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茶马古道”千年活历史“茶马古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与茶马古道”千年活历史“茶马古道”
★早在西汉时期,蜀地的商人就渡过大渡河与河西的商人进行物产交换,所走路线古称“牦牛道”即川藏茶马古道的雏形。

★茶马古道特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或背夫为主要运货方式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是一条,它以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

这是一条悠长斑驳的路走在上面回荡多少岁月的音符马帮汉子的汗珠浸透了古树的叶子一滴雪山水化开几世的情……低沉婉转的男声,唱出茶马古道的沧桑凝重。

远去的马帮和背夫,留在岁月的年轮中,悠长的古道穿越千年,诉说人世的悲欢离合。

茶马古道,特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或背夫为主要运货方式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直至二战中后期仍被频繁使用。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是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它以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

川藏道是最早也最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

牦牛古道茶叶入藏的最初通道“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名扬四方的蒙顶山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一位“甘露道人”——名山人吴理真,被认为是第一个人工植茶者,后人尊他为“茶祖”。

在位于雅安市名山区的蒙顶山茶史博物馆,记者看到一张大尺幅的茶马古道路线图。

图上显示,成都以西至拉萨的广大区域,若干条路道形成网状,在拉萨汇合后继续向西,分别通往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南向则经云南通达越南、老挝、缅甸。

“茶马互市,茶和马是主角。

作为茶文化发源地,可以说,名山是川藏茶马古道真正意义上的起点。

”蒙顶山茶史博物馆馆长邓黎民如是说。

他告诉记者,早在西汉时期,蜀地的商人就渡过大渡河与河西的商人进行物产交换,输出铜、铁、盐、茶,交换笮马、牦牛等,所走路线古称“牦牛道”——由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崃)、青衣(名山)、严道(荥经),翻越大相岭抵达牦牛县(汉源),然后过飞越岭、化林坪至沈村(西汉时沈黎郡郡治所在地,距今泸定县城20公里),渡大
渡河,再经磨西至木雅草原(今康定县新都桥、塔公一带)旄牛王部中心。

这就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雏形,其部分路段也与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重合。

相关资料记载,我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存续1000多年。

《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也”,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作为和蕃礼品随文成公主被带进西藏。

相关史料还记载,唐、宋以来朝廷对茶叶实行垄断,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茶引制”等政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

宋熙宁七年(1074年)在雅(今名山新店)设茶马司,这是朝廷管理茶马交易的专门机构。

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

记者在位于名山区新店镇的茶马司遗址看到,赭红色的外墙围着一个古朴的四合院,院内有这样一段碑文:“宋时因连年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

神宗熙宁七年,派李杞入川,筹办茶马政事,于名山,以名山茶易马用……明洪武时,对茶叶实行官买官销,由茶马司主持交易……”宋朝以后,除元朝未实行“茶马互市”外,明清二代均在四川设立了专门的“茶马司”。

道路迢迢“背二哥”的艰辛历程
“清朝时期,雅安云集了全国各地的茶号和茶商,雅安的天增公、孚和、义兴、裕兴、公兴等茶号,规模都很大,几乎整个西藏都有他们销售的茶叶。

”一位在雅安某茶厂上班的工人说,其祖上几辈人均以“做茶”为业,他目前所在的茶厂已有400年历史。

众所周知,西藏地区一直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由于海拔高、交通不发达,缺少新鲜蔬菜,人们每天都需要饮用茶来分解牛羊肉等高脂肪、高蛋白类的食物,并从中摄取身体所需要的维生素。

但西藏酷寒,不具备茶叶生产条件,只能依赖四川和云南输入。

正是成千上万的背夫,历经千辛万苦,把一包又一包茶包子背进了西藏。

“采茶采茶再采茶,炉城一去远离家;姑嫂房中齐叹嗟,哥哥背茶未还家。

”民间歌谣唱出了背夫的辛苦及家人的牵挂。

千百年来,在雅安至康定的茶马古道上,由于地势险峻,马车无法通过,运茶全凭背夫。

无数的背夫背负着沉重的茶包子,艰辛跋涉,翻越著名的大相岭、飞越岭、二郎山等,经泸定走进西藏。

今天的雅安市汉源县,即古代
的牦牛县。

县域内的茶马古道长达60余公里,从大相岭入境,到飞越岭出境,路途艰险。

清嘉庆年间《清溪县志》“二十四盘,牛磨旋转,时作方折,行路之难,于斯极矣”之记载,记录了大相岭古道之曲折。

古道开辟早于先秦,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司马相如通西南,清溪置沈黎郡,沿途拓宽;五代时后蜀王建也曾大规模地整修此路,并在现在的清溪镇新黎村修筑城池,命名“王建城”,百姓根据谐音,戏称“羊圈门”,误传至今。

光绪丙午年九月,重修大相岭路桥碑记,迄今依然留在路旁。

当地称背夫为“背子”或“背二哥”,均出自贫苦人家,上至60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少年,甚至还有女性。

10多年前拍摄过《茶马古道汉源行》旅游风光片的李锡东回忆,当地的老人向他描述背夫的行头和日程:往往十人八人相约同行,从牦牛县泥头驿的陕西茶商的库房里领取茶包,脚单(货物清单)交与背夫领头的人,以便到达康定时验收付账。

背夫们依各自体力,最多者背20包——足足400斤!他们将长条茶包层叠摞好,用竹签串起固定,放在弓形背架子上。

随身自备沿途食物:玉米面和一小袋盐;胸前系椭圆形小篾圈,专用于刮汗;手拄一根丁字形拐杵,拐尖镶有铁杵,称“拐筢子”“拐墩子”。

因茶包一旦上背,沿途不得卸下歇息,只能用这根拐杖作为支架,抵在背架子底部横梁上,以使背夫挺直腰背歇脚片刻。

日久天长,山道上留下密布的石窝窝,有的有小酒杯大,在飞越岭上至今仍多见。

川西锁钥玉垒关为成都入藏第一关
灌县,今都江堰市的前身。

灌县古城,是都江堰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依托千年古堰打造的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城。

灌县古城南街的南桥是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

南街是回民街,在历史上曾是城区通往松茂古道的必经之路。

顺着南街由北往南,过清真寺后向右拐,就是松茂古道的起点——西街。

全长390米的西街,是都江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街两旁的民居多是木结构的“穿逗房”,汶川地震对西街的破坏不算太大,房屋总体结构未遭破坏,地震后经重新打造,修旧如旧,古道、老建筑、古城墙,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
沧桑。

马蹄声声,回响千年。

作为古代成都平原连接松潘和茂县的唯一通道,昔时的松茂古道上往来商贾众多,奔忙的骡马在700里山路上不停地运货,将大量茶叶、盐巴送往西藏,因此这条路也被称为“茶马古道”,它亦属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段。

当地传说松茂古道源起李冰治水之时,是他为感谢修堰时百姓积极相助而组织开挖的山道。

从茂县叠溪镇的唐代摩崖造像推测,在公元7世纪时,松茂古道就已经是一条商贾往来的交通大动脉了。

当年西街的繁华可想而知。

沿西街拾级而上,可以直通西关。

西关古称“镇夷关”“宣威门”,是灌县古城西北面第一道城门,筑于玉垒山古城墙末端。

再前行不远,便是绝壁临江的玉垒关,亦称七盘关,“川西锁钥”的称谓表明玉垒关地势的险要。

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佳句,使这座雄关闻名遐迩。

作为一个定居都江堰多年的异乡人,作家王国平对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有着深厚的感情。

王国平感叹:“要把货物运到西藏,玉垒关是必经之路,它虽然离西街不到一公里,但是作为成都入藏的第一关,意义非同一般!”他告诉记者,玉垒关建于大中十年(852年),由白居易的堂弟、著名诗人、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白敏中主持修建。

然而,这只是入藏第一关,松茂古道才刚刚起步。

松游小唱古道情结
“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这是诗人对松茂古道的诗意描述。

近700百里漫漫长路,就像一条金线将三垴(寿星垴、西瓜垴、东界垴)、九坪(豆芽坪、银杏坪、兴文坪、大邑坪、杨木坪、富阳坪、周仓坪、麂子坪、镇坪)、十八关(玉垒关、茶关、沙坪关、彻底关、桃关、飞沙关、新保关、雁门关、七星关、渭门关、石大关、平定关、镇江关、北定关、归化关、崖塘关、安顺关、西宁关)、一锣(罗圈湾)、一鼓(石鼓)串成一条彩练挂在岷山的腰间。

“经过豆芽坪,复经麻柳湾。

东界垴,无可观,东倒西歪几家茅店。

豆芽、银杏与兴文,此三坪实无留恋。

经沙湾过罗圈,行来彻底
关。

关门朽烂,风雨飘摇剩一椽。

更兼着阴岩绝壑天容惨。

锁不住寒溪水,昼夜潺湲。

坡下小停骖,吹起炊烟,向来照例该尖站。

”100多年前,清朝贡生董湘琴于旅途中脱口而出许多这样的句子。

他是应松潘总兵夏毓秀私邀而去做幕僚的,顺着松茂古道前往松潘,董湘琴沿途唱游,留下上百首“小唱”,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夏毓秀提升为四川总督后,授予董湘琴知县头衔,但董还是回到灌县,最后隐居成都百花潭,于1900年谢世。

他哪里知道,100多年后,有两位画家为他的这些“小唱”绘了图,并重新编辑出版。

这就是2004年面世的《松游小唱》,该书主编张宗品今年已经75岁了。

作为一个以绘画为日常生活状态的人,他无数次在松茂古道边支起画架,专注地写生,并对这条古道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

“古城因古道而生!”张宗品认为:古道的形成,可以前溯至上古时代的蚕丛鱼凫时期。

古道为大禹治理岷江给予了支撑,《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就发生在古城旁边。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蜀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均多从灌县古城沿岷江的山路上溯松潘,出黄胜关,下至陇西后,再东往中原。

商代末,蜀族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牧野之战,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战国时,传说李冰为修建都江堰,曾沿着古道考查岷江水情,到了松潘黄胜关。

汉代,这条蜿蜒在岷江河谷的古道成了连接从长安通往西域的西北丝绸之路和从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去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的通道,史称“岷江支道”“西山道”“西路”等。

唐代,松潘为边关重镇,兴起茶马互市,这条古道就更加繁忙起来,成了商旅通衢和政治军事要道,古城就是这条路上最大的驿站和各种交流活动中心。

大兴老店百年前“枢纽的枢纽”
冬日暖阳下,雪山隐约可见,银杏黄得灿烂,岷江内江碧水深流,宝瓶口一带风景如画。

记者在宝瓶巷找到了马明亮老先生。

97岁的他,精神矍铄,身板硬朗。

这位从小在清真寺里读阿拉伯文版本《古兰经》的老人,毕业于民国后期的成都西北中学高中部。

1950年,他担任灌县清真小学校长,校址就在南街清真寺内。

此后40余年,马明亮在教育园地中耕耘,先后在都江堰多所中小学任校长,并于1992年任都江
堰市人民政府督学。

退休前,他还担任数届灌县(现都江堰市)人大代表,其间任灌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老人领着记者走进挂着“大兴老店”门匾的院落。

“先主马应先从陕西渭南县入川定居灌县,迄今相传十代。

”马明亮告诉记者,清道光年间,马应先用纹银110两购得南街土地一段。

家族的五世祖马品吉,于清朝末年在西街旁创建了名为“大兴店”的骡马店(即旅店),并附设慰乐茶园,时为灌县最大的一家骡马店。

据马明亮介绍,当时投宿马帮可分为大帮和小帮。

大帮有甘肃苏景绿、刘金才、陕友福、马尕五等,一般有骡马20余匹,均系西北良种高大骡马,每匹能驮货物200余斤;小帮为我省松潘、茂县、小金、大金、理县、汶川等本地川马,体形没有大帮骡马高大,均为农忙干农活、农闲搞运输的马帮,每匹骡马只能驮100多斤,故称小帮。

当年到大兴老店投宿的骡马每日均在70匹以上,大小两帮住宿高峰时,大兴店一夜间仅骡马就达100多匹。

所运货物经西街出西门上松茂古道,然后运送至松潘、大金、小金、汶川等地。

运上山的货物有边茶、杂货、布匹、大米等,下山的货物多以药材、皮毛为主。

从藏羌山区换回的货物十分珍贵,如阿坝、青海、甘肃等地的鹿茸、麝香、羊皮、羊毛、甘草、羌活、虫草、贝母等。

商人们将大小马帮由山里运到灌县的山货药材、皮毛等分类打包,再由陆路和水路运往上海、天津等地销售。

灌县因此号称川西大小两路货物的集散枢纽重地,而大兴店则是“枢纽的枢纽”,年年商贾云集,岁岁生意兴隆。

直到1955年,随着成都到阿坝的公路通车,汽车跑起来,马帮就失去了作用,大兴店遂宣告停业。

40年后,大兴店“慰乐茶园”于1994年重新开业。

多方协作加大遗址保护力度
茶马古道是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

2013年,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在四川覆盖地域广、涉及方面多,得到我省各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1年11月,雅安市文物管理所就委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了“茶马古道(雅安段)”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雅安市的雨城
区、名山区、天全县、芦山县、荥经县和汉源县等地均有茶马古道遗址。

”雅安市博物馆馆长李炳中介绍,近年来全市相关部门充分意识到茶马古道遗址的价值、意义及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投入专项资金,大力修缮维护相关文物。

尤其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之后,文物抢救修护力度明显加大。

在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活动中,雅安茶马古道—观音阁灾后抢救保护工程,从全国20个入围终评项目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十佳”。

同年,茶马古道(雅安段)上的观音阁(雨城区)、皇茶园(名山区)、边茶官库(天全县)、清代公兴茶号旧址(荥经县)、唐代清溪关遗址(汉源县)等16处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市政协在2012年就以市政协主席会议名义向都江堰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开放西关至玉垒阁以东景区促进古城区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的建议案》(以下简称《建议案》),其中建议:将西街与西关贯通,恢复松茂古道历史面貌,使其“景城一体”。

《建议案》最终得到了都江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

”都江堰市政协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7年,都江堰市政协还开展了灌县古城形态业态提升工作专题协商,形成了专题协商报告。

报告中提出建议:一是保留和开发现有历史文化古迹,深挖文化内涵,参照董湘琴在《松游小唱》里面就松茂古道的描述,对陕西巷经玉垒山脚到松茂古道(西街上段)进行建设。

二是设立展示都江堰茶马古道文化的博物馆,展示都江堰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商品集散地的历史地位。

这些建议得到重视和采纳,有力促进了当地挖掘和开发“茶马古道”文化内涵等相关工作的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