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滚翻》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滚翻》教学反思
厦门实验小学谢慧敏案例背景:
有幸参加了厦门市第三届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从抽取课题说课到借班上课虽说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可我好似经历了一场激烈战斗,有着战后的重生,也有一丝的遗憾。
水平一《前滚翻》这个课题是在说课前两天抽取的,我将本节课的滚翻教学定为第二课时,学生在各种方式滚动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前滚翻成蹲撑的各种练习。
但看似简单的课题要上出创新并不简单。
为了能够在说课中脱颖而出,为了让评委对我的教学设计有较深的印象,使我能够顺利地进入上课比赛这一环节,我可谓是绞尽脑汁。
案例设计:
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与孩子们生活朝夕相伴的大海应该最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欲望,因此,我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同时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动、善模仿、兴趣易激发的特点,我设计了《海娃戏水》这一主题式情境教学,用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模拟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练兴趣,全课围绕“海娃戏水”为中心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把体育技术的教学过程与游戏情节的发展融为一体、环环紧扣。
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段精彩的情景导入: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海边的幸福的孩子,美丽的大海和我们朝夕相伴。
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快乐的海浪娃娃,好吗?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以及参与的热情。
接着第二环节进行“划船戏水”的活动,学生跑着,跳着到达海边,有序地选择一艘小船坐着。
我安排了以活动颈、肩、腰、团身为主的垫上徒手操并配上音乐。
为垫上活动做好充分的专项辅助练习。
我把场地设计成双半圆的队形,便于学生观看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对学生练习过程的指导。
在第三个环节“调皮的海浪娃娃”中,我设计了“调皮的海浪娃娃学滚动(引导学生在垫上东倒西歪,进行前后和左右滚动的复习)——动脑创想翻滚的方法(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进一步的滚翻学习奠定基础)——抛起波浪(教师利用儿歌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对前滚翻动作技术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海娃助人为乐(教师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学生两人一组采用斜坡进行保护与帮助练习)——波涛汹涌(小组进行创新、体验学习,展示与评价)——波涛滚滚(调皮的浪娃娃使大海波涛滚滚。
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一起练习)”。
第四环节勇敢的海浪娃娃中,我利用语言的激趣:海浪娃娃在海里会遇到各种礁石的阻碍、狂风的袭击,海浪娃娃能不能勇敢地应对呢?这一情境的创设,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的斗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看到时机成熟了,我接着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纸引导学生用海绵垫进行障碍设计,游戏中前滚翻与跑、钻等技术相结合,在这一游戏中,学生既巩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还获得了超学科的收获。
在第五环节“快乐的海浪娃娃”中,我引导孩子们:听,海浪声渐远,浪潮退了,我们一起到海滩上跳个舞吧。
学生随意站在场地上,和老师一
起在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
这一环节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交流心得,学生能够将老师所教给他们的儿歌:“前滚翻,蹲下来,手撑垫,头下埋,屁股抬,用力蹬,像皮球,滚过来”结合动作完整的理解记忆下来。
本节课我认为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我利用小手形即时贴贴在小垫上,既增加学生练习的兴趣,又能克服学生在滚翻的瞬间无意识地将小手前移,使他们知道推手的重要性,保证用力的平衡性。
练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用前额触垫的错误动作,我通过贴在学生额头的鼓励星,提示学生要保护好它,学生在练习时自然地会用力低头,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会用前额着垫的习惯。
反思教学:
一堂课顺利地上下来了,但是上完课的我却没有应有的轻松,反而觉得课堂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指导老师曾巍的话使我恍然大悟:这堂课缺少了一点教师“激情”,少了学生的动态生成。
认真反思此课教学,原因在于我被“外界因素”和“教学预设”给束缚了。
上课当天,由于天气降温并刮起阵阵的海风,把我预先布置好的场地全都吹散。
上课前两分钟,场地重新布置好,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的海绵垫还是不停地被风吹跑掉。
由于天气的影响,导致我上课时少了以往的镇定自若。
而且由于自己顾虑过多,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心想的是如何顺利地演绎自己的精彩设计,如何将这些预设一步步实施。
然而,生命状态的体育课堂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应更多地关注课堂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生成,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当时为了使海绵垫不被风吹走,教学时,我让学生坐在垫上,导致后排的学生无法清楚地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及同学的展示过程。
如果当时能让后排的学生站起踩在垫上会更为合理。
如果说在始料不及的大风下上课,我能够再镇定一点,并且将海风与课的情境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在“大风大浪”中学滚翻,这样学生练习起来将更加投入。
如果说在小组创新、体验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让小组的同学进行展示与评价,教师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使之成为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参评的综合评价体系,那么这堂课就会更加有活力!
教学后的思考:
通过这次创新赛,我深深地理解到:上好一节课,有一个好的教案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看老师怎样理解它,怎样驾驭课堂,怎样与学生互动,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教学相长。
当“生成”远离了“预设”,教师要游刃有余地利用生成来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生成点”变成“亮点”。
然而恰当地处理课堂的“生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需要对教材及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机智。
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发掘智慧是我要长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