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5)
书法5——草书
五色笺张旭古诗四帖卷
古诗四帖 • 此帖雄强奇伟,笔势纵逸。 • 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 势。”
五色笺张旭古诗四帖卷
• 张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 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 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 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 信的古诗共4首。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 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 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 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 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这幅作品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张旭洗笔砚的池塘也曾长期保留,称为 “洗砚池”。苏州将兴建唐代张旭草圣祠。 位于唐寅墓西侧,全部采用古建筑材料兴 建,将草圣祠建成类似浙江绍兴兰亭的建 筑,陈列展示张旭书法艺术成就,并成为 国内外文人雅士笔会场所。苏州百姓以书 法家张旭引为自豪。草圣张旭也是中华民 族的骄傲与光荣。
•张旭作品:
孙过庭,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 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 劲,直逼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 者,无出其右。然也有论者如窦巫讥其书 为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他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 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 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 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 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 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 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把孙 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 初就很受推重。
• 书法成就 • 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 间”。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 著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 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 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 谱》。
中国书法史ppt课件
秦代隶书的产生
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 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 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 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 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 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这种 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 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 就有隶书萌芽。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但历史一般 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
14
蔡邕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祀县)人。 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年少博学,曾师事大儒胡 广,汉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评论朝纲缺失,被诬流放。 董卓擅权时,被迫任侍御史,拜左中郎将。卓被诛后, 他亦被牵连,被王充所捕,死于狱中。蔡邕是东汉末年 罕见的大学者,他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工篆 隶,尤以隶书著称。在中国书法史上,他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无论在书法理论或是在书法实践方面,都有开 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古代书法“典轨”的主要奠基者 之一。
程邈
10
2、汉代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 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 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 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 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11
隶变的意义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 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 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 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 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即玉作成 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字的结体规矩严谨,较少变化。隶书则 不然,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有 方有圆,或方圆兼济。结体或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圆静 妩媚,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 各臻其极。这真是书法史上瑰丽的一章。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 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 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 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中国书法史:第五章 隋唐五代书法
15
16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亦称《化 度寺塔铭》,李百药撰文,唐贞观五年 (631)立石。清人刘熙载谓此碑: “笔短意长,雄健弥复深雅。评者但谓是 直木曲铁,法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未 尽也。”赵孟頫称“唐贞观间能书者,欧 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善 者也”。(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可见 前人对此碑的看重。
17
18
关于欧阳询楷书的审美特点,包世臣强调其“实”,说: “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实,更无假于外力。”而 梁巘《评书帖》则重其“险”,说“人不能到而我到之, 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其实,“实”指 的是周到严谨,“险”指的是丰富多变,两者是矛盾的两 个方面,因而梁氏接着又说:“欧书凡险笔必力破余地, 而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支,故其险也,劲而 稳。”这表明,欧阳询对于楷书形式规律的掌握运用,已 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欧阳询亦精行书,有《卜商帖》、《张翰帖》、《梦 奠帖》等。《卜商帖》6行,52字,无款,现藏故宫博 物院。《梦奠帖》9行,78字。现藏辽宁历史故宫博馆。 用笔特点与其楷书相似,行笔少提按,比较沉稳厚实,而 结构方面,却多取侧险之势,不像其楷书那么善于调整照 应,因而微嫌单调,风格刚健有余而灵动不足。这与其学 书根基本朝、对南朝行草相对淡漠有一定关系。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1先秦书法一、简述题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结合图片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
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2、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特征上有哪些变化?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
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
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长块,在西周晚期基本鲨,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的地域特色。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
A齐系文字的书风,结体上由方整变修长,由疏朗变秀丽,书法精劲谨严,结体上多有变化,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
B燕系文字,结体疏朗,用笔流畅,字体婉转妩媚而不乏率真。
C晋系文字,早期的古茂典雅,承西周书风,中期的侯马盟书,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中锋收笔,结体生动自然,强烈的连笔意识,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
晚期的晋系文字,结体修长,笔画纤细犀利,精劲富于装饰美。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
•
• 5、李世民
•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幵 序》,唐太宎撰文幵乢。碑高 195厘米,宽120厘米。碑额高 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 廿六日”颠白乢九字。贞观事 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现 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 此碑行乢28行,行44字至50字 丌等。 清钱大昕亍:“乢法 不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 其心摹手追乎史军者深矣。” 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乢 法王史军,鸾翔凤翥龙蛇绕, 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 拜倒。” 此碑乢法浑然天成, 笔画结实爽利 ,无做作之态, 实开八大山人之行楷乢先河。
• 2、秦朝时
• 篆书 • 《说文解字序》说:“秦 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 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 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 主要作品介绍: • 1)泰山刻石 • 《泰山刻石》癿作者是秦相李斯。 《泰山刻石》癿乢体是秦统一后 癿标准字体,小篆。唐张怀瑾称 颂李斯癿小篆是:“画如铁石, 字若颠动”,“骨气丰匀,斱圆 妙绝”。
• 3、汉朝 • 隶书 •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叱上关键癿时期,更是隶书大盛癿时代。汉代
狂草开辟了道路。
隶书又称分书戒八分,笔法丌但日臻纯熟,而丏书体风格多样。 • 在隶书成熟癿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癿隶变,发展行书,真书也已萌 芽。书法艺术癿丌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癿行草及笔势飞动癿
• 主要作品介绍:
•
• 3、柳公权
• 其楷乢清健遒劲,结体严谨, 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 “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 》和《神策军碑》。 • 《玄秘塔碑》:楷乢。唐会
• •
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事月立,原 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世 癿乢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 最大癿楷乢范本之一。 《神策军碑》、:楷乢,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 是柳公权癿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 知癿《玄秘塔》乢体颟格更有特色, 结体布尿平稳匀整,巠紧史舒,也 是较好癿临写范本。
书法发展史501北宋前期书法概要
《集古录跋尾》
• 通篇笔势险劲,敦厚中见凌厉,字体新丽,神采秀发。东 坡赞曰:“笔势险劲,字体新丽。
《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
• 又称“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苏轼评: “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 作品用笔精谨, 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分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 。
《灼艾帖》
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 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 “‘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欧阳修的书法成就
他早年就对书法颇有兴趣,虽因正事所缠,在书法上 用力较少,但对书法之理却了然于心,并以振兴书 学为己任。“余尝与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 唐,书之废莫甚于今。”这充分表现了一位文坛领 袖的时代责任感。
一、宋太宗对书法的三个贡献
• 设立翰林御书院,招揽善书之士。 • 整理文字,命徐铉审定《说文解字》,刊
行全国,以正天下字学。 • 整理官家藏法书,命王著刊《淳化阁帖》,
拓本分赐群臣。
二、趋时贵书
• 米芾在《书史》中谈道:“本朝太宗挺出五代文物 已尽人间,天纵好古之性,真造八法,草入三昧, 行书无对,飞白入神,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 钟王。至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始皆学其书,肥扁 朴拙,是时誊录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 贵书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 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及蔡襄贵,士 庶又皆学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 自此古法不讲。”
• 欧阳修:“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
谟独步当世,然谦 让不肯主盟。”
• 黄庭坚:“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
• 沈括:“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 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 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中国古代书法
王珣是王羲之 的侄子。乾隆皇帝 因收藏有王羲之的 《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 和王珣的《伯远帖》 而把自己的书房命 名为“三希堂” 。
智永《真草千字文》和龙藏寺碑是隋代书法的典范
5.唐代
到了唐代,从北碑南帖中又演变出正楷、 草书等不同的书体,并衍生出众多的书法流派, 中国的书法艺术由此蔚为大观。唐代的影响远 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可谓“书至初唐 而极盛。”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 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 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 孙过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 提的大书家。
• 欧阳洵的行书也很出色,其 中以《梦奠帖》为最佳。 《梦奠帖》全称《仲尼梦奠 帖》,七十八字,无款,但 流传有序。郭天锡在跋中曰: “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如 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 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 也。” • ..《化度寺碑》碑立于唐贞 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 行,行书33字。 此碑书法 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 《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 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 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 “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 更为最善,而《 邕禅师塔铭》 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 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 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 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 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 其独到的地方。
西周中期的 铜器铭文渐渐变得 规整起来。卫盉铭 文与甲骨文韵味相 去较远,没有了大 盂鼎那种明显带甲 骨文笔意的装饰笔 画,圆劲浑厚、刚 柔并济、别具风貌。
卫盉及其铭文
散氏盘及其铭文
西周宗妇簋铭文
有的铜器 铭文把字写在 用线条划成的 方格内 ,横 竖成行,呈现 出方块字的雏 形。
春秋战国时代在正式 场合使用的文字仍然沿着 西周金文的方向发展。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 秦: “书同文”,小篆(官)、隶书
书
秦-小篆、汉隶: 魏晋南北朝: 一门艺术——书圣;原因
法
书 隋唐: 新的高峰——草书、楷书;理论 法 宋:有意无法、个性化(原因);“四家”
明: 更个性化
篆 篆刻与书法并称姊妹艺;秦:
刻 汉:
明中叶——一门艺术。文彭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 社会危机及 北朝 文具的改进 王羲之
秦小篆和汉隶书
东汉《曹全碑》(隶书)
东汉合阳令曹全的墓 碑,中平二年(公元 185年)十月刻。
此碑独树一帜,娟秀 清丽,结体扁平匀称, 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 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礼器碑》汉代隶书。在曲阜 孔庙。 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 左规右矩,法度森严。 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 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 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 雁尾极为精彩,为汉隶第一。 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 响很大。
▪ 「篆」和「籀」都是指用笔圆转写字的意 思。
石鼓文
《石鼓文》又称为《猎 碣》或《雍邑刻石》, 是我国现存最早刻石文 字,书法古茂、遒朴而 有逸气。
李斯/泰山刻石/篆書
•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 记载的书法家。
•《泰山刻石》又称为《封泰山 碑》,於秦始皇二十八年時, 秦始皇東巡登泰山,丞相李斯 等頌秦德而立。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 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用笔,结 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祭祀狩猎涂 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 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 尽其态,富 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完整版)中国古代书法史课件
王羲之《十七帖》
点画静中有动,笔断意连。一是 起笔迅疾力大,落笔入纸便以形 成笔势;二是行笔内敛沉着,既 劲挺遒健又流畅而恣美;三是收 笔或断,或顺势,或连下一笔。 四是转折、提按、使转、节奏、 虚实等十分自然,笔法、笔势清 晰。字形的斜与正,主与次,疏 与密、虚与实、收与放、轻与重、 呼与应等等,达到了既矛盾又和 谐统一之高境界。字体大小的组 合,字距疏密,连带、行气、呼 应以及通篇的相互配合、协调, 堪称经典。
《怀仁集王羲
之书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 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 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 之各帖,如知、趣、或、群、 然、林、怀、将、风、朗、是、 崇、幽、托、为、揽、时、集 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 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 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 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 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 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 和简静的境界。
❖ 3.草书 ❖ 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 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 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著名的章草碑 帖有皇象本《急就篇》、索靖《出师颂》 等。
皇象《急就章》
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 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 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 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 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 习章草的优秀范本。因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到了皇象时 代,已十分成熟,且为众多 书家所擅长。而皇象所书 《急就章》,形体已经很规 范化了。
❖1.小篆(秦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 的政策,由李斯等创制了小篆,作为 全国的官方标准字体。小篆的创立, 使我国文字走向了规范化和统一化。 秦代把这种书体广泛应用于刻石颂德。 据传它们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泰山 刻石
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
魏碑代表作: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 风的代表作。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 之极规也”。
4.唐代
唐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可谓 “书至初唐而极盛。”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 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 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 过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 书家。
3、魏晋 真(楷)、行、草书、魏碑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书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 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 羲之。 著名代表书家及作品介绍: 1、钟繇(151-230) 他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 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钟的真迹, 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 等都是晋唐人摹本。
3)兰亭序 : 这篇文字,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 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 “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 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3、王献之(344-386)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 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 隶各体。幼时从他父亲学书, 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 成一家,与其父有“二王”之 称。 其主要作品有: 中秋帖:其书与王羲之的《快 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 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 院。《书断》中说:“字之体 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 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 隔行”。
2、秦朝时
《中国书法史》教学笔记
7、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刘恒著。
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分 配到首都博物馆陈列部工作 。1986年调中国书 法家协会编辑部。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篆刻作品获1983年全 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作品奖,入选全国第二届 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展;书法作品获全国第 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入选全国 第三届书法篆刻展 。
克罗齐(Benedetto
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
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 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 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 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 就变成了编年史。
Hale Waihona Puke 书法史的构建及存在问题 书法史是书法艺术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基础,
但迄今为止,这一基础的研究还很薄弱,存 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1、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叙作品 和书家,三千多年的书法史往往呈散断现象 的缀合、对现象的解说,很少能体现通史之 融会贯通的学术思想,也很少有史学意义可 言。
20 宋史 元· 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 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 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332 25 清史稿 民国· 柯劭忞 550
1、已有的书法断代史成果:
以历史年代分为先秦秦代、两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代七卷。近300 万字、1000余幅图版的双色套印文本中,完整、 深刻揭示了中国书法艺术三千多年间的嬗变轨 迹,论据详实、新见迭出,该套丛书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考古、艺术等许多领域。江苏教 育出版社对这一选题计划从1995年初立项,到 全套出版已经整整历时8年,投资费用高达150 万元。整套图书投资巨大,类似的例子在出版 社并不多见,该书所提供给读者的文化价值是 无限的。
中国书法发展史
吴昌硕 丙子(1876年)作 节临《石鼓文》 横幅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 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 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 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 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 块字的基础。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 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 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 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 弯笔多,团块多。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 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 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 的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 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 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
•
•
蔡邕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 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 “蔡中郎”。
第三章:汉朝的隶书
• 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张芝, 张芝所创的“一笔书,张芝的草书 “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从 而成为“草书之首”。 张芝的草书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 无与伦比的生机,一时名噪天下, 学者如云。王羲之对张芝推崇备至, 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 及张芝。 狂草大师怀素也自承从二张(张芝、 张旭)得益最多。唐朝草书大家孙 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 他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而终生临习。 他的墨迹近两千年来为世人所宝, 寸纸不遗,他的墨迹在《淳化阁帖》 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为历代书家 珍视并临习,故张芝的书法艺术精 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 张芝同时也是书法理论的开先河者, 曾著《笔心论》五篇,可惜早已失 传。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
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
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
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
《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
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
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
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
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
“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
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
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书法是一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
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起源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语出《书林藻鉴》,马宗霍辑)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
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
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
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
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
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
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演变历史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
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成大期。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中国书法史》课程标准
XXXXX学院《中国书法史》课程标准制定时间:修订时间:适用专业:开设单位:制订人:修订人: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教务科技处编制《中国书法史》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学前教育系美术专业(书法方向)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第二学期的课程,后续课程为篆书临摹(小篆)、小楷临摹(晋唐)、篆刻(汉印)、行草临摹(晋唐、明清)、章草临摹、中国写意画、中国画创作、楼兰残纸书法初探、篆刻临摹与创作(古玺)、行草临摹与创作、专业实习、书法创作(二)行、草技法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事书法教育及创作等工作,同时具备良好的书法理论和书法艺术审美修养,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遵循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长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产教融合、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篆书理论知识,较高的艺术感知力,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遵循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重视篆书理论向审美实践能力的转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知识、能力、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书法艺术的性质、特点;2.了解中国书法史概况;3.了解主要书体的艺术特点和书写技法。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提高对书法学习的兴趣;2.掌握学习书法的方法和书写技巧。
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1. 对书法及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定认识;2. 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涵养有所提升。
四、课程内容标准⒈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设计一览表⒉教学单元(项目)设计教学单元(项目)设计一览表五、考核方式及评价办法本课程为过程化考核,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
六、教学条件与学习资源1、教材选用建议教材:《中国书法简史》王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书法史》朱仁夫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教学建议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着重书法理论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对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古录跋》
欧 阳 修 《 灼 艾 帖 》
欧阳修《自书诗文手稿》
蔡襄
• 蔡襄(1011~1078年)字君谟,仙游人, 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时年19九岁 。 • 书法上,则为当代实际上的书坛领袖,对 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蔡襄的书法
• 蔡襄的楷书出自颜真卿,兼及欧阳询、虞 世南,汲取各家精髓,成一家风貌,端庄 沉着,姿媚不乏,精妍端丽,温良敦厚。 墨迹名作有《谢赐御书诗》、《跋颜鲁公 自书告身》等 。传世碑刻有《洛阳桥碑》 、《昼锦堂记》等 。
米芾 的书法
• 书法初学二王,深得王献之笔意,连写小 楷也悬腕悬肘。篆书学史籀,隶书学师宜 官。收藏了很多历代名家精品真迹,对存 世的名家名迹几乎临摹殆遍,且长年不辍 ,以致临仿各家字体无不神形毕肖,成了 精于鉴赏和造假的能手。他在接受传统的 基础上创新,按自己的见解书写,形成著 名的“集古字”。
蔡 襄 《 谢 赐 御 书 诗 》
蔡襄《自书诗卷》
蔡襄对宋代书坛的意义
• 在蔡襄和欧阳修的倡导,特别是蔡襄的理 论、实践成果的带动下,宋代书法在宋哲 宗时期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顶峰,几乎同时 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大书法家, 以及蔡京蔡卞兄弟。
苏 东 坡 像
苏轼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进士,考官是 欧阳修,于是尊欧为师。先后任史官、湖 州知事、黄州团练副使、中书舍人、翰林 学士、龙图阁学士、杭州知事、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兼侍读学士、端明殿学士、礼 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因新旧党争而遭 贬,身死常州毗陵 。
苏轼的书法
• 苏轼的书法也是从传统入手的,先学大王 的《兰亭序帖》,后学颜真卿,继出于杨 凝式,用笔丰腴跌宕,不拘成法。楷书略 带行意,自由奔放,用笔圆润,稳健流丽 。行书笔意雄健,潇洒飘逸,以韵见胜, 人称“宋代第一名家”。
苏轼自书《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贴
•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 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 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 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 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 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 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 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 诗
蔡 京 题 《 听 琴 图 》
蔡 京 行 书
蔡卞
• 蔡卞(1058~1117年)字元底,仙游人, 蔡京胞弟,与兄同科进士。王安石因见他 才华出众而择为婿。书法初学颜真卿,有 二王笔法和李邕笔意,形成飘逸和圆劲遒 美的艺术风格,曾风靡一时。有人认为他 的字比蔡京好,故又有“卞胜于京,京胜 于襄”的说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
》黄 庭 坚 书 李 白 《 忆 旧 游
米芾
•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 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迁居襄阳, 后定居润州(今镇江)而卒,曾官礼部员 外郎(即南宫舍人),人称“米南宫”、 “米襄阳”。米芾在宋徽宗时曾任书画学 博士。米芾出身官宦世家,他从小处身贵 族社会。政途不顺,但也不象苏轼、黄庭 坚那样困厄。
宋 高 宗 像
宋高宗与南宋书法
• 宋高宗为徽宗第九子,与其父一样醉心于 艺术,其绍兴年间所主持的翰林图画院, 是中国国家画院的鼎盛期,史称“绍兴画 院”。他热衷于书法,著有《翰墨志》, 文中曾说:“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 无不临摹”。“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 ,未始一日废笔墨”。书法初学黄山谷, 后学米芾,最终致力于二王。他的这一爱 好,对整个南宋有重大影响。
岳飞草书“还和河山”
岳飞草书诸葛亮《出师表》
米友仁
• 米友仁(1074~1153年)字元晖,米芾长 子。19岁时给宋徽宗献《楚山清晓图》, 受徽宗的赏赐,从此名声大起。 • 他的书法主要学其父,但对晋人的古迹追 求颇深,各类字体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中 最拿手的是小行楷,著名作品有《潇湘奇 观图》的自跋。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跋》
朱 熹 像
朱熹
•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原籍徽州 ,生于福建龙溪。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教育 和文学上,是儒家宋学的朱子学派开创人 。 • 朱熹的书法是受其父的影响而学王安石的 ,另外在书学观上也崇尚魏晋古法,还曾 学过曹操的书法。 • 作字右肩向下,是朱熹草书的特点之一。
黄庭坚
•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 道人,江西修水人。其父为进士,但未曾 出仕。黄庭坚14岁丧父,家境贫寒,曾想 贩药谋生。他自幼好读书,17岁时得以认 识苏轼,中进士后,与东坡以师友相交。 他以诗名于世,为江西诗派开山祖。书法 上则地位更高。
黄庭坚的书法
• 书法先学周越,后学钟繇、张旭、怀素、颜真卿 、杨凝式,在此基础上彻底打破传统的书法审美 观,发展欧阳询以来侧险取势的特征,独创被后 人称为“伸手挂足”的中宫紧凑、向四周辐射的 结构形式。草书创作上更是继怀素后的大家,从 笔法、墨法、结体、章法、意境等方面创新,打 破了行的界限,用出神入化的线条穿插,构成美 妙的艺术空间。但是他的楷书轻捷瘦挺,清逸流 畅,丰姿绰约,别具风神,细观有褚遂良、虞世 南遗风,与徽宗的笔画刚劲精细也有相通之处。
蔡京
• 蔡京(1047~1126年)字元长,仙游人, 蔡襄堂弟。精通经史,少年即有文名。进 士及第后去拜谒丞相王珪时,王丞相见他 谈吐不凡,就说不久你将坐这个座位。后 果然前后四居相位共达16年之久。对艺术 多有研究。书法学堂兄蔡襄,后转学多家 。善大字,楷书行书都精到,笔势豪健, 痛快沉着。
米芾 《苕溪诗卷》
米芾 《蜀素帖》
米 芾 《 向 太 后 挽 词 》
米 芾 《 珊 瑚 帖 》
薛绍彭
• 北宋书法家。宋神宗时人。字道祖,号翠微居士 。恭敬公薛向之子,以翰墨名世。自谓河东三凤 后人。官至秘阁修撰,出为梓桐槽。时以翰墨名 世,善品评鉴赏。与米芾为友,每以鉴定相尚, 得失评较。曾刻孙过庭《书谱》传世,后人推为 精本。米芾尝言:“薛绍彭与余,以书画情好相 同,尝见有问,余戏答以诗日,”世言米薛或薛 米,犹如兄弟或弟兄。”工正、行、草书,笔致 清润遒丽,具晋、唐人法度,历来书家对其评价 甚高。与米芾齐名,人称“米薛”。
L/O/G/O
中國書法史5
两宋書法
两宋:南宋和北宋
• 经过五代的混乱以后,公元960年赵匡胤又建立 起一个统一的赵宋封建王朝,史称“北宋”。 •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背盟,大举 南侵,围汴梁,扣徽宗、钦宗,接着攻入汴梁 , “北宋”灭亡。是年,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 王在河南商丘即帝位,为宋高宗,随后建都于 临安,史称“南宋”,1279年为元所灭。 • 与两宋并存过的还有辽、 西夏、金、元蒙政权 。
黄州寒食诗帖
•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 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 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 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 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 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 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 ,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 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蔡京的书法
• 书法学堂兄蔡襄,后转学多家。善大字, 楷书行书都精到,笔势豪健,痛快沉着。 从艺术上看蔡京的书法水平胜过蔡襄,所 以有人认为宋四家的“苏黄米蔡”中的“ 蔡”当是蔡京。但蔡襄为人正直有善政, 蔡京则传入奸臣,以致被剔出“宋四家” 而入蔡襄。蔡京有楷书《赵懿简公碑》, 行书《十八学士图跋》、《与宫使书帖》 等传世。
蔡 卞 《 雪 意 帖 》
宋徽宗赵佶
• 宋第八任皇帝,神宗的第十一子,哲宗的 弟弟,1101年至1125年在位。 • 徽宗重开书学,翰林院内设御书院和画院 ,任米芾为书学博士,又设翰林书艺局专 门招揽和培养书法艺术人才,也可谓一时 之盛。 • 书法实践上借鉴唐代薛曜楷书艺术创“瘦 金体” 。精于狂草。
宋 高 宗 《 付 岳 飞 旨 》
秦桧
• 秦桧,原为北宋状元,书法水平也非常出 众。但史书列将他为奸臣,为后世唾弃, 连他的书法也多不愿提及。
秦桧书法
岳飞的书法
• 岳飞的书法学颜真卿,这与他的思想抱负 有很大联系。戎马生涯,书作很难留存, 传世有草书《浩浩乎平沙》拓本及《岳飞 书诸葛亮〈出师表〉碑》、《吊古战场文 碑》等。特别是书《出师表》时,投宿成 都武侯祠,闻檐外雨滴,忆靖康之变和怀 念二帝,以致“夜不能寐”,涕泣满衣裳 。天亮后道士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 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
北宋书法史
• 宋初的书法艺术,以稳健为时风,停留在 南唐和西蜀的贵族文化教育的地步,所刻 《淳化阁帖》,也是崇尚二王为典范的传 统书作。 • 欧阳修和蔡襄一起呼唤出宋代的“尚意” 新书风。
欧 阳 修 像
欧阳修与宋代书法
•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 ,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除政治活动外,他把所有精力放在文学 和史学研究上。 他对于书法练习是出于文 人的“寓意乐心”的爱好而持之以恒的, 完全不考虑功利。他关心的更多的是整个 书坛的现象和动向 ,对呼唤出宋代“尚意 ”书法有着直接的意义。
宋 徽 宗 像
宋 徽 宗 “ 瘦 金 体 ” 千 字 文
宋 徽 宋 草 书 《 千 字 文Fra bibliotek》第三节
南宋书法史
• 整个南宋时期都处于对外与金、元的战和 关系,及内部主战、主和派的对立斗争中 。在这一点上,知识分子与东晋时代的知 识阶层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因而二王为代 表的书风在这时期也有着合适的繁衍土壤 。加上南宋帝王特别喜爱二王书风,所以 二王书风对整个南宋的书风都构成重大影 响。
张即之书法
• 他精通禅宗,否定以二王为正统的书法权 威。对他的书法,历来评价毁誉不一。作 品有《李伯嘉墓志铭》、《金刚经》、《 杜甫诗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