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市民参与”在执行中的矛盾性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设计中“多规合一”的整合实践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中“多规合一”的整合实践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中“多规合一”的整合实践分析1. 引言1.1 城市规划设计中“多规合一”的重要性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多规合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市规划设计涉及到众多方面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这些规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如果各自独立进行规划设计,可能会导致各个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城市整体发展。

实现“多规合一”整合实践,将不同规划领域整合起来,统一协调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多规合一”的整合实践有助于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规划设计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整合不同规划领域的资源和信息,避免重复规划和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多规合一的整合实践,可以实现规划的协同发展,促进城市各项规划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城市规划设计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发展。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中“多规合一”的整合实践分析。

通过对多规合一整合实践的基本概念、具体方法、应用案例分析、影响因素、挑战与应对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多规合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规划师和决策者提供关于如何更好地整合多规信息、优化城市规划设计的实用指导。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多规合一”是指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多种规划纳入一体,协同推进、统一规划,实现规划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确保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这种整合实践对于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规划碎片化、规划重复冲突、规划实施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多规合一整合实践的分析,探讨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和影响,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对多规合一整合实践的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结束】2. 正文2.1 多规合一整合实践的基本概念多规合一整合实践的基本概念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环境规划、交通规划等各项规划要素,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划方案。

野蛮的发展-对苏州通安事件的反思

野蛮的发展-对苏州通安事件的反思

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野蛮的发展——对苏州通安事件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思考姓名李春红学号 1111011035专业名称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课程名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指导老师杨新海提交日期 2012-02野蛮的发展——对苏州通安事件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思考[摘要]:近年来,由于中国城市的野蛮式发展,导致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疏忽与失误,城市规划在实施的程序与方法上出现诸多不健全,以至于出现类似于“通安事件”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本文通过对“通安事件”的分析,和对规划中相关理论的思考,得出公众参与机制实施有效途径的探索。

[关键词]:快规划公众参与利益群体拆迁参与程序1.苏州“通安事件”概述2010年从从7月14日起一个多星期,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爆发动迁户群体性事件村民们向镇委镇政府领导索要“被克扣的”动迁补偿款遭拒,怒砸镇政府,挟持镇委书记王军,并走上马路,封堵312国道。

整个事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政府征地、拆迁,对村民安置问题处理不当。

政府的拆迁补偿款发放问题,究竟是不是被层层克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村民现在生活工作没有提前进行妥善安置,肯定会加重村民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未来生活的忧虑。

(2)领导腐败不得人心,处理问题中的“高姿态”惹得民愤。

对于征地的系列问题政府包办一切,动迁户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双方之间并不平等,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

镇领导的这种强硬处理问题的态度也是“通安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3)政府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野蛮行径”,令百姓寒心。

通安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聚集的群众遭暴力殴打,政府拆迁过程中也有很多暴力行为,动迁村民忍气吞声已久。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征地运动”已经屡见不鲜了,这种外延式的城市扩张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必要的。

在城市拆迁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居民抵抗,甚至发生流血冲突,是因为政府在城市规划与征收拍卖居民住宅用地时,信息披露极不对称,居民没有知情权,更妄谈表达权、参与权。

创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创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创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创城工作,旨在通过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感。

然而,在创城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如缺乏整体规划、执行不力、宣传推广不足等。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帮助各地更好地推进创城工作。

二、主体段落1.缺乏整体规划在一些地方的创城工作中,往往缺乏整体性的规划。

很多地方注重表面形象的改造,忽视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例如,在美化城市景观时,忽略了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问题,导致市民出行困难。

因此,在开展创城工作之前应制定详细完善的整体规划,并充分考虑人民群众需要。

2.执行不力虽然许多地方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和政策来推动创城工作,但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是由于相关部门之间合作不够密切,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另一方面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中存在疏漏和不规范的问题。

因此,应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并建立有效监管机制,确保创城工作落到实处。

3.宣传推广不足创城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而在一些地方宣传推广工作做得不够到位。

有些市民对于创城工作并不了解,甚至持有负面态度。

这主要是由于相关信息发布渠道单一、宣传手段陈旧等原因所致。

因此,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并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向公众普及创城工作的意义和成果。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很多地方在开展创城工作时过于注重环境美化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忽视了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例如,在雨季来临时缺少有效排水系统、停车场严重不足等情况下进行改造,反而给市民生活带来更多困扰。

因此,在创城工作中应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与城市规划部门紧密合作,确保各项设施的完善。

5.缺失市民参与机制创城工作应是市民共建共享的过程,然而在一些地方缺乏市民参与和意见反馈机制。

政府主导的创城工作难以真正满足市民需求,这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因此,在创城工作中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并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市民诉求。

城市管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城市管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城市管理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宏观层面的城市管理包括()A:城市发展规划 B:城市发展战略 C:解决多个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问题 D: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E:解决多个政府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答案:ABD2.中观层面的城市管理包括()A:城市社会事务管理 B:综合执法 C:城市环境管理 D:城市经济管理 E:城市空间管理答案:ACDE3.现代城市管理依靠的主要手段有()A:经济 B:教育和说服 C:法律 D:行政 E:技术答案:ACDE4.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表明()A:忽视了中观层面的管理 B:全面关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管理 C:我国一贯注重不同层面的管理 D:计划经济时代关注宏观层面的管理 E:市场经济时代注重微观层面的管理答案:ADE5.斯蒂格利茨教授曾指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事有()A:中国经济的崛起 B:人类对太空的进一步探索 C:中国城市化 D: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E: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答案:CD6.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是()层面的城市管理A:微观 B:中观 C:宏观 D:客观 E:主观答案:A7.城市管理属于()范畴A:经营管理 B:社会管理 C:企业管理 D:工商管理 E:公共管理答案:E8.顺应社会全面转型,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创新的重要途径是()A:加强政府绩效管理 B:建设服务型政府 C:采取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D:突破单一政府管理的窠臼 E:建立全能型政府答案:D9.美国城市管理学科发展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A:城市管理必须依赖城市建设 B:即便城市建设会带来一些问题,治理起来却相对容易 C:城市化水平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 D:城市建设问题可以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而自行解决 E:大规模城市建设告一阶段后必然要加强城市管理答案:E10.我国城市化水平正在以每年增加()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加速发展A:10 B:1 C:0.5 D:5 E:0.1答案:B第二章测试1.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130万的城市属于中等城市。

市政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措施

市政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措施

市政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措施市政工作是指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治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治理和城市规划三个方面探讨市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1. 基础设施滞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滞后。

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设施老化、拥堵、资源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措施: - 提高基建投入:政府应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大财政支持,引入社会资本,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 加强规划指导:制定长期的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和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引入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建设技术和设备,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工期。

2. 交通拥堵城市交通一直是每个城市面临的难题,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和经济发展。

措施: - 公共交通优先: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供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引导市民减少私人车辆使用。

- 智能交通管理:利用智能化技术,优化信号控制和道路配时,改善交通流畅性。

- 鼓励绿色出行:鼓励市民步行、骑行和使用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辆污染和交通压力。

城市环境治理问题1. 空气污染城市空气污染已成为一大环境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等均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措施: - 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燃煤造成的空气污染。

- 加强工业排污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污管控,推动企业进行减排技术改造,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 限制机动车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执行,推广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2. 垃圾处理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垃圾分类不明确,垃圾填埋场数量不足,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环境的改善。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属于法定规划,其是对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进一步延续及深化,对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及城市建设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文章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目前《控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编制;问题;改进措施前言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主管部门对规划进行许可并管理的法定依据,其是否科学合理编制,对城市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经过广大规划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控规》的编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及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控规》编制的合理性、经济性、可行性,发挥其控制性及引导性功能,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存在问题1、灵活性不足《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下文简称《办法》)中已经对《控规》编制及管理进行了规定及要求,对土地利用以及建设控制等指标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办法》提到:城市建设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分区规划要求,对土地使用性质或强度进行控制并管理。

因此可以明确,《控规》主要任务是对城市各类建设项目进行控制并管理,而其中土地使用性质及强度是控制管理的重点。

在控制土地使用过程中,如何确保在城市建设有序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控制的实用性及灵活性,是《控规》编制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控规》作为城市建设众多依据的其中之一,其控制及指导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

很多工作需要在审批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优化及改进。

按现阶段的流程,《控规》调整需经过的审查步骤太多,而当调整完成后,可能建设形势又发生了新变化,又需要针对新形势对《控规》进行修编调整。

如此反复必定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此外,《控规》着重强调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引导性明显不足,在市场快速变化的新形势下,导致城市建设与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问题及其对策

城乡规划Urban and Rural Planning■栏目编辑/刘海玮■ 罗 镔2008年 1月 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首次确立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城市规划这一资源分配行为引入了公众参与。

在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博弈常态化的现实情景下,城乡规划公众参与不仅是遏制“长官规划”、防止规划权力失范的“利器”,而且是规划决策民主化、维护社会公正的一条根本途径。

从两年多的实践来看,尽管许多地方对规划项目开展了“公示”“展览”及调查问卷等形式的公众参与,但公众参与规划的象征意义仍然大于实质意义,基本上处在“事后参与”“被动参与”“参与冷漠”的初级状态,因此,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探索建立适合现阶段城市社会发展的公众参与规划的体系和制度。

一、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要形式(一)召开专题会议征求意见这种形式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常用的一种传统手法。

但无论从面上或是深度上以及最终对公众意见采纳上仍十分有限或薄弱,有的也只流于形式。

(二)召开专家代表会议讨论技术问题这种会议由规划部门邀请规划及相关行业专家或行业负责人参加,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查常见的方式,也是我国规划行政决策的成熟方式。

(三)公众直接参与解决具体问题这是针对有关涉及公众自身现实利益的规划问题,规划部门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召集有影响的社区或居委会居民、群众参加,广泛征求其意见,然后充分协调,吸收其合理成分作为规划决策的依据。

这种形式往往是面对面的,针对性强,冲突激烈,效果明显,参与程度高。

(四)其它渠道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了公众接待日、 市长热线电话、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等有助于公民参与的渠道,公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将自己的建议反映给政府部门。

二、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一)公众参与程度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一种政府决策、规划部门执行的自上而下的被动模式,公众参与还处于“象征性参与”阶段,公众只有参议权而没有决策权,城市规划多是由政府领导“拍板”决定的。

《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辅导资料

《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辅导资料

《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辅导资料2011年1月一、考试说明(一)题型、题量及分值(1)填空题10%(5题,每题2分)(2)选择题20%(含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10题,每题2分)(3)名词解释10%(2题,每题5分)(4)简答题36%(3题,每题12分)(5)论述题24%(1题,24分)(二)考试的时间与形式90分钟闭卷考试二、复习指导考试复习以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为依据,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填空题(2分×5=10分)绪论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P5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P20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P22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P21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德华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P21第一章市政管理的主体1、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P392、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P543、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P43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P585、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市民参政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P76第二章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P86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

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P90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10秋《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

10秋《城市管理学》参考答案

城市管理学期末综合练习与解答一、填空题1、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2、现代意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源起于古典经济学的思想。

3、《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特点在于表明了城市规划理论由“功能分区”向功能综合转变的强烈倾向。

4、城市管理思想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循着城市规划思想的阶梯进行的。

5、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一般被看作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开端。

6、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7、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

10、随着信息技术和3S(GIS,GPS,R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使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即时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11、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手段上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态度上。

12、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

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城市化经济。

1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14、对中国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1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两个方面。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18、营销城市要走出去,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要由生产管理转向形象管理。

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在城乡规划中的问题

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在城乡规划中的问题

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在城乡规划中的问题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是城乡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需求,遵循规划的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但是,在实践中,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导致规划的实际效果与预期不符。

首先,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中的一些规范不够完善。

城乡规划的编制过程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且审批机构的规范各不相同,这导致不同地区的城乡规划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出现了没有完善的统一规划,没有明确城乡规划的矛盾和风险。

同时,在审批过程中,城乡规划的审批标准也需要进一步明确,避免过度规划或者不够规划,造成浪费或者不合理的规划布局。

其次,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的过程往往缺乏民主决策。

在编制城乡规划的过程中,规划部门和审批机构往往忽视居民的利益和需求,缺乏民主决策的过程,直接决定城乡规划内容,使得城乡规划缺乏居民的参与和认同。

在实际环节中,规划部门和审批机构也没有足够的部门共同参与评估和决策,而且决策的结果也没有参照市民的真实需求,结果指导生产生活的产品市场化率低,社会矛盾与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

第三,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缺乏新技术支持。

城乡规划的编制需要新技术的科学支持。

例如,三维建模等技术可以更精确和直观地显示城市和农村规划的效果,目前规划部门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程度太低,落后的规划理念不利于规划的创新。

同时,审批机构也应采用现代化审批系统,提高审批效率和审批精度。

这样才能使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走向科学化,规划效果更好地体现出实际需求。

总之,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在城乡规划中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要进一步健全规划规范,落实民主决策,加强新技术的支持,以达到城乡规划科学化,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只有这样,城乡规划的实际效果才能和预期目标接近,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的规划支撑。

城市管理中公民参与

城市管理中公民参与

市政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一班03707162 张鹏中文摘要:本文关键词:公众参与制度,城市管理,基本理论,市政府,政府管理模式,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问题,参与不足,信息公开制度,世界城市化,必要性可行性,建设和经营,合理合法性,二十一世纪,组织方式,转变过程, 制度建设城市发展的通常提法是: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

我认为,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这种排序应当调整,管理才是龙头。

城市管理是现代城市运转的根本动力,这里用公民而不是市民是因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中更多是依靠的外来务工人员。

城市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有着广泛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

它包括接受城市管理的新理念,包括积极参与某些重大事项的决策讨论过程;还包括改变自己的观念,建立新的生存价值取向,以及用符合现代城市文明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目前在我国城市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发展还很滞后,停留在理论宣传和形式层面。

公众参与无论是从人们的思想意识、组织形式,还是制度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缺乏与不足,导致市政管理的非科学性、低效率、高成本的延续,同时有失公平、伤害公众利益的行政行为仍还多有发生。

在此情形下,如何建立严格的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等等,成为了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公众参与式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经历了大约半个世纪,经历了重视社会公众利益—公民低层次的参与—公众参与被广泛提倡的发展,其参与形式和途径多样化的转变是经过不断变革和完善的。

然而即使在公众参与已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的公众参与程度仍充满了不均衡性,这受各国历史背景的影响,也与不同城市管理发展的理念相关。

一、当前我国城市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形态、效果与原因分析城市管理中的市民参与形态(1)行政主导推动型行政主导推动型,主要是市政府在建立和健全法规制度上加大力度,规范和引导市民参与城市建设。

如何建立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

如何建立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

如何建立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合理的城市规划参与模式,建立系统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规划参与机制,确定规划参与的法定性,使规划参与机制在规划决策、编制、实施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综合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关系。

标签城市;规划;参与;机制1 城市规划参与机制1.1 政府各部门规划参与的法定性和连续性区域规划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发展规划,对于物质空间的划分,土地利用及产业布局等相关具体内容,必须依靠各城市政府组织规划部门进一步编制下一层次的规划加以确定。

而城市总体规划是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总规编制的过程往往是政府部门制订发展方向、战略和指导思想,然后委托相关规划部门进行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就不同阶段的成果提出相关意见指导规划编制。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并没有参与城市规模论证、用地性质确定和空间布局等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划内容的具体讨论,仅仅是在对于不同阶段规划成果的编制意见中更多地体现行政长官的施政意图。

而规划编制部门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操守在行政权利面前处于绝对的弱势,由此形成具有强烈领导意识的“市长规划”。

政府各部门这种片断式的规划参与使规划编制沦为一项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忽略了规划编制的行政性和法定性,对规划成果的审批和实施都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建立政府和规划编制部门互动的规划参与机制,制订以科学分析和论证为基础的,既能体现规划专业知识,又能体现政府施政意图的综合协调的编制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进一步强调突出政府组织规划编制的职能,明确政府各部门参与规划的法定性和主要参与内容和程序。

在参与过程中,既可令政府各部门对城市规模、用地布局等规划指标的科学性产生认同感,同样也可以根据政府的施政意图,与规划编制部门进行协调,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规划的管理和实施,还可以为政府各部门树立良好的形象。

1.2 规划编制部门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改变目前名义上由政府组织编制总体规划,实际上变成规划部门的部门性工作的实际状况,强化规划编制程序的法定性与成果的公开性。

论我国城市规划的实施问题

论我国城市规划的实施问题

凳 持 锩霸
理 论 研 究 苑
1 9 9
权和 可渊控手段 ,也给开发商和不法人员 留下 了大量法律漏洞可钻 ,为 违 法 建 没提 供 了可 循 之 机 。 4)城 市 规 划 编 制 审 批 程 序 不 够 科 学 。 目前 国 内 对 于 城 乡规 划 编 制 审批的内容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较为缺乏 , 城市规划编制审 批 程 序 不够 科 学 ,规 划编 制 过 程 中的 民 主决 策 、基 础 调研 和公 众 参 与 不 足 ,规划审批程序繁琐 ,行政效率较低 , 严重影响 了 市规划 的实施效 城 率。规划编制和审批 时问漫长 、方法落后 ,不仅造成了规划时间管理上 的真空,影响规划管理的延续性 ,使城市规划管理无据可依 ,也使城市 规划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国内外形 势和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变化的 情况下 ,面临批完即失效的尴尬境地。
盾 多 样 化 ,城 市 规 划 难 以通 过 自身 一 一满 足 ,在 实施 过 程 中也 难免 会 有
所侧重 ,如果不能及时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 ,化解矛盾 ,利益损失方必 然会站出来阻止城市规划实施 。另外 ,政府部 门之间没有建立有效 的互 动协调机制 ,城市规划从编制到实施 ,需要计划、建设 、国土、执法 、 交通 、水利 、公安等多部 门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虽然各有分工,但相 互之间有衔接和制约关 系, 目 前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联系方式和分工协作机制,各 自为政 , 司其职 , 各 不仅影响了行政审批 效率 也使规划管理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落实原则 。 3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2 0 年 《 ) 08 城乡规划法 》颁布实施 前 ,长达 近2 年的时 间里 ,我 国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 可用 “ O 一法一条 例”来 概括 。而这近2年时间里正是我 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期,城市 0 规划工作的大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 ,20 年 《 08 城乡规划法 》的实施为城 市规划带来 了与时俱进 的执法依据和规定 ,但却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法 规和实施细则 。另外 , 新的 《 城乡规划法 》颁布时间较短 ,很多地市尚 未出台与之配套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 ,规划实施的法律法规依据较为单 薄、 滞后 ,这给地方政府在具体规划审批 、实施中保 留了大量 自由裁量

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状况等制定发展计划,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建设等进行统筹安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其中城市规划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以来,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走向新的台阶,同时旧的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针对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提出有利的对策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

一、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它对城市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协调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

一个城市只有有一个好的城市规划,才能建设的好,管理的好,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才能依据规划科学的、有序的进行。

否则,建设的管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因此,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不合理现阶段很多城市一味的注重经济建设、忽略基础环境设施的建设质量,缺乏对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

过分追求大马路、商业化时代广场是政府主要的追求,同时过度注重城市经济形象,公共绿地、公共配套设施投入比例相对偏低。

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健全,导致违法建筑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另一方面房地产发展过热,占据了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更为稀缺。

2、公众参与程度低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一种政府决策,规划部门执行自上而下的模式,城市规划多是领导决定的,在规划的制定、决策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

而相关行业的专家或非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家仅仅是提供的技术层面的支持,而不是社会各方利益的代表。

更重要的是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得不到体现。

我国的有关规划法规实际上是一种偏重于行政管理的法律模式,只是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出了原则的规定,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也缺乏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城市规划的社会化程度低,公众缺乏对 城市规划的认识,对城市规划公共利益部分 缺乏参与的热情。
16 规 划 师 P L A N N E R S
(3)以自发参与为主,组织松散,组织程 度很低。
目前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主要以个人身 份进行,以集体或政治性社团名义参与的情 况较少。
(4)公众参与缺乏制度性途径。 目前维护私权的公众参与活动主要通过 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信访等途径 进行;涉及公共利益问题的城市规划公众参 与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规划公示 制度等途径开展。
2.4 是否鼓励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 1 ) 关于是否鼓励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在
学术界有两种观点:①从城市规划学术界发 表的文章看,学者普遍认为应该积极推进城 市规划公众参与,并肯定了城市规划公众参 与的积极作用;②政治经济学中的精英主义 或政治保守主义则认为对广泛的公众参与 应持谨慎态度,政治参与应当集中于社会精 英。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实践在西方普遍兴 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我国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问题的研究也是从这时起逐渐增多。这些研 究多从我国城市规划体制与制度,公众参与 的途径、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普遍认 为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尚处于初级 阶段,在制度和实践总体上未全面推行,但 普遍肯定了开展公众参与具有积极作用,提 出了尽快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的建 议。城市规划界希望通过公众参与来加强城 市规划的合法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本文从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文化背 景入手分析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存在问题 的社会根源和制度建设问题。
笔者从有关主管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江 门市每年城市规划方面的纠纷有十多宗,而 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多存在于购房者与 开发商之间,如虚假的规划方案广告、垃圾 房等的设置等,具体为楼盘广告中的绿地在 实施过程中没有了、规划的学校变成了住宅

参与式城市规划的实践

参与式城市规划的实践

参与式城市规划的实践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规划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城市规划过于专家主导,缺乏民众的参与,容易出现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逐渐流行起了参与式城市规划,也称为民众参与城市规划。

参与式城市规划注重市民的意见和参与,使城市规划更符合市民需求,更加科学和合理。

本文将讨论如何实践参与式城市规划以及该实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实践参与式城市规划需要以下步骤:1. 目标设定:首先要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和重点问题。

相关部门和市民可以共同商议,统一城市规划目标和方向。

2. 市民参与:根据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向,邀请市民参与规划,可以通过社区会议、网络讨论等方式进行,讨论市民对城市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市民的需求和想法。

3. 调研分析:基于市民参与的意见和建议,相关部门需要进行足够详细的调研和分析,对市民意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城市规划的方向和对策。

4. 议定规划:在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上,相关部门需要议定规划,制定城市的详细规划方案。

5. 执行计划:根据规划方案,相关部门需要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绩效目标和监管方案,确保城市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二、参与式城市规划的优点相比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参与式城市规划具有以下优点:1. 提高了市民的参与度:参与式城市规划可以让市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来,让市民的需求和意见得以更好地反映在规划中。

2. 改进了规划质量:市民可以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更好地表达对城市的期望和要求,有助于在规划方案中充分考虑城市各方面因素,提高规划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确保规划得以更好地实施。

3. 促进了城市发展:参与式城市规划可以充分利用市民的智慧和力量,让城市规划更好地与人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相契合,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其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4. 改善了政府履职能力:在参与式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更多地倾听市民的意见和参与,更加积极地履行其职责,全面守护市民的利益,増强政府的履职能力和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市民参与”在执行中的矛盾性
摘要: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市民参与”的提出体现了积极的城市规划策略,但市民的个体特征和利益属性使政策在推进中存在巨大的困难和阻力。

本文分析阻力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个人经历和案例分析提供可能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城市规划市民参与矛盾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Abstract: Concept of the public to participant put forwarded by this new version “city planning method” reflects the positive the city planning strategy, but the citizen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make policy in the interests of existing in great difficulty and resis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resistanc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case analysis may provide the solution.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formulation contradiction way
一、与“市民参与”直接相关的城市现状
当代中国城市现状,存在两方面问题。

专业角度上:城市面貌在美学和文化层面不理想。

城市应该有特色,保留文脉,而并非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

市民角度上:市民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占,由于资源配置和布局利用等经济政策原因导致的经济压力与生活压力。

两种问题的并存导致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提出的“市民参与”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性。

二、“市民参与”矛盾性的社会背景
在中国,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年轻学科,相关编制办法的出台对经济体制、政策方针,甚至城市建设来说都有一定的滞后期。

经济体制的阶段。

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下,生产资料和支配权高度集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是无限责任关系。

此背景下的旧《办法》中:政府部门是资料的掌握者,也是决定的发出者;由于国家对人民生活各方面的利益具有无限责任,个体的利益差别并没有体现出来。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此为背景的新《办法》反映了该趋势并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修正。

商品经济刺激了个体能动性,个体差异日益凸显,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在城市规划中,参与者也变为了多元化的利益团体。

普通市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被重视的同时,以社会整体的公共理性来调节和约束公民的个人理性,规避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也是新《办法》中强调的。

三、“公众参与”在执行过程中的矛盾性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1、公众参与存在的隐患
由于决策者的专业知识、审美水平与文化观念会直接影响城市建设,推进公众参与必然会面临以下问题: 公众具备的审美能力,专业知识与发展眼光具有局限性。

“发展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保留历史文脉”在业内已然成为普遍性目标,但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成为基本价值观。

市民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无可厚非,但这必然导致其决策的局限性。

2、可行方法的探索及一些相对成功的例子
开拓公众在城市建设和文化遗留方面的视野是第一步,理性判断总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

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展示和传授,但内容和形式却需要斟酌。

市民有自主选择权,强烈的利益出发点,让其了解城市建设和他们生活的关系,把客观基础和未来方向直观生动地传递给他们,从而促使其独立思考,做出决策。

各地相继兴建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就是政府对于新《办法》的一种回应,规划成果以及蓝图以展览的方式面向城市居民。

这里就以上海和新加坡的规划展览馆为例讨论一下与市民沟通的理想方式。

2008上海市规划展览:基本展区以图纸和模型展示了上海的整体规划和城市现状,图纸包括各种数据指标等专业成果,相对艰涩;相比之下,大型的城市模型一目了然,人们乐于俯瞰整个上海,直观且具象地辨认熟悉的建筑物,但其对公众参与和决策的价值有限。

市民仅惊叹于展示的炫美效果,而没有思考“我在城市建设中需要什么”。

2009新加坡规划展览:主要内容为新加坡的城市面貌和未来的发展趋向。

通高中庭隔开了气氛截然不同的两个区域——展示区和参与区。

展示区的模型与上海的城市模型大同小异,但图纸展示则大相径庭,没有数据图表的专业分析,取而代之的是与市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媒体展示和互动:开放公园、展览馆、购物区和城市广场一目了然,提出生活规划的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服务信息:适合置业居住高绿化区;适合家庭活动的展览文化区;适合购物休闲的商业餐饮区;适合疗养度假生态公园区……不仅展示了现状,还规划了未来。

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被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发市民对未来生活进行规划。

随后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模拟在参与区建立自己理想的住房、社区和公园等。

另一个例子来自台湾。

正如台北故宫博物馆,大量精品文物并不是其唯一优势,高科技手段使古代皇家文化普及化,参观者可以在电脑上把玩、拆卸古董文物。

组织青少年来博物馆参观也成为了一门必修课程,提高下一代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如此态度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也得以贯彻。

傅朝卿指出,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本身,而更倾向于一种精神层面的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保护应该从提高民众意识做起。

对此,他们做了不少成功的尝试供我
们借鉴:在保护传统建筑遗迹的过程中,对外开放保护现场,使之变成一个互动基地。

以上几种方式对我们如何应对市民参与提供了很多思路,使市民在参与决策时,将个体利益与城市面貌及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进行权衡。

四、结语
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保证各方利益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将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建设也是必须的,这里仅仅就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的公众参与提出了担忧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城市遗产属于全人类,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在了解的基础上阐述观点才是理性的,全面的,有建设性的。

参考文献:
[1]朱熹刚金俭奚汀. 《物权法》氛围中的城市规划[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2]高璟. 试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城市规划师的公共责任[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