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精品教案(第3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
(2)认识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3)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4)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秦始皇残暴的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陈涉世家》这篇课文。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小组讨论并展示。
(1)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
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
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
(2)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3)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明确: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4)“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明确: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苟富贵,无相忘。
(5)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1)人民群众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2)秦二世杀太子扶苏篡位,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3)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因此,陈胜将起义军冒充太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6)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明确: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7)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二)朗读第三段,小组讨论并展示。
(1)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明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首先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抓住时机,“并杀两尉”,扫除障碍;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明方向;明确领导,胜利进军,迅速壮大。
(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
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
(4)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
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三、赏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起义军领袖陈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举例说明。
⑴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
如,他在与人佣耕之时,就有“鸿鹄之志”,希望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反抗秦王朝的暴虐统治。
在適戍渔阳途中,他看到因雨失期而被置于死地的900戍卒是一支可依靠的力量,并充分估计到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愤恨情绪,于是跟吴广商量,确定了“举大计”的方针。
他清楚地知道,起义有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
(2)有突出的组织领导才干。
①表现在他对起义策略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分析上。
当时秦二世靠搞阴谋上台,并且假父命杀了太子扶苏,这就引发了秦王朝的内部矛盾,广大人民对秦王朝也更加不满;其次,在秦灭六国中,楚国受害最深,所以楚国人民反抗情绪极其强烈,并且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楚将项燕身上。
陈涉抓住这两个敏感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的情况,果断地提出起义策略。
②在起义的准备过程中制造舆论,先以置丹书鱼腹的方式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用“狐鸣”而呼,把复兴楚国的希望与陈胜联系在一起,这就掌握了戍卒的心理,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③在起义的发动过程中,关键要先杀死两尉,又要使士兵群众站在自己一边,所以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表现了陈胜的机智。
杀尉之后,召令徒属,指出他们面临的绝境,揭露秦王朝的苛政,然后用“死即举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等语来坚定众人的抗争信念,这又表现了陈胜卓越的宣传能力。
入陈后,又召集三老、豪杰,请他们出谋划策,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成熟的农民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2、请你找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
②“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反映了陈涉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涉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起义领袖的卓越才能。
3、从起义的事件中找出人物的行动的有关描写,解读人物性格。
如: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
明确:表现了陈涉志向远大,足智多谋。
3.研读题目,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
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你认为这反映作者的怎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肯定了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即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
五、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1、本文在选材上有详有略,试分析哪些部分写得详,哪些部分写得略,为什么
明确:以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
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2、请你说说下面几句话的表达作用。
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小组讨论并展示:
①苟富贵,无相忘”。
明确:这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明确:这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
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明确:这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明确:这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六、归纳主题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七、总结课文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本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
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塑造出一位栩栩如生的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八、中考链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尉果笞广(鞭打)
从民欲也(愿望)
忿恚尉(使……愤怒)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2)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侥幸不被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3.这段文字写的是起义的发动过程。
4.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激怒尉后杀尉,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这表现了陈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激怒都尉后杀死都尉,使士兵群众能同情自己,站在自己一边。
杀尉之后,群龙无首,再召令徒属,晓以利害,揭露暴秦,坚定群众起义的信念,表现陈胜卓越的组织领导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