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加强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
作者:刘遥琴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7期
刘遥琴
(江西省进贤县人民检察院,江西进贤331700)
摘要:检察机关构建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
从源头上“防患于未然”的一项有效举措。
涉检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通过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处置、分析、防范等程序,加强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潜在风险的管理,对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
信力、健全内控机制、推动管理科学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检察机关;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9-0-01
一、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的范围和标准界定
1.风险评估预警的范围
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风险,从实践看一般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可能引发当事人及其近
亲属自杀、自残等办案安全问题的风险;二是可能引发当事人及其近亲属过激行为甚至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三是可能引发当事人及其近亲属上访、缠访、闹访、越级访的风险;
四是可能引发新的矛盾纠纷,为下一执法办案环节埋下隐患或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五是可能
产生不良社会反映、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风险;六是可能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被少数人借
机恶意炒作,影响检察执法公信力乃至党和政府形象的风险;七是可能导致发案单位停工停产、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风险;八是可能产生的其他执法办案风险。
2.风险等级的判定标准
风险等级的判定标准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的核心内容,是承办人据以判定案件风险等级的
依据。
根据案件影响范围的大小、可能引发后果的严重程度、风险化解的难易程度和检察工作
实际,将风险等级由高到低划分为一、二、三、四级预警比较合适,并规定应根据实际情况的
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级别。
二、做好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具体措施
1.认清案件形势,提高思想认识
检察机关做好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必须提高思想认识。
一是强化维稳意识,着眼全局。
充分
认识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基石的重要手段。
要建立执法办案风险
评估预警工作机制,在执法活动中及时发现风险,将隐患处理在源头、消灭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是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充分认
识风险评估预警是提升执法公信力、树立检察形象的重要途径。
要始终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
通过风险评估预警这个载体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检察机关执法活动背后的诉讼监督、执法为民等
内在价值。
三是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担当。
充分认识风险评估预警是细化工作内容,落实工作
职责的基本要求。
2.坚持工作原则,正确评估预警。
一要坚持依法办案与化解矛盾相结合原则。
要正确处理风险评估预警与加强执法办案的关系,既要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又要实事求是地做好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及时预警、依法处置、有效化解矛盾,确保执法办案“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要坚持谁承办、谁评估原则。
案件承办人是所办案件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案件风险的评估、预警。
三要坚持重点防范、依法处置、及时化解原则。
对影响重大、与民生关系密切、与群众利益相关或敏感型案件,做好重点防范、依法处置、有效化解。
3.建立评估流程,注重有效方法
一是适时启动风险评估预警,办案人员对办理的每起案件,都要根据基本案情、以及当事人和近亲属对拟作决定的态度等进行风险评估,对可能引发风险的案件,纳入预警范围,由承办人提出风险评估意见和化解措施,报主管领导审批后,启动个案预警程序。
二是对社情预警。
由控申部门对来信来访进行月汇总、季分析,掌握信访群众的情况,对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和已发生的涉检上访信息进行广泛收集、整理、分析、评估,使有关科室能够提前开展工作,在处理执法办案过程中能迅速启动,主动预防。
三是将各业务部门办理的所有案件都纳入风险评估范围,系统设定流程,拟定风险等级,制定工作预案,提交领导审批。
案件评估后,实行动态预防处置,承办人根据案情变化和社会舆情及时调整评估等级,作出相应的风险预警,拟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全程跟踪处理。
最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等级,对重大风险等级的案件,应及时制定预案,详细列明案件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诉求、简要案情和拟作出的案件处理意见、可能引发风险的情况及原因、拟化解的方案及稳控息诉措施,交分管检察长审批。
对评估风险等级为一般风险的案件,承办人应及时向主管检察长汇报,由案件承办部门或承办人对有关证据认定、法律适用、结案的理由等向当事人做好释疑解惑和法律政策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辛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