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五石之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五⽯之瓠》课⽂原⽂
惠⼦谓庄⼦⽈:“魏王贻我⼤瓠之种,我树之成⽽实五⽯。

以盛⽔浆,其坚不能⾃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所容。

⾮不呺然⼤也,吾为其⽆⽤⽽掊之。

”庄⼦⽈:“夫⼦固拙于⽤⼤矣。

宋⼈有善为不龟⼿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百⾦。

聚族⽽谋⽈:‘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今⼀朝⽽鬻技百⾦,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战,⼤败越⼈,裂地⽽封之。

能不龟⼿⼀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之异也。

今⼦有五⽯之瓠,何不虑以为⼤樽⽽浮于江湖,⽽忧其瓠落⽆所容?则夫⼦犹有蓬之⼼也夫!”
2.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五⽯之瓠》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法;鉴赏《庄⼦》借助寓⾔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中道家⽂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法。

教学⽅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主研读《五⽯之瓠》。

教学过程
⼀、引疑设问明庄⼦
1.作者介绍
庄⼦(约前369—前286),名周,字⼦休(⼀说⼦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

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

相传,庄周⾃幼聪明好学,⼀⽣率性,崇尚⾃然,⾮毁礼法,傲视王侯。

他⽣活贫困,以编草鞋为⽣,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不仕。

庄周的⽂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寓⾔和⽐喻,⽂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彩,给⼈超凡脱俗与崇⾼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些积极意义。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以及后学所著《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名⾔:
①吾⽣也有涯,⽽知也⽆涯。

以有涯随⽆涯,殆已!
②庖⼈虽不治庖,⼫祝不越樽俎⽽代之矣。

③⼈皆知有⽤之⽤,⽽莫知⽆⽤之⽤也。

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⑤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⑥孝⼦不谀其亲,忠⾂不谄其君,⾂、⼦之盛也。

⑦⽆为也,则⽤天下⽽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不⾜。

2.题⽬解说
本⽂节选⾃《庄⼦·逍遥游》。

“⽯”,计算容量的单位,⼗⽃为⼀⽯。

“五⽯”是指数量。

“瓠(hù)”是葫芦的⼀种。

“五⽯之瓠”指可容五⽯的⼤葫芦。

作者只是
借“五⽯之瓠”来说明道理。

3.⽂学常识
《庄⼦》⼜名《南华经》,与《⽼⼦》《周易》合称“三⽞”。

《庄⼦》共三⼗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般认为“内篇”的七篇⽂章是庄⼦所写,“外篇”⼗五篇⼀般认为是庄⼦的弟⼦们所写,或者说是庄⼦与他的弟⼦⼀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真实的思想。

“杂篇”⼗⼀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宗师》等。

4.写作背景
庄周⽣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变⾰、⼤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孟⼦所说的“争地以战,杀⼈盈野;争城以战,杀⼈盈城”(《孟⼦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

“王公⼤⼈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改变现状⼀展抱负,但他⼼有不⽢,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翱翔,在绝对的⾃由境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字正腔圆诵⽂本
1.⾃由诵读,每⼈读两遍。

3.正⾳。

3.美读全⽂:两个同学上讲台演读,⼀⼈读惠⼦,读出疑问、惋惜的语⽓,⼀⼈读庄⼦,读出解惑、肯定的语⽓。

三、字斟句酌解⽂意
1.同桌合作,互相释疑,解释全⽂,
2.点两名同学上台展⽰,其中⼀⼈朗读后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翻译。

3.问题:⽂章是怎样通过“⼤瓠”与“不龟⼿之药”之⽤的对话阐述“⽆⽤”和“有⽤”的观点的?
⾸先,惠⼦对庄⼦发起“⼤瓠⽆⽤⽽掊之”的诘问,庄⼦回以“不龟⼿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

然后,庄⼦告诉惠⼦怎样“巧⽤”这
个“五⽯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葫芦当作腰⾈系在⾝上,⽤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种⾃由⾃在的“逍遥游”境界。

由此可见,“⽆⽤”是“⼤瓠”的外在价值,⽽“有⽤是事物的内在价值,“⽆⽤”很可能有⼤⽤。

从“逍遥游”的⾓度来说,⼈应该注重内在的⽣命价值和⾃我价值,巧⽤“⽆⽤之⽤”来实现⾃我价值。

4.主题归纳
选⽂利⽤寓⾔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其效果⼤不⼀样。

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的价值,从⽽更好地利⽤它。

四、探骊得珠赏技法
本⽂的说理⽅法:寓⾔说理,情感鲜明。

①借⽤寓⾔说理。

作者善于运⽤富有形象性的寓⾔,把⾃⼰的思想隐含其中,⽽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

本⽂运⽤了“五⽯之瓠”和“不龟⼿之药”来证明⾃⼰的观点,深⼊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②鲜明的感情⾊彩。

⽂中庄⼦的态度⾮常鲜明。

如当惠⼦讲了“五⽯之瓠”的故事后,庄⼦说:“夫⼦固拙于⽤⼤矣。

”⼀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的说法。

⽽在⽂末庄⼦⼜说“则夫⼦犹有蓬之⼼也夫”,则直接批判惠⼦,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五、你⾔我语谈收获
问题:对惠⼦和庄⼦的⼤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这⾥蕴含着对“有⽤”和“⽆⽤”的认识的问题。

庄⼦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皆为可⽤,这是有⽤。

⽤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

当然,是⽆⽤,⽆⽤⽆害,也⽆困苦,就可以逍遥⾃在、绝对⾃由了。

因⽽⽆⽤是⼤⽤,这是庄⼦追求的理想境界。

⽽惠⼦则基于对现实的识,⾃然局限于⼀般的理解⽽有所困惑。

3.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五⽯之瓠》知识点
(⼀)通假字
1、宋⼈有善为不龟⼿之药者。

通“皲”,使⽪肤皲裂。

2、世世以并避織为事。

通“纩”,指棉絮.
(⼆)词类活⽤。

1、我树之成⽽实五⽯。

树,名作动,种植;实,使动,....实。

2、其坚不能⾃举也。

坚,形作名,硬度。

3、夫⼦固拙于⽤⼤矣。

⼤,形作名,⼤的东西。

4、能不龟⼿⼀也。

龟,使动,使……皲裂。

5、冬,与越⼈⽔战冬,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三)虚词的意义
1、以
以盛⽔浆介词,⽤来。

剖之以为瓢介词,把。

客得之,以说吴王介词,凭着。

2、为
吾为其⽆⽤⽽掊之。

介词,因为。

宋⼈有善为不龟⼿之药勐词,制作。

3、与
请与之动词,给。

与越⼈⽔战介词,和。

(四)难句翻译
(1)能不龟⼿⼀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避統,则所⽤之异也。

(这药物)能够防⽌⼿冻裂是⼀样的。

有的⼈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不能免除漂洗棉絮,就是使⽤它的⽅法不同.
(2)则夫⼦犹有蓬之⼼也夫!
那么先⽣还是有浅陋的、遭蒙蔽的见识啊!
(五)句式判断。

1、请买其⽅百⾦。

状语后置:请(以)百⾦买其⽅
2、能不龟⼿⼀也,或以封
省略句:能不龟⼿(是)⼀也,或以(之)封,⾮(瓠)不号然⼤也。

3、宋⼈有善为不龟⼿之药
定语后置:宋有善为不龟⼿之药之⼈。

(六)《五⽯之瓠》的寓⾔体现了庄⼦的什么观点?
⽂章⽤庄⼦和惠⼦的对话引出论题:如何对待“⼤葫芦”。

惠⼦认为⼤葫芦⼤⽽⽆⽤。

庄⼦不认同,于是就讲了“不龟⼿之药”的故事来回应这个问题。

惠⼦认为⼤葫芦“⼤⽽⽆⽤”,庄⼦以之⽐宋⼈,批评惠⼦认识固陋。

惠⼦和宋⼈都是受到⾃⼰眼光的限制,不能充分认识
事物的价值,这两个故事相通的道理是:转换看待事物的⾓度,才能充分认识到事物的价值。

不过,我们还需注意,吴王之客的眼光再⾼,也只是⽤它来带兵打仗,最后获得裂地封赏,并没有摆脱对事物的功利价值的依赖。

庄⼦“浮乎江湖”的想象,则超越功利价值的认识,显然和吴王之客是有⾼下境界之分的。

在《五⽯之瓠》这则寓⾔中,庄⼦运⽤的是“故事”中蕴含的⽅法论,通过如何处置“五⽯之瓠”,说明“⽆⽤之⽤”才是“⼤⽤”的哲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