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最后一课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4、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三、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学生是学习互动的主人。

教学内容:1、了解小说的背景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教学重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

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

(板书:小说)(3)本文作者是谁?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惩罚( )解释: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7《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7《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最后一课》7第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1. 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2.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教学重难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环境熟悉了文章的故事情节,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描写的作用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堂实录一、分析人物形象 ? 本文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1. 明确: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2.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从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3. 怎样的孩子?小弗郎士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要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这些(怕老师、幼稚、贪玩、不爱学习)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朦胧的爱国心)我们的一切(强烈的自尊心)铁匠对我的喊话我认为是在拿我开玩笑。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a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b、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c 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4. 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热爱祖国语言、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明确:师。

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5. 点?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刻画韩麦尔二、寻找关键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寻找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试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 再读课文,寻找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交流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明确:环境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环节
步骤
复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郝叟喧闹懊悔祈祷惨白磨损钥匙气氛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强:( ) ( ) ( )
称:( ) ( ) ( )
差:( ) ( ) ( )
3.文学常识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 ),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上学路上(开端) 小弗朗士
认真上课(发展)
宣布下课(高潮、结局 )韩麦尔先生
反思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个别同学可能会对于人物分析不够,教师可稍作点拨。
3.环境描写的作用指导明确。
泛,指导结合文本写作背景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做到言必有据。
作业
1.熟读课文,总结人物。
“研讨与练习”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都德
情节 : 人物:
4.倾听报告。明确答案,释疑,解难。
4.情感调动:引导学生体会爱国主义。
1.用笔在文中勾画相关内容并做批注点评。
2以“我从______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____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读后的感悟。
3、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存疑之处。
4.组间交流探究,展现合作成果。倾听并做好补充和笔记。

【学练优】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最后一课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学练优】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最后一课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7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2、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在检查的基础上,通过读课文,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在下一节课当中,我们将通过三个关键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读
活动五:
作业
缺点:不仅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1、找出描写韩麦尔老师和小弗朗士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第7课《最后一课》
执教人
主备人
上课时间
教案数










勉强(qiǎng)惩罚(chéng)颤抖(chàn)气氛(fēn)
祈祷(qí)难堪(kān)字帖(tiè)挟持(xié)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发表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zhā》,长篇小说《小东西》,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yào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的。
4、在《最后一课》的前后,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从心理到情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巨大的变化呢
5、老师播放音乐《大漠敦煌》
活动二:
拓展延伸
1、学生齐读:
“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爱自由是一种监狱花,只有在监狱里,才能感到自由的可贵。”
2、学生齐读:当顽皮的孩子都知道爱国的时候,打开监狱大门

小说写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教与学 新教案2016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最后一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教与学 新教案2016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最后一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7 最后一课
(4)__征__发____: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5)__祈__祷____: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的一种 仪式。 (6)__婉__转____:(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歌 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7 最后一课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4.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 通过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焰。
7 最后一课
③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 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 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 鸦雀无声地准备(líng)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 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得抽(yè)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 “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 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停课。”
[解析] 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及作者的感情来理解标题的含 义和作用。
[答案] 文章的标题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 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这个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的 内容,而且蕴含了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 示了中心思想。
7 最后一课
5.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 __喧__闹____(喧哗 喧闹 吵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得到。
第二单元 7 最后一课
7 最后一课
自主学习
文常信息 走近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他做过教师,1857年开 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磨坊书简》,描写法国南方的自然 风光和生活习俗。另外还有长篇小说《雅克》《努马·卢梅 斯当》《不朽者》,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其中包括 名篇《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剧本《阿莱城的姑娘》 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短篇小)
法国都德
情节 : 人物:
上学路上(开端)小弗朗士
认真上课(发展)
宣布下课(高潮、结局 )韩麦尔先生
反思
4.倾听报告。明 确答案,释疑,解难。
4.情感调动:引导学生体会爱国主义。
1.用笔在文中勾画相关内容并做批注点评。
2以“我从______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____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读后的感悟。
3、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存疑之处。
4.组间交流探究,展现合作成果。倾听 并做好补充和笔记。
5.提出除小组合作问题之外,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再次探究。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环节
步骤
复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郝叟喧闹懊悔祈祷惨白磨损钥匙气氛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并组词:
强:()()()
称:()() ()
差:()()()
3.文学常识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品味语言,谈谈你对关键语句的理 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五、品味文中的环境描写。小说哪些 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都有什么作
1.明确研习任务。
2.指导合作交流、巡视并适时释疑。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具体情感。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讨论问题,各组代表发言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
课题
最后一课2
课型
新授
课时
1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3
教法
讨论、交流、互动
教具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导

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组内代表回答问题,语言简洁
快速读课文,认真思考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回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学生朗读课文,品读有关段落,思考上述问题。
2、由科代表组织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疑难。
3、各组交换意见,解答疑难问题。ຫໍສະໝຸດ 4、老师筛选部分重点问题给予精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最终一课》执教人主备人上课时刻教案数学生预习内容重点字词牵强(qiǎng)赏罚(chéng)哆嗦(chàn)气氛(fēn)祈求(qí)尴尬(kān)字帖(tiè)挟制(xié)作家作品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宣布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zhā》,长篇小说《小东西》,闻名短篇小说集《月曜yào故事集》,便是以这次普法战役为布景创造的。

主要内容小说写了法国阿尔萨斯区域被德国普鲁士戎行占据今后,侵犯者逼迫当地校园改教德语的事情。

最终一课,是一个具有特别含义的典型环境,由于从此今后校园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言语,承受异国文明。

这是侵犯者在军事侵占今后进行的文明侵犯。

学习方针1、全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描绘人物的办法。

3、感触文中浓浓的爱国之情。

教育重难点及处理办法1、教育重难点:学习描绘人物的办法,感触人物心里的国际。

2、处理办法:朗诵;小组协作探求;特性展现。

课时2课时教育进程榜首课时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前学生倾听音乐《大漠敦煌》感触消播映音乐《大漠敦煌》和图序曲沉、伤感、悲凉的音乐。

片活动一:导入1、学生点评答复自己喜爱的言语。

2、开始知道为什么咱们喜爱汉语,由于那是咱们民族的自己的言语,是咱们的母语,咱们感到亲热。

1、传闻同学们见多识广,咱们一同看一看这是哪个国家的言语?哪一位同学知道它们的意思?其实,这三个国家的言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咱们爱祖国!2、假设有一天咱们不能学汉语了,你会有怎样的心境?但140年前,在一个憨厚的法国小镇,一个看似一般的讲堂里,一位悲凉的爱国者,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却用他们共同的办法向自己祖国的言语离别。

这便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最终一课》,作者都德。

(板书课题《最终一课》,作者:都德)活动二:学生介绍作家、著作和读出多媒体展教师依据预设的内容进行辅查看预习状况现出来的字的读音。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7 最后一课都德教学目标:1、查阅工具书,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最后一课与平学上课的不同点的分析比较。

2、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

教学难点:对比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看到《最后一课》这个题目,会想到些什么?本文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过程个人体会教后反思一、研读课文仔细读课文,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教师出示思考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找出相关语句,分析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另行设计几个问题,待学生回答后再小结: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的穿戴有何特别?其用意是什么?2.韩麦尔先生讲了哪些话?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哪几点?这些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3.品析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动作、语言和表情。

学生相互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评点,然后积极发言,想到交流,明确:1.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他穿上这套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的讲话大致可概括为三点:①宣布“最后一课”,希望孩子们用心学习;②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③赞美法国语言。

这些话鲜明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1)表情:“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2)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3)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4.小结:作者从外貌(穿戴)、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细致地刻画韩麦尔先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感情。

二、质疑探究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教师可准备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1.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小弗郎士这一形象在文中除了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组织的?教师宜作出提示:第1题可从比喻的修辞角度去分析,第2题可从叙述线索与视角方面去体会,第3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7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什么时候为祖国感到自豪或忧心,欢呼雀跃或热泪盈眶?奥运会成功举办,奥运选手夺冠,08年雪灾,5·12地震……二、写作背景及作者、作品介绍1.故事背景1870-1871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

结果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迫使法国割地赔款。

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作者、作品介绍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三、检查预习1.解决字词。

2.复述课文。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最后一次学习本国母语的机会,最后一天的教书生涯。

2.“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3.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心理活动。

4.据此,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开端)第一部分:上学之前(1—6)(发展)第二部分:上课之前(7—10)第三部分:上课经过(11—23)(高潮、结局)第四部分:宣布下课(24—29)五、讨论、理解1.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气氛、学生、老师)2.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3.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4、培养学生在讨论、寻找、合作中的概括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1、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知识自由发言,教师作归纳总结)。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熟悉小说背景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普法战争的资料?请在全班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

)教师提示:《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说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被打败了,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

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最后一课:气氛:“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请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线索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心理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情节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心理肖像、动作、语言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拓展阅读:(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可用可不用)(1)导入: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

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

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

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写作手法烘托烘托(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有条件要完成)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