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每个人都需要爱,孩子更需要爱,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获取师之乐的最大保证。

李镇西就是这样的一位有爱的老师。

书中的很多故事都体现了李老师为人师表的尽心,他对学生的爱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他不但爱优生,更爱差生。

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

其实李老师所做的事情都很普通,我们都可以做到,但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

他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

正如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教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像李镇西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读完《爱心与教育》,感受颇多,用“感动”、“震撼”这样的字眼已不足形容。

我掩书而思,炼出几点收获:
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

每位名师在介绍自己时都会提到某部书对其成长的影响。

因为教语文的缘故,李镇西老师更是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当然,推荐给学生的书都是李老师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去读。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小学的。

我觉得,语文老师本身就应该多读书,读书可以让
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

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李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我在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连书名也充满‘人’的魅力”的教育专著《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和《怎样培养人》、《给女儿的信》等等会成为我接下来借阅的书目。

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

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感想:工作的忙碌、生活得压力使我们丧失了很多生活兴趣,更别提童心了,总感觉这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一件事。

李老师书中曾有这么一段话:“教育技巧或者说教育艺术而言,我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过不少至今想起来还使我脸红的失误。

但是,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的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拨动了我的情弦。

”这段话道出了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秘诀,他是这样地爱着他的孩子们。

本来我觉得自己是一位具有爱心的老师。

我们班的一位后进生,有诸多令人难以容忍的坏习惯。

我为他付出了不少心血,也曾为他写下了一系列教育手记发在我校读书在线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难度的加大,我对这个孩子的改造已逐渐丧失热情,总觉得自己为他已经付出够多的了。

看了李老师为转化后进生万同而做的一切,我真是自惭形秽。

他有耐心面对万同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变化,耐心细致地和他谈心、讲道理、家访,光凭那份长达50页的转化手记就足以令所有人动容。

他所做的一切,得用多深的爱和多大的耐心来支撑啊。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做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在这里我们得尤校长跟孩子一同放飞风筝,丁艳用相机记录那精彩的一瞬间,杨上课英语展示课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刘校长时刻关心王有娇给她跳绳跟她
讲话让谢倩帮助她——
三、好老师与勤奋为伴。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相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指导这届学生写字,他们一到三年级的作业中倾注了我很多心血,孩子们也有很多的变化和进步。

我一直很后悔,为什么没有把他们的作业等资料好好保存。

我常常把“天道酬勤”当成座右铭,实际上心动不如行动。

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的牵手使然。

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让人心里不踏实。

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则需要套用梁启超激励女儿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四、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

教师职业,虽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

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

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没有浪费时间?”他要求学生把十问做成表格,按日完成。

他爱学生,他爱得深入,但更理智,不仅能满腔热情地去爱,而且能从爱出发,严格要求学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老师的收获是他想象不及的。

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说:“我承载了太多的爱。

”那是学生对他爱的回报。

我想,李老师是幸福的,他付出了比一般老师更多的爱,也收获了比付出多得多的爱。

作为老师,他很幸福。

我想,只要我们也愿意付出自己的真心,我们的教育生活也会异常幸福。

情在左,爱在右。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她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
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心灵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让孩子们的一句:“我幸运,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成为我们努力的终极目标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身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起初是想当做故事书来看的,然而,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我竟从一名读者逐渐变成那走入他的班级,仿佛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要说这么本为什么这么吸引我,我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干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我一直认为,最有资格评价一名教师好坏的只有他的学生。

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师的―― “是啊!我们尊敬李镇西老师,但决不只仅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

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质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气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小朋友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而敬重他。

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发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意。

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

正因为这样,我们将永远拥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拥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老师将不再是我们的“老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谓应该比“优秀教师”这样的称号来得
更让人觉得心暖吧!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他人关心、保护,就能学会用自身的爱心去关心保护他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身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保护的时候充沛体现自身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考虑”、“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考虑,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失望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

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送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局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时地被感动,不时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
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资/料来.源,于:gzu521学;习/网]gzu521.com生是倒霉的。

因为他们长期接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假如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身: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身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读完了《爱心与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意爬到网上浏览了尽可能见到的关于李镇西的帖子,李老师的博士导师是苏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

无疑李镇西是教授的理想学生,在《爱心与教育》里,他更象一个孜孜以求的学生,学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镜子,学生成绩了李镇西,李镇西也培养了形色不一,成绩不一,前途不一的学生。

成为李镇西的学生是幸运的,我能够感受到杨嵩苦求成为他的学生,黄金涛不悔成为他的朋友,万同内心里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和李镇西的人格魅力有关系,而这种魅力强烈影响了他的学生生长。

教授说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例文。

网络里有一篇火药味极浓的“镇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里,李镇西重新回到了讲台,回到了学生中。

听其言,观其行,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无法不升出由衷的赞叹和喝彩,李镇西太少,我们理当珍惜。

我是教体育的,无法体验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个双职工的艰辛,但是《爱心与教育》中真实的文字却在我掩卷之后不时冲撞我的灵魂。

班主任是和家长最密切的教职岗位,最能得到家长的殷殷嘱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罢了,但是李镇西关爱他的学生竟到了无意复加的程度,学生生日、困难、交友、病痛、困惑、犯错都成他切入学生心灵的最佳的契合唯其心灵沟通,学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种要命的感觉,真的让我们汗颜。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年前就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只粗
粗地过了一遍,让它在书柜沉默了很久。

最近,重拾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三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

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

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
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

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读完书后,我深感: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的评价。

读罢此书,我感觉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掩卷深思,李镇西老师演绎的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背后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撑,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

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李镇西,最重要的是学他“做有思想的教师”。

不能否认现在确实涌现出一批像李老师这样有思想的教师群体,但数量极少。

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重复着别人说过的话,复制着别人写过的教案,模仿着别人上过的课。

李老师说:“当教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说自己的话。

”这句简短的话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反思。

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多向名家和大师学习,多参加一些沙龙类的讨论,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

李老师曾感慨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
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李老师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对教育家思想的`汲取和积淀。

我们向教育家学习,不光要学习教育名家的理论和思想,还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总结的毅力。

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这份艰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份丰厚的回报。

反思我自己,与李镇西老师相比,真感到汗颜!大师的成长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往往都经历过“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彷徨,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的学习积淀过程。

与其天天盼机遇的垂青、幻想一鸣惊人,不如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和反思总结。

如果我们还想进步,如果我们还不甘沦落为可悲的“教书匠”,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吧
(三)对教育的反思除了“爱心”和“做有思想的教师”,书中还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

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

真的,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

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

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

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

”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

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
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假期里,在整理书籍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刚刚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一点兴趣都没有,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是后来这本书确实越读越有味道。

在不知不觉中,我被书中师生之间的真实情感深深的吸引了,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我为之感叹着,我想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震撼。

这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论文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

三年前我怀着对教育事业满腔赤诚而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才两年的工作经历要我在这谈教育感想实在感觉惭愧,但从这本书中看到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确实让我感到震撼。

我踏进教师这个行业最开始想的就是该如何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喜欢我,后来就想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力争使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在进步,最后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使我深深震撼了,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虽然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经深深融入到李镇西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他的教育追求。

我想做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老师,更应该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看到他和学生之间的通信,感觉那是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

因为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

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内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是什么呢?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