来都淡泊名利,忠心报国,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这正是“宁静”、“致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
北宋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
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
喜讯传达家乡,而此时,寇准的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
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
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
于是立即撤去寿筵。
此后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宋朝有名的贤相。
徐勉誓将清白留子孙
梁朝时中书令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他严于律己,行事公正而谨慎,节俭不贪,不营置家产。
平时所得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朋中的穷困者和贫苦百姓,因此家里没任何积蓄。
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
子孙如有德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没用。
”
徐勉经常教导子女要重品行操守,他曾写信告诫儿子徐崧说:“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的清苦。
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
古人说:“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
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
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
自从我身居高位以来,将近三十年,一些
门人和老朋友都极力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购置田园留给你们,我都拒绝未采纳。
因为我认为只有将宝贵的清白遗给后代,才能让后人享用无穷。
”徐勉的子女后来都成为远近闻名的贤士。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所以对其品行的教育尤为重要。
对于一时不能明白的道理,他们在实践中逐渐都会接触到,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走正。
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其长远和未来考虑,才能使其真正受益,在任何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