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光》的教案
《司马光》的教案1
开始: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司马光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司马光》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20课。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五、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

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

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

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Ⅰ、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Ⅱ、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

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

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Ⅲ、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

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七、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__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司马光砸得救(聪明、勇敢)
注意时间掌握
六、注意灵活导入新知识点。

电脑课件
《司马光》的教案2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三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起课文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这个故事他们都听说过,有助于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课文简短,一旦读熟,理解、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因此本课教学以朗读为主。

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小组赛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熟读背诵。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能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多种途径来理解词句的意思,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传统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学会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看到大屏幕上的这幅图,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故事最早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

2.板书:司马光。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教师相机提示学生,司马是姓,光是名) 师: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了不少资料吧!那么你们了解到了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哪些知识?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预习完成得非常棒。

现在,请打开课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解决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
师: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

(学生点评)
5.现在读的感觉和刚开始读的感觉不一样了吧,古文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再试试……(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学习“群儿戏于庭”。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司马光小时候)大家是怎么知道的?(“儿”是“小孩子”的意思)
(2)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导翻译词句,并点击出示单字解释)
生:事情发生的地点(院子里)。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庭)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我们把它勾出来,还可以做上笔记,我们再来写一写这个字。

(教师范写“庭“字。

)
师:这群孩子在做什么?哪个字能说明?(戏)“戏于庭”就是……(抽学生翻译)“于”是“在”的意思。

(3)谁能把我们刚才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给大家说一说。

(翻译全句)
(4)齐读这一句。

2.学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指名读。

师:老师注意到,有的同学在阅读本句时停顿还掌握得不是特别好。

(指导:范读、齐读)
(2)认识“瓮”。

师:最开始,我们看了一张图片,里面有个大家伙,那是什么?(瓮)“瓮”是什么意思呢?(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大家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的?(文下的注释)
师:没错,借助注释理解相关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还有哪些字是你们在阅读中没弄明白的?
生:“足”“跌”“没”……
(4)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并指导书写生字:登、跌。

(5)现在谁能够看着大屏幕,把事情的起因给同学们说一说?(翻译本句)
(6)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这一句。

3.学习“众皆弃去”。

师: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众皆弃去)
(1)抽读。

(2)师范读。

(3)自读。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再读读,多读几遍,而义自见,试一试。

(4)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
(5)指导书写:众、弃。

(6)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众皆弃去”,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进一步理解体会。

翻译:其他的孩子都放弃而离开。

4.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课件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在这危急关头,只有司马光没有离开,在想办法救人。

板书:光持石击瓮
(1)指导书写“持”,理解“持、击、破”的意思。

(2)抽生完整翻译全句。

(3)司马光与其他孩子一比较,就让人觉得司马光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评价,谈品质)
5.学习“水迸,儿得活”。

(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1)齐读。

(2)“水迸”是什么意思?(水向外溅出或喷射)
(3)结果怎样?(儿得活)
(4)板书:儿得活
师:孩子得救了,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吧!(齐读)
6.比较异同,复述全文。

师:《司马光》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的不同了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文言文不同于课文,它篇幅极短,语言简练,需要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3)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

四、指导背诵
1.教师领读。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

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2.指导背诵方法。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都背得很认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到了合适的方法。

老师背类似的古文,一般会先想想故事内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许多。

不信,我们来试试。

3.教师说句意,学生背对应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师抽背。

五、布置作业
1.推荐读《掩耳盗铃》。

2.书写本课生字。

司马光
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和道理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时,我把“读通”__作为一大任务,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自读,互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韵律,再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大概意思,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学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司马光》的教案3
课题:音乐欣赏《司马光砸缸》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打击乐器和探索自然音源为故事的情节配音响。

2、参与歌曲《司马光砸缸》的欣赏和表演过程,表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寓故事于思想教育之中,使学生懂得遇到以外的事情要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重点: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故事情节配音响
教学难点:学生边听歌曲,边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

教学准备:
A教具:CAI课件,歌曲CD,场景布置,打击乐器(三角铁一个、木鱼一个、沙锤一对、铃鼓两个、镲一对、钹一对、小鼓两个、大鼓一个)呼啦圈8个,皮球一个,丝巾一条。

B学具:学生一人一张各种颜色的A4纸
教学环节:
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听故事
1、导入故事:出示司马光画像,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动画,初听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
从听觉上欣赏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过程
说故事
1、讨论:A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为了救人)
2、为什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聪明勇敢的好孩子?
3、我们应该向司马光学习什么?
让学生简单地讲述故事《司马光砸缸》
展开讨论,懂得要向司马光学习什么,能简单复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语言的角度体验和表现故事的情节。

配音响
1、看书上的画面,听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
2、同学们喜欢捉迷藏吗?请学生上台捉迷藏[捉迷藏]
A、请学生用动作和表情表现自己的高兴的心情
B、用一种乐器表现捉迷藏时的高兴。

3、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到水中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扑通扑通]
A、学生用人声模仿这种声音
B、选五名学生上台自由选择一种乐器,自己决定演奏方法来表现人掉到水缸中的声音。

4、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时候大家着急吗?他们在干什么呢?[怎么办]
A、学生用动作表现一下大家着急地想办法。

B、用你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发出表示紧张的声音
C、选五名同学上台自由选择一种乐器表现大家很紧张和着急。

D、其他同学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表现紧张的气氛。

5、司马光表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A、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B、大家一起表演砸的动作。

6、砸缸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A、让学生上台选择一种乐器表现砸缸的声音。

B、其他同学用人声表现砸缸的声音。

7、缸被他砸破了没有呢?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没有?
A、学生用人声、手中道具表现水流下来的声音。

B、学生自由选择用乐器表现水哗哗地流的声音。

8、小孩得救了吗?大家高兴吗?
选五名学生上台自由选择一种乐器,自己决定演奏方法来表现大家高兴的心情。

9、请部分学生上台,边听歌曲,边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

台下学生可用自己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进行配音。

按歌曲中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情绪要求,选择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演故事
1、请部分同学通过协商和自选角色、自选道具的方法进行即兴表演
2、配合歌曲进行合作。

3、加上乐器组的音响效果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通过协商和自选角色的方法进行即兴表演,主要注重学生共同合作协商进行创作、参与音乐的过程。

想故事
1、想一想,讨论:还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2、动脑筋,回答问题:
(1)在教室里,你的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而且出了血,你发现后首先应该要:
A、马上去找到老师和同学,让大家来帮助他。

B、马上打电话给受伤的同学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快来学校。

(2)你去游乐场玩,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你首先应该要:
A、马上找到游乐场的保安叔叔请求帮助。

B、自己一个人在游乐场到处找爸爸妈妈。

《司马光》的教案4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
1.定向。

(1)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2)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

(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1)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
(2)给课文标段号。

(3)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4)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
伙伴
捉迷藏
亭子
躲在
扑通
急中生智
哗夸
机智
勇敢
5.作业。

(1)读课文1遍。

(2)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3)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
)砸缸救人。

2.介绍司马光。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
)缸。

(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

(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1)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2)急中生智。

“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

(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

(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

《司马光》的教案5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0.司马光
没有慌搬石砸缸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习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司马光
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

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范读课文。

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教学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

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读音。

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去拼音读。

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检查字形。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作业
抄写生字。

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试读课文
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

指名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

指名看图说说水缸,假山的`位置。

再指名说说水缸的样子。

指名朗读。

叙述的语气。

讲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

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的?他会遇到哪些危险?为什么?
看图说说“别的小朋友”指的是哪些小朋友。

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他们可能会喊什么?
指导朗读。

要用紧张的语气读、指名读、齐读。

讲读第三段。

看图。

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非常危险,其他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这时候会怎么想?(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指名读课文。

用“——”把写司马光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光没有慌?
比较句子。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他搬起一块石头。

指名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司马光为什么要搬“大”石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司马光怎么样?
司马光杂那口缸。

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指名读句子。

你觉得哪句话好?“使劲”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司马光怎么样?
司马光的方法行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指导朗读。

速度稍慢,第一句要有力,第二句要放松。

总结课文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作业
填空:
别的()()()都慌了,()()哭,()()喊,()()()跑去()()()。

()()()没有慌,他搬起一块()()()使劲砸()()()。

第三课时
复习检查
抽读生字。

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时(si shi)找(zhao zao) 座(zhuo zuo)砸(za zha)练词说话
看图复述故事。

同桌练说,小组练说,各组选一个代表到前面来说。

用词练习说话。

不小心
有的……有的……有的……
课堂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Gu shi hou yi hou jin dou lai le zhao da ren
2.组词区别。

古()时()候()
石()村()后()
那()缸()找()
都()红()我()
《司马光》的教案6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在以前的学习、阅读和生活中,你了解了哪些聪明的古代儿童?(引导学生走进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儿童)。

2.故事激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古代儿童的故事,大家想听吗?(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才七岁,他很聪明。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