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第二版) 第八章 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就根植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中。
②人类社会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属性。
③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是划分时代经济的标志)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有机整体)第一章商品4.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5.商品二因素(是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重属性,是两者的统一。
②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同一生产者或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7.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的,形成商品的价值。
)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①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对立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9.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08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05节 公共物品(讲)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8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第五节公共物品一、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私人物品(personal goods),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臵的产品。
一个人使用或消费私人物品意味着他人不能同时使用或消费该物品。
例如,一双鞋不可能同时供两个以上的人穿在脚上。
私人物品的这种排他性也称之为消费上的“竞争性”。
市场机制良好运行是以私人物品为基础的。
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的资源要实现最佳的配置效率,主要应该在明确界定的产权束和相应的立法保障的基础上,市场机制交易来实现的。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臵的产品。
具体说是指这样一类物品,它一旦提供出来,生产者就无法排斥那些不为物品付费的个人使用,或者排他的成本过高以至于变得难以实现。
公共物品在消费或使用上是不排他的,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均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公共物品的自然属性或技术属性决定了要排斥某些人使用或消费公共物品一般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排他的费用太高。
生活中公共物品同私人物品一样不可缺少,诸如国防、警察、公交运输、广播电视、灯塔等无一例外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公共物品所具备的非排他属性导致公共物品存在着外部性问题。
二、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私人物品的排他性特点,可以按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确定其最优产量,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决定的外部件,其最优数量的确定较为复杂。
如图8-所示:图8-4 公共物品的最优产量(注: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个人需求曲线之和,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与总消费量相等,所有消费者支付价格总和等于总消费量所支付的全部价格。
)图中,横轴代表公共物品数量Q ,纵轴代表公共物品价格P ,S 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曲线。
A D ,B D 为消费者A 和B 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D 为公共物品的总需求曲线。
公共物品的总需求曲线不是A ,B 的需求曲线A D 和B D 的水平相加,而是A D 和B D 的垂直相加和,即公共物品的总需求量不是B A Q Q +,而是Q 。
经济学原理练习册答案(第二稿)2
第七章 国民所得与收入再分配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
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民在一年内生产的
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调节率,从而影响社会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失业、通货膨胀
一、名词解释 1.失业:是指凡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而没有工
作的人所处的状况。 2.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 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现象。 3.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在增长过程中循环出现持续一段时期的扩
第六章 为谁生产
一、名词解释 1.利息: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资本生产力所支付的代价,或者说是资
本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因让渡资本使用权而承担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2地租: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土地得价格称为土地的租金,也是土
地所有者的收入,由土地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 3级差地租:由于土地本身质量、位置差异而产生或者说由于土地的等
第二 需求和供给反方向变动。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 升。同样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均衡价格必然下降。
第五章 交易规则与市场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中没有丝毫的垄断因素,所有市场主体没有任何垄 断意识. 2.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 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3垄断竞争:是指在这种市场结构中,既存在竞争因素,又存在着垄断 因素。
答:1.市场经济活动经常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使稀缺资源得不到充 分利用;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精排版)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4.平等:经济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
7.边际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10.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11.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2.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3.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4.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15.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6.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经济学十大原理(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人们如何相互影响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和相互依赖性可以是互利的)。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协调经济活动)。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一国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根源)。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货币量增长是通胀根源)。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要点1.模型一,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经济学原理 (2)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研究什么问题•稀缺性: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 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比如:–人们决定购买什么, 工作多长时间,储蓄多少,消费多少–企业决定生产多少,雇佣多少工人–社会决定如何在国防,消费物品,环境保护和其他需求之间分配资源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原理一: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有决策都面临着权衡取舍。
比如:•参加期中考试前一天晚上的聚会意味着更少的时间学习•想要更多的收入需要工作更长时间,这就使得休息时间减少•保护环境意味着生产消费物品的资源减少•社会面临一种重要的权衡取舍: 效率vs. 平等•效率: 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平等: 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权衡取舍:为使社会更加平等, 需要在富人与穷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
但这会减少工作与生产的激励,并缩小经济“蛋糕”的规模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人们做出决策时需要比较可供选择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任何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这是人们做决策的相关成本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边际变动: 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例如:•当一个大学生考虑是否要多上一年学时,他会比较学费加上损失的工资和多上一年学所增加的额外收入•当一个经理在考虑是否要增加产出时, 她会在增加的劳动力与原材料的成本和额外的收益之间进行比较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理性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例如:–当汽油价格上涨时, 消费者会更多的购买混合动力汽车,更少购买耗油的越野车–当烟草税上升时,青少年吸烟人数会下降原理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人们可以专门生产一种物品或劳务并用来交换其他物品或劳务,而不必自给自足–国家之间也能从贸易与专业化中受益–将他们生产的物品出口而得到一个更好的价格–从国外进口更便宜的物品而不用在国内自己生产原理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市场: 大量的买者与卖者(不必要在同一个地点)•组织经济活动意味着需要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多少–谁将得到它们•市场经济: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的著名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并增进整体经济的福利•“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体系来发挥作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市场价格–每个价格即反映了物品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反映了生产物品的成本–在许多情况下,价格引导自利的家庭与企业做出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决策原理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政府的重要作用:保护产权•如果人们的财产存在很大的被侵犯的风险,那么他们便不愿意工作,生产,投资或者购买物品•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原理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决定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生产率,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及可用的技术•其它因素(比如,工会组织,国外的竞争)对于生活水平的影响远远小于生产率原理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长期而言,通货膨胀总是由于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而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所引起•政府创造货币的速度越快,通胀率越高原理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短期内刺激了社会支出水平•减少失业率•其它因素使这种权衡取舍不那么明显,但这种权衡取舍一直都存在价格理论需求理论: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经济学原理(2)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研究什么问题•稀缺性: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 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比如:–人们决定购买什么, 工作多长时间,储蓄多少,消费多少–企业决定生产多少,雇佣多少工人–社会决定如何在国防,消费物品,环境保护和其他需求之间分配资源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原理一: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有决策都面临着权衡取舍。
比如:•参加期中考试前一天晚上的聚会意味着更少的时间学习•想要更多的收入需要工作更长时间,这就使得休息时间减少•保护环境意味着生产消费物品的资源减少•社会面临一种重要的权衡取舍: 效率vs. 平等•效率: 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平等: 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权衡取舍:为使社会更加平等, 需要在富人与穷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
但这会减少工作与生产的激励,并缩小经济“蛋糕”的规模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人们做出决策时需要比较可供选择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任何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这是人们做决策的相关成本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边际变动: 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例如:•当一个大学生考虑是否要多上一年学时,他会比较学费加上损失的工资和多上一年学所增加的额外收入•当一个经理在考虑是否要增加产出时, 她会在增加的劳动力与原材料的成本和额外的收益之间进行比较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理性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例如:–当汽油价格上涨时, 消费者会更多的购买混合动力汽车,更少购买耗油的越野车–当烟草税上升时,青少年吸烟人数会下降原理 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人们可以专门生产一种物品或劳务并用来交换其他物品或劳务,而不必自给自足–国家之间也能从贸易与专业化中受益–将他们生产的物品出口而得到一个更好的价格–从国外进口更便宜的物品而不用在国内自己生产原理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市场: 大量的买者与卖者(不必要在同一个地点)•组织经济活动意味着需要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多少–谁将得到它们•市场经济: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的著名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并增进整体经济的福利•“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体系来发挥作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市场价格–每个价格即反映了物品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反映了生产物品的成本–在许多情况下,价格引导自利的家庭与企业做出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决策原理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政府的重要作用:保护产权•如果人们的财产存在很大的被侵犯的风险,那么他们便不愿意工作,生产,投资或者购买物品•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原理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决定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生产率,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及可用的技术•其它因素(比如,工会组织,国外的竞争)对于生活水平的影响远远小于生产率原理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长期而言,通货膨胀总是由于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而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所引起•政府创造货币的速度越快,通胀率越高原理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短期内刺激了社会支出水平•减少失业率•其它因素使这种权衡取舍不那么明显,但这种权衡取舍一直都存在价格理论需求理论: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经济学原理各章重点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第一章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一、需求: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二、供给: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三、需求曲线(课本P15页)四、供给曲线(课本P21页)五、分析并说明引起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因素1.需求:(1)自身价格——负相关 (2)收入水平—-正相关(3)偏好-—正相关(4)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正相关互补品——负相关(5)预期-—正相关2. 供给 : (1)自身价格—-正相关(2)投入生产要素成本——负相关(3)生产的技术水平——正相关 (4)相关商品价格-—负相关(5)预期——正相关六、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1。
需求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作为自变量的商品价格每变动百分之一,该商品的需求量搬动的敏感度。
影响因素:(1)商品的性质——生活必需品小、奢侈品大(2)商品的可替代性—-负相关(3)某种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正相关(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正相关(5)时间的长短—-正相关2。
供给弹性: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种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七、均衡价格(书P24页)市场实现均衡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八、均衡数量的形成与变动(书P26页)供求定律:供求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供给不变,需求增加,那么均衡价格就会上升,均衡数量相应增加.反之则反。
如果需求不变,供给增加,那么均衡价格就会下降,均衡数量相应增加。
反之则反.第二章消费理论一、效用的基本概念效用(U):消费者从消费商品和服务或从其他消费行为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或偏好水平。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总和或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MU):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经济学原理及其基本概念。
2.熟悉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
3.理解供求关系、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4.掌握市场均衡的概念及其机制。
5.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二、教学内容1.经济学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
3.供求关系的概念和作用。
4.机会成本的概念和作用。
5.边际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6.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机制。
7.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1.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
2.供求关系、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3.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机制。
4.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导入(10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经济学是什么?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经济学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经济学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0分钟)1.经济学原理的定义经济学原理是指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原理,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和现象的规律,以及对经济政策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工具和方法。
2.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1)稀缺性:资源有限但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2)选择成本:为了得到其中一种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所付出的成本。
(3)机会成本:使用其中一种资源所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品。
(4)边际效应:指每一单位资源或产品的增加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第三步:讲解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20分钟)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家庭、企业和市场等。
(2)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总体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2.正义和效率(1)正义是指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2)效率是指资源的最优配置,即通过有效利用资源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
第四步:讲解供求关系的概念和作用(20分钟)1.供求关系的概念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1.供需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其中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权益。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机会成本,以便取得最大的效益。
3.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边际效益,以便获得最大的效用。
4.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经济交易的媒介。
货币的功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
金融是指货币和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5.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期持续增长的过程。
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资源的积累和创新。
6.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8.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来影响经济运行。
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微观干预包括价格管制和市场监督等。
9.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10.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包括效率分析和公平分析。
11.劳动市场:劳动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的市场。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情况。
1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资本的交易市场。
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反映了资本回报的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变化。
13.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研究价格形成和价格变动的原因。
价格理论包括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
14.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指在已知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程度。
经济效率理论
交换(消费)的帕累托最优
❖ 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定义,我们能够发现只有位于两条无差异曲线相 切的点是有效率的
XB
OB
V’
IIIA IIA
IA
g
c
YA
e
bd
YB
af
IB
OA v IIIB
IIB
XA
▪假定a点,位于ⅠA和IIB 的交点上,显然不是帕 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当a 点移动到b点时,B的效 用没有变,而A的效用 却增大了,这就存在帕 累托改进的余地。
c
YA
e
bd
YB
af
IB
OA v IIIB
IIB
XA
▪ IA,IIA,IIIA,分别是消费者A 的无差异曲线;IB,IIB,IIIB,分 别是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
▪盒中的任意一点,对应消费者A 的消费量(XA, YA)和消费者B的
消费量( XB, YB),且XA+XB X = ,YAY+ YB=
▪盒子垂直边上的任意一点,表 明消费者不消费X;盒子水平边 上的任意一点,表明消费者不消 费Y.
❖ 2)短期利润最大化
▪ 假设一区域某类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位产量一定,则该类资源
开发量越大,产出量就同比例增加。
▪
R=P·q
▪ 若资源开发利用成本也决定于资源开发利用的产量q,则利 润为
▪
π(q)=R(q)-C(q)
资源运用效率
❖ 为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资源开
发利用决策者选择收入和成本之 成 间的差额最大的资源开发利用产 本
SAC短期总平均成本 SMC短期边际成本 LAC长期平均成本 LMC长期边际成本 AVC平均可变成本
规期模经边济际:成随着本生=产均规衡模的价扩格大,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趋势,可用成本弹性EC度量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
7、边际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引起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10、产权: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11、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2、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3、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4、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15、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6、经济周期: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或雇用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7、市场: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18、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并且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19、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20、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
21、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供给表:表示在影响某种物品的生产者想出售的数量的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该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
22、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的经济学原理
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的经济学原理一、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的概念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是经济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资源配置是指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经济活动中,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利益。
效率分配则是指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使得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稀缺性与机会成本原理稀缺性是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资源的需求远远超过了资源本身的供给能力,这就导致了稀缺性问题。
稀缺性使得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尤为重要。
机会成本原理是指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某种资源,必须放弃获取其他资源的机会成本。
合理利用资源,选择最佳的机会成本,是实现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的重要原则。
三、边际效益递减原理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是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
该原理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当资源的利用程度逐渐增加时,其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
也就是说,在初期,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源利用,所获得的效益比较大,但随着资源利用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效益逐渐减小。
通过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可以指导资源配置的决策,使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四、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个经济主体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具有相对更低的机会成本。
比较优势原理认为,资源应该配置给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主体,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效率分配。
通过比较优势原理,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互利,促进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五、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通过供需关系来引导资源从低效率领域流向高效率领域。
市场价格的形成与调节起到了引导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的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源的边际效益,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率分配。
六、政府与资源配置政府在资源配置与效率分配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对市场进行监管和调控,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原理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原理,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经济效率的概念经济效率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经济体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大的产出。
在经济学中,我们常常利用效率前沿来衡量经济效率。
效率前沿是指在给定资源条件下,能够实现的最高产出水平。
经济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技术效率和分配效率。
技术效率是指在已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用最少的资源生产最大的产出。
而分配效率则是指资源的配置能够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二、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原理1.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是指当某一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时,再增加该资源的投入将会带来较小的边际效益。
这就意味着在资源配置中,我们需要考虑每一单位资源的边际效益,并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是指当我们选择某种资源用于特定用途时,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该资源用于其他用途的机会。
因此,在资源配置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项选项的机会成本,并选择对社会产出最有利的资源配置方案。
3. 市场均衡原理市场均衡原理是指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将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均衡状态。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能够调动各类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的重要性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原因:1. 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通过追求经济效率和合理的资源配置,企业能够用更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生产效率。
这不仅能够带来经济增长,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 优化资源利用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使得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例如,优化能源配置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这样不仅有益于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3. 提高社会福利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能够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资源配置与效率的经济学原理
资源配置与效率的经济学原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效率是经济学中的重要课题,涉及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利用最优化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资源配置与效率的经济学原理,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1. 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成本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这导致资源的稀缺性。
由于资源有限,经济主体必须在各种选择之间进行决策。
这种选择所涉及的成本就是选择成本。
例如,一个企业需要选择生产哪种产品,必须放弃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成本。
2. 机会成本与边际效益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取某种产品或服务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的成本。
在资源配置中,决策者需要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机会成本,选择能够带来最大边际效益的方案。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单位资源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3. 比较优势与专业化比较优势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上相对于其他经济主体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个经济主体应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活动,然后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效率。
4. 市场机制与效率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市场价格通过供需关系的自由变动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使资源流向需求最大、效益最高的领域。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资源将高效配置,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5.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尽管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出现失灵,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市场失灵可能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等。
这时,需要政府干预,通过税收、补贴、监管等手段来修正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6. 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技术进步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力,扩大产出,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使得相同资源投入下产出更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7. 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资源配置与效率的追求应该与公平考虑相结合。
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也要关注资源的公正分配。
公平的资源配置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稳定性,为长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教室里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教室里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教室里的经济学原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 稀缺性原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稀缺性,即资源相对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因此,人们必须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出选择,并且这种选择会带来机会成本。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追求某种资源而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机会。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考虑到机会成本,即选择某种资源时必然会失去其他资源的使用权。
3. 边际分析原理:边际分析原理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比较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或活动所带来的额外成本与额外收益。
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人们才会选择继续进行某种资源或活动。
4. 回报递减原理:回报递减原理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当一种要素增加而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其边际产出会递减。
这意味着,随着资源利用的增加,所能获得的额外产出将会减少。
5. 供需平衡原理:供需平衡原理认为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是由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当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将达到供需平衡,价格稳定。
6. 边际效用原理:边际效用原理指出,当人们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其一次性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逐渐减少。
这意味着,人们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通常会在边际效用减小的情况下停止消费。
7. 价格与效率原理:经济学认为,在竞争市场中,价格既是商品或服务价值的衡量尺度,也是资源配置和分配的调节机制。
合理的市场价格和优化的资源配置可以实现经济效率。
8. 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通常会受到各种激励机制的影响,包括经济利益、奖励和惩罚等。
经济学通过分析激励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来解释经济决策的动机。
9. 外部性原理: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但并不通过市场交易来体现。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正外部性)或负面的(负外部性),经济学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或契约设计等手段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10. 忽视成本原理:忽视成本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倾向于只考虑所获得的利益,而忽视相关的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对资源配置的解释
新古典经济学对资源配置的解释引言:资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至关重要。
在解释资源配置的原理和机制时,新古典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分析框架。
本文将探讨新古典经济学对资源配置的解释,包括市场机制的作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以及资本和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是一种有序的交换机制,通过供需关系来决定资源的配置。
市场价格反映了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通过价格信号,市场能够引导资源向效益最大化的方向流动。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资源定价。
当需求增加时,市场价格上升,鼓励生产者提供更多的资源。
与此同时,价格上升也会减少需求,实现供需的平衡。
这种市场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并通过价格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新古典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的权衡。
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即效率。
然而,仅关注资源的效率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因此需要权衡公平性。
资源的效率可通过效用最大化来衡量。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个体在资源分配中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使交易双方都能获得较大的效用。
通过市场交换,资源从较低效用的使用者流向较高效用的使用者,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然而,市场机制不能完全解决资源配置中的公平问题。
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参与市场交换,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为此,社会需要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来实现公平的资源分配。
例如,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来调节资源的分配,使得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给那些需要的人。
资本和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新古典经济学对于资本和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深入的解释。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得生产成本最小化,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资本和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生产函数来实现。
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 第2版 第八章 输电投资
第八章
输电投资
4.输电资产使用寿命长 输电设备的设计使用寿命通常为20至40年甚至更长。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情景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可能会改变用电需求的地理分布结构。 5.输电投资的不可逆转性
一旦输电线路建成,就不能将其拆卸并重新安装到其他可能有更好经济效益的地方。输电网络的所有者不得 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其输电投资决策的后果。使用率不如投资时预期那么高的大规模投资项目通常被称为搁 浅投资。 6.输电投资是成块状开展的
第八章
输电投资
②合同路径法 合同路径法起源于电力供应行业主要由垂直一体化的公用事业电力公司组成的时代,当时电能交易并不常见
。当某电力用户不想从本地的公用事业电力公司购电,而是想从某发电商那里购买能源时,这个用户仍然需要使 用自己所在的这个公用事业电力公司的电网,以接收从发电公司送过来的电能。
用户必须与公用事业电力公司签订一份转运合同的合同,使这交易正规化。在这种方法中,转运合同需要在 电网中确定一条连续的送电路径(合同路径),假定电能按该路径从发电机节点流向用户节点
邮票方法的一个问题是,它只包括本地输电网络的服务成本。如果发电商想要在邻近的输电网中出售电能, 可能需要额外购买相应的邮票才能接入邻近的输电网络。如果两个交易主体不在相邻的输电网中,需要向中间路 径中上所有其他输电网的邮票。像一叠煎饼一样,每个邮票的成本可能不是很高,但总支出可能很大。这种现象 被称为“摊煎饼收费”。这种做法通常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收取的输电费用远高与电能输送的成本,进而导 致原本经济有效的交易无利可图。
输电投资的成本来确定准许收入(成本加成)的模式,可以维持输电公司的正常经营,这通常符合所有利益 相关方的利益。这种定价机制也确保了输电服务费用的可预见性。但是,这种机制不能保证输电容量的投资水平 是经济最优的。
经济学原理目录
经济学原理目录
1. 市场与供需
- 供应与需求的关系
- 市场的均衡和失衡
- 价格的决定因素
2. 企业和生产成本
- 企业的目标和决策
- 生产要素及其成本
-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3. 市场结构和竞争
- 市场形态及其特点
- 垄断、寡头和完全竞争
- 市场权力和市场效率
4. 政府与市场干预
- 市场失灵和公共物品
- 政府的角色和经济政策
- 税收和补贴的经济影响
5. 经济增长和产业周期
-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
- 产业周期的特点和波动
- 永续增长与经济发展
6. 货币与货币市场
- 货币的功能和货币供求
- 货币市场利率和货币政策
- 货币的影响和经济稳定性
7.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 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
- 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
- 汇率和国际金融市场
8. 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本
- 需求和供给决定劳动力价格
- 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和收入不平等- 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
9. 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 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
- 环境污染和外部性
-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
10. 博弈论和经济决策
-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 经济决策中的合作与竞争
- 不完全信息和互助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 假定:整个社会只有两个人甲和乙,且只有两种可能 的资源配置状态A和B,假定甲和乙要在两种资源配置状 态A和B中做了明确的选择,即A优于B或A劣于B或A、B无 差异,则共有9种可能的选择:
✓ ①A>B,A>′B ✓ ②A>B,A=′B ✓ ③A>B,A<′B ✓ ④A=B,A>′B ✓ ⑤A=B,A=′B ✓ ⑥A=B,A<′B ✓ ⑦A<B,A>′B ✓ ⑧A<B,A=′B ✓ ⑨A<B,A<′B
财产的各种使用处置权利的总称。产权有两种类型,一种 是公共产权,另一种是私人产权。 ➢ 公共产权是由整个社会拥有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将资源 供自己使用或支配 。 ➢ 私人产权是指资源由私人拥有,按现有的法律供自己使用 支配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置权等。
➢ 科斯定理: ➢ 1.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
➢ 帕累托的最优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 ◦ 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 认为从社会观点看亦有A优于B。
➢ 帕累托改进: ◦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 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 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 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要给他人赔偿的现象。
➢
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外部经济)与负的外部性
(外部不经济)。
➢ 1.生产的正外部性
◦ 技术溢出
➢ 2.消费的正外部性
◦ 修剪自家草坪
➢ 3.生产的负外部性
◦ 环境污染
➢ 4.消费的负外部性
◦ 吸烟,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
➢ 1.负外部性与无效率
P
E1 P
MCs MCp
E2
P=MR=D
第八章 经济效率 和资源配置
➢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领会相关基本概 念,正确理解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 托最优状态,掌握市场失灵的四种重要表现及其政府管 制措施,一般掌握科斯定理,政府失灵的原因以及解决 途径。
➢ 基本概念: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失 灵;寻租;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免费搭车;信息 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政府失灵
O
Q1
Q2
Q
➢ 2.正外部性与无效率
P
P
MC
E2
MRs
MRp
O
Q1
Q2
Q
(三)政府对外部性的管制 ➢ 1.征税或收费
◦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 矫正税(庇古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 2.补贴 ➢ 3.直接管制 ➢ 4.合并企业或明晰产权
(四)产权与科斯定理 ➢ 产权是指人们对财产的所有权以及基于所有权而引发的对
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 2.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
➢ 帕累托最优状态: ◦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 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下,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 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这种资源 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 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1.交换的最优状态
MRS
A XY
PX PY
MRS
B XY
PX PY
MRS
A XY
MRS
B XY
2.生产的最优条件
MRTLCK
PL PK
MRTLDK
PL PK
MRSLCK MRSLDK
3.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 ➢ X 产品对Y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表示为:
MRTXY
Y X
MCX MCY
➢ 所谓“寻租”,就是厂商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 得到垄断利润(垄断租金)而从事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二)政府对垄断的管制 ➢ 1.控制市场结构 ➢ 2.对垄断企业产品价格进行管制 ➢ 3.垄断企业国有化
(一)概念与分类
➢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给他人带来了好处
但是却无法向他人收费,或者给他人造成了损失却不需
➢ 第二种类型的态度:甲、乙意见完全一致,可以认为 两人的共同看法代表了社会的看法;
➢ 第三种态度:甲和乙看法基本一致,但不完全一致, 也可以由个人的观点形成社会的看法。
➢ 按形成的社会观点重新分类: ➢ 1.A优于B
◦ ①A>B,A>′B ②A>B,A=′B ④A=B,A>′B ➢ 2.A与B无差异
MRS XY
MRT
XY
PX PY
MCX PX MCY PY
➢
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一、垄断
P
d
Pm
b
P*
ca
AC=M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R
0
qm
q*
q
(一)垄断与寻租
➢ 经济学家发现,垄断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abc,而是 bcP*Pm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甚至可能更多一些。这是因为, 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享受垄断的好处,厂商常常 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行贿等。这就一种“寻租”活动。
➢ 教学重点: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 托最优状态;垄断与寻租;政府对垄断的管制;外部性与 资源配置;政府对外部性的管制;公共产品的类型;公共 产品与市场失灵;政府与公共产品提供;信息不对称与市 场失灵;政府矫正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 教学难点: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 托最优状态;垄断与寻租;外部性与资源配置;公共产品 与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 注:>、<、=分别表 示甲的三种看法:优 于、劣于、无差异; >′、<′、=′分别 表示乙的三种看法: 优于、劣于、无差异
➢ 三种态度: ◦ 第一种类型:甲和乙意见完全相反,3和7; ◦ 第二种类型:甲和乙意见完全相同,1、5和9; ◦ 第三种类型:甲和乙意见基本一致,2、4、6和8
➢ 第一种类型的态度:甲、乙意见完全相反,除非能够 假定谁的意见更重要,否则不能判断A与B的优劣;
◦ ⑤A=B,A=′B ➢ 3.A劣于B
◦ ⑥A=B,A<′B ⑧ A<B,A=′B ⑨A<B,A<′B
➢ 甲、乙两人在社会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中的选择标准: ➢ 如果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或劣于)B,而
没有人认为A劣于(或优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来看, 亦有A优于(或劣于)B。如果两人都认为A与B无差异, 则从社会的观点来看,亦有A与B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