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与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至今已近20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稳步有序地推进。

随着在2013年7月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和上海自贸区中无管制利率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

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大挑战,然而央行最近的频繁动作表明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决心。

在2014年11月22日央行宣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1。

1倍调整为1.2倍,接着又在2015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央行2015年的重要工作任务,这些都是在为全面开放存款利率铺平道路.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利率市场化将在两年内实现。

这一起都表明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利率是金融体系的价格和命脉,因此在我国这种银行主导型的金融市场中,银行业必然会受到利率市场化十分巨大的冲击。

另外,相比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所占市场份额较小,综合实力较弱,所以中小银行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往往更大.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的利率风险问题愈来愈突出,同时由此也牵涉到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方方面面。

各种风险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风险管控的压力和难度。

因此,在我国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热议的问题。

本综述内容框架为:首先简要地回顾利率市场化理论的发展,为下面基于利率市场化的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的阐述作铺垫。

其次介绍国外对此的研究,这里分为两个板块,一部分是以时间为序概括国外学者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研究;另一部分介绍分析巴塞尔协议的发展,巴塞尔协议是指导商业银行如何控制利率风险的国际权威.再有介绍国内对此的研究,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或者说在不同的阶段,我国学者们对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控制管理的问题的探讨。

最后做本综述总结,同时提出自己对此的观点。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回顾
(一)早期利率市场化理论
利率市场化的思想源远流长,在17世纪重商主义时期就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利率市场化的观点。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凯恩斯经济政策的推行,致使世界各国普遍对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

大多学者将17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所产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称为早期利率市场化理论。

早期利率市场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威廉·配第、约翰·洛克及达德利·诺思等,他们认为货币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利率结构的形成、利率水平的决定和调整应该由市场依据市场机制自发形成[1],国家不应该管制或者仅仅可以对利率实行适当的宏观调控。

这些观点对于以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货币化程度低、金融市场落后、金融体制效率低下、政府对金融严格管制等现象进行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金融市场不发达,在政府管制下金融体制难以有效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在资金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稀缺资金通常会以“信贷配给"方式首先提供给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效率不高的状况造成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浪费,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阻碍了金融发展.呆滞的经济反过来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业的扩展,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
状态就是金融抑制.金融抑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制约着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阻碍了社会资金的有效运转,导致投资效率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使得金融发展更加落后[2]。

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认为,要消除金融与经济互相制约的金融压制现象,必须实行金融深化,即,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一国应该改革金融体制,取消对金融的抑制,使金融市场能真正发挥投融资的功能,促进金融体系本身的扩展,推动经济的增长。

具体而言,首先应取消对利率的人为限制,使利率能真实反映社会资金供求关系,通过提高名义利率或控制通货膨胀率的方式来保持适当均衡的实际利率。

同时,要放宽对外汇的管制,允许汇率在适度的范围内波动,使之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

其次要减少政府在金融业发展方面所设置的制度障碍,允许和鼓励非国有化金融机构的发展,实现金融产业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扩大外源型融资的比例,克服融资障碍,把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社会生产性投资.再次,政府还要营造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保持物价稳定,为金融体系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创造条件。

政府要制定一整套适合国情的金融政策,消除“金融抑制",推进金融深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三)金融约束理论
Hellmann、Murdock和Stiglitz等人于2000年提出了金融约束论。

金融约束论[3]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程度较低,信贷市场上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旦在这些国家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自由化政策,利率将大幅度提高,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进而将引发一系列经济恶果,`金融自由化政策会导致市场失灵。

因而政府要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来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

金融约束是一种选择性政府干预政策,其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而不是直接向民间部门提供补贴,它与金融抑制截然不同。

二、国外有关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主要研究[4]
Madura Jeff(1995)从国际的视角对银行业的利率风险进行研究,指出由于各国的利率风险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基础风险资本要求,并且他们研究发现,除美国以外的银行的内在价值不仅对国内利率变动敏感,对国际利率的变动也是敏感的.
Wright David (1996)分析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对各种利率风险衡量方
法的可靠性进行比较,认为对于没有异常或复杂资产特征的金融机构而言,相对简单衡量方法能够可靠地计量其利率风险。

Donald Eraser, Jeff Madura (2003)对从1991到1996年间银行股票的敏感性随利率波动的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该敏感性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银行股票回报率与利率变动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银行基本财务报表信息所反映出银行特点能够对这种负相关的变动关系做出解释,因此银行管理人员可以由此对其相对利率风险进行估量.
Senay (2005)研究探讨了在包含长期结构的HJM模型中,如何运用传统的风险测量方法和免疫策略对利率风险进行度量,结果表明免疫策略及投资组合策略是更有效的利率风险度量手段.
Raj Aggarwal, Xinlei Zhao(2006)对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韩国的银行股票价格长期和短期利率风险的波动情况分阶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1976-1981年金融自由化的第一个阶段,该国银行的股本回报对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利率变动均敏感;在1989-1999年金融自由化的最后阶段,该国银行的股本回报仅仅与不可预期的短期利率变动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长期利率变动和可预期的短期利率变动无关。

Ann Arbor (2007)分析了银行自身的特点和外界因素的作用对其利率风险的影响,分析表明那些更可能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银行具有更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此外还对使用衍生产品的银行即衍生用户与非衍生用户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进行了对比.
Gloria M. Soto (2009) 通过对西班牙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利率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呈现正相关的因素有银行规模、衍生工具活动、总资产以及利率风险贷款的比例等,而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与利率风险呈现负相关关系。

Au Yong, Faff Robert, Chalmers Keryn (2009)对亚太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发展水平与市场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其衍生金融业务的发展水平与长期利率风险正相关,与短期利率风险(STIR)负相关。

(二)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探讨
1、巴塞尔协议Ⅰ
1987年国际清算银行通过了《巴塞尔资本协议》,俗称巴塞尔协议Ⅰ,并于1988年颁布。

该协议主要有四部分内容[5]:资本的分类,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资本与资产的标准比例和过渡期的实施安排,以及各国监管当局自由决定的范围。

体现协议核心思想的是前
两项,即资本的分类和风险权重的计量标准。

其中资本分类方面,对各类资本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明确界定,将银行的资本构成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个层次。

另外明确规定银行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低目标比率为8%,其中核心资本至少为4%.
该协议以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打破常规,从银行资本值及资本对风险资产比例的角度评价银行的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即从重视资产总值转为重视资本与资产的比率,由扩张性战略转为更谨慎的经营策略,由注重银行的盈利性转为较多地考虑流动性与安全性。

2、巴塞尔协议Ⅱ
由于巴塞尔协议I本身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同时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银行业更加需要一个对于风险更加敏感的风险监管框架。

因此,重新修订巴塞尔协议Ⅰ监管标准被提上日程.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最终稿,这也就是俗称的巴塞尔协议Ⅱ。

巴塞尔协议且由三大支柱构成,其中最低资本要求是核心内容,而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实现最低资本要求的有力保障,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了对银行全面风险监管的完整体系.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Ⅱ规定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同时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增设了第三级资本。

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风险的评估更加全面,更加精细,银行的风险范围不仅涵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将操作风险也纳人其中。

巴塞尔协议Ⅱ为风险的计量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方案,要求银行根据所面临的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以提高资本对于风险的敏感程度,维护银行的稳健经营,这也是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落实。

第二支柱:监督管理
巴塞尔协议且将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作为确保其实施的重要保障,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重点从原来的单一最低资本充足水平转向银行内部评估体系的建设状况。

引人第二支柱的目的不仅要保证银行有充足的资本来应对业务中的所有风险,而且还鼓励银行开发并使用更好的风险管理技术来监测和管理风险。

第三支柱:市场约束
巴塞尔协议且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风险评估程序及资本充足率等重要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定性、定量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了监管当局的监管有效性,有利于促进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

各国监管当局有权要求银行在监管报告中提供相关信息,一些监管当局还可以将这些信息部分或全部对外公布。

对于不进行信息披露的银行,各国监管当局可根据情况采取多种惩罚乎段和措施。

3、巴塞尔协议Ⅲ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巴塞尔协议Ⅱ秉承的资本充足管理理念受到挑战,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巴塞尔协议Ⅱ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文件,规定了银行业监管新标准,这一系列文件便构成了巴塞尔协议Ⅲ。

新协议在原先基础上修正的主要内容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了现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二是着力建立一个流动性监管框架,三是针对金融业“大而不倒”的问题,加强了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

三、国内对此的主要研究
吕耀明、林升[6](1999)首先对放松利率管制的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实证方法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利率水平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改革对商业银行及其利率风险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利率波动将会加大商业银行收益风险、潜在选择权风险、法律风险和体制风险等,并给出了应当上述利率波动所带来风险的对策。

李焰(2000)[7]开篇先阐述了银行类经营机构的利率风险及其资产负债管理,然后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对1996—1999年8家银行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些经营主体对风险控制的重视度不够,调控缺口的能力较差,对利率波动反映不敏感,风险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利率波动中面临的风险较大,该研究给商业银行应对利率波动所引发的风险起到了警示作用。

黄金老(2001)[8]在《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中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两类风险即阶段性风险和持久性风险。

阶段性风险是指在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恒久性风险即通常所指的利率风险,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

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既要求商业银行的组织建设(ALCO)、风险识别技术和表内结构调整以及表外保值安排, 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弹性调控、标准化调整、透明性决策和市场激励政策的配合。

刘晓倩(2003)[9]指出在逐步放开利率管制的改革中,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从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建设和潜在选择权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邵伏军(2004)[10]针对利率波动所引发的风险,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和持续期缺口分析法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多个国家放松利率管制以后的实际利率进行经验论证和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利率水平必然会上升。

叶纯颐(2005)[11]根据我国利率管制不断放松的现状,结合美国的改革经验,对商业
银行应对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流程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所必须的五个步骤,对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李长征(2009)[12]从利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市场效应和动态效应三个方面对利率市场
化进行中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路径进行分析。

同时,刘湘云、吕杏(2009)[13]对国内14家
商业银行七年(2000—2006年)间的数据运用SU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银行特征比率对
其利率风险的影响显著。

长青(2011)[14]提出中小银行应未雨绸缪,高度重视对核心客户的区分、培育和维护,致力于为核心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和贴心的服务,尽可能地减少利率波动对核心客户
行为的影响,从而降低经营风险。

胡长龙(2012)[15]提出中小银行应大力拓展多元化营业收入以降低息差所占比重。

另外,中小银行不应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应当自律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利率市场化坏境中,中小银行可以进行联合,通过协商制定一个合理的、公认的利率,有效避免中小银行利率过度竞争。

陈玲(2014)[16]提出在能合理预期利率走势的情况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利用
利率期货合约和远期利率协议来锁定未来的贷款利率和借款成本;利用利率期权来保护投资组合;利用利率互换改变银行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敞口和借款成本。

此外,金融衍生品的虚拟性和杠杆性会给投资者带来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侧重于以套期保
值为根本目的参与金融衍生交易。

四、结论
本综述主要是选取并概述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有关基于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将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金融监管日益国际化的要求促使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将更加重视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利率衍生工具的创新性。

随着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新的业务,新的产品还将不断被开发出来,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也会日益提高,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中小商业银行将以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姿态参与到金融市场的竞争之中。

五、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艾洪德.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89-90.
[3]蒋先玲.货币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
[4]冯尔亚.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5]李心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35-338
[6]吕耀明,林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1999(5)
[7]李焰.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0(9)
[8]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9]刘晓倩.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2003(7)
[10]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研究[J].金融研究,2004(6)
[11]叶纯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务初探[J].新金融,2005(11)
[12]李长征.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分析[J].金融财税分析,2009(4)
[13]刘湘云.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5)
[14]长青.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管理策略[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11)
[15]胡长龙.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影响的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49-52
[16]陈玲.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