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四 13.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四
百家争鸣
(45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
A.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
B.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
C.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
D.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解析】选C。材料反映孔子的主张“克己复礼”,联系史实可知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恢复周礼,以实现社会有序发展。A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不是孔子主张的根本意图,故A错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名义上仍是周王室统治时期,因而不存在恢复周王室统治一说,故B错误;C符合题意;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利益,因而不可能主张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故D错误。
【拓展延伸】仁和仁政、礼和礼治
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仁政”是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并减轻赋税,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礼和礼治:“礼”是周礼,是为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行为方式,是修身手段。“礼治”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礼治就是人治。
2.(2018·昆明模拟)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68410209(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解析】选C。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正确。
3.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管仲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表明他( )
A.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B.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
C.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
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解析】选D。根据材料“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以看出其关注民生,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故D正确。【加固训练】
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解析】选B。根据材料,各家分别强调“仁”“同”“心定”“令”,主张不同,故A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各家纷纷阐述如何定“天下”,天下一统成为各家的共识,故B正确;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主张,故C错误;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看法,道家、法家不能体现民本,故D 错误。
4.(2018·成都质检)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 )
68410210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
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
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
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
【解析】选B。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实现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霸主地位而非全国统一,故A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间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故B正确;引发战争不断的是各国间
实力对比的消长以及诉求的变化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C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属于完全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错误。
5.(2018·长春模拟)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
【解析】选C。无论是孔子对“仁”的追求,还是苏格拉底对“思想力”的追求,都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与执着,具有理性的成分,故C正确。
6.“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上述答复体现了 ( )
68410211
A.中国汉字词性的多变性
B.儒家学派克己复礼思想
C.答者对贤明政治的推崇
D.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形势
【解析】选C。这是《孟子》中的一段论述。材料重在强调统治者要行仁、义,C 符合。A明显错误。B错误,从诛杀独夫可知,该答复并没有强调克己复礼。材料中的孟子用“诛一夫纣”来说理,并不是意在反映当时的现实,D不能体现。
7.(2018·河南名校联考)《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反映出孔子( )
A.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B.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
C.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
D.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
【解析】选D。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并没有体现对统治者的要求,故A错误;材料是对其学生的批评,没有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故B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冉求的行为是孔子教育缺陷导致的,故C错误;材料中孔子反对他的学生冉求帮助富人搜刮民众财富,说明其关心民众疾苦,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故D正确。
【加固训练】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
A.借助政治权威强化伦理秩序
B.依赖人性建立家国社会秩序
C.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主张推己及人实现社会和谐
【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用伦理道德来维系国家的统治,故B正确;先秦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还不能说是政治思想体系,故A、C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而是针对统治者的统治,故D排除。
8.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这表明孟子( )
A.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
B.主张良知良能是人的本性
C.以儒家伦理道德纲常约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