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6美猴王教学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美猴王》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

《美猴王》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

《美猴王》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14 美猴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难点: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教学设想1、教法设计①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2、学法指导⑴、课前准备①阅读《西游记》,搜寻与课文相关资料;通过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准备复述。

②让学生分组用二百字左右描写本班的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和外貌来描写,突出这位同学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在课前对其他组保持神秘感,交上来让其他组同学猜一猜,看谁写得最传神。

⑵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备讲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3、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正确读出以下词语: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疲神竭喜不自胜2、文学常识简介(1)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各组相互补充。

(2)教师小结与拓展: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

《西游记》共 100 回,小说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

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西游记》——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平安到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修成正果。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美猴王》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美猴王》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美猴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故事背景,理解“取经”与“修行”在故事中的含义;2.理解“美猴王”孙悟空的人物性格与形象特点;3.学习夷陵老祖借助符咒来管束孙悟空的方法;4.分析孙悟空的行为和结局,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人类命运”。

教学内容本单元以《西游记》中的第一回《灵根育孕花龟息灵元精》中的“美猴王”孙悟空为教学对象。

教学重点分析孙悟空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深入理解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的“人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的“人类命运”并分析其结局。

教学方法1.直线式教学法2.讲故事配合情景再现法3.小组探究法教学过程1.导入进入教室后,学生们看到黑板上写着“《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老师针对这个话题展开导入:老师:孙悟空这个人物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吧,举手谁能告诉我他是哪个故事里的人物?学生:是《西游记》里的啊!老师: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孙悟空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的背景。

2. 教学过程2.1 孙悟空出生和成长•讲述孙悟空怎样被太上老君金兜洞里的石猴所救;•孙悟空如何在花果山修炼成猴王,并成为众猴所尊敬的王者。

2.2 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怎样得到定海神针;•孙悟空掀翻天庭,打败李天王以及王母娘娘所派遣的天兵天将;•如何被如来佛母定下阴差阳错的五指山罚跪五百年。

2.3 孙悟空“成佛”的故事•孙悟空与唐僧、猪八戒、沙僧一行四人;•“取经”的意义和重要性;•如何在安西国取来七窍灵智,从而达到“成佛”的目的。

2.4 孙悟空结局•五百年后如来佛与孙悟空的相遇;•孙悟空在取西经之后,后来成了天界十二如来佛之一。

3. 小结•向学生询问故事的大概内容,并让学生简单回答;•总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特点与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人类命运,并让学生简单回答思考结果;•引入下堂课的内容。

作业1.对孙悟空的形象特点、性格特征、斗争经历等等进行总结;2.尝试对《西游记》中的“取经”和“修行”展开思考;3.思考孙悟空的结局在你看来意味着什么?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学生们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特点、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斗争经历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人类命运”,使得学生们对孙悟空的行为和结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大众文化的素养。

七年级语文美猴王教案6篇

七年级语文美猴王教案6篇

七年级语文美猴王教案6篇七年级语文美猴王教案(精选篇1)活动目标:1、了解唐僧;孙悟空等角色的性格特征。

2.、能细微的观察、分析、分辨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能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创造性的表演。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2.道具:耙子、行李、钵、禅杖;头饰(猴子;观音菩萨;如来佛祖;唐僧)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播放课件)今天幼儿园里来了两位客人你们瞧是谁?(孙悟空)怎么会有两个悟空呢?我给小朋友讲个故事《真假美猴王》二、看课件边讲故事边提问,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播放课件)提问:1.师父为什么赶走悟空?2.师父渴了,悟空回来后是怎么做的?3.真假悟空都请了谁来分辨他们?4.假悟空是什么变成的?5.故事里都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三.欣赏故事、学说角色对话,并启发幼儿用表情、动作创造性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1.引导幼儿分辨真假悟空,并用动作、表情加以表现提问:是谁分辨出了假悟空?假悟空是什么变的?可以用什么动作、表情来表现它的狠毒?2.引导幼儿学说角色对话。

(1)悟空打死了强盗,师父会怎么批评他?(2)悟空端着水是怎么对师父说?师父是怎样回答?(3)师父不肯原谅悟空,悟空是怎么做的?(4)八戒和沙僧回来看到师父晕倒了是怎么问师父?师父会怎么回答的?(5)沙僧看到菩萨身旁的悟空,很生气,是怎么做的?菩萨又是怎么说的?(6)真悟空看到假悟空两人会怎样?(7)在如来佛祖面前假悟空怎么了,真悟空是怎么做的?四、引导幼儿用道具、语言、动作、表情表演故事。

分配角色,讲解表演规则五、结束活动老师戴上师傅的面具:徒儿们随师父继续去西天取经吧。

在音乐伴奏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

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七年级语文美猴王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1、了解石猴是怎样出世的以及它成王的经历。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6课美猴王课件语文版

[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6课美猴王课件语文版
Βιβλιοθήκη 他被熬得力倦神疲的,倒头便睡。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开辟:文中指开天辟地。 2.遂: 于是。 3.迸裂: 裂开并往四处飞溅。 4.滔滔不竭:
形容水流滚滚、连续不断的样子。 例句:那条大河滔滔不竭地 流向远方。滔滔不竭、滔滔不绝辨析:同:都形容连续不断。异: “滔滔不竭”偏重指没有穷尽,而且多用来形容物。而“滔滔不 绝”偏重指不断,而且多用来形容说话。例:滔滔不竭的长江水 向东流去。他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了他这次旅游的所见所闻。
部分来自《典中点》
【答案】石猴出世。“傲来国”、“花果山”、“
顶上”是交代地点。 “东胜神洲”、“仙石”、“
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写石猴是天地生成。
部分来自《典中点》
2、联系《西游记》,说出孙悟空名字演变过程。 【答案】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 —孙悟空——孙行者——斗战胜佛)
部分来自《点拨》
3.语言描写突出了石猴的什么特点? 【答案】 “我进去!我进去”突出石猴的胆量过 人,体现他逞强好胜的特点。
部分来自《点拨》
4.第四段第一句中的几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动词表达效果分析法。“瞑”“蹲”“ 纵”“跳”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石猴动作的敏捷,形象生 动地表现出石猴超群的胆量和非凡的勇气。
《西游记》简介
来自《点拨》

美猴王(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美猴王(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美猴王(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2、抓住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艺术特色,理解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欣赏的水平。

2、欣赏体会学习猴王敢当大任的性格。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2、抓住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猴哥》,创设情景。

待学生入座后,教师导入: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大家都会想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可爱可敬的英雄形象--孙悟空。

大家知道这个形象出自于哪一部作品吗?它的作者是谁?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西游记》?(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小说家。

代表作是《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历史,第二部分写唐僧取经的缘起,第三部分是取经的经过。

)这个孙悟空,他还有个外号叫什么呢?(齐天大圣/美猴王)那大家知这猴王美在哪里,他一个猴子又是如何称王的呢?(板书课题)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1、划出你不认识的字词,并进行积累(回去抄写三遍)。

镌juān迸裂bènɡ麋鹿mí瞑目mínɡ石碣jié涧jiàn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倦神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标记自然段的序号,讨论整理课文的段落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1)石猴出世--开端(2)山间生活--发展(3)发现瀑布--发展(4)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高潮和结局三、再读课文品味:讨论:读完了课文,我们对这个石猴的“美”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美猴王》精品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精品】

《美猴王》精品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精品】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理清本文故事情节,把握主旨。

2、学习分析小说的艺术形象,培养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3、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4、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

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猴王”表明石猴具有出众的本领,“美”是对他独特风姿的赞叹。

标题点明小说描述的对象。

2、《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

小说主要是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伏妖魔,扫清障碍。

它不仅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宏伟的结构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而且以强烈的色彩塑造了人民所喜爱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孙悟空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大闹天宫”是他个人的英雄传记,他浑身是胆,敢于向天宫的最高统治者挑战,这间接地表达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

“西天取经”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历史。

他正直、勇敢、机智、顽强,善于和各种各样的妖魔作斗争。

他的身上集中反映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3、吴承恩,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山阳人。

明代著名小说家。

他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商人家庭。

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屡试不中。

后来绝意功名,专心著述。

晚年写成长篇巨著《西游记》,寄寓了他对现实社会不满、反抗思想和美好愿望。

作品语言诙谐、生动、幽默、富有个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6《美猴王》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6《美猴王》教案语文版

6 美猴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本文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3.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头曲《猴哥,你真了不得》)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大家都会想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中的一个可爱可敬的英雄形象——孙悟空。

这个孙悟空,他还有个外号叫什么呢?(齐天大圣/美猴王)那么,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他有怎样“美”的英雄气概?(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美猴王》。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共100回,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2.字音字形镌.(juān)迸.裂(bènɡ) 麋.鹿(mí)瞑.目(mínɡ) 石碣.(jié) 涧.(jiàn)径.(jìng) 遂.(suì) 开辟.(pì)3.词语解释天造地设: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

滔滔不竭: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力倦神疲:指肉体和精神上都很疲乏。

天真地秀:天地间的灵气。

日精月华:太阳和月亮的光华。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那怎么可以。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文章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标出,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段意。

明确: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全文共4段,按情节脉络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开端。

石猴出世。

第二部分(2~3):发展。

石猴山间生活,众猴发现瀑布。

第三部分(4):高潮结局。

石猴发现水帘洞,率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美猴王》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美猴王》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美猴王》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给课文划分段落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会复述美猴王的故事.2.理解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教师示范,学生效仿的方法,分析美猴王的动作、语言,从而概括其艺术形象。

2.师生合作总结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情感与态度:1.学习美猴王“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

2.养成课外阅读文学著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把握美猴王艺术形象。

导学过程:一.知识联想回顾,构建拓展平台。

1.作家作品知多少,掌握资料介绍关于作者的情况。

2.给生字词注音。

迸()裂瞑()目遂()石窍()碣上镌()着径()3.词语理解喜不自胜利: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倦神疲:玩劣:迸裂:4.阅读课文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方面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5.再读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索展示。

1.结合课文中对美猴王动作语言的描写,说说美猴王有哪些特点?2.本文在语言艺术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3.课文详写可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三.自测训练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西游记》第一回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_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2.选词填空:A .抢 B.占 C.搬 D.移 E.争 F.夺跳过桥头,一个个_______盆________碗,_______灶______床,__________过来,______过去.3.阅读文中最后一段,完成下列要求.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大意.②描写石猴进入洞内作者采用了什么顺序?③“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的句子表现了石猴怎样的性格?④本段文字写石猴都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四.巩固提高1.美候王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2.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美候王的形象?3.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初中语文美猴王教案

初中语文美猴王教案

教案名称:《美猴王》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美猴王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来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欲望。

(2)通过分析美猴王的形象,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坚韧的品质。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美猴王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来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美猴王吗?美猴王是《西游记》中的哪个角色?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美猴王的性格特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猴王的哪些性格特点?二、深入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美猴王的形象。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体会美猴王的性格特点。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美猴王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6课美猴王学案语文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6课美猴王学案语文版(1)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继续推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2016年9月29日,我国政府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该计划指出,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要坚持依法推进、协调推进、务实推进、平等推进和合力推进。

“依“运动式”“①突击式法推进”意味着不搞”②“而是注重长期可持续的效果。

协调推进,要求将各项人权作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推进”,务“使各种权利之间相互协调;③把人权的普遍原则和中国就是要“”实推进实际相结合,“”保障每”是要;“平等推进个人都能平等享有各项人权”;“合力推进”是“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

【设问】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推进人权事业发展的要求所蕴含的道理。

第一步:获取信息,调动知识答案:(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人权事业发展注重长期可持续,不搞“运动式”“突击式”推进,体现了注重量的积累。

(2)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是辩证统一的。

推进人权事业发展要坚持协调推进、合力推进,这是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体现。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把人权的普遍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基础巩固1.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下列选项中蕴含了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③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④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A.①②③B.①②④D.②③④C.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同一性。

②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①强调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③④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均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故选C项。

答案:C2.与下面漫画(作者:何青云)揭示的哲理相一致的成语有( )考察回来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③入山问樵,入水问渔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A.①②B.①④D.③④C.②③解析:漫画反映的是不假思索地把外地经验的“汽车轮子”装在本地经济“手推车”上,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③符合题目要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拿别人先进的、成功的经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①不符合题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体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可能转化的,④与题意无关。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 美猴王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 美猴王教案 语文版

美猴王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设计思路:1、美猴王是《西游记》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我们喜爱的亲密朋友,他"美"在哪里?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我们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来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特点,能有层次地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2、美猴王是一个神、猴、人三一体的形象?要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每人绘一幅画,进行观赏、评比。

4、课文组织学生阅读原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引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进行片断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1、学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美"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简洁的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学生:应说"孙悟空" ,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

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

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美猴王》精品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美猴王》精品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美猴王》精品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理清本文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分析小说的艺术形象,培养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3、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4、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

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猴王”表明石猴具有出众的本领,“美”是对他独特风姿的赞叹。

标题点明小说描述的对象。

2、《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

小说主要是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伏妖魔,扫清障碍。

它不仅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宏伟的结构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而且以强烈的色彩塑造了人民所喜爱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孙悟空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大闹天宫”是他个人的英雄传记,他浑身是胆,敢于向天宫的最高统治者挑战,这间接地表达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

“西天取经”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历史。

他正直、勇敢、机智、顽强,善于和各种各样的妖魔作斗争。

他的身上集中反映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3、吴承恩,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山阳人。

明代著名小说家。

他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商人家庭。

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屡试不中。

后来绝意功名,专心著述。

晚年写成长篇巨著《西游记》,寄寓了他对现实社会不满、反抗思想和美好愿望。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美猴王说课稿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美猴王说课稿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美猴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说教材;二是教学方法;三是学法指导;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教学自评。

一,首先我来介绍第一部分内容,教材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美猴王这一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

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作者抓住了猴子的特点,突出了猴王的特性。

是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良好的X文。

美猴王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学习本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这是一般的小说做不到的。

而且这篇文章情节生动,猴王个性鲜明,深受学生喜爱;语言通俗,生动,简洁十分适合学生阅读。

学生还可以从猴王身上学习追求自由,自信,勇敢的思想和品格。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表演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中有一点就是把握人物形象。

《美猴王》这一课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尤为出色,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设为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初一的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为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二、教学方法在充分分析了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我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讲故事、解说、配音、讲故事多种形式的体验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并锻炼各方面能力。

(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美猴王》教学课件语文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美猴王》教学课件语文版
第六页,共14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 山间生活和发现(fāxiàn)水帘洞。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 (fāxiàn)了瀑布。
第七页,共14页。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fāxiàn)水帘洞, 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 结局。
第九页,共14页。
阅读质疑
1.本文塑造(sùzào)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 哪里?
身世
行为(xíngwéi)言美语美
(shēnshì)美
第十页,共14页。
阅读质疑
2.他有哪些(nǎxiē)性格特点?
聪明
本领(běnlǐng)有超胆群有识
(cōngmíng)灵

第十一页,共14页。
阅读质疑
3.这个(zhè ge)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 人
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猴,表现(biǎoxiàn)了他的生物 性; 人,表现(biǎoxiàn)了他的社会性;
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第十二页,共14页。
概括(gàikuò)美猴王的性格特 征。
第十三页,共页,共14页。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shíjié)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第四页,共14页。
小组(xiǎozǔ)交流:
阅读课文,讨论一下文章的 结构(jiégòu)是怎样的?
第五页,共14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这是情节(qíngjié)的开端,写石猴的出 世。
第二页,共14页。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 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 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 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 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 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 “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 趣,给读者(dúzhě)以浓厚的兴 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 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 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美猴王》教案初中

《美猴王》教案初中

《美猴王》教案初中课程名称:语文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语文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美猴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以及小说的内容。

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的热情。

理解美猴王的形象特点,体会作品中传递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美猴王的形象特点,分析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2. 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美猴王的形象特点,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2. 分析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吴承恩。

2. 提问:同学们对美猴王有哪些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 学生通过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四、探究学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探讨美猴王形象的社会意义。

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美猴王的英雄特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猴王的形象特点和作品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美猴王形象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美猴王的形象特点,分析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仿美猴王等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美猴王
【课前寄语】
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最喜欢的是哪个?
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

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结构安排。

2.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掌握文章塑造美猴王艺术形象的方法。

3.吸取美猴王人格精华,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
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材料。

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

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

(板书:《美猴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2.了解作品
《西游记》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小说中通过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

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
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3.字词积累
遂(suì) 迸.裂(bèng) 麋.鹿(mí) 瞑.目(míng)
径(jìng) 石窍.(qiào) 石碣.(jié) 镌.刻(juān)
4.词语解释
天造地设:指天地安排好了的,自然形成的又合乎人们理想的事物。

滔滔不竭:形容水流多,连续不断。

力倦神疲:指气力削减了许多,精神也疲倦了。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文章段落层次: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交流点拨】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高潮、结局(第4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
【交流点拨】石猴出世。

“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

“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

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这样起笔,让石猴出一世就显出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

2.怎样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的,这样写表现了石猴的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行动、饮食、交往、行踪——活泼、机智、灵巧
3.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则已带有“人”的特点。

4.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哪些动作和语言?从中可以看出石猴的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发现水帘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

“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

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这四“看”表明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

能够识字,这是人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神”的特点了。

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猴性。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人”的特点。

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

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5.“跳、抢、夺、占、争、搬、移”等一系列的动词的作用?
【交流点拨】——表现了猴子顽劣的特性。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

(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2.从石猴变成美猴王,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他的美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石猴变成美猴王的主要原因是:他快乐、合群、聪明、勇敢、敏捷、有本领、有见识、讲信义、造福众人、深孚众望。

身世美——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有灵通之意。

行为美——瞑目蹲身,将身一跃,跳入瀑布泉中。

性格美——胆大心细、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
猴——神——人
生物性——传奇性——社会性
(二)拓展延伸
小时候你们常说,假如我是孙悟空,我就怎么样怎么样,今天就实现大家这个愿望,给大伙这个机会,请你以“假如我是孙悟空”为题,说说你准备干些什么。

板书设计
美猴王
吴承恩身世美出生神异
行为美聪明灵巧
胆大超群
性格美热爱自由
深孚众望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