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构造方法的软件架构研究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与分析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与分析第一章:引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信息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分析,则是打造高效稳健业务系统的关键。
本文将从信息系统架构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对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的阐述,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常见架构模式的优缺点,最后从架构分析的角度,剖析信息系统架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第二章:信息系统架构设计1.信息系统架构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架构是一个包含数据、软件、硬件、人员和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完整系统,其中定义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协作方式、资源共享等。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主要考虑了业务需求、性能要求、安全要求、可靠性要求等的整体优化。
2.影响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的因素(1)业务特点:业务特点是企业选择或制定信息系统的首要条件,业务的不同特点会对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2)应用场景:良好的应用场景选择能够满足信息系统的需求,也能够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
(3)技术条件:技术条件是指所选择的硬件、软件及通信网络的特性和能力。
(4)成本投入:成本投入是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时最为关注的问题。
合理的成本投入能够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常见模式(1)客户端/服务器模式(C/S)C/S模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系统架构方法之一,它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客户端用于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而服务器则负责存储相关数据和逻辑处理。
(2)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B/S模式是基于Web浏览器进行系统开发,只需要在客户端安装一个支持Web浏览器的软件即可。
(3)分布式模式(Distributed)分布式模式是指将系统的各种资源分布在多个计算机中,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分布式系统。
该模式所具有的去中心化、高扩展性的特点受到广泛的认可。
(4)面向服务模式(SOA)SOA是一种基于服务的软件设计,旨在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数据集成和企业应用程序之间的互操作性。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演化研究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演化研究软件架构是软件系统的基础,它定义了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设计原则。
随着软件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软件架构研究也呈现出日益重要的趋势。
软件架构的演化是指软件架构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介绍软件架构演化的研究内容、方法和重要性。
一、软件架构演化的研究内容软件架构演化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架构演化过程:研究软件架构从设计到实现、维护和更新的整个过程。
包括架构设计、架构变更和架构评估等环节。
2. 架构变更的规律:研究软件架构变更的规律和原因。
例如,随着需求的变化,架构可能需要进行扩展、重构或优化等变更操作。
3. 演化模式:研究软件架构演化的常见模式和趋势。
例如,分层架构、分布式架构和微服务架构等在实践中的变化和发展。
4. 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软件架构演化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如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组织因素和用户需求等。
二、软件架构演化的研究方法软件架构演化的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常见的研究方法:1. 历史分析:通过分析软件系统的历史数据,了解软件架构的演化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软件架构变更的规律和模式。
2. 建模与仿真:通过构建软件系统的架构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不同的架构设计方案、优化策略或变更操作的效果。
3. 统计分析:通过对大量软件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软件架构演化中的共性和差异。
例如,研究不同领域的软件架构演化趋势。
4. 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深入了解软件架构演化的实践情况和影响因素。
这种方法可以发现软件架构演化的问题和挑战。
三、软件架构演化的重要性软件架构演化的研究对于软件工程实践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实践指导:了解软件架构的演化规律和趋势,可以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架构设计和变更操作。
2. 系统优化:通过研究软件架构演化,可以发现系统中的性能瓶颈、安全隐患和可维护性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优化措施。
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最新整理)
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XXX(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信息管理系,武汉430205)摘要: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规模的扩大、软件开发周期的缩短、软件行业分工的细致、市场竞争的激烈,软件开发商必需要快速分析并实现软件产品。
当今,软件的淘汰速度是非常快的,软件设计问题也已经超越了数据结构和算法问题的范围,好的软件就应该拥有较好的扩展性、伸缩性、适应性、稳定性和重用性。
为了满足用户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需求,好的软件就必需为变化而设计。
不断变化的需求、复杂的业务流程、领域知识的缺乏、许多不可避免的因素都会导致软件变化的发生,所以要确认软件中变化和不变的因素,进行分层处理。
软件架构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多个应用领域的要求,使得各种技术形成的软件架构可以最大程度地进行重用。
同时引出了大规模软件开发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建造面向对象的软件架构,并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如何分析、提取可复用的架构;如何设计适合架构的环境等。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能够使软件拥有很好的重用性,扩展性和简洁性。
软件架构虽脱胎于软件工程,但其形成的同时借鉴了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中很多宝贵的思想和方法,最近几年软件架构研究已完全独立于软件工程的研究,成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独立学科分支。
研究软件架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好软件的重用、质量和维护问题。
关键字:软件架构设计; 软件开发; 研究软件架构; 软件工程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s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XXX(Dep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llege of Law and Business of Hubei University ofeconomics,wuhan430205)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Software, The expand of software size, the development cycle of software become shorten, the industry of software divide the work more and more meticulous, the market competition fiercer than before. The developer must develop their product at a high-speed. Nowadays the weed out of software become more faster, the problem of the project of software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y must have good expansibility, flexibility, adaptability, stability and reuse. In order to satisfied the requirement given by the customer, the good one must be design for the changeabl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ir requirement change more difficult, more and more factor can led to the changeof software, so we should make sure the modification and invariant. Of course, the research of The Project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become a topic in great demand.Key words: The Project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Software Engineering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在工业、商业、科研和国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程序的规模愈来愈大,其复杂性也急剧增加,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严重问题,如软件价格高、难以控制开发进度、工作量估计困难、软件质量低、错误多、且修改和维护十分困难等等;针对这种所谓的“软件危机”现象,1968年在德国Garmish召开的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计算机科学会议上,F. Bauer首先提出“软件工程”概念,其目标是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结合起来,从而解决或缓解软件危机。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与优化方法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与优化方法1. 引言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设计和优化信息系统的架构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和优化方法,以利于提高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2.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方法2.1需求分析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理解,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安全需求以及其他相关需求。
需求分析阶段的有效性对于后续架构设计的成功至关重要。
2.2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的基础。
通过将系统划分为独立的模块或组件,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方便系统维护和升级。
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应该清晰明确,以便不同模块的相互交互和集成。
2.3 选择适当的架构风格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架构风格是关键。
常见的架构风格包括客户端-服务器架构、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分布式架构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架构风格,可以优化系统的性能和扩展性。
2.4 引入设计模式设计模式是解决特定问题的可复用的设计方案。
在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中,引入设计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常用的设计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等。
选择适当的设计模式,能够使系统具备更好的结构和灵活性。
3. 信息系统架构优化方法3.1 性能优化性能优化是信息系统架构优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系统的资源分配、优化数据库查询、减少网络延迟等方法,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缓存技术、负载均衡等手段进行性能优化。
3.2 安全优化在信息系统架构优化过程中,安全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通过采用安全认证机制、数据加密、防火墙等手段,可以保护系统免受未授权访问和恶意攻击。
安全漏洞的修复和持续监测也是保持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步骤。
3.3 可扩展性优化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用户量的增加,系统的可扩展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采用分布式架构、弹性伸缩等手段,可以实现系统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扩展,确保系统能够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
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报告
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报告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报告一、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程序的复杂化,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软件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
它是指导软件开发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软件开发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研究内容:1. 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软件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根据软件体系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应用特点,可以将软件体系结构分为单体应用、分布式应用、面向服务的应用等。
2.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软件系统的需求和约束条件。
常用的设计原则包括模块化、层次化、松耦合、高内聚等。
3. 软件体系结构的建模方法: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建模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面向组件方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图形化表示和描述软件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软件体系结构的评估与验证:软件体系结构的评估和验证是确保软件系统具备预期的属性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常用的评估和验证方法包括可行性分析、模拟测试、形式化验证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系统地了解和总结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探讨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和评估方法。
五、研究结果:1.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了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总结了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为软件开发提供了指导;3. 研究了软件体系结构的建模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和面向组件方法;4. 探讨了软件体系结构的评估与验证方法,并介绍了常用的评估和验证工具。
六、结论: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开发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有效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通过本研究,我们对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软件开发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与优化
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与优化信息系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架构设计和优化对于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满足用户需求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和优化的关键要素,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则:1. 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
这样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方便维护和升级。
2. 标准化接口:各个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通信,可以降低耦合度,提高扩展性和灵活性。
3. 可靠性和容错性:系统应该具备容错机制,当某个模块出现故障时,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模块,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4. 安全性设计:信息系统涉及到大量的敏感数据,因此安全性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采用多层次的安全措施,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访问控制,可以有效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5. 可扩展性:系统应该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和业务规模。
采用分布式架构和水平扩展的方式可以实现系统的弹性增长。
二、架构设计的步骤在进行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了解用户的期望和痛点。
通过与用户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确定系统的关键特性。
2. 架构设计: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
确定所需的模块和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
可以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等工具进行详细设计。
3. 技术选型:根据系统的需求和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和框架。
考虑到用户量、数据量以及系统的高可用性要求,选择适当的硬件和软件。
4. 评估和测试:在正式实施之前,对系统进行评估和测试。
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需求,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5. 部署和运维:根据架构设计和测试结果,部署系统并进行运维。
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故障和优化系统性能。
三、架构设计的优化策略为了提高信息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1. 性能优化: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信息系统构建方法
信息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它需要合理的方案设计和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信息系统构建的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详细和深入的了解。
概述信息系统构建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和系统设计,将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方法应用于系统开发和构建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和上线部署等多个环节。
以下将详细介绍每个环节的具体方法。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构建的关键一环。
在这一阶段,需求分析师需要与用户深入沟通,全面了解用户需求。
常用的需求收集工具包括面谈、问卷调查、观察和文档分析等。
需求分析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需求收集、需求分析、需求确定和需求验证等。
1.需求收集–面谈:与用户面对面进行交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收集用户的意见和需求。
–观察:观察用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行为,获取需求。
2.需求分析–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用户的核心需求。
–利用用例图、数据流图等工具,清晰地展示需求的关联关系和流程。
3.需求确定–与用户进行反复确认,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制定需求规格说明书,详细描述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4.需求验证–通过系统原型演示、用户验收等方式,验证需求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不断与用户进行沟通,及时修正和调整需求。
系统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系统的整体架构和详细设计方案。
系统设计主要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1.概要设计–定义系统的总体架构和模块划分。
–使用UML建模工具,绘制类图、时序图等,明确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2.详细设计–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定义模块的接口、数据结构和算法等,确保模块之间的协同和互操作。
编码实现编码实现是将系统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的代码实现的过程。
在编码实现过程中,需要遵循良好的编码规范和规范,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1.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
2.遵循软件工程的原则和模式,如模块化、面向对象等。
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综述
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综述软件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约束。
随着软件的复杂性不断增加,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对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分类、演化、评价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1. 系统的分层:将系统分解成若干层次,每一层次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系统。
3. 组件化设计:组件是系统中可独立部署和运行的单元,组件的设计需要考虑组件的接口、协议和协同关系等问题。
4. 多层次架构:分层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多层次架构,其特点是每一层次都依赖于其下一层次。
1. 按照系统结构的层次分类:分层结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管道过滤器结构等。
3. 按照系统的应用场景分类:Web应用程序结构、分布式系统结构、智能系统结构等。
4. 按照系统内部的交互方式分类:中心化结构、分布式结构、松散耦合结构等。
5. 按照系统的开发阶段分类:需求分析阶段的体系结构、设计阶段的体系结构、实现阶段的体系结构等。
1. 体系结构的变化:体系结构的变化主要由于需求的变化、技术的更新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等原因。
2. 体系结构的重构:体系结构的重构通常是在出现问题或存在性能瓶颈时进行的,目的是优化系统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3. 体系结构的演变:体系结构的演变是指系统的架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这种变化通常是渐进式的。
1. 功能性评价:评估体系结构是否满足系统需求,以及是否实现有效的分离和解耦,具有高可扩展性和重用性。
2. 非功能性评价:评估体系结构的性能、可用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等。
1. 服务化和微服务:将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部署和运行的服务单元,将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2. 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引入自动化机制,对软件系统的组件进行动态分配和配置,从而使其在运行时做出适应性的决策,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
3. 云计算:将软件系统部署在云平台上,使系统具有高可扩展性和高度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动态扩展系统的资源。
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与实现研究
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与实现研究随着计算机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软件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软件体系架构的设计和实现也愈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从总体到细节,全方位地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软件体系架构概述软件体系架构是软件开发的重要环节,是为软件系统定义基本结构和组件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软件体系架构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软件系统的需求和特性,以及硬件和软件环境的限制。
软件体系架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表示了软件的总体结构和组件之间的关系。
软件体系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高层体系结构层(如整个系统的分层结构、模块化结构等),中层体系结构层(如数据管理结构、通信协议等)和低层体系结构层(如操作系统、硬件设备等)。
软件体系架构的设计需要全面考虑这三个层次的关系,在整体和细节上保证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软件体系架构的设计原则在软件体系架构的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架构应该满足系统需求。
软件体系架构设计要先明确系统需求,再根据需求设计架构。
架构的目的是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软件架构方案。
2.分离关注点原则。
将不同开发和设计领域的关注点分离开来,以简化系统复杂性。
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将软件分层,建立可重用的模块和组件。
3.利用现有技术和组件。
使用现有的技术和组件,可以提高软件体系架构的灵活性,缩短软件开发时间。
比如,社交网络平台的用户管理、授权和数据存储可以使用第三方SDK来实现。
4.使代码易于维护和升级。
软件体系架构应该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升级性。
在软件开发初期,要考虑软件的扩展性和适应性,以便后续升级和扩展。
5.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安全和可靠是软件体系架构设计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要建立安全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私密性。
三、软件体系架构的实现方式根据发展历史和应用需求,软件体系架构的实现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分层体系结构。
这种结构将软件系统分成多个层,分别处理业务逻辑和底层技术问题。
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与优化
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与优化一、引言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系统扮演着企业运营、决策和发展的重要角色。
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与优化对于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的数据管理和传输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的原则和优化方法,旨在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帮助企业构建卓越的信息系统。
二、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的原则1. 模块化与组件化:信息系统的架构应该采用模块化和组件化的设计原则,将系统划分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和可重用的组件。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
2. 分层架构:信息系统的架构应该采用分层的设计原则,将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分层架构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实现关注点分离,提高系统的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
3. 异步通信:信息系统的架构应该采用异步通信机制,将系统的不同组件通过消息队列或事件驱动的方式进行解耦。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避免单点故障的问题。
4. 安全性设计:信息系统的架构应该充分考虑安全性需求,采用安全的认证和授权机制,加密敏感数据传输,实施访问控制和审计日志等安全措施。
这样可以保障系统的数据和业务的安全。
5. 可扩展性和高性能:信息系统的架构应该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高性能,能够在用户需求增加和业务规模扩大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性能表现。
采用分布式架构、负载均衡、缓存技术等手段可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扩展能力。
三、信息系统架构优化的方法1. 性能优化:对于已经部署的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和监控,找出性能瓶颈,并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如调整数据库索引、优化查询语句、增加缓存、引入负载均衡等,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并发能力。
2. 安全优化:对于已经运行的信息系统,应该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进行及时修复和加固。
同时,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完善系统的安全策略和监控机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 可用性优化:信息系统的可用性是指系统对用户请求的响应及用户界面的友好程度。
软件架构与系统设计:构建可扩展、可维护的软件系统
软件架构与系统设计:构建可扩展、可维护的软件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软件系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手机应用、电子商务平台还是企业管理系统,软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应对市场的变化,软件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架构和设计。
本文将从软件架构和系统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如何构建可扩展、可维护的软件系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软件架构。
软件架构是指软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各组件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软件架构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模块化:将软件系统拆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个具体的功能。
模块之间应该具备低耦合性和高内聚性,使得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够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2.可扩展性:软件系统应该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即当需求增加或变化时,能够方便地进行功能扩展。
可扩展性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设计模式和使用松耦合的架构来实现,如插件化架构、分层架构等。
3.可靠性:软件系统应该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即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稳定运行,并能够处理异常情况。
可靠性可以通过使用错误处理机制、日志记录和监控系统等手段来保证。
其次,我们来探讨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指软件系统的详细设计,包括如何实现系统的各个功能和模块之间的交互。
良好的系统设计应该具备以下要素:1.合理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系统设计应该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来实现各个功能。
合理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2.清晰的接口和设计模式:系统设计应该具备清晰的接口和设计模式,使得不同模块之间的交互简洁明了。
通过使用设计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3.良好的用户体验:系统设计应该注重用户体验,使得用户能够轻松地使用系统,并且能够快速地完成各种操作。
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系统的使用率。
总结起来,构建可扩展、可维护的软件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任务。
良好的软件架构和系统设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信息系统架构研究和设计(全文)
信息系统架构研究和设计(全文)A XX:引言:企业在探讨与实践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时认识到:多元化的应用系统建设模式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的持续进展和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不断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应用系统建设模式将形成不同的应用系统技术构架,企业中存在的不同信息系统架构是造成技术体系复杂混乱,技术标准不兼容,IT系统间互操作性差、上下信息交换不通畅、IT治理不规范等的祸端。
因此,研究符合企业信息化战略进展目标的,统一,先进与有用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型指导公司信息化建设愈来愈紧迫。
1.系统架构的现状与进展不同的应用系统建设模式对应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型是有差异的,应用系统建设模式是应用系统的规划策略,方法,体系结构以及实施路线的总称。
而对应的信息系统架构是一种实现应用系统的技术框架,该框架的组成元素包括:基础设施架构,XX络系统架构,应用系统架构,应用集成平台架构,安全体系结构,技术标准体系架构以及治理与操纵架构等。
企业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及其信息系统架构模型的进展是伴随着应用需求的进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展的。
目前企业应用系统的建设大致分为:”采纳成熟套装软件“(典型的就是采纳ERP套件软件)及”自主开发“两条路线,其中自主开发又分为”专业开发+应用集成/信息门户“和”面向服务架构(SOA)“两种模式。
2.基于SOA的ERP体系架构模型为了解决传统ERP系统存在的问题,可以将ERP系统功能分解成粗粒度和细粒度的服务,通过服务组合实现ERP系统的整体功能。
当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时,通过重新组合已编写的服务部件即可容易的实现。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OA的多层企业ERP系统应用框架,在对服务进行归类和粒度划分基础上,强调了企业内部服务的开发部署与治理操纵,能够有效支持企业业务过程的快速重构,并考虑了和其他系统集成的问题。
2.1该框架由下而上包括企业资源层、核心服务层、业务流程层、服务应用层。
计算机软件架构
计算机软件架构计算机软件架构是指在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根据系统需求和约束条件,对软件系统进行整体的组织和分解,确定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
一个好的软件架构能够帮助软件系统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以及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特性。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软件架构的概念、常见的架构模式和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1. 概念计算机软件架构是指由多个组件构成的软件系统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它描述了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块内部的设计。
软件架构应该关注系统整体结构、组件之间的通信和协作机制、软件的分层和模块化等方面。
一个好的软件架构能够提供良好的系统性能、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常见的架构模式2.1 分层架构分层架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功能。
分层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模块化程度,便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
常见的分层架构包括三层架构和MVC架构。
2.2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
客户端负责处理用户界面和交互逻辑,服务器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
这种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和可扩展性。
2.3 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将软件系统拆分为多个可以独立部署和运行的微服务。
每个微服务都有独立的数据存储和业务逻辑。
通过使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不同的微服务可以相互协作,完成复杂的业务需求。
微服务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和灵活性。
3. 实际应用案例3.1 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软件架构应用案例。
该架构可以采用三层架构,将系统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展示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和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3.2 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家居系统也是一个常见的架构应用案例。
该系统可以采用微服务架构,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微服务模块,例如安防模块、灯光控制模块和温度控制模块等。
每个模块负责不同的功能,通过通信机制实现模块之间的协作。
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
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是确保系统能够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几种架构设计模式。
一、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的重要性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是指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目标,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规划的过程。
一个好的架构设计能够保证系统的可用性、稳定性、拓展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首先,良好的架构设计能够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可以将系统的各个组件进行有效地划分和隔离,从而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其次,良好的架构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拓展性和扩展性。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用户数量的增加,系统需要不断升级和扩展。
一个良好的架构设计能够提供灵活的扩展方式,使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此外,良好的架构设计还能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对系统进行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可以将安全策略融入到系统的各个层面,从而降低系统受到攻击的风险,保护用户的数据和隐私。
最后,良好的架构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通过合理的组件划分和优化,可以减少系统的冗余和重复计算,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执行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二、常见的架构设计模式1. 分层架构模式分层架构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架构设计模式。
它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和任务。
典型的分层架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这种架构模式具有灵活性高、易于维护和测试的优点。
2.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模式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模式是指将系统拆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主要部分的架构模式。
客户端负责向用户提供界面和交互功能,服务器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管理。
这种架构模式能够有效地分担系统的压力,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3. 面向服务架构模式面向服务架构模式是一种基于服务的架构设计模式。
软件工程中的构建系统技术研究
软件工程中的构建系统技术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软件工程作为软件开发的一种方法论,其发展与完善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在软件工程中,构建系统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构建系统的概念入手,探讨在软件工程中构建系统技术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构建系统的概念和作用构建系统是指将源代码转换为可执行软件的系统。
在软件开发中,通常需要对源代码进行编译、链接、打包等操作,以生成可执行软件。
构建系统就是负责自动化执行这些操作的工具。
构建系统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化构建:构建系统可以自动化执行编译、链接、打包等操作,减轻开发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效率。
2.标准化构建:构建系统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制定构建标准,确保软件的构建过程规范、稳定,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3.持续集成:构建系统可以与版本控制系统配合使用,实现持续集成。
即每次有新代码提交时,构建系统都会自动运行,确保代码的集成正确性。
4.测试支持:构建系统可以支持测试自动化,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发现问题。
二、构建系统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构建系统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目前,主流的构建系统技术有以下几种:1. MakeMake是一种最早的构建系统工具,可以根据一个Makefile文件中的规则自动化执行构建操作。
它可以跨平台使用,但是语法复杂,不太易用。
2. AntAnt是一种基于XML语言的构建系统工具,可以灵活地管理和执行各种构建任务。
它使用方便,可以与Java语言集成使用,但是性能较低。
3. MavenMaven是一种基于POM(Project Object Model)的构建系统工具,可以自动化管理依赖关系、生成文档和测试报告等。
它支持多种语言和多个仓库管理系统,但是配置过程较为繁琐。
4. GradleGradle是一种基于Groovy语言的构建系统工具,具有高性能和易用性的特点。
信息系统建构方法及流程讲解
(cāozuò),這些人力資源包括了終端使 用者以及資訊系統專家。
第十一页,共48页。
第一(dìyī)節 資訊系統架構
•硬體資源 •硬體資源包含了資訊系統所使用
(shǐyòng)的所有實體設備以及原料。明 確地說,它不只包含了像電腦等設備的 機器,還包含了所有的資料儲存媒體。 所謂儲存媒體,就是指用來記錄資料的 有形物體,例如磁碟或光碟等等。
第九页,共48页。
終端人使力用資者源及IS專家 系統效能的控制
程式軟及體程資序源
資料資源 輸入
將資料處 理為資訊
資訊產出 作為輸出
資料資源的儲存
機器硬及體儲資存源媒體
資資料料及資知源識庫
網路資源 通訊媒體與網路資源
•圖 8-2 資訊系統模型(móxíng)
第十页,共48页。
第一(dìyī)節 資訊系統架構
第五页,共48页。
第一(dìyī)節 資訊系統架構
•系統乃一群個體(entities)規律的交互作用, 互相關連以達成共同目標的整體。一個 系統是由許多相關連的元件或子系統 (sub-system)所組成以達到共同的目的。 同時可發現無論是整個系統,或是各個 子系統有一共同的特色(tèsè),就是都有 輸入(input)、處理(process)、輸出(output) 與回饋(feedback)(如圖8-1)。
信息系统建构(jiàn ɡòu) 方法及流程讲解
2021/11/5
第一页,共48页。
學習目標
• 1. 瞭解資訊系統的架構。 • 2. 瞭解資訊系統的定義。 • 3. 瞭解開發資訊系統的方法。 • 4. 瞭解何謂軟體生命(shēngmìng)週期。 • 5. 瞭解何謂雛型法。 • 6. 瞭解何謂螺旋狀模式。
信息化软件开发架构设计分析
信息化软件开发架构设计分析【B/S架构大大便利了用户,对用户的计算机能力没有限制,用户只需简单的在IE浏览器中输入链接地址就可以直接进入系统,能够直接享受各种操作。
另外,B/S 架构的软件在后续的升级和维护中,用户不必再重新下载或安装升级插件,系统服务器能够自动升级和相关管理软件能够自动维护。
B/S架构更加透明、更加便捷,因而,B/S架构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普及。
二、信息化软件开发架构分析和设计的发展趋势1、资源虚拟化。
软件架构要实现在有限的硬件资源基础上,布置尽可能多的应用程序,并且要兼顾支持数以亿计的用户对应用程序的同时访问,这是软件架构的规划和目标。
为实现软件架构的规划和目标,硬件资源的虚拟化便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硬件资源的虚拟化方式众多,如:优先级、轮转法等。
通过各类方法实现硬件资源的虚拟化能够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服务器的应用和普及。
2、分布式透明性。
软件架构分析和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分布式透明性,分布式透明性软件是立足于MapReduce技术的,通过MapReduce实现和云服务架构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能够为用户提供集设计、计算和操作于一体的框架,能够对计算任务自动完成。
具Word文档 1有多用户并行访问和自动划分储存空间,自动计算的优势,能够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从而实现数据分布储存、高速通信以及高容错处理的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3、适应性。
软件架构分析和设计必须满足大规模、复杂化的软件开发需求,软件架构能够通过简化大规模、复杂化软件,大大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与拓展性,能够有效的实现逻辑业务操作的多变性,满足大规模、复杂化的软件研发需求。
4、可视化。
软件架构是软件设计的基础,也支持可视化程序开发环境,并通过与Eclipse、Python等集成环境相结合,运用编程的方法对软件进行开发,并调动集成开发工具的可视化界面函数库来表现出来,可视化界面的开发为通信数据软件的开发提供的可视化技术支撑。
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书中的系统架构与模块设计
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书中的系统架构与模块设计一、引言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各种组织和企业提供了高效的数据管理和业务处理手段。
因此,在建设信息系统之前,系统架构与模块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围绕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书中的系统架构与模块设计展开论述。
二、系统架构设计1. 系统整体架构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
在进行架构设计时,需要明确系统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根据业务需求制定相应的系统结构。
常见的系统架构包括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分布式架构和云计算架构等。
在选择合适的架构时,需要考虑系统的性能需求、数据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因素。
2. 系统层次结构系统层次结构是指系统在不同层次之间的组织关系。
通常情况下,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包括展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展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则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合理的系统层次结构能够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3. 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是指将不同功能模块或子系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为了实现系统集成功能,需要使用适当的集成技术和工具,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无缝衔接。
系统集成的良好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模块设计1. 模块划分模块是信息系统中的基本单元,每个模块负责实现特定的功能或任务。
在进行模块设计时,需要根据系统的业务需求和功能要求,对各个模块进行合理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可以按照功能或业务流程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但又能够协同工作。
2. 模块接口设计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在设计模块接口时,需要考虑接口的输入输出参数、数据格式、传递方式等因素。
良好的接口设计能够简化模块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拓展性。
3. 模块功能设计每个模块都应该具有清晰的功能定义和实现逻辑。
在进行模块功能设计时,需要明确定义每个模块所需实现的功能和任务,并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功能实现。
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分析
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分析简介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是指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组织关系、模块划分和交互方式等方面的总体架构设计。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系统结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开发团队理清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明确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降低开发风险。
系统结构分析的重要性系统结构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助于团队协作系统结构分析能够帮助团队成员理解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明确各个模块的职责与依赖关系,从而更好地协同工作。
团队成员可以根据系统结构进行模块划分和任务分配,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效果。
2. 提高可维护性通过系统结构分析,可以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具有清晰的职责和接口。
这样,在后续的维护工作中,开发人员可以按照模块划分进行修改和更新,而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的功能。
这样可以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3. 提高可扩展性系统结构分析能够帮助开发人员预先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需求。
通过合理的模块划分和接口设计,可以在系统需要扩展功能时,只需修改或添加相应的模块,而不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重构。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4. 降低开发风险系统结构分析可以帮助开发团队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快速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降低开发风险。
通过对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及时识别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规避,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系统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系统结构分析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支持。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和工具:1. 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功能分解的系统分析方法,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和模块,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层次和接口关系。
常用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等。
数据流图是一种图形化的表示方法,用于描述系统中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流动和处理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系统构造方法的软件架构研究李晓华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E-mail:lixiaohuacn@摘 要:从软件架构的层面论述了信息系统的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组件、面向设计模式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分析了4种设计与实现方法的特点,比较了4种设计与实现方法的优缺点。
从数据组织方式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了文件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对象数据库的特点和优缺点。
论述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方法与数据组织方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组件,类,过程,设计模式,数据组织方式中图分类号:TP3111.引言企业逻辑(组织逻辑、业务逻辑)和计算机技术都是时间的函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逻辑可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技术也在发展和更新。
为了使信息系统具有很好的演化能力,以适应企业逻辑的变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必要对构造信息系统的方法和技术加以分析、论证、比较和选择。
2.信息系统构造方法的分析与比较计算机信息系统包含了算法和数据结构两大部分。
算法表现为信息管理程序,数据结构表现为程序所使用的数据库。
2.1程序设计与实现方法的分析与比较从软件架构的角度来看,计算机信息管理程序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有: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与实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与实现、面向组件的程序设计与实现、面向设计模式的程序设计与实现。
2.1.1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与实现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与实现的粒度是函数,程序以一个主函数为控制线,调用一系列的子函数。
当程序规模较小时,程序容易设计与实现,当程序规模较大时,所涉及的函数众多,函数调用关系复杂,程序就难于设计与实现。
因为函数依赖关系过强,改动一个函数,其影响范围可能覆盖整个程序,所以程序的维护难度很大。
面向过程的程序的另一特点是:函数是没有智能的,一个函数运行结束后,并不保留函数的中间状态信息,下次调用同一函数时,函数的一切变量又恢复到初始状态。
面向过程的程序的优点是:运行时的开销小、运行效率高、响应速度快,适于实时系统。
2.1.2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与实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实现的粒度是类,类是封装了一组变量和函数的逻辑单位,类的粒度比函数的粒度大,类把函数和函数所操作的变量隔离在一个类内部,外界只能通过类的界面即类的可视性来使用类,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只要类的界面不变,类内部的改变不会辐射到类外面,类具有内部自治性。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任务是:定义类自身的结构、定义类与类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程序的运行是通过类的实例—对象间相互发送和传递消息来实现的。
类是对主观存在、客观存在的抽象和描述,用类设计和实现程序符合人的常规思维方式,所以,基于对象的程序比基于过程的程序有较好的可设计性、可实现性、可维护性。
类实例化出来的对象具有智能,对象能保存自身的状态,只要对象不被删除,等下次调用同一对象时,对象上一次被调用结束时的状态还保存着,即对象状态支持复用。
当程序规模很大时,对象级的粒度就显得有些小了,大规模的程序所涉及到的类众多,定义和维护类结构、类间关系将变得艰难。
2.1.3面向组件的程序设计与实现面向组件的程序设计与实现的粒度是组件(构件),组件是现代软件设计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
组件的粒度比类的粒度要大,组件封装了一组相互关联的类。
组件内的类、类间关系对外界是不可见的,组件内的类、类间关系的维护只限于组件内部,不会波及到组件外部,组件内部是高度自治的。
只要组件接口保持不变,不论组件实现如何变化,访问组件的程序不用修改就可以访问组件的新的实现功能了,这使得程序的扩展、维护变得很灵活和高效。
开发程序时,在源代码级只做到访问组件的接口就可以了,而不用考虑组件内部具体是如何实现的,程序只是在运行时才绑定到组件的具体实现,这样就使开发时的绑定推迟到了运行时的绑定,从而使得访问组件的程序与组件的开发工作可以分开独立进行或并行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程序的开发难度,提高了程序的开发效率[2]。
组件对外界(客户端)的可视部分只有组件接口,即外界只能通过组件接口来使用组件。
一个组件可以被另一个实现了相同接口的组件所置换或一个组件可以复用于其他需要相同接口的系统中。
组件接口与组件实现可分布于网络的不同节点上,组件接口充当组件实现的远程代理角色,以实现分布式计算,如EJB组件。
组件可封装软件设计模式,即组件内部的类、类间关系的设计应用了软件设计模式的思想,而设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支持复用,所以组件能很好地支持软件复用和大规模的软件开发。
基于组件的程序比基于对象的程序有着更好的可设计性、可实现性、可维护性、可复用性、可分布性。
面向组件和面向设计模式的程序设计与实现的理念代表了信息系统构造方法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1.4面向设计模式的程序设计与实现面向设计模式的程序设计与实现的粒度是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人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积累的软件设计经验,一种设计经验是有关某一类软件设计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 此解决方案可能是类、类间关系的具体定义,也可能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软件设计思想。
设计模式经常被用于组件的设计与实现,即用设计模式所体现的设计思想来定义组件接口、组件所封装的相互关联的类和类间关系,以支持组件的可复用性、安全访问性、运行效率和可分布性等。
设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支持复用,函数、对象、组件复用是物理代码级的复用,而设计模式复用是软件设计思想的复用,是比较抽象的、高级的复用,正是因为设计模式是抽象的软件设计思想,所以设计模式比函数、对象、组件可以更好地支持复用,复用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3]。
在EJB、CORBA、DCOM组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中大量地运用了软件设计模式。
2.2数据组织方式的分析与比较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数据组织方式有:文件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对象型数据库。
2.2.1文件型数据库基于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的特点是:程序员自己定义数据在文件中的存放顺序和编码格式,即程序要负责数据的写入、查找、读取、维护等底层的序列化逻辑和反序列化逻辑的实现,所以,对程序员来说,数据的管理是面向过程的,编程量很大,且程序难以维护。
用文件的形式来组织和管理数据,没有事务调度机制,也没有并行访问控制机制,数据的安全可靠性和共享性差,数据没有一致性和完整性保障。
2.2.2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用表来描述客观世界中的实体及其相互关系。
关系型数据库具有完善的理论支撑—关系代数,关系型数据库支持事务并发控制机制、事务调度管理机制、数据库的安全访问控制机制等,在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一致性、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支持用户对数据库的大规模并行访问。
数据库的访问语言是SQL,程序员用SQL只告诉关系型数据库要做什么,具体如何做,由关系型数据库负责实现,所以,对程序员来说SQL是非过程化语言,这增强了程序访问数据库的简洁性。
如果用面向对象或面向组件的程序设计和实现技术构建程序,程序必须要负责乘载数据的对象或组件实例与数据库记录之间的双向映射,且映射函数不是x=f(x)的恒等变换,因为在程序中,数据的载体是对象或组件实例,在数据库中,数据的载体为记录,这种映射无形中增加了程序设计、实现、运行的负担,但用组件(如实体EJB)+关系型数据库可以摸拟对象型数据库,这时程序中乘载数据的组件实例(如实体EJB实例)在逻辑上相当于对象型数据库中的对象。
2.2.3对象型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的特点是数据以对象的形式永久存储于数据库中,程序运行期所使用的数据对象与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完全等价的,只是存储方式和生命周期不同。
程序中的数据对象存在于内存中,生命周期为程序的运行期;面向对象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存在于外存中,生命周期为永久。
程序中的数据对象与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之间的映射函数为x=f(x)的恒等变换,即程序中的数据对象与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之间不需要逻辑变换,这有助于程序的设计与实现,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但现在,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实际应用和支撑理论不如关系型数据库成熟和完善。
3.结束语通过分析与比较4种不同的程序设计与实现方法的软件架构特点和3种不同的数据组织方式,可以制定出12种不同的信息系统构造方案。
在实际做项目开发时,可以结合具体的用户需求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与实现方法和数据组织方式来构造信息系统,以便满足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性能需求、演化能力需求、开发周期需求、开发成本需求等。
参考文献[1]Alan rge-Scale 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3年.[2]Markus Volter,Alexander Schmid,Eberhard Wolff.Server Component Pattern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Erich Gamma,Richard Helm,Ralph Johnson,John Vlissides.Design Pattern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The Software Architecture Research of ConstructingMethod for Information SystemLi XiaohuaUrban and Rural Planning&Designing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21)AbstractProcess oriented, object oriented, component oriented and design pattern oriented designing and implement methods for information system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4 program design and implement methods are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ages of 4 program design and implement methods are showed and compared. The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shortages of file database, relationship database and object database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ta organization mod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 implement method and data organization mode are discussed.Keywords: component, class, process, design pattern, data organization mode作者简介:李晓华(1966-),男,河北无极人,计算机应用高级工程师,天津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天津大学应用数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软件架构、设计模式、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组件的程序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