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云因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与运作管理概念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与优化过程的管理,它包括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

目标:用一句话来概括:高效、低耗、灵活、准时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或)提供满意服务。

•2、基本问题
•(1)产出要素管理(质量/成本/时间/服务)
•(2)资源要素管理(设备/物料/人力/信息)
•(3)环境要素管理
产品要素管理
⏹质量(Quality)—保证和提高质量
⏹时间(Delivery time)—适时适量生产
⏹成本(Cost)—使产品价格既为顾客
接受,又为企业带来一定利润
⏹服务(Service)—提供附加和周边服

大量大批生产:品种单一,产量大,重复程度高。

优势:
——设计方面;
——工艺方面;
——生产组织方面(高效专用设备);——生产管理方面(例行管理多,例外管理少)。

大量大批生产可给企业带来的好处:
(1)从设计到出产的整个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
(2)用人少,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
(3)人力、物力消耗少,成本低;(4)产品质量高而稳定。

单件小批量生产:品种繁多,产量小,重复程度低。

问题:
——设计方面;
——工艺方面;
——生产组织方面(通用设备);
——生产管理方面(例行管理多,例外管理少)。

单件小批量生产的缺点:
——产品制造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生产效率低;
——成本高;
——产品质量不易保证。

服务的本质特点
(1)服务的无形性、不可触性
(2)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服务质量的把关和服务能力的设计问题)
(3)不可储存性(飞机航班的空座位和酒店的空床位)
(4)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参与
、服务运作管理的特点
(1)服务业是以人为中心组织服务运作(制造业是以产品为中心)
(2)服务业企业无法用库存来调节供需矛盾。

(造成服务业能力规划的特殊性)(3)服务业的运作系统是非封闭式的。

(4)需求的地点相关特性(选址、布局的特殊性)
(5)人力密集特性。

(6)无形性的相关影响。

(质量度量的区别)服务业运作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1.按顾客的需求特性分类
通用型服务
专用型服务
2.按运作系统的特性分类
技术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并行工程的主要思想
产品设计过程中各活动并行交叉进行;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关的不同领域技术人员的全面参与和协同工作。

串行设计:从需求分析、产品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一直到加工制造和装配是一步步在各部门之间顺序进行。

生产服务设施选址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1)运输条件与费用;
(2)劳动力可获性与费用;
(3)能源可获性与费用;
(4)厂址条件和费用。

(5)扩展的条件。

2、政治因素
政治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赋税是否公平(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赋税条件),国内建厂涉及到的法律就非常多,(如公司法、合同法、税法等)在国外建厂需要了解的法律更多。

3、社会因素
(1)生活习惯
(2)文化教育水平
(3)宗教信仰
(4)生活水平
4、自然因素
(1)气候条件
是否影响职工的健康和工作效率;
产品对温度和湿度是否有要求;
企业是否有废气排出。

(2)水资源状况
耗水大小;
产品的味道与当地水资源有关。

工艺式布置(Process layout)工艺式布置就是按工艺专业化原则来建立生产单位(车间)。

按产品布置(Product layout)就是将所有的设备和工作地按产品加工装配的工艺路线顺序排列。

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GT)是按照产品或者零件在某种特征上的相似性把它们分组归类,然后在不同的设备群上进行加工的一种方法。

(一)物料运量图法
物料运量图法是按照生产过程中物料的流向及生产单位之间运输量布置企业的车间及各种设施的相对位置,其步骤为:(1)根据原材料、在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向,初步布置各个生产车间和生产服务单位的相对位置,绘出初步物流图。

(2)统计车间之间的物料流量,制定物料运量表,见下表。

(3)按运量大小进行初步布置,将车间之间运输量大的安排在相邻位置,并考虑其它因素进行改进和调整。

(二)作业相关图法
作业相关图法是由穆德提出的,它是根据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活动关系密切程度布置其相互位置。

首先将关系密切程度划分为A、E、I、O、U、X六个等级,然后,列出导致不同程度关系的原因。

使用这两种资料,将待布置的部门一一确定出相互关系,根据相互关系重要程度,按重要等级高的部门相邻布置的原则,安排出最合理的布置方案。

生产能力:指企业的设施,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

(1)流程式生产:是一个准确而清晰的概念,由设备能力和实际运行时间决定的,比如说年产多少吨。

(2)大量生产:品种单一,可用具体产品数表示生产能力。

(3)大批生产:品种数少,可用代表产品表示生产能力。

(4)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假定产品的产量表示的生产能力。

(5)纯服务运作中:能力直接与劳动力数量相关。

设计能力:建厂或扩建后应该达到的最大年产量。

查定能力:原设计能力已经不能反映实际情况,重新调查核实的生产能力。

现实能力:计划年度内实际可以达到的生产能力,是编制年度生产计划的依据。

(如有些设备大修)
固定能力:固定资产所表示的生产能力,是生产能力的上限
可调整能力:指劳动力数量和每天工作时间和班次所能表示的能力。

(1)代表产品:结构与工艺有代表性,且产量与劳动量乘积最大的产品。

(2)假定产品:按照各种具体产品工作量比重构成的一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产品。

库存是为了满足未来需要而暂时闲置的资源
库存作用:
(1)缩短订货提前期:直接从库存中定货(2)稳定作用。

成品库存将外部需求和内部生产分隔开,像水库一样
(3)分摊订货费用(Order cost) 和调整准备
费用(Setup cost)
(4)防止短缺:防止原材料的短缺
(5)防止中断:前工序发生故障,后工序可继续生产
弊端:
(1)占用大量流动资金
(2)增加企业费用支出
(3)腐烂变质的损失
(4)掩盖了许多生产过程中的缺陷,使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1)单周期需求:一次性定货问题。

短期或库存时间不能太长。

对单周期需求物品的库存控制问题称为单周期库存问题。

(2)多周期需求: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对某物品重复连续的需求对多周期需求物品的库存控制问题称为多周期库存问题。

独立需求:来自用户的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称为独立需求;只能通过预测方法粗略估计,独立需求的对象和数量不确定。

相关需求:企业内部的物料转化环节之间发生的需求称为相关需求。

1、固定量系统
定货点和定货量都为固定量的库存控制系统,库存降到ROP或以下时,提出定货Q,经过LT一段时间后,定货到达,库存量增加Q
LT:订货提前期,从发出定货到到货的时间间隔;
一般为随机变量。

★适用于重要物资控制。

(随时监视库存变化)
采用:双仓系统(双堆法,TWO BIN SYSTEM)
2、固定间隔期系统
每经过一个相同的时间间隔,发出一次定货,定货量为将现有库存补充到一个最高水平S。

经过t之后,库存降到L1,补充S-L1,经过一段时间LT,到货,库存量增加S-L1,同理。

不需随时检查库存;到了固定的间隔期,各种不同的物资可以同时订货,简化了管理,节省了订货费。

缺点:无论库存水平L为多少,均要发出订货,当L 很高时,订货量是很小的。

3.最大最小系统
在固定间隔期系统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定货点S
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1)外部对库存系统的需求率已知、需求率均匀且为常量。

年需求量以D表示,单位时间需求率以d表示。

(2)一次订货量无最大最小限制
(3)采购、运输均无价格折扣
(4)订货提前期已知,且为常量
(5)订货费与订货批量无关。

(6)维持库存费是库存量的线性函数。

(7)不允许缺货。

(8)补充率为无限大,全部订货一次交付。

(9)采用固定量系统。

MRP的主要思想:
(1)打破产品品种台套之间的界线,把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产品、零部件、原材料、中间件等,在逻辑上视为相同的物料;
(2)把所有物料分成独立需求(independent demand)和相关需求(dependent demand)两种类型;
(3)根据产品的需求时间和需求数量进行展开,按时间段确定不同时期各种物料的需求。

(4)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要准时生产;
(5)强调以物料为中心组织生产;
(6)MRP处理的是相关需求;
(7)将产品制造过程看作是从成品到原材料的一系列订货过程.
MRP的输入信息
(1)产品出产计划(主生产计划)产品出产计划。

生产哪些具体产品、何时生产以及生产多少等。

(2)产品结构文件物料清单(BOM),也称产品结构树图。

它不只是所有元件的清单,还反映了产品项目的结构层次以及制成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

(3)库存状态文件记录所有产品、零部件、在制品、原材料的库存状态信息。

①库存状态信息:库存量、可供应量、已分配量等(动态的);
②计划参数:订货提前期、安全库存、订货批量。

(固定数据)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就是在全社会推动下的、企业的所有组织、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用户需要的产品(服务)的全部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质量的管理:包括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

⏹全过程质量的管理:要求把
质量管理活动贯穿于产品
⏹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员工
QC小组(日本管理专家石川馨提出)
全员把关
质量教育(思想观念、管理方法、技术水平)
■全社会推动的质量管理:关心、支持、立法、认证、监督。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
——PDCA循环
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实际上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方法。

这一工作方法简称为PDCA循环(戴明环):
⏹P(Plan)是计划阶段
⏹D(Do)是执行阶段
⏹C(Check)是检查阶段
⏹A(Action)是处理阶段:①巩固提高;②本工作循环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出现
的新问题,放到下一循环去解决。

QC七种工具:直方图、数据分层法、控制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散布图、统计分析表。

准时:在从供应商到本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有物料都严格按需方的需要离开和到达指定的地点,没有任何等待和脱节。

要做到准时生产,必须追求零库存、零缺陷、零调整准备时间和零浪费。

浪费的两层含义:一是不增加价值的活动,是浪费;二是尽管是增加价值的活动,所用的资源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也是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