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PPT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灯笼的歇后语:
➢1、松树林里挂灯笼——万绿丛中一点红 ➢2、黑纸糊灯笼——不明不白 ➢3、满街挂灯笼——明大道 ➢4、白天打灯笼——白搭 ➢5、瞎子打灯笼——看不到前程
➢ 2、文中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件?“灯笼”蕴含着什么意义?
➢ 解析:与“灯笼”有关的事件大致有四类:①乡村日常生活类(如大人阻止小孩“玩火”, 自己却偷偷在神龛点烛;“我”挑灯笼迎祖父;“我”挑灯笼上下学);②乡村乡俗活动类 (如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③乡村年节欢庆类(如元宵 节“我”跟着龙灯跑;族姊远嫁满街灯火);④历史文化类(如汉献帝灯下伤感)。
第一单元
灯笼
吴伯萧
-.
学习目标
➢1.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
效果。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对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导入新课
生查子·元夕 [ 宋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最后一段既是议论,又顺承前一段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思想境界。
➢4、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中有怎样的变化?
➢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有两种感情基调:深情、激情。大 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 史事件,表达出激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表现出最高亢、最激越的情感。
➢ “灯笼”的意义有:①历史文化意义(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反映乡风民俗, 成为文化符号;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情感意 义(长幼情笃、母子情深、岁月沧桑)。
➢ 3、课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 解析: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 ➢ 第1段“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是议论, 接下来的“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是叙述,叙议结合,十分自然。 ➢ 第2段先描写了作者联想到的与“灯笼”有关的情景,段末“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 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是议论,既总结了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相关记忆之丰富,表达了一种 怀念之情。 ➢ 第11段作者叙述了“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后,顺势发出誓言“正萧萧班马鸣 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直接抒发情感,也是议论,表明心愿。
整体感悟——第二部分
➢4 、 仔 细 阅 读 第 1 0 、 1 1 段 , 简 要 说 说 关 于 官 灯 的 联 想 和 对 古 代 将 领 挑 灯 看 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解析:①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②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
➢2、文章第6段为什么要在村头挂 红灯笼?
➢解析:(1)有行好的意思; ➢(2)使孤行客“四面虚惊”的
时候得到慰藉,表现了家乡人的 淳朴、善良。
整体感悟——第二部分
➢3、分析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 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 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 义?
➢解析: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 上写进士第的官衔灯还在,而朱门已 经褪色,突出岁月的沧桑,人世的变 迁;实际上写族姊家早已衰败。
喜爱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2-1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
和情节,表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整体感悟——第一部分
➢第1段写小孩子喜欢光、亮光的情 景,有什么作用?
➢解析:第①段写了小孩子喜欢火、 亮光的情景,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情趣,避免了叙述的呆板 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 爱灯笼做铺垫。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 到的有关灯笼的人和事,表达了作 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 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寄托了作者 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激发了作者 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文本特色
➢1、小处写起,小中见大
➢本文由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微小之物“灯笼”写起,抒写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 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 壮烈之情,才是文章的主旨。小中见大,突显主旨。
知识链接——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 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 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 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的过 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要素。
Leabharlann Baidu 知识链接——线索
➢线索是叙事类文学作品中贯串情节发展的脉络,它体现 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文中起着连接作用。线索可 以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线索有单线、双线、多线,有明线、暗线。常见的线索 主要有:以物为线索,以人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感 情为线索,以特征为线索等。
读清字音
➢争讼( sòng )
➢斡旋( wò xuán
)
➢静穆( mù ) ➢怅惘( chàng wǎng )
➢锵然( qiāng )
➢燎原( liáo )
➢幽悄( qiǎo )
合作探究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 解析: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 念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颇具历史况味。 ⑤灯笼使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③表明自己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④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明灯笼对我们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整体感悟——第三部分
如果删去最后一段,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解析:最后一段是议论,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 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课文的思 想境界。如果删去最后一段,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 志,那么情感表达就过于隐晦,文章主旨将趋于含 混。
解释词义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安静庄严。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声音清脆。 ➢熙熙然:指快乐满足又舒适的样子。 ➢幽悄:幽深寂静。
文章梳理
➢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解析: ➢第一部分(1):叙述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为下文叙述
➢2、双线并行,形散神聚
➢本文以“灯笼”为线索,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但重在怀念亲情、 感怀时运。“灯笼”是明线,“情感”是喑线,课文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 恰当地布局谋篇:作者对所描写的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 史事件表达激情,最后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抒写了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 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 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 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 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代表作有 《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 洞风景》等。
文题解读
➢灯笼,是过去常见的一种照明 工具,也是节日喜庆的象征。 “灯笼”在文中是中心话题, 寄托着作者对早年生活和故乡 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社 会的责任担当;同时又起线索 作用,串联全文。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 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其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 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 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浪。在这一背景下,作 者写下了散文《灯笼》,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 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 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整体感悟——第二部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 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台上的小丑,花脸,《司 马懿探山》”这几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这几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 感强,概括了由灯笼引发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 现了作者对灯笼的浓厚情感。
整体感悟——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