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明天的消费绑架今天的幸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让明天的消费绑架今天的幸福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25期
“开始,我只是想买一部iphoneX,一个月还400元,我完全可以负担得起。

谁知借钱花
让购物贪念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噩梦,也就这样开始了。

我不敢告诉父母,只能用房租和
吃饭以外的每一分钱来偿还透支的明天。

”肖楠今年25岁,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

为了用上跟周围姐姐们一样的手机、口红,背着和自己收入水平不匹配的名牌包,她开通了花呗、借呗等一系列的借贷工具,拆了东墙补西墙。

还不起就分期,分期不行就套现。

结果,深
陷贷款泥潭,越挣扎越危险。

肖楠只是众多被超前消费绑架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超过450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使用花呗。

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买买买”背后是盲目攀比
张潇好久没在网上购物了,她支付宝里欠的l万元,最近刚由父母帮她还上。

参加工作3年、在一家公关公司做文员的张潇每月收入5000元,远远不够她花。

“公司里的同事用的都是名牌,我不想让别人看不起。

”张潇每次逛街,都要买迪奥、纪梵希等品牌的化妆品,这些品牌,是跟她同一个办公室的女孩平常用的。

公司里女职工多,除了相互攀比衣服、化妆品,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大家也会“拼颜值”。

“我总觉得自己单眼皮、大脸盘难看。

”在多方咨询下,张潇到整形医院割了双眼皮,打了瘦
脸针,花了1万多元。

“父母不会同意我做这件事,我也没什么积蓄。

”于是,张潇瞒着父母,在支付宝借了1万元。

“靠我个人根本还不上,到最后还是跟爸妈坦白了,他们帮我还了。


同样是90后的柳华目前在一家保险公司上班,谈及透支消费,他觉得这很平常:“我和周围的朋友都会使用花呗,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先买了再还钱,既能提前享受,也不影响按月还款。


随着人们购买能力的逐渐增强,透支消费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年轻人早已经习惯了“信
用卡在手衣食无忧”的透支消费生活。

不仅如此,蚂蚁花呗、京东白条、校园网贷等消费形式
层出不穷,小到网购、用餐,大到买车、旅行,都可以使用。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消费方式
的本质极为相似,那就是以分期的形式,将个人原本难以承担的消费进行风险化解,从而实现
提前享受。

对于不少年轻人和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瞧不起上一代人“量入为出”的谨慎消费观,然而,欠债还钱,“借钱”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就是相应的手续费和利息。

一旦逾期支付,
消费贷外包的催债公司会打电话给他们的父母、同学、支付宝好友,让人陷入恐惧,难以自拔。

谁在助推消费主义
为什么选择透支消费?采访中的答案很多:“‘双11’的价格实在太诱人。

”“可以分期
付款,每月只要付很少的钱,一个包包立马到手。

”“花明天的钱,享受当下”……
2017年,国际环保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购物过剩现象突出,通过社交网络和
电商平台建立的“社交购物模式”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

调查显示,82%的受访者表示看到别人穿好看的衣服也想买一件,72%的受访者表示看到社交网络上的穿搭推送会引发购买的欲望:
49%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为偶像代言产品而冲动购买一些不需要或不合适的东西,这一比例明显高于香港、德国、意大利。

与此同时,《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诸如此类的文章以鸡汤的方式对年轻人一次次狂轰滥炸:。

漂亮的女孩都自带烧钱属性,出门一定要带自己最贵的口红,月入5000元也能看起来像月入5万元,换个iphoneX才是跟得上潮流”。

这些关于消费的价值观在社交平台无孔不入、肆无忌惮,消费的等级被与身份、阶级、品位,硬生生地联系在一起。

有钱就花,没钱就借,是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消费天堂,他们在极力消费年轻人的痛点,将超前消费描绘成为正义的、必要的、有追求的。

据了解,从信用卡、蚂蚁花呗、蚂蚁借呗到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甚至网贷平台,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透支消费途径环绕在人们身边,消费者往往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轻松“解锁”2000元-5万元不等的借钱额度。

一位社会学者认为,随着营销者把幸福的标准越调越高,全盘接受的你会变得越来越不幸福。

花出去的钱,看起来似乎投资在自己身上,并没有浪费,但实际上,你为了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毁了自己上升的道路。

2017年,《人民日报》再推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消息被刷屏,一时成为物欲社会的一股清流。

所谓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并不是降低生活品质,而是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

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幸福。

放弃不能带来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烦恼的精神活动,简单生活,从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摘自《工人日报》尹晓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