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搭一搭1》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搭一搭1》教案教学内容:搭一搭、认识余数教学目标: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经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3.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教具: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大屏幕出示主题图)二、合作探究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
,把学生摆小棒的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2.认一认,想一想。
如果用除法竖式算一算,应该怎样列算式呢?想一想,结果又是多少?同桌合作完成。
汇报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1)小组合作并填写表格。
汇报填写算式和单位。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三、练习巩固:完成书练一练1-3题四、错题解析:264=56 324=78五、课堂检测1、把16块西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块还剩()块。
()()=()(块)()(块)2、有23条鱼,每7条放在1个鱼缸里,可以放()个鱼缸,还剩()条。
()()=()(条)集体订正答案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搭一搭(一)134=3(个)1(根)竖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1.2搭一搭(一)(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1.2搭一搭(一)(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编写这份教案。
一、教学内容我打算从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第1.2章节开始,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我会详细讲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性质,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章节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分类各种平面图形,并且能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它们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平面图形的模型和图片,以及一些彩色笔和纸张,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桌子、书本、窗户等,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它们的形状,从而引入平面图形的概念。
2. 讲解:我会详细讲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特征。
3. 实践活动: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平面图形,用彩色笔在纸张上画出这种图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的特征。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出一些例题,如识别和分类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5.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如识别和分类平面图形,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用大字写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名称,并在旁边用小字写出它们的特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物品,如玩具、餐具等,观察它们的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找的物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是否能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它们的特征。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物品,观察它们的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以延伸所学的知识。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 - 搭一搭(一)- 北师大版一、设计意图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搭建积木,感性认知不同形态的搭线情况,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通过搭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
二、知识概述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幅度里的积木G2”,按照单元设计中的学习目标,通过搭建不同积木,学生将获得以下知识:1.辨认图形,理解不同基本图形的特点。
2.了解图形的变形,如旋转、平移和翻转等。
3.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手工操作,完善自己手工技能。
4.打破传统思维,创立新的设计方法。
三、教学计划1. 整体设计本节课程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来完成。
首先,老师将向学生介绍教学材料——幅度里的积木G2。
然后,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搭建,完成不同的造型,通过实际动手的体验,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增强自信心。
2. 具体操作本课程中,具体操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老师向学生介绍教学材料——幅度里的积木G2,并简单阐述基本形状以及使用方法。
2.老师自由示范搭建,让学生跟随,观看老师的操作过程,并尝试模仿老师的动作。
3.学生分组,每组三个同学,让学生相互搭建,并帮助彼此,不定时进行点评。
4.游戏时间,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大积木拼盘竞赛。
5.整理时间,让学生将工具整理好,并举起自己最喜欢或最特别的造型进行展示。
3. 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分为个人表现和团队合作两个方面:1.个人表现: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点评学生的手工技巧、动手能力和造型创新。
2.团队合作:评估分为团队互帮互助、学习氛围和合作效率三个方面,对每个组进行评分。
四、教学方式本节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互动交流,自主探索知识,发挥创造力。
同时,老师也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组合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深度。
五、教学资料与工具教学资料:•积木G2•展示板•学习指南教学工具:•积木G2•计算机•投影仪•高清摄像头六、备课小贴士1.在备课时,老师需要提前购买好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和工具,并进行检查。
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_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 理解图形的分类和特征。
3. 学会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学会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
2.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搭建较为复杂的图形组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彩色积木、七巧板、磁性拼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演示:教师演示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搭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2. 板书内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分类、搭建图形组合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2. 拓展练习:搭建更为复杂的图形组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页,主要包括利用小棒进行搭建造型的活动。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如何用小棒搭建各种不同的造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小棒搭建不同形状的造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用小棒搭建不同形状的造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更多的造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模板、剪刀、胶水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小棒、模板、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搭建造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搭建造型。
2. 基本操作:教师示范如何用小棒搭建基本造型,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熟悉搭建的基本技巧。
3. 自由创作:学生分组进行自由创作,尝试用小棒搭建各种不同的造型。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独特的作品。
4. 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棒搭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创新造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小棒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并画出搭建过程。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搭建一个造型,并画出搭建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用小棒搭建基本造型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更多的造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拓展延伸: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探索和创作不同的造型,可以尝试用其他材料进行搭建,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搭建比赛或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认识和理解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 平面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3. 平面图形的组合和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搭一搭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
2.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组合和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搭一搭教具。
2. 学具:学生用搭一搭学具、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搭一搭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搭一搭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搭一搭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搭一搭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搭一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2. 板书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以及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搭一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探索搭一搭中的其他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对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2.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此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一,在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中,教材已呈现了分物还有剩余的问题,学生已初步体会到在平均分物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部分完,虽然当时没有给出余数的概念,但为学习有余数除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其二,学生已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材在本课通过问题讨论了三部分内容:第一,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认识余数;第二,通过用一组连续根数的小棒分别搭正方形的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第三,在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中,验证探索活动的发现。
3.学情分析在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在平均分物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部分完,虽然不知道余数的概念,但为学习有余数除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另外,学生已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生可能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结合错因进行针对性辨析。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搭正方形的实际操作,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5.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摆正方形的实际操作,探索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6.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7.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小棒。
8.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老师准备6朵小花,要奖励给2名表现好的同学,平均每人奖几朵?问: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2.还是这6朵小花要奖励给表现好同学,每人3朵,能奖几人?问: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3.教师出示7朵小花,要奖励给2名表现好同学,回答问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除法 第2课时 搭一搭(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除法第2课时搭一搭(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与非整除的概念。
2.在搭积木过程中巩固数的认识和对除法概念的理解。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搭积木巩固数的认识,理解除法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搭积木练习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放置一些小积木堆在讲台上,向学生介绍所需要的积木。
2.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小积木搭建成不同的形状。
2. 搭积木
1.教师引导学生搭建数个形状各异的积木。
2.要求学生用所学概念判断每个积木中的积木块数量是否能被平均分成若干组。
3. 反思课堂练习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述练习中所有搭建的积木,并对其进行归类讨论。
4. 练习
1.要求学生在课下用积木模拟不同的除法运算。
2.教师布置课后习题。
四、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课堂笔记。
2.评价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对除法概念的掌握程度。
3.考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习题情况。
五、教学注意事项
1.安排积木数量适当,避免搭积木过多影响课堂进度。
2.确保可供学生操作的积木是齐全、稳定的,避免操作不便影响效果。
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和帮助。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搭一搭(一)》教学设计课题搭一搭(一)单元第一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二下学习目标1.借助搭正方形的过程,初步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经历在表格内画正方形、填算式、观察对比等活动,发现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规律性,提高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重点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根据这一关系,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1.用竖式计算。
32÷4= 25÷5= 54÷6=2.用12根小棒,搭成,可以搭几个?揭示:把一个数每几个分成一份,求份数用除法计算。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喜欢玩游戏。
看,他们正在用小棒搭正方形的游戏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喜欢。
学生:好。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一、搭一搭课件出示:师:观察上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独自阅读,然后自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师: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可以利用课前准备的小棒搭一搭。
展示:(1)搭了3个,还剩1个。
(2)我这样想的:(三)四十二,搭3个用12根,还剩13-12=1(根)。
二、认一认,想一想。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结果呢?师:智慧老人已经帮大家写好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13÷4=3(个)……1(根)师:你看懂了吗?反馈:“3个”表示搭了3个正方形,“1根”表示还剩的1根。
师揭示:剩下的1根小棒是余数,这样的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个算式读作:13除以4等于3余1。
由说说。
学生独自搭一搭,然后集体展示反馈。
学生尝试列出算式,然后反馈:13÷4。
学生:搭了3个,还剩1个,怎么写商呀?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建议及课本习题解析
搭一搭(一)(认识余数)学习目标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编写说明本节内容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此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知识基础:其一,在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中,教科书呈现了分物还有剩余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在平均分物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部分完,虽然没有给出余数的概念,但为学习有余数除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其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如“12÷3=4”的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科书通过四个问题讨论了三部分内容:第一,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认识余数;第二,通过用一组连续根数的小棒分别搭正方形的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第三,在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中,验证探索活动的发现。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认识余数。
教科书给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两个角度:其一,通过搭正方形的实际操作活动,发现搭3个正方形后,还剩1根小棒,不够再搭1个正方形;其二,直接联想到乘法口诀“(三)四十二”,也得出搭3个正方形后,还剩1根小棒的结果。
·认一认,想一想。
教科书强调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余数。
通过淘气的话,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
在搭正方形的过程中,余数就是余下的1根,不够再搭1个正方形。
按照整套教科书的编写要求,从二年级下册开始由学生自己填写单位和答案,考虑到有余数除法的结果涉及的“两个”单位也是一个理解难点,在第一次认识余数时,教科书给出了单位,目的是根据实际需要降低学习难度。
同时,结合具体情境的解释,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单位填写的困难。
·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搭一搭(1)(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搭一搭(1)(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搭一搭》中的第一课时编写。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搭积木游戏,学习计数、分类、比较等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能够数清搭出的积木的个数,并书写数字。
2.能够将积木按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3.能够用“多少”、“比”等语言表达一定数量的积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手眼协调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数清搭出的积木的个数,掌握书写数字的方法。
2.按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3.用“多少”、“比”等语言表达一定数量的积木。
2. 教学难点:1.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多加引导。
2.需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纠正错误。
四、教学准备1.游戏中用到的积木。
2.黑板、彩笔。
3.教师制作的搭积木小游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片,问他们这是什么,有多少个。
2.让学生说出看到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木,引导学生注意积木的特征。
2. 自主探究(30分钟)1.让学生自由组合积木,搭积木小游戏开始。
2.每搭出一种形状、颜色的积木,让学生数出个数,并将个数写在黑板上。
3.让学生尝试将搭出的积木按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写在黑板上。
4.引导学生用“多少”、“比”等语言表达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积木的数量。
3. 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请几组学生将他们搭出的积木放在黑板上,并数清个数。
2.引导学生回忆分类的方法,并将分类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3.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字1-10的写法,并指引学生将黑板上的数字写出来。
4. 作业布置(5分钟)1.让家长在家中设置一定限制条件,让孩子进行积木游戏,并让孩子回家记录数据,例如写下搭积木的个数,按颜色分类数量等等。
2.作业要求:将搭积木游戏中的数据记录下来,回来分享给同学。
六、板书设计1.学习内容:搭积木游戏2.学习目标:数清搭出的积木的个数,并书写数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1.2节《搭一搭(一)》。
这一节主要讲解在方格纸上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来求出一个图形的面积。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用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2. 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3. 掌握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4. 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用小正方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2. 学生能够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并能够用小正方形拼图来计算面积;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方格纸、小正方形、剪刀、胶水;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若干个小正方形,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讨论如果要用小正方形拼出这张桌子,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
2. 讲解知识点:介绍图形面积的概念,讲解如何用小正方形拼图来计算面积。
3. 例题讲解:用一个长方形为例,用小正方形拼出这个长方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图形,用小正方形拼出它,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小正方形拼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给出自己所拼图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以及如何计算图形的面积。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能够给予适当的帮助,让他们也能够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搭一搭(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节课,在认识了除法竖式后,课本继续引导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本节课主要是从直观操作中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大量存在有余数的除法,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
二、学情分析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和直观形象的思维模式是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
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会根据乘法口诀准确计算表内除法。
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除法”,通过调研了解到学生对“余数”处在“听说过”这个层面上,同时学生关于余数的严谨定义,有余数的除法横式的书写,以及算式的意义、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都很陌生。
三、教学目标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搭房子的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淘气有13根小棒,正在搭正方形。
2.提出除法问题,列出横式。
3.学生动手操作,感知分物活动有剩余的情况,并用横式记录分物结果,教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对比有余数除法与整除的区别,余数为0正好除尽。
平均分有剩余的,是有余数除法。
结合搭一搭的结果,理解余数1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年龄小,实际动手操作是他们展开思维的强有力的支撑。
从学生熟悉的摆一摆活动入手,让学生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学生用14至20根小棒逐一搭建正方形,填写操作活动记录表。
2.观察算式,你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说一说你的发现。
3.验证实验,用25根和31根小棒再搭一搭,看我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4.教师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整个大环节是为了研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进行研究,再汇总学生的研究结果,让数据变得有序,从而有更多的发现,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有序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积累了探究规律的经验。
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搭一搭(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搭积木的基本方法;2.理解搭积木所学到的位置与空间知识;3.能够按照图纸搭出所需的图形。
二、教学内容1.数的认识;2.位置、方向和空间感的初步形成;3.搭积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搭积木所学到的位置与空间知识;2.学生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方法;3.学生能够按照图纸搭出所需的图形。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搭积木所学到的位置与空间知识;2.学生能够按照图纸搭出所需的图形。
五、教学方法1.归纳法;2.演示法;3.体验法;4.策略引导法。
1.热身–让学生自由搭建一些可以自由搭建的模型,以调动兴趣。
2.导入–引导学生考虑一个问题,有多少种用一定数目大小相同的积木搭建一个正方体的方法?3.新知呈现1.观察搭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何搭建一个正方体。
2.告诉学生应该先搭建哪些部分。
3.根据图纸要求搭建。
4.课堂练习–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搭建的模型,根据学生的搭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
5.课堂小结–对于搭建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
6.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搭建模型并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步骤要点导入搭建正方体方法的探究新知呈现观察图片课堂练习学生搭建模型课堂小结总结搭建的过程和方法课后作业搭建模型并记录通过本次搭建积木的课堂活动,学生们对于积木类型和其搭建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无论是在对积木的分类还是对于搭建方法的掌握方面,学生们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也说明本次课堂活动是非常成功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 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 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1.2 搭一搭(一)》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学会用小棒进行搭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力,但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搭建活动,对搭建有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用小棒进行搭建。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小棒进行搭建。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长度单位。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巩固练习: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棒、尺子、计时器等。
2.学具:每组一份小棒、尺子、计时器等。
3.教学课件:相关图片、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两个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并用实物演示如何用小棒进行搭建。
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搭建方法和经验。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搭建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搭一搭(一) 教案(教学设计)
搭一搭(一)教学目的:1. 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二次设计一、复习1. 提问:计算除法竖式,要注意什么?2. 练一练:10÷5 15÷5 18÷3 20÷5 30÷5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探索新知1. 探究试商方法。
A. 课件显示P4“搭一搭(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B. 列算式:13÷4C. 让学生估算大约摆几个。
D.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2. 学生动手,搭一搭。
3. 发现:13÷4=3(个)……1(根)“3个”表示搭了3个正方形,“1”为余数,表示剩余1根小棒。
4.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木棒搭一搭)。
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搭一搭,填一填”。
(2)学生讨论:为什么除数都比余数小?(3)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3题。
单元综合素质评价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一、荣德小学二(1)班竞选班长投票情况如下。
(共16分)天天√√√√√√华华☆☆☆☆☆☆☆☆☆☆☆☆☆☆典典○○○○○○○○○○○○○○○○○○聪聪△△△△△△△△△△根据整理的结果填一填。
(1)天天得()票,华华得()票,典典得()票,聪聪得()票。
(8分)(2)()得到的票数最少,()得到的票数最多。
(4分)(3)()可能被选为班长,因为()。
(4分)二、下面是在某十字路口记录的过往车辆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初步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
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活动一搭一搭,说一说
1.搭一搭(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独立或两人一组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边搭边思考:可以搭几个?还剩几根?
2.说一说余数“1”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搭正方形的。
余数1表示什么意思?
3.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横式。
思考:上面的操作该怎么样列算式呢?余数“1”怎么样在
横式中表示出来?
(2)理解算式的意义及单位
学生先试说横式中每个数在操作中各表示什么?余数“1”是哪根小棒,为什么会剩下?
活动二搭一搭,填一填
1.探索用不同根数小棒摆正方形的余数变化
(1)搭一搭:用14、15、16根小棒搭正方形。
小组合作: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仿照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在小组内操作,边搭边画,并在表格内依次用算式记录,共同讨论填写算式和单位。
(2)画一画:用17、18、19、20根小棒搭正方形。
独立完成:学生独立画一画用17、18、19、20根小棒搭的正方形和剩下的小棒,逐次将表格中的横式填写完整。
(3)小组交流,汇报
2.观察操作图,交流发现
(1)观察表中的操作图,你有什么发现呢?
(2)为什么余下的根数都比4根少呢?
3.观察横式,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都比除数小
(2)余数和除数在操作中分别表示哪部分?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活动三、总结概括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