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中的“二”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方言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特有的语言变体,它与标准语相比,更贴近生活,更能凸显地域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收缩,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生存现状备受关注。
一、方言的生存现状1. 方言的使用范围收缩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现代标准语成为了主流沟通工具,方言的使用范围大幅收缩。
尤其在教育、媒体和商务交流等领域,标准语几乎取代了方言,导致方言的日常使用越来越少。
2. 方言的被动传承很多地方的方言在家庭中得到保留和传承,但这种传承更多是被动的,而非有意识的推广。
年轻一代对方言的了解和掌握更多依赖于家庭和社交圈,而非正规的教育。
3. 方言文化的衰落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方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历史和习俗,但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方言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空间,导致了方言文化的衰落。
二、方言的重要性与价值1. 保持地域文化特色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保护和传承方言,可以维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2.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言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亲情友情,促进社区间的和谐发展。
在很多地方,方言是民生交流的重要工具,保持方言对于传统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3. 促进多语言学习与发展方言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语言种类,也有利于多语言的学习与发展。
针对方言进行研究和保护,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案例和材料,促进多语言的学习和交流。
三、如何促进方言的生存和传承1. 加强方言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大方言教学的力度,让学生在学校中也能接触到方言,增强对方言的了解和认知。
学校可以组织方言文化活动,提倡使用方言进行课余交流。
2. 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鼓励和支持方言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设立方言文化保护基金、颁布相关条例和法规等方式来保护和传承方言。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等,可以更好地传播和保护方言。
浅谈四川方言中的儿化名词
浅谈四川方言中的儿化名词作者:唐玫玫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09期【摘要】四川方言中的儿化名词非常丰富,儿化面积极广,其主要来自名词儿化和非名词的或名词性语素的儿化,其作用主要是表小称意义、变化词义、改变词性。
在对《四川方言词典》中收录的儿化词进行分析归类后,从名词的儿化、非名词的或名词性语素的儿化、儿化名词的作用三个方面对四川方言的儿化名词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四川方言;儿化名词;构成;作用【中图分类号】 H17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03-02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所谓“四川方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统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一是四川官话,即西南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主要分布在成渝片区和灌赤片区,以成都话为典型代表;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
狭义的四川方言只指四川官话。
本文所探讨的“四川方言”即是以成都话为代表的四川官话。
儿化是“儿”后缀在轻声化之后与前一音节合音的现象。
儿化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音现象。
在“儿童”、“女儿”等词中,“儿”是实词语素,在经历了由实词语素虚化为虚词语素的过程之后,在“棍儿”、“今儿”、“玩儿”等词中,“儿”已经没有实词义了,只是一个后缀,作为语法单位,具有构成新词和改变附加意义的作用。
四川方言中的儿化名词主要来自名词的儿化和非名词儿化成名词。
四川方言里的各类实词大都能儿化,名词的儿化在四川方言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四川方言里的儿化名词非常丰富, 儿化的面极广, 包括人体一些器官、家具、生活用具、衣物、蔬菜、水果、菜肴、糖果糕点、文具、儿童玩具、证件、人名、地名和店铺名等。
一些名词是通过儿化才成词的,即使不儿化也能成词的名词,很多也都可以儿化。
此外,人名、地名、称谓名等不少必须儿化。
儿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成词、表小称、变化词义等三个方面。
浅谈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影响及其运用-精品教育文档
浅谈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影响及其运用一、问题的提出所谓方言主要是指某地区或区域具有的区别于非本地区或区域的语言交流方式,是地方文化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元素。
从某个角度而言,方言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珍贵遗产,是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
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乡音的基本信息永远丢不了。
因此,巩固和推广方言的使用具有积极意义,是保护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当前国家倡导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是否应该进入教学领域,使用方言进行教学特别是正处于接受外界信息始初阶段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议的焦点。
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赞同、反对和两者相互运用是现存的主要观点。
本文试图从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其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共存(一)方言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积极作用1.方言教学有利于拉近幼儿与老师及其同学的距离。
方言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沉淀和风俗习惯形成的,是反映某地区或者区域本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辨别人们所属区域的重要依据,其具有很强的“故土情结”,古诗“乡音未改鬓毛衰”正是说明了方言对人的特殊情感意义。
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具有相同方言的人,不管是在何时何地相遇都能比较容易地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无形而又非常期待的安全感和亲切感。
2.有利于幼儿思想感情的表达。
实践证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话往往更具优势。
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很多人都是来自农村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受方言的影响比较重,普通话并不是很标准,并不能用普通话完整或者准确地表达某些思想感情或者意思,要求其全部用普通话来交流存在很大的困难。
但是,如果使用其所熟悉和热衷的方言却能得到更为灵活的运用,顺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情感、感受、困惑或者快乐,使自己的感情得到释放,同时也让老师和同学更好地了解自己,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浅谈方言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方言是当地民族的母语,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的语言形式。
由于地域性的特殊性,方言在中国幅员辽阔,有以汉语为母语的官话,普通话,以及各种方言。
方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还能够使学生更加熟悉当地的文化,增进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此外,方言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技能,让学生学会接受不同的文化,掌握不同的语言习惯。
学会多种语言,了解不同的文化,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融洽地与他人相处。
总之,方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培养学生的文化觉悟和社会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多元文化环境。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
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
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总体上来说语言反映着民族文化,而方言则反映着地域文化。
由此可见,方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使用相同或者相似方言的人们,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俗习惯,在心理、情感、思维、气质、行为等方面也具有共同性。
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说明他们的文化环境上的某种差异.从各地方言中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现象,我们能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方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
汉语方言的读音,也会影响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方言离不开文化,方言和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在长期的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透过方言可以研究一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可以更好的研究本地的方言。
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的影响
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的影响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崛起和大国崛起的诞生,汉语文化逐渐成为
世界上被学习最多的一门语言,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我认为方言
对于幼儿普通话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会从语音、语法和词
汇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方言在语音方面带来的影响
在幼儿普通话教育过程中,方言会带来很多语音方面的影响,其中
最明显的就是语音走音和颤音等。
方言中的这些语音现象如果无法在
儿童学习普通话时得到纠正,就会影响到儿童德普通话发音的正确性
和纯正性,甚至在以后的生活中成为他在社交、工作等领域中的障碍。
二、方言在语法方面带来的影响
汉语的不同方言有着不同的语法体系,这意味着当儿童学习普通话时,可能会受到来自自身方言特点的影响。
比如说,“啥”这个方言词
汇入侵到普通话中,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将“什么”说成“啥”,显然这不是一种规范的普通话用语。
因此,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应当建立正确的
语法观念,避免将方言中的语法应用到普通话中。
三、方言在词汇方面带来的影响
除了语音和语法外,方言在词汇方面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很多方言
中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词汇,这些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共性可能
很小或者没有,如果不加以纠正,孩子就可能认为这些方言词汇也可
以用在普通话中。
这就会导致在儿童说话时会出现和普通话不一致的状况,对于语言的纯正性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广普通话,幼儿在接受普通话教育过程中需要纠正方言对于儿童运用普通话时可能带来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影响,这也体现了推广规范汉语的重要性。
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学习中的影响
浅谈方言在少年儿童普通话学习中的影响荔波二小姚计棉普通话是我们的通用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身为教师会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然而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地方方言无时不在对其产生干扰和影响。
现就方言在少儿普通话学习中的影响作点肤浅的探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了解方言对少儿普通话学习影响的常见现象(一)影响少儿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少年儿童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
如若少年儿童在这学语言的最佳时期受到了某些因素的限制、干扰和影响,对他日后语言能力发展很不利,甚至影响到心理的发展。
如只会地方方言,日后可能会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如我们荔波县就是这种多种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每个民族都说着不同的语言,地方口音浓厚而容易分辨,所以,即使是大人说普通话也能听出浓浓的乡音,可见,方言的影响是无形的、根深蒂固的。
(二)导致少年儿童语音错误和交流的困扰如果孩子长期用地方方言交流,很少开口讲普通话,那么再说普通话的语音中就会有很多错误的地方。
我们贵州常把n与l 混淆,前鼻音韵母、后鼻韵母混淆,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r不分,还有音节yi、yu不分的等等。
这些语音错误也会造成普通话交流的困扰,而且常常有人把少数民族语言语序语法带到普通话中,容易让人产生不解。
如,布依族语把XX哥说成哥XX,而普通话中的“一会儿”荔波方言中常说成“一港港”,这些方言常让人疑惑不解。
显然方言中的种种弊端导致了幼儿的语音错误和交流上的困扰。
二、探析地方方言对少年儿童普通话学习影响的原因为什么地方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言是一种情绪。
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普通话的语法和发音不够标准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因此对普通话的使用产生畏难的情结,故平日里仅使用地方语与幼儿交流,这大大减少了幼儿练习普通话的机会。
大部分家长表示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自身的条件不允许。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一、方言的定义方言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包括词汇、语音、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方言数量众多,其中以汉语方言最为广泛。
二、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方言是维护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在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提倡方言传承和保护。
各地方也积极倡导方言教育,并开展方言研究和记录工作。
一些学者和爱好者也积极参与方言保护和传承,通过出版方言词典、举办方言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推动方言传承和保护工作。
三、方言的使用现状尽管方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方言的使用现状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地区的方言使用范围逐渐减小。
尤其是在城市中,方言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即使在乡村,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方言的使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方言的使用已经呈现出严重的衰落趋势。
这对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方言的变化与衰落方言变化和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也不断发生。
一些年轻人甚至认为,方言是与时代脱节的,不适用于当下社会的发展。
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方言的使用进一步减少,方言传承面临着重大挑战。
五、方言的未来在方言的生存现状中,无论是保护还是传承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在推动方言传承的使方言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保护和传承方言需要政府、学者、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方言保护体系,推动方言与普通话、外语的共生共存。
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推动多元文化发展、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在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让方言在当下社会生存并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贡献力量。
浅谈汉语方言的保护
在普通话推广实施六十年后的今天,普通话已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优势语言,然而一些方言则处于濒危、萎缩甚至消亡的状态。中国要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必须推普,但同时也应当保护方言。因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具有自身的价值,还有很重要的社会交际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保护方言也是保留世界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在推普的同时,为方言保留一片生存的空间。本文还提出了一些保护方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三、汉语方言保护的必要性
(一)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的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等。
浅谈普通话与方言
浅谈普通话与方言摘要】解放以来推广普通话是作为国策来实行的。
这不仅是为了沟通的便利,也是增加民族和国家凝聚力。
但是从对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来看,并不太理想,推广普通话还是任重道远的。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保护;推广1.广普通话的必要性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各民族语言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汉民族共同语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
唐宋时期,人们写文章、作诗词非常注意使用“正音”(国家颁布的读音)。
明清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
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它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生活着,形成了区域性的系统的地方语言,即方言(或家乡话)。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讲着家乡话随和,听着家乡话亲切,正如杜甫在《回乡偶书》中所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是呀,回到久别的故乡,人面不识,乡音未改,这是回乡的凭证。
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比浓浓的乡音更能打动人的心灵?但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果坚持讲自己的家乡话,也许会让异乡的人产生歧义,无法和别人沟通。
唯独讲普通话才能与大家交流信息,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故此普通话就是我们交际的桥梁。
2.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近年来,一些方言如粤语、东北话、以上海为中心的吴方言等,在娱乐界形成强势,人们纷纷仿效。
有人认为方言强势的形成,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
也有人担心推广普通话会消灭方言,使方言的实用价值消失、方言承载的地域文化萎缩。
那么,如何认识和处理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呢?笔者有一点肤浅的认识,以供分享。
2.1相依共存、相互吸收、互相丰富、共同发展;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在地方曲艺、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方言的可以使用。
浅谈方言的价值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浅谈方言的价值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方言重要性概述(一)文化传承的需求方言代表着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特征与生活习俗,同时方言为探寻我国古老神秘多彩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方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任务,丰富的语言文字创造和承载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朴素的表现。
方言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
(二)国家层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及“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保护方言的途径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许多语言、方言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导致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走向衰微,如何有效地保护、如何利用这部分资源、如何把“保护传承方言文化”要落到实处,需要探索多种实现途径。
其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之一就是将方言引入校园、引入课堂。
二、方言与语文教学结合概述现代汉语既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也包括各地汉语方言。
在语文课堂中适当作用方言,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拉进师生感情。
现以方言教学的作用,语文课堂的特殊性以及方言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优势和不足等三个方面做以下阐述。
(一)语文课堂的特殊性“现汉”教材中提及的如黄廖本、兰邢本等在方言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汉”黄廖本的主编之一廖序东先生非常注重方言研究,20世纪40年代廖先生便写有《汉口音系》的手稿(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申等编校),此外《苏州语音》也是廖先生的一部方言力作。
李如先生也强调,“现代汉语由共同语和众多方言组成,现代汉语的研究应该把现代方言包括在内”。
浅谈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浅谈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作者:崔宁宁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5年第07期汉语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加之中国地域广阔,方言出现差异是在所难免的。
古代帝王通过方言俗语了解民情;后人也从汉代杨雄《方言》一书中推测出汉代时至少有12个方言区,当然,由于民族的迁徙,当时的方言区不会与现在的方言区重合。
方言自古有之,本文将从其产生,方言区的划分及方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浅析。
一、方言的产生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人们之间的交流,民族大迁徙两方面加以概括。
中国古代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人口的流动性差,因此各地方言各具特色,非常复杂。
“一座大山,一条大河,一道历史上的疆界,常常跟方言的界限大致相符;多山地区的方言常常比平原地区复杂。
方言里蕴藏着丰富的语言史资料;在一个方言里已成为历史陈迹的特点常常会在另一个方言里活着。
(吕叔湘,1958。
)”即便是交通便捷,交往频繁的今天,由于人们固守了从前人秉承下来的传统,所以仍然使用着自己独特的方言。
林语堂曾经比较过南北方人之间的差异:“在语言上,我们听到的是北京话洪亮,清晰的节奏,轻重交替,非常悦耳;而苏州妇女则轻柔,甜蜜地唠唠叨叨,用一种圆唇音,婉转声调,其强调力量并不在很大的爆破音,而在句尾拖长了的,有些细微差别的音节。
(陈克,1993。
)”二、方言区的划分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因此为了对各地方言进行研究,语言学家把全国划分成了七大方言区。
即: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另外,在北方方言中有划分了许多次方言,如: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晋语。
在本文中,仅对七大方言区作大体的介绍。
北方方言:分布最广,以北方为主,是汉族的基础方言,内部差异较小。
另外,云,贵,川,鄂,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区也属于北方方言区。
浅谈黑龙江方言语音和普通话的区别
浅谈黑龙江方言语音和普通话的区别摘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封闭,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
作为东北方言中的黑龙江方言,形象、生动、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的豪放、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本文语音方面阐述了黑龙江方言的特点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区别,揭示了两者的显著差异。
关键词:黑龙江方言;声母;韵母;分区;语音系统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东北方言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特定汉语。
因为地域接壤的关系,除了北京话以外,东北方言是和普通话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在东北方言中,黑龙江的方言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是除了北京话以外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了,甚至有人觉得黑龙江好像没有什么方言,但是和普通话语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黑龙江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几个方面,尤其在声调方面的差异最大。
一、声母方面①鼻化现象:普通话中以a、o、e开头的开口呼零声母字,黑龙江方言大都在前面加上声母[n],如“棉袄”读成mián nǎo,“饿”读成nè,“安排”读成nān pái,“鹅”读成né,“挨着”读成nāi zhe,“真矮”读成真nǎi,“熬夜”读成náo yè,“熬菜”读成nāo cài,另一个典型的例子“俺们”ǎn men,本属北方方言,但在东北老乡的口语中却变成了mǔmen,可谓方言中的方言了。
这是发音时在韵母前加上了鼻音[m]。
②普通话中的r声母字在黑龙江方言中大部分经常被读成l\\y。
如:吵嚷(rǎnɡ)东读成吵嚷(yǎnɡ)、闷热(rè)读成闷热(y è)、扔掉(rēng)“读为扔掉(lēnɡ),花蕊(rǔi)读成花蕊(lǔi);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 én)就读人民(yín)。
浅谈网络新词“二”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 2 1 (0 10 — 0 3 0 17 — 112 1 )3 0 7 — 2
引 言
随 着 网 络 技 术 的迅 速发 展 , 来 越 多 的 网络 流 行 语 进 入 到 了 越
我们的生活 中 , 为我们进行个 人社交 、 泄 个人情感 的工具 。 成 宣
“ !” 师 :我 看你 才 二 呢 ! , 题 都 能 算 错 , 说 你 有 多 二 老 “ 这 你 二 吧 !”百 度 贴 吧) (
在 东 北 方 言 中 ,二 ” 用 于 形容 人或 事物 愚 笨 , “ 常 口语 中 拥 有 独 特 的 语 意 。在 陕 西 方 言 中 , 二 ” 既 用 来形 容 一 个 人 分 不 清 场 “ 合 , 不来 轻 重 , 话 不过 大 脑 , 事 不 想 后 果 。如 :二 怂 ” “ 掂 说 做 “ 、二
不 表 达 她 排 行 老 二 , 是 被 赋 予 了 新 的 意 义 。我们 可 以通 过 下 面 而
几个例子来感受一下“ ” 二 的这 时 间 , 你 来是 工作 的 。 是 1“ 让 不
2“ ” 二 的新 义词 源
通 过 比较 可 以 看 出 ,二 ” “ 的这 种新 义 、 法 及 感 情 色 彩 和 传 用
流行 的 网 络 新 词 “ ” 新 旧意 义 、 法 及 词 源 . 二 的 用 并在 此 基 础 上 分
析 了“ ” 二 的使 用 情 况 及 社 会 心 理 。 大 家 对 “ ” 个 词 有 一 个 使 二 这
更 深 、 全 面 的 了解 。 更 关 键 词 :二 ” 新 义 ; 源 ; “ ; 词 社会 心理
语 言 研 究
浅谈 网络新词 “ 二”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
语言的特质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
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
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
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习得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
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
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探讨
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探讨方言丰富了我国语言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方言的存在对普通话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能够在对方言形成保护的过程中,降低方言在學习普通话过程中的影响,就必须了解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从而相应地采取措施,让学习普通话的过程更为合理化、高效化、科学化。
由此可知,《浅谈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影响》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标签:方言;普通话;影响;特点;策略1 广东方言与海南地区方言的特点方言,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地方性的语言,其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征,有时候我们可以凭借一个人讲的方言而准确判断出其家乡的省份甚至市。
1.1 广东方言的特点粤语,也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
粤语在我国属于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方言,在广东的东部、中部以及北部地区将这种方言的人数众多,粤语几乎成为广东人的标志之一。
粤语这种方言,在广东省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主导性的地位,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就目前而言,粤语仍然是广东省省会广州的主要语言之一,本地人进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以粤语为主,这就使得广东方言仍然成为当地语言的主流;二是,广东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几个经济特区基本上在粤语区的范围之内,经济以及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使得广东方言也就是粤语的更具影响力;三是,香港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大部分人日常交流使用的语言就是粤语,这就又增强了其生命力。
广东方言有很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就是在普通话被广泛推广过程中,广东话仍然具有十分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广东方言有十大特色:一是汉语相比,其音调以及音节较为丰富。
当前我们所推广的普通话只有四个音调,即阴平、阳平、上声以及下声四种。
但是广东方言则有多达九个声调和两个变调的特点,包括: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九声;还有高平和高升两个变调;所以,与普通话相比,这种方言所能够表达的情感也更为准确。
二是这种方言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特征,所以广东方言让人听起来韵味十足,更具特色;三是这种方言保留着很多古南越语底层成分,用通俗的话来讲也就是说,这种语言是古汉语与古代南越语相融合的结果,反映了这两个民族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在我国其他方言中显得更为别具一格、独领风骚;四是其吸收外来语的成分较多,如果将那些具有显著外语发音的广大化方言组合到一起,有时候甚至能够给人在听英语一样的感觉,所以,广东方言中的词汇创造量非常的丰富,这也增强了其生命力;五是其包含的特殊词汇较多,有些特殊词汇甚至在全国各地都得到应用,比如八卦等;六是词语结构很特殊,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当地人喜欢把名词进行重叠,比如口水多(话多),心思思(心想),眼白白(睁眼)等;或者将动词、形容词重叠,如搞搞震(搞事),湿湿碎(琐碎)等;七是在一些方言中,对一些词进行倒装的情况较多,如普通话的“要紧”,粤语方言说成“紧要”;粤语方言将“客人”说成“人客”等;八是有些语法进行了颠倒,比如我们汉语中常说的“你先吃”,而广东方言则说成是“你吃先”等;九是他们喜欢使用民间俚语,这种使用方法让广大方言更加耐人寻味,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十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歇后语特点,这种方言在日常交流中喜欢添加一些歇后语增强语言的幽默、趣味性,不仅很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一语双关,强化语言交流的过程。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方言是指不同地区使用的语言变体,随着人们的流动和交流,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语言的多样化表现,反映着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虽然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非正式的口语,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方言的生存现状已经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方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
由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广泛的媒体传播,人们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交流时往往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或是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
在这样的环境下,方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局限,许多年轻人在生活中很少使用方言,导致方言逐渐失去了生命力。
其次,方言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在现代社会中,方言往往被视为非正式的口语或是方言族人群所使用的语言,这使得方言在教育、政府和商业等领域中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除了特定的方言区域,方言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不被视为一种正式的语言,很少被列入教育计划,也很少被采用在公共场合的使用。
第三,语言环境的变更也使得方言的传承受到了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许多农村地区的人们被迫离开家园,前往城市地区工作和生活。
这些人在城市中往往会遇到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需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或英语进行交流。
这使得这些人与自己方言区域之间的联系逐渐疏远,方言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要保护和传承方言的文化价值,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方言的教育应该得到重视,特别是在方言区域中。
学校应该将方言纳入学科体系,将方言视为正式的语言之一。
其次,方言在政府和商业中的使用也应该被鼓励,这不仅能够帮助方言得到保护,还能够促进方言区域的经济发展。
另外,媒体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应该鼓励使用方言,传递方言文化,并开展相关的方言节目和活动。
总之,方言的生存现状面临着威胁,但是方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不可忽视。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采取措施,才能够保护和传承方言的文化遗产。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方言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使用的特定语言形式,它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方言的生存现状受到了许多挑战,并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
本文将从方言的使用范围、方言与标准语的关系以及方言传承等几个方面浅谈方言的生存现状。
方言的使用范围受到现代社会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缩小。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广泛,方言使用的场合也逐渐减少。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更多地使用标准语进行交流,并且在学校和工作环境中也更多地接触标准语,这导致了方言使用的减少。
与此方言与标准语的关系也对方言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标准语作为国家统一使用的语言,具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在许多家庭中,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会选择使用标准语与孩子交流。
这使得方言在家庭中的传承面临困难。
方言传承的问题也是导致方言逐渐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方言的使用者年龄普遍较大,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他们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将方言传承给下一代的意愿和能力是否足够。
许多的方言词汇和语法规则并未被记录下来,只存在于方言使用者的记忆中,一旦这些使用者逝去,方言就面临彻底消失的可能性。
方言的消亡并非完全没有希望。
一方面,方言的文化特色和认同感是保护方言的重要因素。
方言具有丰富特色的谚语、俚语和歌谣等,这些文化元素是方言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方言爱好者和研究者通过记录和整理方言资料,努力保护和传承方言。
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方言的保护工作。
他们致力于推动方言教育,通过设置方言课程、成立方言文化促进会等方式,增强人们对方言的意识和认同。
这些举措有助于方言传承的延续,为方言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方言的生存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它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方言作为汉语语言宝库中的一部分,它的消亡将会造成中国语言多样性的巨大损失,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方言的保护工作,为方言的生存努力奋斗。
“儿”论文:浅谈语素“儿”的性质
“儿”论文:浅谈语素“儿”的性质摘要:首先对前人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儿”是一个语素,并且有词根和词缀两种。
最后对词缀“儿”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此外,还指出了一些不读成儿化韵的儿化词现象。
关键词:“儿”;儿化词;词根;词缀一、总结前人观点语素“儿”在汉语普通话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在构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知道,在“婴儿”、“儿童”等大多数非儿化词中,“儿”是词根语素。
但是在诸如“盖儿”“扣儿”“刀儿”这样的儿化词中,“儿”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学术界对此还是有很大分歧的。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家对儿化词中“儿”的认识。
第一,认为儿化词中的“儿”是语素,并且是一个后缀。
大多数学者是持这种观点的,例如朱德熙、李思敬等。
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说,“比一个音节小的语素,比多音节的语素更少。
唯一重要的例子是‘儿’……这是唯一一个不成音节的后缀。
”①朱德熙在《语法讲义》的“后缀”一节中,将“儿”与“子”、“头”等并列举出,并说语素“儿”“不自成音节”。
②李思敬在《汉语“儿音史研究”》一书中说,“在现代汉语中,儿化音是唯一的一个非音节后缀,它也是属于黏着语速范畴之内的”③即也认为“儿”是一个语素。
第二,认为儿化中的“儿”是语素,但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素,一个是后缀,一个是词尾、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高名凯、马庆株等。
例如,马庆株认为“能够改变词性的儿化作用被看作构词后缀;凡是不造成新词,只表示‘小、喜爱’义的是表示形态的词尾”④。
第三,认为儿化词中的“儿”不是一个语素,只是一种语音现象。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葛本仪、李立成等。
葛本仪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指出,“‘儿化’只能是在一个音节中发生的音变现象,不应当把‘er’作独立的后缀词素看待”⑤。
李立成在其论文《“儿化”性质新探》中说,“儿化纯粹是一种语音节律现象,把儿化看成是唯一的不成音节的构词后缀当然也就不合适了。
”⑥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三种观点,可以清楚地看出三者的根本不同在哪:观点一和观点三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儿化词中“儿”的语素地位;观点一和观点二虽然都承认“儿”的语素地位,但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其中一部分是词缀,一部分是词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方言中的“二”作者:张敏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生动,富有色彩,网络红词“二”在方言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
对方言历时和共时中的“二”作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方言中的“二”有褒义,贬义,中性义这三种感情色彩,其义项的理清有利于我们对“二”含义的理解更加清晰,丰富我们的语言文化。
关键词:方言;“二”;义项;贬义网络用语与生活牢不可分,网络用语来源于生活,又经过网络的再编辑而渗透到生活中去。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有着生动,富有色彩的特点,同样的意思,在方言中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表达词语,而同一个词,在各地方言中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二”是个网络红词,我们在网络中所说的“二”多为贬义,但“二”并非只有贬义,通过考察,方言中的“二”含有非常明显的感情色彩,这篇论文主要就从感情色彩角度来分析方言中的“二”,以助我们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个网络红词。
一、前言数字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字之一,每种语言都有数字,数字的记录功能都相同,主要用来记数和时间,但语言的民族性使得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与那个国家的文化相关,数字当然也不例外。
在汉语中,数字“二”从古到今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不只是拥有记数功能的字,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二”丰富的含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二,地之数也。
易曰。
天一地二。
惟初大始。
道立于一。
有一而后有二。
”在这里,“二”代表地。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二”是个数词。
词语“二气”,指阴、阳二气。
“二”是“一加一所得数”,作为序数词表示第二,后引申为“再次”。
在古代,“二”往往与“一”是相互对立的,“一”表示统一,“二”则表示分裂。
“一”为专一,“二”则为“不专一、分心”,由此义又引申为“离异,生二心”。
“一”为一样,相同,“二”为不一样,不相同。
“二”还可译为“副的”,与“正”相对,又可引申为“辅助,辅佐”。
古代汉语有:“二三”,表示反反复复,不专一;“二心”,表示异心,三心二意;“二毛”,借指老人;“二八”,指十六或者十六岁;“二姓”,指缔结婚姻关系的两家。
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如今的“二”不仅保留了古代的一些含义,在使用过程中,“二”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而这些含义被方言“二”展示得淋漓尽致。
义项是词的理性义的分项说明,色彩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的,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
但是语素和词是不可分割的,词的意义离不开语素,再加之,文章在对方言中的“二”进行考察时发现,关于方言中“二”的语料较为复杂,“二”有时候作为一个词,有时候作为一个构词语素,部分“二”已经发生了词义感染。
因此,文章从感情色彩来对“二”的义项做分析时,不仅列举作为词的“二”,也列举包含“二”这个语素的词语来辅助分析。
二、从贬义色彩来分析方言中的“二”(一)傻、笨“傻、笨”是贬义色彩的第一个义项。
浙江方言中的“二”是呆子,傻子的代名词。
在浙江人眼中,“二”形容人时,表示傻的意思,形容事时,表示表木的意思。
天津方言中的“二”意为取笑人愚笨,智商低。
“二面、二货”,表示傻瓜,笨蛋(甘肃方言)。
“二怂、二锤子”,表示傻里傻气,愣头愣脑(陕西方言)。
“二蛋子”,表示精神不正常,傻兮兮的人(陕北方言)。
(二)鲁莽,性格暴躁“鲁莽,性格暴躁”是贬义色彩的第二个义项。
“二杆子”是这个义项的代表词,它存在于许多方言中。
“二楞子”,指行动莽撞,固执不听劝的人;“二虎巴登”,指傻气、鲁莽的样子;“二巴楞子”,指冒失、粗鲁的人(东北方言)。
(三)流气、不务正业“二混子”义同“二流子”;“二混屁”,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二花屁”也叫“二滑屁”,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二赖子”,指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二流大(打)挂”表示懒懒散散,流里流气的样子(东北方言)。
“二大流”即“二流子”,指不从事生产,游手好闲的人(陕北方言)。
“二水公爷”,指旧时成都那些好闲荡,摆阔气的年青人,整日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二甩二甩”也叫“二甩甩”,表示吊儿郎当、流里流气的样子;“二不挂五”指不整齐,流气的样子(四川方言)。
“二性物烂”,指不务正业,不正经的人;“二痞子”代表无赖、地痞流氓一类人物(山西方言)。
“二逼卵子”,表示混混,不务正业的人(江苏方言)。
(四)技艺不精、一知半解东北方言中有较多拥有此义项的词,如:“二五子”,指一知半解的人;“二五眼”,形容人的能力差,做事做不好;“二八月庄稼人”,表示对农活似懂非懂的人;“二把刀”,指一知半解,技艺不精的人;“二巴颤子”,指技艺不高,知识储备不足的人;“二不溜”,形容能力一般,不是很好。
“二饼(柄)子”,讽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却成为近视眼的人;“二把势”,形容做事不熟练(山西方言)。
“二通二通”,指半通不通,没有完全懂的样子;“二毛子”,指半通不通的人(四川方言)。
“二眯儿”,表示似懂非懂,知识或技艺不到家的人(陕西方言)。
(五)马虎,粗心大意“三猫二眼”:做事、学习不专心的人(山西方言)。
“二五郎当”:马虎,不仔细(江淮官话)。
此外还有:“二马虎”形容马虎的人;“二马一虎”,指马马虎虎的样子;“二马攸忽”,形容漫不经心,马虎不认真。
(六)磨蹭,犹豫不定“二二丝丝”,形容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二拉八当”,犹犹豫豫的样子;“二意忽忽”义同“二意思思”,形容三心二意,犹豫不决。
例:前两天我摇卦,想来沈阳,二意忽忽的。
“二定忽忽”,迟疑不定的样子(东北方言)。
“二腻八争”,形容做事懒散,磨磨唧唧(西安话)。
“二磨神”,做事磨磨蹭蹭、不出效果的人(陕西方言)。
此外还有:“二心”,形容犹豫不定;“二乎”,畏缩,犹豫的样子;“二二乎乎(虎虎、忽忽)”,犹疑不定的样子。
(七)不踏实,不稳重“二巴颤子”,形容做事不踏实,半途而废的人;“二六嘲光”,形容荒唐,不稳重;“二八扣”,形容不稳重,说话添油加醋,不能令人相信;“二秃子”,指爱变卦,说话不算数,不踏实的人(东北方言)。
“二恍恍”,指办事不踏实的人;“二恍二恍”,义同“二恍恍”;“二醒醒”,形容糊涂,不认真,不踏实(四川方言)。
(八)与性相关各地方言中普遍存在用性器官和性行为骂人的词,因为在人身上,显露在外面的,最重要的是头,其次是性器官,它在人的身上“排行”第二,第二远不如第一,有次等之嫌,因此“二哥”“老二”成为了骂人的话(山东除外)。
东北方言中的“二异子”,指性生理异常的人;“二性子”,指两性人,物性不纯;“二尾子”指阴阳人。
山西方言中的“二怜怜”“二姑娘”,除了表示傻,还可以表示言行举止像女性的男性,和“娘娘腔”义同。
(九)稍差,次一等“二流”,指水平或质量较差,犹言次等,二等,如:二流人物;二流作家。
这个词在很多方言中都存在。
“二不球球”,形容人或物水平一般,中等偏下,不好不坏的样子。
(十)无赖,厚脸皮“二赖子”,意为小无赖;“二皮脸”,指不知羞耻,不自重,厚脸皮的人(东北方言)。
“二溜子”,指懒汉无赖(陕北方言)。
三、从褒义色彩来分析方言中的“二”(一)独特有风格“独特有风格”是“二”的第一个褒义义项,是“二”的贬义褒用,这个义项对语境的依赖比较大,主要用于网络语中。
“很二很光芒”形容人独特,有风格,光芒四射。
(二)胆大,有主见“二”的第二个褒义义项为“胆大,有主见”。
这个义项主要在甘肃方言中使用,某人在比较难办的事情上想出一个好办法时,便说“这个家伙二得很,这办法都能让他想出来。
”(三)武松的代名词“二哥”“老二”在山东是个褒义词,山东人崇拜武松,武松在家排行老二,叫一个人“二哥”“老二”就是把那个人当作武松,称赞那个人勇敢。
(四)其他此外,受语音影响,“二”谐音为“爱”,红楼梦中的“二哥哥”可以理解为“爱哥哥”,网络语“二”表示爱的意思也融入到了各地方言中,我们经常会听到520,也就是“我爱你”。
四、从中性义色彩来分析方言中的“二”(一)一加一所得数中性色彩的第一个义项为数词,表示一加一所得数,这个义项可见于各地方言中的数词,例如:十二,二十,二百二十二等等,这里便不再一一列举。
(二)排行常见词语有:第二,第二期,第二名,以及表称呼的“二姐,二妹,二嫂,二爸,二姨”等等。
“二鬼”,指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山西方言)。
“二掌柜”:对排行第二的男子的称呼。
“二返脚”:第二次返回(东北方言)。
(三)再次“二婚”“二婚货”“二婚嫂”“二河水”“二手货”“二水货”,都指再嫁妇女。
“二婚亲”,指再嫁;“二婚郎”,指再次结婚的男子。
由这一义项又引申出第二次房东(地主)的意思,“二道贩子”,指以做二手买卖来牟利的人;“二房东”,指向房主租来房屋又租给别人的人;“二地主”,指向地主租入土地,又租给别人的人(东北方言)。
(四)改变“一心无二”,指一心一意,不再改变,没有异心。
“说一不二”,指说话守信用,说话算数,不改变主意。
(五)状态不充分,不完全这个义项主要体现在四川方言中。
“二炭”,指未燃烧完全还可再烧的煤。
四川方言中有“二×二×”词语结构,主要是“二+动词/形容词+二+动词/形容词”。
“二通二通”,指半通不通;“二像二像”,指有点相似,但还不完全像;“二恍二恍”,指不够踏实,不够认真;“二麻(醺)二麻(醺)”,形容酒后没有完全醉的状态;“二晕二晕”,指有点晕,但是还没完全晕。
(六)表事物正在进行,处于某个时期“二巴坎儿”,指事情正在进行的过程中;“二拉八档”,指事情正在发展,还没成定局;“二毛剪碴”,指被剪过羊毛后未长丰满的羊皮(北京话)。
“二不坎(坎)”:艰难时期,关键时期(山西方言)。
(七)下一个,以后“二回、二回子”,指下回,下次;“二天”,指以后(四川方言)。
“二辈子”,指来生,来世。
(八)次等“二棉袄,二棉裤”,指天气转暖时穿的衣裤,比最冷时穿的棉袄棉裤稍薄,所以称之为“二棉袄,二棉裤”。
“二蓝”,指次于深蓝的蓝色。
“二副”,指职位次于大副的船长助手。
五、结语方言中的“二”被赋予了这么多含义,其中含贬义和中性义的义项最多,含褒义的义项最少,其中,贬义色彩最为突出。
通过分析,北方方言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包含“二”的词语,其他方言区包含“二”的词语就相对较少。
有的义项只见于某一特定方言中,例如“二哥、老二”在山东话中特指武松,“二×二×”在四川方言中有表示某种状态不充分、不完全的意思。
有的义项则普遍存在于大多数方言中,例如“二”的傻,鲁莽,流气,一知半解,犹豫,数目,排行等义项,并且“二百五”“二杆子”“二愣子”“二奶”“二手货”“二流子”“说一不二”等词也成为众所周知的词语。
虽然一说到“二”,人们条件反射就会往贬义上想,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二”虽然贬义色彩最多最突出,但是它也含有褒义,我们需要打破“二”只包含贬义和中性义色彩的固定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