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_耿亮之
王安石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生而有异材,少好读书,不乐为章句之学。
既长,益研精经术,至议论时政,必先考诸经。
与其父兄游,皆以经术相切磋。
元丰二年,诏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
安石言:“陛下以经术即位,宜以经术立国。
”上悦,乃命为崇政殿说书,进太子舍人。
安石居相位,锐意改革,务去积弊。
始以言事被黜,后以母丧去位。
复出,进为参知政事。
是时,天下承平日久,风俗奢侈,财用不足。
安石乃建议行新法,以富国强兵。
新法之行,天下骚然,议论纷纷。
然安石不顾,力行不已。
卒以新法败,退居江宁,杜门谢客。
元祐元年,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
安石闻之,叹曰:“吾日夜思虑,所行新法,今皆废矣。
吾虽死,后必有知我者。
”遂不复出。
元祐四年,卒于江宁。
翻译: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他天生异禀,年少时便喜欢读书,不喜欢做那种只注重文字形式的学问。
长大后,更加深入研究经典,讨论时政问题时,必定先从经典中寻找依据。
他与父亲、兄弟交往,都以研究经术相互切磋。
元丰二年,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
王安石进言:“陛下以经术登基,应该以经术来立国。
”皇帝很高兴,于是任命他为崇政殿说书,后晋升为太子舍人。
王安石担任相位后,决心改革,致力于去除积弊。
最初因上书言事被贬谪,后来因母亲去世而离职。
复出后,晋升为参知政事。
当时,天下长期太平,风俗奢侈,财政困难。
王安石于是提出实行新法,以富国强兵。
新法的实施,使得天下动荡不安,议论纷纷。
然而王安石不顾一切,坚持推行。
最终因新法失败,被贬退居江宁,闭门谢客。
元祐元年,司马光担任宰相,全部废除新法。
王安石得知此事后,叹息道:“我日夜思考,所实行的这些新法,现在都被废除了。
我虽然死了,以后一定有人了解我。
”于是不再复出。
元祐四年,王安石在江宁去世。
曾巩《凝香斋》赏析
曾巩《凝香斋》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曾巩《凝香斋》赏析曾巩《凝香斋》赏析《凝香斋》是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一篇诗作。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word文档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B.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A.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D.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7、翻译下列句子。
(10分)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为不在也。
(5分)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分)答案:4.A5.A6. C7、翻译下列句子。
_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_二_目录_易学史研究专辑_
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总第八十七期)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二)目录(易学史研究专辑)【先秦易学史】春秋《易》文本,吴前衡论《左传》与易学,潘雨廷【西汉易学史】汉代易学概况(谈易之三),戴君仁汉易里的几个重要名目(谈易之四),戴君仁汉易里的几个重要名目———卦变(谈易之五),戴君仁汉易里的其他名目(谈易之六),戴君仁韩婴《易》学探微,李学勤孟氏易传授考,沈瓞民施、孟、梁丘《易》学考,刘大钧孟喜易学略论,傅荣贤西汉孟喜改列卦序中的哲学思想,高怀民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李尚信孟京易学的来源,梁韦弦《汉书・魏相传》与西汉易学,连劭名汉魏费氏易学考,沈瓞民《焦氏易林》作者考辨———兼与黎子耀先生商榷,陈良运焦延寿易学渊源考,连镇标《易林》神仙思想考,连镇标《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陈良运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余敦康京房《易》与《焦氏易林》,陈良运论《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的文化内涵,萧汉明京氏易学中的阴阳对待与流行———兼论京易纳甲、建候、积算的建构原则,张文智谈京房解《易》的一段佚文,唐子恒京房象数易学探微,周立升《周易乾凿度》的哲学思想,钟肇鹏考古发现与《易纬》,连劭名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兼论帛书周易与汉易的关系,李学勤《易纬・乾凿度》残篇文解析———西汉形上思想的成就,高怀民《易纬・乾凿度》的哲学思考,张健捷“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萧洪恩《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刘彬《易纬》宇宙观与汉代儒道合流趋向,林忠军《太玄》创作年代考,束景南论《太玄》的哲学体系,韩敬扬雄《太玄》中的宇宙形成论,郑万耕《太玄》与《周易》之比较研究———兼论扬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韩敬《玄首都序》、《玄测都序》注———《太玄注》摘登,韩敬《太玄》“罔直蒙酋冥”的易学史意义,郑万耕杨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李英华论《太玄》对《周易》的模仿与改造,刘保贞读玄释中———试论《太玄》所本的宇宙说,问永宁从《太玄》看扬雄的人性论思想,问永宁《太玄》的宇宙结构论探析,问永宁刘向、刘歆父子的易说,郑万耕【东汉易学史】《白虎通义》与易学,张涛周易马氏传辑证・系辞上,沈瓞民周易马氏传辑证・系传下,沈瓞民周易马氏传辑证・说卦传,沈瓞民《周易参同契》的哲学基础,乌恩溥《周易参同契》作者考,方春阳《〈周易参同契〉外丹著作考》商榷,杨效雷《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学,周立升论《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术,郭东升论魏氏月体纳甲说及其对虞氏易学的影响,刘玉建试论《周易参同契》以“易”为核心的发展变化观,陈进国《周易参同契》的丹道易学,周立升荀爽易学通论,周立升《九家易》考辨,林忠军荀爽易学乾升坤降说的宇宙关怀与人文关切,王新春郑氏易礼(谈易之七),戴君仁郑玄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郑玄爻辰说述评,刘玉建郑氏易义,丁四新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林忠军试论郑玄易数哲学,林忠军郑玄易与两汉易学思潮,林忠军虞翻著作考释,刘大钧虞翻卦变说探微,林忠军虞氏易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卦气说”与“月体纳甲说”,王新春论虞翻易学批评,刘玉建论虞翻别卦逸象,刘玉建融旧铸新的诠释与研究———王新春《周易虞氏学》序言,刘大钧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王新春虞翻易学与《周易参同契》,萧汉明也论虞氏易学的卦变说,王新春虞翻易学解释学原则:震巽特变与权变,刘玉建宋衷易学考论,周立升仲长统的思想与易学,张涛陆绩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魏晋南北朝易学史】论汉魏《易》学之嬗变,林忠军王肃易学刍议,乐胜奎王弼注易用老考,郑慕雍王弼大衍义略释,汤用彤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钱穆王辅嗣的易注(谈易之八),戴君仁王弼易学之史迹,牟宗三王弼玄理之易学,牟宗三王弼注易老的观念造;(上),[韩]金忠烈王弼注易老的观念造;(下),[韩]金忠烈王弼易学研究,简博贤王弼易述评,徐芹庭王弼易所显现的老庄思想,吴玉莲论王弼《周易略例》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余敦康“执一统众”与王弼易学革命,王晓毅王弼“太极”说片论,王晓毅论王弼的“无咎”说,李世英王弼的崇本息末观与玄理化的易学倾向,高晨阳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对象数的重新定位及其对治《易》路数的新体认,王新春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杜保瑞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驳“王弼以老解易论”,田永胜管辂《易》学所反映魏晋象数《易》的转变,蔡振丰蜀才及其易学要义,简博贤蜀才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郭璞易学渊源考,连镇标郭璞易学思想考,连镇标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许建良干宝易学研究,林忠军虚浮世界的清流———《周易干氏注》述评,叶友琛干宝的《周易》古史观,朱渊清梁褚仲都及其《周易讲疏》,黄庆萱萧衍及其周易大义稿,黄庆萱【隋唐易学史】魏晋至唐初易学演变与发展的特征,刘玉建侯果易学研究,刘玉建崔憬与侯果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李国梁跋宋监本周易正义———兼论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乔衍Ρ孔颖达周易正义及其“观我生”论,龚鹏程《周易正义》中孔颖达的思想,(日)高桥进孔颖达易学思想研究,宋开素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刘玉平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几个理论观点,姜广辉【北宋易学史】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舒大刚试论宋明易学的太极动静观,郑万耕宋代君臣讲易考,金生杨范仲淹的《易》论,姚瀛艇李保林“庆历易学”发微,杨亚利胡瑗易学管窥,郑万耕评宋人陆秉对《周易》“大衍之数”的解说,郭鸿林欧阳修的《易学》,[日]户田丰三郎简论欧阳修的《易》说及其史学观,林怡评欧阳修《易童子问》,[台]程石泉《易数钩隐图》作者等问题辨,郭U 邵雍先天学新释,谢扶雅记邵雍皇极经世的天声地音,陆志韦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李申论邵雍与《皇极经世》的思想结构,潘雨廷邵雍先天图卦序来自李挺之卦变说,郭U 论邵雍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余敦康邵雍先天之学的宇宙图式,余敦康邵雍易学思维的特征,金弼洙邵雍易数哲学探微,[韩]赵源一邵雍先天易“天地自然之数”一解———对冯友兰先生《邵雍的“先天学”》的两点补充,韩敬《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王利民也谈“无极”而“太极”,卢鸣皋“无极”与“无限”(书信),张铁君卢鸣皋无极而太极———周濂溪对道的形式陈述,张德麟周濂溪太极图说问题平议,林政华周濂溪之太极图说,戴景贤周敦颐“无极”“太极”辩,段景莲“无极”辨与属性范畴实体化,张军夫太极图渊源考辨,李申周敦颐《太极图》渊源辨,卢国龙周敦颐《太极图》考,张其成我与周氏太极图研究,李申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兼与任俊华等先生商榷,林忠军《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曹树明田智忠《周氏太极图》原图考,郭U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易》象数及西方有关学说,张祥龙司马光的《温公易说》,余敦康张载《易》学研究,徐志锐略论《周易》对张载哲学的影响,施炎平横渠易学的天人观,郑万耕论张载之学是易学———与龚杰先生商榷,王利民宋儒张载“以易为宗”思想探析,孙剑秋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王安石《易象论解》与《序卦传》,杨倩描论易学“涪陵学派”的形成、特点与深远影响,李良品程颢易学与其哲学及气象,耿亮之伊川易传———谈易之十一,戴君仁伊川易学之基本思想,胡自逢伊川论卦才,胡自逢伊川论易卦二体之际会,胡自逢程子易学源流述略,胡自逢《周易程氏传》思想研究,金春峰《二程集》中《易序》作者考辨,庞万里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伊川易学的形成及发展,余敦康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程氏易学的为政之道,刘燕芸王弼易与伊川易之比较———关于《周易》的体例与原则,杨东试论程颐对今本《周易》古经分篇的义理阐释,陈京伟程伊川与马王堆之间———天理、象数与汉宋易学的视角,邢文苏轼易学与其人格,耿亮之苏轼《东坡易传》特色小议,舒大刚【南宋易学史】朱震易学纳甲观初探,唐琳李纲《易》说研究———兼涉其《易》与《华严》合辙论,林义正张浚的易学思想及其影响,蔡方鹿略论“参证史事”的杨万里易学,傅荣贤《易序》作者略考,程林周易本义考,白寿彝朱陆辩太极图说之经过及评议,戴君仁朱熹与李 的易学思想比较研究,张立文《周易本义》提要,潘雨廷由朱熹易说检讨其思想之特质、影响与局限,刘述先朱熹《易》学研究,徐志锐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林丽真《上下经卦变歌》评述,乌恩溥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朱熹河图洛书说的演变,温海明从“理一分殊”观朱熹易学与环保哲学,曾春海论程朱易学异同———两贤如何理解《周易》其书,[韩]徐大源朱熹对宋代易学的发展———兼论朱熹、程颐易学思想之异同,蔡方鹿朱熹易学简论,郑万耕朱熹对邵雍先天象数学的继承和发展,李秋丽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象数之学述评,余敦康论《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之相合,王风程、朱解《易》比较,吕绍纲程、朱《周易》观之分析与比较,[韩]金周昌朱熹《周易本义》音韵资料研究,金周生论吕东莱《易说》中的哲学思想,潘富恩陈天林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傅荣贤易简功夫终久大———《周易》与陆九渊的心学,石明庆马斗成《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郭U张行成先天数学初探———再论中国数学派,张其成杨简易学略论,傅荣贤叶适对《易传》的理解态度,高柏园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金生杨李杞《用易详解》的易学特点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丁易东象数易学,林忠军俞琰卦变说辨析,郭U正传别传二重化———俞琰《易》说浅析,詹石窗【元代易学史】元代之易学,徐芹庭宋易在元代的发展,梁韦弦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略析吴澄的易学象数思想,章伟文吴澄理学视野下的易学天人之学,王新春保巴及其易著中的哲学思想,陈少彤【明代易学史】王阳明易学略论,温海明《周易》与阳明心学,范立舟试论王龙溪的易学哲学,杨月清从孔子易知简能观来知德易卦图,但衡今来知德的易说及其自然哲学,陈德述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张克伟重刊古周易订诂———嵩园读书记之四,黄仲琴方以智与《周易图象几表》,蒋国保方以智易学思想散论,蒋国保方以智象数易学平议,罗炽【清代易学史】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之《易》说,杨宏声评孙奇逢“乾坤生生不息”的太极观,李之鉴评孙奇逢“变通趋时”的易学思想,李之鉴黄宗羲《象数论》与清初官方易学的变化,司徒琳张尔岐易学中的经世思想,汪学群王船山的易学,梁亦桥王船山的易学(上),罗光王船山的易学(续),罗光阐船山易学之宇宙论,曾春海《周易内传》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唐明邦王夫之辩证法思想的“细胞”———阴阳对立统一,赖永海船山易学之研究纲领,曾春海试论王船山的易学体系,萧汉明王夫之论卦象、卦德与卦序,萧汉明王夫之《易》学成就的深刻总结———评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张善文王夫之易哲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金珍根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读船山先生《周易大象解》,梁韦弦简论王船山晚年的易学哲学———《张子正蒙注》到《周易内传》,林亨锡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人性论,汪学群《周易》与中国天人之学的模式———以船山易学为中心,陈赟《易图明辨》与儒道之辨,郑吉雄李光地与《易》学,詹石窗读《周易折中》,刘大钧清江慎修《河洛精蕴・后天为杂卦之根说》读后,涂士彬惠栋治《易》的特色与贡献,孙剑秋惠栋易学著述考,漆永祥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陈水云论焦循《易》学的“相错”、“比例”与数理,陈居渊焦循《雕菰楼易学》述评,赖贵三实证与实测———从方法论角度看焦循的易学研究,陈居渊焦循的易学诠释学,李兰芝论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学观,陈居渊焦循易学方法论的哲学意义,陈居渊论焦循易学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陈居渊江都焦循手批《周易兼义》释文(一),赖贵三焦循《孟子正义》易学思想析论,赖贵三论焦循对“卦变”说之批评及其《易》学建构,[马]庾潍诚魏源易学初探,廖名春康有为和20世纪中国易学的现代转化,施炎平【近现代易学史】民国以来象数与义理派之易学,徐芹庭20世纪《周易》古史研究,陈桐生20世纪初《周易》经传分离说的形成,郑吉雄杭辛斋《周易》象数思想评价———兼述杭氏象数理论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李树菁尚秉和易学思想初探,刘光本本易理以诂易辞 由易辞以准易象———试论尚氏易学的特色及其对易学史的贡献,赵杰《周易古史观》驳议,刘长允马一浮易论,耿成鹏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颜炳罡熊十力的新易学思想———读《乾坤衍》,郁有学根柢《大易》出《新论》———《周易》与熊十力《新唯识论》,方用天人体用贞一不二———新唯识论与周易哲学之比较,黄玉顺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韩]郑炳硕易理诠释与哲学创造:以熊十力为例,高瑞泉成就与不足———浅议郭沫若的《周易》研究,魏晓丽冯友兰易学思想初探,彭卫国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范宁《周易讲座》序,金景芳象数易学义理新诠———牟宗三先生的易学,邓立光论牟宗三哲学中的易学研究,王兴国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上)———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郭齐勇黄寿祺《周易尚氏学札记》评述,黄高宪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张涛冯契对《周易》辨证逻辑思想的研究,丁祯彦《周易表解》自序,潘雨廷一部创造性的学术专著———宋祚胤《周易译注与考辩》评介,游唤民《周易》研究的新成果、新特点、新趋势———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摘要,张武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综述,颜文近十年来海峡两岸易学研究的比较,黄沛荣《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沛荣试论现代易学的特点及意义,林忠军【其他】《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概谈,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续),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三),王绍曾易学文献原论(一),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二),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三),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四),周玉山《南塘易说》与《周易辑闻》,王煦华说《易本》,于亦时《四库提要》易类订疑,杜泽逊广东之易学,饶宗颐韩国易学思想之特质及其文化的影响,[韩]柳承国退溪易学初论,吕绍纲再论退溪易学,吕绍纲金一夫与《正易》,[美]李钟勇等著梦海译《易经》英译版前言,[瑞士]G/G/荣格(楼格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A. 嫉恶如仇B. 左右逢源C. 春风化雨D. 客观理性【答案】(1)年轻;比得上(2)王安石为人怎样?(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4)D【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
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
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王安石荆公新学是北宋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他与以关学、洛学为主的理学在天道、人性、礼乐以及社会政治领域的很多看法相反又相成,他们的论争共同促进了儒学的演变。
由于王安石在政界的巨大影响,“王氏学独行于世者六十年”,王安石新学曾一度在学界居于主导地位。
王安石治学涉及儒学内圣外王两个方面。
他把儒家的礼乐论与传统的天道性命之说联系在一起,在宋代儒学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值得深入探讨。
一王安石一生学问渊博,他曾自称“某自诸子百家之书,及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答曾子固书》)苏轼在政治上与王安石不和,但在王安石去世后也曾称他“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糍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王安石赠太傅》,《苏轼文集》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第1077页)。
王安石的思想学问在北宋学界是得到普遍承认的。
王安石思想宏大,但他的思想的主旨,我们可以通过《九变而赏罚可言》一文来把握:万物待是而后存者,天也。
莫不由是而之焉者,道也。
道之在我者,德也。
以德爱者,仁也。
爱而宜者,义也。
仁有先后,义有上不,谓之分。
先不擅后,下不侵上,谓之守。
形者,物此者也。
名者,命此者也。
所谓物此者,何也?贵贱亲疏,所以表饰之其物不同者是也。
所谓命此者,何也?贵贱亲疏,所以称号之其命不同者是也。
物此者,贵贱各有容矣,命此者,亲疏各有号矣,因亲疏贵贱任之以其所宜为,此之谓因任。
因任之以其所宜为矣,放而不察乎,则又将大弛,必原其情,必省其事,此之谓原省。
原省明而后可以辨是非,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
(《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七)这其实是对《庄子·天道》篇中“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也,九变而赏罚可言”一段话的疏解与发挥。
《天道》篇是《庄子》外篇中争议较多的一篇,此篇黄老思想倾向非常明显,尤其这一段讲论“大道之序”,就是在道的前提之下,把道、儒、名、法各家排列起来,主张积极用世,为帝王服务。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王安石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王安石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
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
朝廷每欲傅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
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就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
遂知制语,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
神宗在藩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
”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
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
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择术为先。
”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
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
肤自视妙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肤,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磋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B.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C.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D.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之称,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也是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试。
龚原 耿南仲 周易新讲义 名实考略
工部侍郎龚原撰。原字深之,括苍人,学 者多师之。一十五卷后乃杂义,有 释 卦、释 彖、释象、辨重卦、辨上下位、辨上下系、辨古 今篇。按二家“解义”而晁氏为之“注”,且卷 数多于《书目》,岂蜀本以注行邪? ② 所谓“二家”就是前揭《郡斋读书志》所著录 的龚原、耿南仲二家《易》注。冯椅推测或许是二 家《解义》蜀刻本称注以行,且卷数较《解义》本为 多。《佚存丛书》本《周易新讲义》天瀑山人跋疑 晁氏《读书 志 》所 谓“二 十 卷 ”衍“二 ”字,也 就 是 说,他认为与王安石《易解》并行的龚原解《易》之 作是《易传》( 讲义) ,而非《续解义》。我们不赞 同其说,倾 向 于 认 为 冯 椅 说 近 是。③ 龚 原《续 解 义》十七卷早出,初与王氏《易解》并行于学舍,后 来又有学舍 讲 义 《( 新) 讲 义》( 或 称《易 传》) 十 卷,二者内容多寡不同,或者犹如全本和节本的关 系,书题和卷数亦异,这样就造成了传刻版本的不 同。如《授经图( 义例) 》卷四著录龚原《易传》十 卷、《易续解义》十七卷、《周易讲义》十卷,可知宋 明传本兼有十七卷和十卷两种类型,十卷本又兼 有《易传》和《讲义》二名。 而提到龚原《周易新讲义》和《续解易义》就 不能不提到 耿 南 仲。 《四 库 全 书 · 经 部 · 易 类 》 收录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六卷,与龚原书同名异 实。《四库 采 进 书 目 · 两 淮 商 人 马 裕 家 呈 送 书 目》著录《周易新讲义》六卷,两本,写本,四库本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
窃认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频频不宜鲁莽,故今具道因此,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因此赐教者,认为侵官、惹祸、征利、拒谏,致使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授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惹祸;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这样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医生多以不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卖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医生而已。
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尔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如曰今天当全部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见,不任区区神往之至。
138.以下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宏亮)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为耻)C.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即使)D.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施人恩泽)13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同样的一组是()A.盘庚之迁 / 不任区区神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尔后动.在位久 / 以膏泽斯民C.如君实责我以..D.不恤国事 / 今天当全部不事事..140.以下课文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为了加强批判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定复句,措辞委宛而果断。
B.文段剖析反对派对新法恼恨、诋毁的原由,并表示对士医生不恤国事、苟且偷生、墨守成规等守旧思想的不满。
C.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果断态度。
D.“无由会见,不任区区神往之至”表示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可以与司马光会面的抱歉。
2024一模古文二学生挖空版
2024一模古文二(宝山)《罗溪志》序(清)钱大昕①吾嘉定之东乡,地名罗店,盖创于元明之间,雍正初析.()置宝山县,因改属.()焉.()。
吴越之间市集之大者()谓之镇。
自析县而后,户口..()于学,..()滋繁,士夫益底厉往往掇.()取科名,遂为.()宝山巨.()镇。
②范君翊王①先世卜.()居于此,自副使诚夫公治行..()显于川蜀,而伯翼公丁.()明季.(),以.()布衣捐躯殉.()国。
子姓多才,踵.()德趾.()美,不陨厥问②,翊王更孜孜..()汲.()古朱墨不去.()手,著书若干种,《罗溪志》其一也。
诗有之:维桑与梓,必恭敬之。
太公云:爱丈人者,及屋上乌。
翊王之为.()斯志.()也,水渠,先人之经涉(特殊句式:);祠庙,先人所修葺;乡先哲,又皆先人所盍簪③。
而数晨夕者也,握管..()而纪.()之,其亦油然..(孝)之心乎!..()生孝弟③余薄宦..()垂.()卅.()年,足迹半天下,比.()息影..()里门..()道.()邑中故..(),乐与诸.()同好事(),披览..()旧志,以邑人记一邑之事,尚多舛.()伪,盖事非目.()见耳.()闻,虽.()咫尺之近,犹难以征信..(),使.()乡得一人焉.()如翊王者,起而修之,邱里之言合异以为同,其必为.()道地图与方志者之所取矣。
④夫罗店以姓得名④,练祁之水自西来,贯市而东,土人或称为罗溪,雪航赵氏尝讥之,然自明以来,其承用也非一日矣,今仍.()之云。
【注释】①范君翊王:即《罗溪志》作者范朝佐,下文诚夫公(范纯)、伯翼公(范国祯)皆是其先辈。
②不陨厥问:不失礼节。
③盍簪:朋友。
④以姓得名:元至元年间商人罗升在这里开店经商而得名。
21.根据文本信息,下列推断《罗溪志》一书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记载作者先人事迹的传记。
B.记载罗溪之水的地理专著。
C.记载罗店历史文化的史书。
D.记载宝山历史文化的县志。
22.分析第②段引用诗经、太公之言的作用。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
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总第三十四期)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北宋庆历至熙宁的四十年间,濂新关洛蜀朔六学并世而出,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司马光、程 、苏东坡、程颐八大易学家各自成说,确为先秦百家争鸣后的文化胜景,堪称中国易学史上的宏丽奇观。
六学互有歧异而同属儒家,八家共宗大易而各具特色。
其中新学居宋代官学地位时间最长,洛学攻新学甚力,而程颐于王安石易学亦资取最多。
欲明新学之实,欲见宋学之全,都不能不知作为新学理论基础和主导线索的王安石易学。
一、王安石易著易论略考研《易》论《易》,非自庆历始。
八大易学家之前,范仲淹、孙复、欧阳修、苏洵、刘牧、李泰伯皆有解易释易之作,胡瑗更有《周易口义》一书。
重《易》说《易》,亦非士林所专擅,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几形成易学热潮。
宋太宗对易学家陈抟甚为尊崇,赐号希夷先生。
宋仁宗请杨元素到宫中为其讲解《周易》,下诏褒奖吴秘所献刘牧易书,还亲自向贾魏公“问《易》之乾卦”。
(《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0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曾巩父亲名易占,字不疑;还有程颐治平四年于成都,一造桶者向其谈《未济》卦三阳失位等等,皆可见当时易学盛况之一斑。
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和学术语境之中,也是在魏晋道家大昌,隋唐佛学特盛而儒家衰辱的情况之下,一大批士大夫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于先秦儒家的最高哲学典籍《周易》,而王安石则是这一批士大夫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在少年时就认为“圣人之户庭可策而入”,并主张通经明道和去除异学以明吾道的王安石,用十四年的时间,将其所得之书“闭门而读之,不知忧乐之存乎己也,穿贯上下,浸淫其中,小之为无间,大之为无崖岸,要将一穷之而已矣。
”(第43页)十余年读书致思的结果,一是“书、序、原、说若干篇”,(第62页)再就是整整二十卷的易学专著《易义》。
《易义》成书之后,很快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徐绛曾于千里之外给王安石写信探讨易学问题,史讽则登门拜访,请王安石为自己的《易通》作序。
试析苏轼商业思想
试析苏轼商业思想苏轼商业思想反映了苏轼对宋朝当时改革的态度,主要集中于《东坡易传》和各种政论文章以及诗词之中。
苏轼特别注重发展生产,认为这是商业的前提,由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商品资本的流通,为了更好流通务必进行市场建设。
可以说,苏轼商业思想的本质就是经世济民理念的自然延伸,其目的在于稳健渐进地促进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藏富于民最终富国。
关键词:苏轼商业思想东坡易传苏轼的立身处世受到我国《周易》的影响,这在学术界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学者认为:“东坡人格的文化底蕴正是《东坡易传》中的易学思想和哲学智慧”(耿亮之,1996)。
但是,对苏轼商业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鉴于此,本文拟探讨苏轼及《东坡易传》里面的商业思想。
苏轼与《东坡易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古代一颗文坛巨星。
苏轼三大学术著作之一的《东坡易传》的完成历经艰辛,据清纪昀编著《四库全书〈东坡易传〉提要》时,引用苏籀《栾城遗言》的话:“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于轼”。
可以说,《东坡易传》是苏氏三父子长期坚持的集体智慧作品,苏轼在父亲、兄弟解易基础上创作整理而成,对完成作品的贡献最大。
王水照也认为《东坡易传》虽是三人合撰,但苏轼贡献最大,苏洵、苏辙之说只供参考而已,所以“《易传》可视为苏轼的个人著作,是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述”。
从时间来看,《东坡易传》大致完成苏轼贬琼期间,苏轼在晚年获准北归写给李之仪的信里说:“所喜者,在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苏轼著,龙吟译评:东坡易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类似的话他在北归路上写给苏伯固的信里也有:“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苏轼文集•答苏伯固四首其三,中华书局,1986)。
苏轼商业思想的内容苏轼商业思想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苏轼的思想汇集儒释道诸家精华,尤以儒家为最,其商业思想也主要源于儒家义利观。
沈括《王安石破常规》原文和译文
沈括《王安石破常规》原文和译文1、沈括《王安石破常规》原文和译文沈括《王安石破常规》原文和译文梦溪笔谈王安石破常规原文嘉佑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王俊民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为何人。
及御试,王荆公时为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二人为详定官。
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地,复弥之,以送复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官所定等,以对复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当从初考,或从复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
是时王荆公以初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者,于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杨乐道守法以为不可。
议论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封弥官,闻之,谓同舍曰:“二公何用力争,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为状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
”即而二人各以己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
及发封,乃王俊民也。
详定官得别立等,自此始,遂为定制。
译文嘉佑年间,礼部上报进士名额完后,皇上还没有举行殿试,京城里就谣传王俊民是状元,不知道谣言从哪儿传出来的,人们也不知道王俊民是什么样的人。
到殿试时,王安石当时担任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两人任详定官。
过去的制度规定,殿试举人,设立初考官,先确定等级,再密封好,把他送给审查考官,再定一次等级,才交付详定官,打开初考官所定的等级,用来对照审查考官的等级,如果相同就可以,不同就要审核那进呈的文章,确定按照初考还是审查的等级为准,也就是不能另外确定等级。
那时王安石认为初考官、审查考官所定的第一人都不恰当,就在同等级中另外选了1人为状元,杨乐道遵守规章,认为不能这样。
两人商议又作不出决定,太常少卿朱从道当时任密封官,听说这事,对同僚说:“两位何必费力争执,从道我10天前已经听说王俊民是状元了,这样的事一定早已定好,两位可惜自找苦吃了”不久,两人各自把自己的想法向皇帝报告,皇上诏令采纳王安市的请求。
等到打开密封的名单,就是王俊民。
详定官可以另外确定等级就从这时开始。
并且成为了固定的制度。
2、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梦溪笔谈炼钢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王安石嗜书文言文翻译
安石性嗜书,每得一书,如获至宝,必亲笔抄录,以备日后查阅。
其读书之法,独树一帜,不拘泥于字句,而求其义理。
故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而成文之后,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之嗜书,非仅为求知,更在于修身养性。
他认为,读书可以明理,可以正心,可以修德。
故其读书不辍,勤于笔耕,以求心性之提升。
一日,安石游于书肆,见一书架,上满载群书,遂驻足细观。
其中有经史子集,亦有诗词歌赋,更有书画琴棋,无所不包。
安石心喜,逐一本一本翻阅,如饥似渴。
时有长者见之,曰:“此书肆之藏书,尽为世间奇珍异宝,汝何其好之?”安石笑曰:“吾好读书,非好此书也。
吾好读书,乃好其中之道理,好其中之智慧也。
”
安石之好读书,亦体现在其政事之中。
他认为,治国之道,首在明法度,而法度之所在,即书也。
故其在位期间,广开言路,选拔贤能,推崇儒术,以求治国之道。
其变法之策,多从书中得来,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皆有其书卷之痕迹。
安石之好读书,亦得益于其家庭环境。
其父王益,为都官员外郎,亦好读书,家中藏书丰富。
安石自幼耳濡目染,遂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
及长,安石虽身处宦海,仍不忘读书之乐,以至于其晚年退居金陵,仍以读书为乐。
总之,王安石一生嗜书如命,读书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好读书,不仅使其学问渊博,才识过人,更使其政事有成,为后世所称颂。
斯人已逝,其嗜书之风,却流传千古,成为后世读书人学习的楷模。
【KS5U解析】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有:其,表反问语气,难道;以……为,把……当做;一旦,一天,表示万一;忧,忧患、祸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原文“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可知,“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根源在于“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法先王之政”。
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B项,“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文本中有“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禼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体现了财富观以及要爱护忠臣,不要让奸佞有机可乘的思想,可见王安石的言论中体现了这一点。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担任参加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书本知识,不知道治理世事。”王安石回答说:“书本知识正是用来治理世事的东西,但是后世的读书人大多是平庸的人,所以浅陋的人都认为书本知识是不能用来治理世事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你提出的措施中以什么为重?”王安石说:“改变世俗风气,树立新的法律,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皇上认为很对。
王安石文选译
王安石文选译引言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河南人,北宋政治家、经世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北宋政治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被尊称为“新法”之祖。
王安石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财政、农田和教育方面,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选取王安石的几篇重要著作进行译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和贡献。
一、《岳阳楼记》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岳阳楼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王安石讲述了自己从小喜欢学习的经历,虽然家境贫寒,无法买书,但他常常借书于人,并亲自抄录,以便学习。
他在寒冷的天气里,手指冻僵,仍不放弃。
他将抄录的书籍送还给主人,并且严格遵守约定的时间。
正是这种自律和恒心,使得他得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后来,他加入了学宫,但却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导师,所以他常常远行百里去拜访先达,向他们请教。
他向先达请教的态度非常谦卑,虚心倾听,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在先达欣悦的时候,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
正是这种虚心学习的态度,使得他尽管愚笨,却能获得一些知识。
通过《岳阳楼记》,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对于学习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虚心学习的态度。
这种精神也是他在后来的改革中所展现的,他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于问题的思考,使得他能够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二、《答婆子诗》闻君有两子,俱聪明好学,欲令长为学士,次为监生。
长者有才而无德,次者有德而无才。
夫学士者,才与德兼备也。
夫监生者,德胜才也。
王安石《明州慈溪县学记(节选)》“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古诗词阅读理解
王安石《明州慈溪县学记(节选)》“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古诗词阅读理解明州慈溪县学记(节选)[宋]王安石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
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
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
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
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
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
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
”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构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
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
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
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
吾虽喜且幸其将然,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王安石卷》,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B.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C.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D.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总第三十四期)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北宋庆历至熙宁的四十年间,濂新关洛蜀朔六学并世而出,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司马光、程、苏东坡、程颐八大易学家各自成说,确为先秦百家争鸣后的文化胜景,堪称中国易学史上的宏丽奇观。
六学互有歧异而同属儒家,八家共宗大易而各具特色。
其中新学居宋代官学地位时间最长,洛学攻新学甚力,而程颐于王安石易学亦资取最多。
欲明新学之实,欲见宋学之全,都不能不知作为新学理论基础和主导线索的王安石易学。
一、王安石易著易论略考研《易》论《易》,非自庆历始。
八大易学家之前,范仲淹、孙复、欧阳修、苏洵、刘牧、李泰伯皆有解易释易之作,胡瑗更有《周易口义》一书。
重《易》说《易》,亦非士林所专擅,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几形成易学热潮。
宋太宗对易学家陈抟甚为尊崇,赐号希夷先生。
宋仁宗请杨元素到宫中为其讲解《周易》,下诏褒奖吴秘所献刘牧易书,还亲自向贾魏公“问《易》之乾卦”。
(《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0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曾巩父亲名易占,字不疑;还有程颐治平四年于成都,一造桶者向其谈《未济》卦三阳失位等等,皆可见当时易学盛况之一斑。
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和学术语境之中,也是在魏晋道家大昌,隋唐佛学特盛而儒家衰辱的情况之下,一大批士大夫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于先秦儒家的最高哲学典籍《周易》,而王安石则是这一批士大夫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在少年时就认为“圣人之户庭可策而入”,并主张通经明道和去除异学以明吾道的王安石,用十四年的时间,将其所得之书“闭门而读之,不知忧乐之存乎己也,穿贯上下,浸淫其中,小之为无间,大之为无崖岸,要将一穷之而已矣。
”(第43页)十余年读书致思的结果,一是“书、序、原、说若干篇”,(第62页)再就是整整二十卷的易学专著《易义》。
《易义》成书之后,很快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徐绛曾于千里之外给王安石写信探讨易学问题,史讽则登门拜访,请王安石为自己的《易通》作序。
继之于绍圣后与龚原《周易新讲义》、耿南仲《周易新讲义》“偕行于场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成为士子习读的最主要的易学著作。
此书《宋史・艺文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和《明史・艺文志》皆有著录,后不知何时佚失,但从朱熹所说“易是荆公旧作,却自好”(《朱子语类》卷七十八)来看,至少南宋时此书尚完整无缺。
《易义》成书并流传开来的1048年,(蔡上翔《王荆公年谱》卷上)韩求仁向王安石写信求教《易》《书》《诗》《礼》《春秋》和《论》《孟》,王安石在《答韩求仁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有关见解,并在明确提出“《易》之蕴”的观念之后说:“某尝学《易》矣,读而思之,自以为如此,则书之以待知《易》者质其义。
当是时,以过于进取,乃今而后知昔之为可悔,而其书往往为不知者所传,追思之未尝无愧也。
”(第81页)其中虽有对《易义》不甚满意之意,但这明显是在对易之蕴即周易的精深义蕴有了新的、更深的理解之后出现的,如同朱熹晚年随着认识进展而对前此的《周易本义》不甚满意一样,并不有损于《易义》的学术价值。
联系司马光《温公易说》、《河南程氏遗书》引存《易义》条文,再结合曾巩同年所写“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曾巩散文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218页),我们可以说王安石三十岁之前所作的二十卷《易义》,是一部包括《周易》经传在内的系统易学专著,是比《东坡易传》和程颐《易传》早四十年左右的宋易代表作,同时也是王安石学术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王安石新学的发端之作。
王安石中年的易论,主要有《易象论》、《大人论》、《易泛论》、《致一论》、《九卦论》、《卦名解》、《河图洛书义》等等,此外见于《洪范传》、《原性》、《上皇帝万言书》、《周礼义》、《秦始皇》等书信诗文中者达上百条之多。
这些易论不仅表明了王安石的易学整体观,而且包含了王安石的易道论、易象观、图书说、治易方法乃至卦名卦辞解释等等,成为我们现在研究王安石易学的主要依据。
王安石晚年所写的《字说》,既是王安石整个易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王安石新学的殿军之作。
他在《字说序》中这样写道:“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
字者,始于一,一而生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
其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从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有义,皆出于自然,非人私智所能为也。
・与・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异・用・而・同・制,・相・待・而・成《・易》。
”(第428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里的文,即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说苍颉依类象形之文,这里的字,即形声相益而成之字。
这里的异用,是指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而文则主要宣教明化;这里的同制,即是说苍颉见鸟兽蹄之迹初造书契,与伏羲仰观俯察,远取近取,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而始作八卦,二者同样源出于自然,同样依据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而制作。
简言之,文字与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相互扶持,相互助益而成就《周易》,这就是王安石《字说》的主旨所在,也是王安石倾注十年精力写作《字说》的根本原因。
蔡卞谓“介甫晚年,闲居金陵,以天地万物之理著为此书,与《易》相表里。
”(见《郡斋读书志》字说条下)亦即此意。
不难看出,王安石的易学实与其新学同始共终,确是贯穿其新学的中心线索。
二、王安石治《易》方法简说王安石的治《易》方法,由吸取前人和自己创新结合而成,约而言之,有如下四个。
一曰一爻为主二爻相求。
王安石之前,王弼曾提出一卦之中一爻为主的论点,如师卦以九二为主爻,比卦以九五为主爻,恒卦以六五为主爻等等。
王安石亦持此说,与王弼和前此易家不同的是,全卦六爻中,上下卦位置相同之爻,如一爻与四爻,两爻一阴一阳,或一阳一阴者为相应,两爻同为阳爻,或同为阴爻则为敌应。
王安石则认为同为阳爻者可以相求,如乾卦九二和九五均为阳爻,均有利见大人之辞,王安石说:“易之道,于乾为至,而乾之盛,莫盛于二五,而二五之辞皆称‘利见大人’,言二爻之相求也。
”(第339页)王安石此说可能由《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来,但更主要的是用以说明大人与大人相互扶持,相互应求之观点。
二曰引史入《易》以明易理。
如乾卦九四爻爻辞为“或跃在渊,无咎”,意谓龙或跃出地面而向于天,或潜伏于渊中而不出。
胡安定以九四爻为太子之位,主要就静态之位而立言,王安石则以九四爻为武王观兵之时,主要从动态之时而立说。
如从《周易》每卦每爻皆包含无穷之事理而言,两家皆失之于拘,但从《周易》抽象之卦爻可借助具体之事理而彰显看,两家于易理可谓皆有发明,对于理解《周易》的时位即时机时势和位向方位两要素不无助益。
三曰字与易象相待成《易》。
这一方法是王安石晚年在《字说》中正式提出的,但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年的《卦名解》和《易泛论》。
《卦名解》对乾坤之下的六十二卦都作了解释,并且往往将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卦联系起来作解,例如:“四阳过二阴,而阳中,故为大过。
大过者,大过也;大者过,则亦事之大过越也。
四阴过二阳,而阴得中,故为小过。
小过,小者过也。
小者过,则亦事之小过越耳。
”(第347页)需要指出的是,他从阴阳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坎离,震艮和巽兑六经卦卦象作了阐释,如“一阳陷于二阴,故为坎。
坎者,陷也;内明,水象也。
一阴丽于二阳,故为离。
离者,丽也;外明,火象也。
”(第348页)这在中国易学史上可谓发前人所未发,而朱熹《周易本义》中之类似说法,似采取王安石之说加工而成。
在《易泛论》中,王安石对卦爻辞中的诸多物象器象都作了解释。
如“龙,天类也,能见,能跃,能飞,能云雨,而变化不测,人不可系而服者也。
马,地类也,能行而系乎人,其为物有常者也”。
(第342页)再如“几,尊物也,所凭以为安者也。
缶,圆虚以容而应者也”,“鸿,进退以时而有序者也”,“童,未有与也”。
(345页)如此等等。
联系《字说》“童,始生而蒙,信本立矣,方起而稚,仁端见矣”。
“鸿,大曰鸿,小曰鹰,所居未尝有正,可谓反矣。
然而大夫贽此者,以知去就为义,小者随时,如此而已。
乃若大者随时,则能以其智兴事造业矣。
鸿从水言智,从工言业,故又训大,《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若大夫者,不能克也。
”(见扬时《龟山集》卷七《字说辨》)可以看到,王安石晚年对易辞易象的阐发比中年要详尽深刻得多,还可以推知,王安石于其《字说》中,使用此类方法解释《周易》辞语者,当不在少,这一方法与训诂学有相通之处,到今仍有其借鉴意义在。
四曰寓理于象以示人事。
如晋卦上卦为离为明,下卦为坤为顺,初六爻辞为“晋如摧如,贞吉。
罔孚,裕,无咎。
”王安石解释说:“此谓离明在上,己往应之,然处卦之初,道未章著,上虽明照而未之信,故摧如不进,宽裕以待其时也。
”(第25页)又如此卦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坤为地,上六爻辞为“比之无首,凶。
”王安石阐发道:“此谓九五居中,为上下之主,众皆亲比,而已独后期,时过道穷,则人所不与也。
斯则圣人赜必然之理寓卦象以示人事,不为妄动。
”(第26页)这种寓理于象的方法,既不同于专主象数者的牵合附会,又不同于王弼扫象解易的“巧而不明”,(《朱子语类》卷五十一)取两派之长而无两派之失,可谓象理并重,其在易学史上之地位实不可低估。
王安石在解说晋比两卦的同时,强调“读圣人之书,师圣人之道,约而为事业,奋而为文辞”,(第26页)并表示“故窃自蹈于二卦之象,当可进之时,得其中而行之,则或几于圣人之训矣。
”(同上)一般易家多认为易理有指导人事之功用,但王安石这样把易道同事业文章乃至自己的实际进退联结在一起,较之平常所讲人事则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此外,王安石以数之六八为进君子退小人,并提出“图以示天道,书以示人道”(第353页)等观点,与寓理于象亦当相关,篇幅所限兹不赘述。
三、王安石易学思想概观宋初孙复有“尽孔子之心者大易”之说,其后李泰伯于《删定易图序论》中提出“本乎天谓之命,存乎人谓之性”等论点,王安石在此基础上挥扬拓展,形成了自己相当完备的易学思想。
概而观之,可分四个方面。
第一,自有生民《易》书最深。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和三玄之冠,其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生命力之强大、覆盖面之广泛,是其他中国文化典籍所不可比拟的,而其高妙的形上智慧,精深的人文智更为历代哲人所持重。
同多数哲人一样,王安石将《周易》作为自古以来最深遂的智慧之作,他在《答徐绛书》中明确写道:“自生民以来,为书以示后世学者,莫深于《易》。
”(第87页)《周易》何以成为最为精深的智慧杰作,在王安石看来,一因《周易》的创制者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代表,伏羲、文王、孔子“皆聪明智,天下至神”,(同上)“伏羲作《易》,而后世圣人之言也,非天下之至精至神,其孰能与于是?”(第317页)二因人类社会从伏羲,经尧舜和禹汤文武,再到孔子,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和诸多变故,积叠成了充盈完备的文明成果:“昔者道发乎伏羲,而成于尧舜,继而大之于禹汤文武,至孔子之时,天下之变备矣,故圣人之法亦自是而后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