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发条橙》读后心得范文(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条橙》读后感1
最开始看到发条橙这个名词是在快乐男声的选秀上,觉得这个组合的名字很特别,主唱也特有范儿,俗人的下一步骤当然就是百度搜索了“发条橙”。

结果搜索出来的确是一部电影,看着大家的评论很高我就看了小说,接着看了电影。

小说与电影中也体现的大悲悯色彩让我感触比较深。

作品是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的,看到的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人。

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

编造一个苦难的故事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非在苦难中煎熬过得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

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是无耻。

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述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与病态人格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有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量,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相对于使这个小说名扬四海的电影来说,我更喜欢小说。

不光是因为小说开始作者自己对小说理解的表达。

更重要的原因是主人公在“我真的痊愈了!”之后的成长转变。

原书共计二十一章,而二十一是人类成熟的标记,至少过去曾经是,因为人到二十一岁拥有选举权,开始承担成年人的责任。

主人公在第二十一章长大了,遂厌倦了暴力,承认人的能量用于创造胜过用于破坏。

无谓的暴力是青春的特权,因为青少年能量充沛,却没有从事建设性活动的才能。

其精力必须通过砸电话亭、撬火车铁轨、偷窃并破坏汽车来发泄,当然,摧毁人命是更令人满意的活动啦。

然而,总有一天,暴力要被看做年少气盛的产物,令人生厌,是愚昧先知者的急智。

小说中的小流氓幡然醒悟,人生应该有所为……结婚生子、使世界这甜橙在上帝的手中转动,甚至有所建树,比如说作曲。

这位长大的青年颇为羞愧地回顷着自己肆意破坏的过去,他需要有迥然不同的未来。

由于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

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也就是说,他的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它
日益取代了前两者)来摆弄,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

恶必须与善共存,以便道德选择权的行使,人生是由道德实体的尖锐对立所维持的。

《发条橙》读后感2
《发条橙》哟啊我明白的是一个事物想要非恶即善,这是很难的,世界、人生都是如此。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自古以来一直争论不休。

比如小时候打开电视看见某个角色我们经常会问,这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

后来慢慢发现哪里有纯粹的善恶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善恶好坏取决于评判人的立场和角度,而其本身也是社会化的产物。

王阳明有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自由,一种无论善恶都可以自由选择的自由,当然选择自由代表的也是后果自负。

为此,必然会存在一种社会管理体制、法律教化等去规范社会秩序,而本书中的强权教化手段很值得探讨。

殴打教师模样的老人,欺负流浪汉,跟比利仔的团伙互殴,偷车,抢劫,满嘴谎言粗话,闯进作家家里,殴打作家,强奸他的妻子,跟不到10岁的女孩发生关系,失脚踢死了猫夫人……书中的阿历克斯可谓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虽然那时他只有15岁。

但他本身又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比如他懂得欣赏歌剧,音乐。

即使后来在治疗期间,他也对医生说“音乐是无罪的”。

“生命是何等奇妙,”布莱诺姆大夫很神圣地说,“生命的历程,人类的生机,谁又能真正懂得这其中的奥妙呢?布罗德斯基大夫真是一个伟大的人,你眼下感受到的,任何正常健康的人都会有同感,每当看到邪恶横行、打砸抢烧,谁不会觉得恶心呢?治疗正在把你变得正常,把你变得健康。


“你今天下午觉得恶心,”他说,“是因为你正在康复,如果你是健康人,你对暴行就会自然觉得恐惧和恶心。

你正在康复,如此而已。

明天这时候,你会康复得更好的。


治愈后的阿历克斯可怜吗?他丧失了选择的权利,当他遇到暴力等类似事件后,不再反抗,甚至要跪舔别人的鞋子以求得原谅。

当他听到自己喜欢的歌剧音
乐时,他会感觉非常恶心。

他原来是有血有肉的人,可以肆意发泄心中的恶,而如今,他变成了冷冰冰的工具人,变成了一个上了发条的甜美橙子。

自由意志是向善还是向恶的?当自由意志和社会教化之间发生冲突,应该如何选择?用暴力去压制暴力是否正当呢?我想,书中监狱牧师的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善良是来自内心的,善良是要人去抉择的。

当你无法选择时,你也就不再为人了。


《发条橙》读后感3
先说,我是没看过电影的。

对“发条橙”的印象最早来源于大学时代,某个“奇怪”的学弟用电影的封面做微信头像。

来龙去脉很模糊了,但由于他的“奇怪”,使我对发条橙产生了兴趣,在心里种草,觉得等有时间,一定要看看。

这一等就是十年。

现在读完《发条橙》的给我的震撼并不大,里面有各种反乌托邦作品的影子,只是作者加入了一些自由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反面细分,讨论了政治的虚无,功利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都不是生活的出路,和我刚读完的《公正》里面康德、罗尔斯的“有基于理性的选择权时,才是完整的人”的观点相呼应;也让我想起《第三帝国的到来》里那脆与当时的社会混乱之影射,算是对上个月读的内容内化有帮助,从这方面讲,读这本小说恰如其时。

但为何不是更早读呢,嗯?
2009年,新闻学专业的我,当时正在激情满满地搞着“校园电视台”。

创台的提议是院系老师提出的,想播报一下学校新闻、丰富同学校园生活。

创始人学长挑中了当时看起来很活跃的我,电视台按照校方建议取名叫:“萌芽”。

但到了第二年我接管之后,萌芽开始走向了歧路——与校方逐渐脱轨。

内容逐渐天马行空、不关注校方所谓的挡症和学术,更关注电影音乐和校园八卦,甚至录制了类似《康熙来了》那种“底线”略低的综艺节目,以至于多次被学校禁播。

现在回想起来,我整个人从态度到行为上都是典型的反叛少年,那时候,反叛是一种迷人的事情。

学弟2010年入学,比我小一届。

带着热情加入“萌芽”,我能发现他略显木讷的表情背后有着不同的思考,难以名状,只是觉得气质符合我台,就收了进来。

上学期间不能说有多亲近,但多少和谐。

毕业后学弟来到深圳实习,我推荐进了我们栏目,他还是那个内向、不善于表达的他,而我已经自诩深谙职场了,那个阶段看他,倒没多么喜欢了,只是觉得他是个不适应社会、不善于处理职场关系的“问题青年”,还在单独吃饭的时候对着他大讲特讲他应该如何转变、如何适应这个“正常”的社会,那是2014年左右的事情了。

今天读完发条橙,第一时间就是打开了学弟的朋友圈,并不意外地发现,他是朋友圈里为数不多称得上有趣的人,热爱旅行、摄影、文学影音,对世界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不是异类,他才是那个情感丰富、认真生活、探寻意义的正常人,是那个不远被早早拧上发条的橙子,看上去没有其他橙子表皮光亮合群,是因为他把力气用来摆脱发条,而不是保养橙皮罢了。

比较起来,我青春里的叛逆就像无根野草,不知道在反叛什么,没有理论基础亦无诉求,单纯想酷而已,相形见绌了。

《发条橙》读后感4
说实话,我不是很理解当今人们阅读的解读肤浅化,写暴力,你就只能看到暴力,写,你就只能看到。

事实上,《发条橙》中的暴力因素是完全为作品主题服务的。

作者把这个未成年的男孩塑造成了一个超级坏蛋,并且并不打算为他申诉:他父母善良,受优秀教育,个人又聪明,还热爱听古典音乐,他的暴力因子是埋在他骨子里的,而非外界的潜移默化。

这好像是在向我们强调,这个人就是个坏蛋,是他天性如此,或者是因为他年轻造成的毁坏愿望无处发泄。

(在这里我认为后者有辩护之嫌,作者似乎对青少年的犯罪显得太宽容。

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精神状况正处于空虚之际吧,这不能归咎在孩子身上。

)这就为后来的哲学思考拓宽了更深的意义——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几乎没有原谅理由的极恶下,将它强行改造成善就是对的吗?
如果一上来就写主人公被改造的过程,他被审判的过程,而不去渲染他的暴力、他的大恶,我想作品的深刻性会大打折扣,正如作者所说,最宽容的读者都会不满。

正是前面的描述让我们意识到亚历克斯是多么的无所不为,多么坏的一个超级恶棍,他的思想又有多么无可救药。

而这,让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他是个坏蛋,是否能违背他的意愿让他成为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人?
也就是,极大违背了自由意志的体制,即使能保证安定、和谐,这样的体制到底有意义吗?我们面对着一个极其荒诞的选择: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我们是杀了他,还是将他改造成“被迫”无害的合法公民?是否后者比前者更为过分呢?伯吉斯则向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使是罪犯,政府也不能干预他们思想的自由,道德选择的权利比被对社会稳定有利的善良更重要。

我们不禁想:我们是否可以用恶对待别人的方式来对待恶人?我们凭什么有这样的权力?善的意义何在?如果没有选择的前提,善是否就毫无意义?用辩证的范畴思考,正是恶使善成为善,没有恶的存在,善也不再是善。

这二者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我与作者的观点是一样的。

这意味着,即使冒着动乱的危险,即使那些人有可能危害更多的人,我们也不可以剥夺他们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利,我们不能将机械的道德理论套用在活的机体上。

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不是在保护人类的大多数,而是将整个人类推向了屈辱的高台,在这里,人类的自由意志不值一提。

这样的强制选择否定了道德选择和自由存在的价值,取而代之的,在这套理论里更为重要的是安全、和谐、稳定。

但自由,尤其是思想自由恰恰是人类活着的理由。

可以说,这是人类的尊严。

《发条橙》读后感5
发条橙讲述一个大恶人干尽坏事后被队友出卖,落入监狱,后来通过新方法改造后使得他一干坏事或听音乐便浑身难受,像孙悟空听紧箍咒的感觉,后来被人利用,放使他难受的歌让他受不了跳楼,没死,却出奇不再对坏事恶心了。

但最后觉得创造比破坏有意义,最后从良。

书本想表达的是,人若只能行善,或只能行恶有时比既能做好事又能做坏事还要坏,即便他大多数时候想做坏事,强调了一个人的自由意志。

作者:只能行善,或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也就是说,他的表面是有机物,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恶魔或无所不能的国家(它日益取代了前两者)来摆弄。

彻底善和彻底恶一样没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恶必须与善共存,以便道德选择权的行驶。

我想,正是如此,道德才成为了道德——一种提倡而非强制的存在,并且道德标准总是在变化。

实际上,是人们了解到恶不可能被根除,善不可能彻底。


以不必事事立法强迫人们遵守,实际上人是有这个能力的,特别是独裁专政的时候。

若真如此,则要么人人揭竿而起反"暴秦",要么人人成为发条橙。

所以世界是默许恶的存在的,尽管不提倡,但又不能根除它,否则这个社会又形成了一个如同《
984》里描写的社会,电屏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不是真正能交心的朋友,随时会被捅一刀,哪怕是最亲近最信任的人。

不能说这是不存在的,历史轮回,不仅历史上发生过,现在竟也出现了这样的"小社会"——磁暴步兵杨永信,打着戒网瘾旗号,统治着"作恶的少年",使用用电击"治疗",同时对"病人"进行各种精神洗脑,其网戒中心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比监狱还残酷。

或许是他也读过《发条橙》,他用的方法和里面男主被治疗所用的方法几乎一样,至少原理相同。

从那里出来的少年大都变成一个个发条橙——毕恭毕敬,完全被控制,再也不敢碰电脑甚至作恶,几乎绝对的善,全力表演,或是如男主那样受不了作出极端行为。

读这书的时候恰是杨永信曝光的时候,让我不禁想到他。

对自己要求再严格的人也会犯错,圣人也会。

但教育的潜移默化使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选择善,偶尔作小恶——子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试问几个人能完全彻底做到?我同意善恶共存,善占绝大多数的社会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而乌托邦,天堂,或地狱,是不可能实现的,否则,他就不叫乌托邦,天堂,或地狱了。

这本书我一口气看完了,好看,毕竟男主做了绝大多数人不敢做的事,最后还吃了恶果从良了。

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科学上网,找到这部电影看看,毕竟我成人了,这也是一种自由选择权吧。

2021《发条橙》读后心得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