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是有限的。
在某些条件下或者在某些领域,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可能会受到限制。
如果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或者不能充分发挥作⽤,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也称为市场扭曲,⽐如,在垄断和寡头市场结构中,企业索取了过⾼的价格,市场出现了价格扭曲现象和垄断⾏业中产量过少的现象。
显然,市场失灵意味着资源⽆法得到配置或得到有效利⽤。
因此,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运⽤经济政策对市场进⾏⼲预。
(⼀)⼀般均衡与帕累托状态
1.局部均衡与⼀般均衡
所谓局部均衡是指:仅仅是某⼀种产品实现了均衡或某⼀种市场(例如,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实现了均衡。
如果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实现了效⽤化,即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同时⼚商也实现了利润化,即实现了⽣产者均衡,并且在此基础上,产品市场和⽣产要素市场也同时实现了均衡,即当各种产品和⽣产要素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产品和⽣产要素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般均衡状态。
显然,当经济处于⼀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配置或得到了最有效的利⽤。
⼀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才有可能实现。
因为从理论上说,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才有可能存在着⼀个使所有产品和⽣产要素的供求都同时相等的价格体系,⽽只有借助于这套竞争的价格体系,经济的⼀般均衡才有可能实现。
2.帕累托状态和经济效率
在经济学中,将实现了⼀般均衡的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状态。
在⼀个经济社会中,如果对于⼀个既定的资源配置进⾏改变,其结果将会使⾄少⼀个⼈的情况变得更好,并且没有任何⼀个⼈的情况变得更差,称为帕累托改进,或者说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
在⼀个经济社会中,如果任何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的福利有所增加,也不可能使任何⼈的福利减少,社会即实现了资源的配置。
这⼀资源配置的标准被称为帕累托标准,资源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状态。
这是帕累托状态的另⼀种定义。
帕累托状态是经济效率的代名词。
⼀个经济社会如果能满⾜帕累托状态,这个经济社会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帕累托状态的经济社会就⼀定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个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帕累托状态。
⽽上述三个条件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才有可能具备。
(⼆)市场失灵
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和⼀系列假定的条件下,经济的⼀般均衡和资源配置的帕累托状态才有可能实现。
在现实⽣活中,这些条件通常是不具备的。
假如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般均衡和资源的配置,即为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在经济中存在着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充分。
下⾯,我们将分别论述之。
1.垄断
(1)垄断的定义:垄断,⼀般是指⼀个⼚商或少数⼚商对某种产品的⽣产和销售实⾏完全的或某种程度的控制。
(2)形成垄断的原因
主要有:
第⼀,对关键性资源或关键性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许多产品的⽣产都需要某些关键性资源,如果⼚商实现了对某种产品⽣产所需的关键资源供给的控制,从⽽也就使其他⼚商⽆法进⼊该领域⽣产同类商品,在此情况下就会形成垄断。
第⼆,专利制度。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许多国家都建⽴了专利制度。
在此情况下,如果某企业拥有了⽣产某种产品的专利权,那么该企业就可以在⼀定期间内⽣产该种产品,从⽽形成垄断。
为了防⽌这种垄断的发⽣,专利权⼀般都有⼀定的期限。
第三,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形成⾃然垄断的重要原因。
某些⾏业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只有在产量很⾼或⽣产规模巨⼤的条件下,才能取得⽣产的规模效益。
也就是说,如果⼀个⾏业只由⼀个⼚商来经营,则⽣产成本可能会更低,这就是所谓的⾃然垄断情形。
处于⾃然垄断的企业虽然可能会降低成本,但却排斥了竞争。
因为⾃然垄断企业⼀旦实现了⽣产规模,其产量就可以满⾜市场的需要,从⽽形成⾏业壁垒,使其他⼚商难以再进⼊该⾏业,于是形成⾃然垄断。
第四,准⼊制度。
为了保证⼀个国家的政治安全或经济安全,政府会对某些⾏业,例如军事⼯业、通讯、银⾏等实⾏准⼊制度。
政府⼀旦对某些⾏业实⾏准⼊制度,就会导致该⾏业的垄断。
第五,⽣产集中。
市场竞争本⾝的发展会导致⽣产集中,⽽⽣产集中发展到⼀定程度,也会⾃然⽽然地形成垄断。
(3)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的影响
垄断⼀旦形成,市场的竞争性就会被削弱,从⽽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受到⼀定的限制。
这主要表现在:
第⼀,价格⾼,产量低。
垄断⼚商为获得利润,⼀定会尽可能控制产量和价格,或在⼀定程度上控制产量和价格,其产品的价格通常会⾼于竞争条件下的价格,产品的产量则会低于竞争条件下的产量。
这意味着市场机制作⽤的发挥将会受到⼀定程度的限制,从⽽导致⽣产不⾜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第⼆,分配性的低效率。
由于垄断利润的存在是对消费者利益的⼀种剥夺,因此,这必然导致分配性低效率的存在,出现分配不公。
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均衡就难以实现。
第三,出现技术性的低效率。
在垄断的条件下,由于垄断⼚商缺乏竞争的外部压⼒,其经济效率必然低于竞争条件下的经济效率,即出现技术性低效率。
技术性低效率的存在,意味着垄断⼚商实际上⽆法实现利润化,⽣产者均衡难以实现。
第四,垄断还会导致寻租的产⽣。
因为垄断不仅是⼀种特权,也是⼀种⽆形资产,它可以给⼚商带来垄断利润。
因此,任何⼀个垄断⼚商都会为获得或维持其垄断地位⽽付出代价,例如向政府官员或议员⾏贿,让他们制定有利于⾃⼰获得垄断地位或维持垄断地位的政策。
这种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产⽣的⾮⽣产性寻利活动被称为寻租(rent seeking)。
显然,寻租⾏为的存在意味着部分经济利润的丧失,这是⼀种社会的净损失。
社会净损失的存在意味着经济效率的降低。
由此可见,垄断的产⽣会在⼀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使资源⽆法得到配置,从⽽导致市场失灵。
2.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1)“外部性”或“外部影响”定义:在市场经济中,当某市场主体的⼀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不能使市场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或给予其他社会成员赔偿的时候,就会产⽣“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2)外部性分类: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
外部性通常有两种情况:
①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当某⼀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使其他市场主体或社会成员受益,⽽他⾃⼰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那么这种⾏为所导致的外部结果就是“正外部性”,亦称“外部经济”。
例如,某个公司⽀付巨额费⽤对⾃⼰的雇员进⾏了长期的技术培训后,受训的雇员却“跳槽”到其他单位⽽⼜不付给公司任何费⽤或只付给较低的费⽤。
在此情况下,公司雇员的⾏为显然会使为培训雇员⽽⽀付了巨额费⽤的公司遭受经济损失,但却给其他公司或社会带来好处。
这表明,为培训雇员⽀付了巨额费⽤的公司所获得的私⼈收益⼀定会⼩于公司外部的社会收益,⽽由公司承担的私⼈成本则会⾼于公司外部的社会成本,此即为正外部性,亦称外部经济。
②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当某⼀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使其他市场主体或社会成员的利益受损,⽽⼜并不为此进⾏相应的赔偿,那么这种活动所导致的外部影响就是“负外部性”,亦称“外部不经济”。
例如,某企业在⽣产过程中,由于排放⼤量的烟尘和污⽔,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为此付出任何代价或只付出很⼩的代价,这时,企业所获得的私⼈收益就会⾼于社会收益,⽽私⼈成本则会低于社会成本,于是就会产⽣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
不仅⼚商的⽣产活动会产⽣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也会产⽣正的外部影响或负的外部影响。
前者被称为⽣产的外部性,后者被称为消费的外部性。
(3)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会对资源配置产⽣什么影响呢?
①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平。
②外部不经济,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平⾼于社会所需要的⽔平,并给其他经济主体乃⾄整个社会带来巨⼤损失。
⽆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表明资源没有实现配置,帕累托标准未能实现。
外部性的存在,在很⼤程度上与产权不清晰有关,⽽对产权的明确界定,市场机制通常是⽆能为⼒的。
显然,市场机制在外部性⾯前失去了或部分失去了⾃⼰的作⽤,市场失灵就是难免的。
3.公共物品
(1)私⼈物品与公共物品
产品可以分为私⼈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物品是指那些物品数量将随任何⼈增加对它的消费⽽相应减少,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公共物品是指任何⼈如果增加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所可能得到的消费⽔平,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私⼈物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所谓竞争性或抗争性(rival),是指如果要增加⼀个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就必须增加产量,从⽽增加产品的成本;所谓排他性(exclusive),是指只要⼀个⼈消费了某⼀产品,另⼀个⼈就不能同时消费这种产品。
两个⼈不能同时穿⼀件⾐服,开同⼀辆汽车,就是指产品的排他性。
对于具有排他性特点的私⼈物品,可以采取收费的⽅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进⾏调节,这意味着,只有对产品⽀付了价格的⼈才能消费该产品,⽽其他未⽀付价格的⼈则不能消费。
在现实⽣活中,许多产品并不具备上述两个特点。
如果某种物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该种物品即为公共物品。
因此,公共物品是指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物品的⾮竞争性是指,在任意⼀个给定的产出⽔平上,如果增加⼀个⼈消费该产品,并不需要增加该产品的产量,因⽽不会引起该产品成本的增加。
例如⼴播、电视等产品就具有这⼀特点,因为额外增加⼀个消费者收听⼴播或收看电视并不需要额外增加⼴播和电视的播出成本。
公共物品的⾮排他性是指,只要某⼀经济社会客观上存在公共物品,就不能阻⽌任何⼈不⽀付价格也能消费该种产品,即不能阻⽌任何⼈免费“搭便车”。
最典型的例⼦是国防和公安。
⼀个国家的国防和公安系统⼀经设⽴,就⽆法排斥该国的国民免费享受国防和公安服务。
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般公共物品。
⼀种产品或服务,如果在同⼀时间内既具有严格的⾮竞争性,⼜具有严格的⾮排他性,即为纯公共物品。
例如国防和公海上的航标灯就是纯公共物品。
如果某种产品只具备其中的某⼀特点,或只具备部分⾮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就是⼀般意义上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例如,⾼速公路就是只具有⾮竞争性,⽽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
因为在交通的⾮⾼峰期,增加⼀辆汽车通过⾼速公路所引起的边际成本近似于零,但如果在⾼速公路的⼊⼝处设⽴收费站,就可以阻⽌不付费的汽车驶⼊。
在公海上捕鱼是⼀个相反的例⼦,它只具有⾮排他性,但却不具有⾮竞争性。
因为只要公海是各国公民所共有的,就不能排斥任何⼀个捕鱼者在海上捕鱼,但捕鱼者的不断增加肯定会减少海中鱼类的数量,从⽽增加捕鱼者的捕捞成本。
(2)市场机制对私⼈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作⽤
市场机制是⼀种利益调节机制。
因此,市场机制对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物品能够起到调节作⽤。
对于公共物品来说,由于它失去了竞争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费并不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消费者对其⽀付的价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根本⽆需付费,在此情况下,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的调节作⽤就是有限的,甚⾄是⽆效的。
由于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产的调节作⽤具有局限性,因此,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该类产品的⽣产,其产出可能为零。
⾄少,市场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将⽆法满⾜社会的需求,即市场机制分配给公共物品⽣产的资源将是不⾜的,资源因此⽽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帕累托状态也就⽆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