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交流和认同的工具--解读中外学者有关语言识别问题的争议

合集下载

语言是国际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

语言是国际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

语言是国际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近年来国际上对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中国是语言资源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距离成为语言产业大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国翻译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文化传播与翻译领域的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旨在搭建中外文学翻译家、汉学家与出版企业、翻译机构、外语院校,以及各类媒体之间的沟通平台,促进翻译、出版行业多元化健康发展,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翻译人才的培养。

在8月25日中国翻译研究中心召开的“创新中外互译人才培养和集聚形式专题研讨会”上,40余位海内外知名汉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外交家以及近百名中外嘉宾共同探讨了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方法。

翻译人才少,从事研究的翻译人才更是极少,对于培养新一代的翻译家和汉学家问题,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的狄伯杰先生指出,“培养翻译人才的问题在印度尤为突出,虽然汉语热在全球范围盛行,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一两年或者三年以后,就跑到市场里去找饭碗了。

“《孙子兵法》的土耳其语版译者吉莱先生也非常重视未来新一代汉学家和翻译家的培养问题,他谈到土耳其的很多学校原来都有成立比如汉学系、印度学系或者匈牙利学系,但是现在主要都是成立的翻译专业,汉学的力量被削弱。

波斯语学做到了大量人才的培养,他们的方法是对于波斯语专业硕士和博士,给他们一个波斯语的著作做土耳其语的翻译。

假如该学生在读硕士的时候能力不够,他可以在导师帮助下慢慢翻译,就笔译来讲这是个实战的好方法。

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的许金龙教授同样建议给予学生足够的条件,也就是说:以研究引领翻译,以翻译促进研究。

“翻译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他说道:“从高校的模式来看,一个导师普遍需要指导很多学生,所以不能集中地培养种子学生。

而我们集中精力地一至两个的培养,还需要有一定的天分,当然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们帮助这些学生,为他们提供条件,提供翻译原作品的机会,帮助他们联系出版社、杂志社,慢慢把这些学生带上这条道路。

是否应该推行全球统一语言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全球统一语言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推行全球统一语言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应该推行全球统一语言。

1. 促进全球交流,推行全球统一语言可以促进全球各国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消除语言障碍,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2. 提高效率,全球统一语言可以提高国际交流的效率,减少翻
译成本和时间,促进全球化进程。

3. 促进和平,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推行全球统一语言可以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实现。

反方观点,不应该推行全球统一语言。

1. 保护多样性,世界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推行全球统
一语言会导致地方语言和文化的消失,破坏文化多样性。

2. 社会不稳定,推行全球统一语言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为
语言与民族、地域、文化等紧密相关,如果强行推行全球统一语言
可能引发社会冲突。

3. 个人权利受损,每个人都有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推行全球统一语言会侵犯个人的语言选择权。

名人名句: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灵魂。

”——毛泽东。

2. “语言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促进交流,也可以引发冲突。

”——乔治·奥威尔。

经典案例:
在欧洲,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促进了欧洲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国家对于英语文化的抵制和反感,导致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综上所述,推行全球统一语言虽然有促进全球交流、提高效率和促进和平的好处,但也可能破坏文化多样性、引发社会不稳定和侵犯个人权利。

因此,我们需要在推行全球统一语言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保护多样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尊重个人权利。

谈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因

谈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因

谈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遵从着各自领域的潜规则繁衍生存。

在自然界中,动物运用肢体或鸣叫表达意愿,而植物也通过改变方向或传播气味来发送信息。

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生物界都在运用着“语言”来维系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也发明了属于人类的交流方式之一—语言。

对于人类,语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作为交际工具。

因为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它的诞生源于劳动,在古老的原始时代,原始的人类独立于动物开始从自然中学会如何更好的生存,他们群居集体打猎捕食,制造工具一同开垦劳动。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在劳动中的交流思想、互相了解和共同工作的需要,语言一点一滴的产生了,作为一种适应劳动生产和为社会成员间交流思想的工具,开始为全社会全人类的发展服务,由此人类文明开始更广泛更宽阔的拓展延伸,历史进程也逐渐加快,走向灿烂。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通过一系列复杂环节而完成交际作用。

据信息论理论解释,前两个环节属言语发出者的行为,首先一步称为言语编码是说者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把选用的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交际需要的句子、句群或语篇的过程,其次称为言语发出,是通过发送器运用一定的发送手段,把编出的信码发出去的过程。

就口语而言,发送器是发音器官。

书面语有书籍、信函、因特网、手机网络等。

后两个环节属于言语接受者的行为,分别是言语接受和言语译码,即一个是接收者接收发出者传递言语信息的过程,一个是接收者还原接收到的言语信码的过程。

而维系言语发出者和言语接受者行为且不属于两者发出的是中间的环节,即在空气层中进行的言语传递,是发出者把编码传交给接收者的过程。

这五个环节看似复杂,但却是不能间断且瞬间完成的事情,语言贯穿始终,为这一整套流程填补了重要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实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不单只是语言,凡是能够传达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都是交际的工具,如音乐、美术、化学符号、数学公式等,其中最常被人们使用的便是文字和体态语了。

人类语言交流与思维的工具

人类语言交流与思维的工具

人类语言交流与思维的工具人类语言交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不仅仅是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思考、探索和表达的重要载体。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类语言交流与思维的紧密联系,以及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

一、语言是思维的表达与交流语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是思维的表露和沟通工具。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想法和感受,并与他人进行有效地交流。

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可以帮助我们将内心的想法转化为可理解的符号和语句,从而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语言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词汇、语法、语调和语义等。

通过运用这些语言元素,人们能够准确地描述事物、陈述观点,并将信息清晰地传达给他人。

语言的交流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和身体语言等非语言要素来辅助,从而增强信息的传递效果。

二、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作用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表达工具,同时也会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它们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观察、理解和思考方式。

例如,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文注重整体性和象征性表达,强调上下文的关联和暗示,而英文则更加注重逻辑性和明确的描述。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语法和词汇的不同,更体现了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的差异还可以体现在词汇的丰富度和表达的灵活性上。

一些语言可能拥有更多的词汇来描述某些概念,使得其在思维过程中能够更加精准和细致地进行表达。

而另一些语言可能采用更加简洁和抽象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概念,使得思维过程更加简洁和高效。

三、语言对思维的塑造与限制尽管语言在思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语言也会对思维产生一定的限制和塑造。

语言通常是有限的,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人类所思所想。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语言的局限性,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或者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

新课标解读(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六大变化之解析(上)

新课标解读(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六大变化之解析(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六大变化之解析(上)提要: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修订,经过三年全力攻关,于2017年底正式颁布,标志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本次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什么意义或特点?英语教师将面临怎样的新挑战?本文从课程宗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六个方面探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分析和讨论其重要意义,以及对教师的挑战。

关键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课标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的正式颁布,开启了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征程,指明了新一轮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走向和目标。

从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标实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到“课标2017”的修订完成,历经14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英语课程改革取得了理念层面的重要突破,开展了实践层面的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指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课程目标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同;在课程结构上,实现了高中课程的多样化设计,力求为学生奠定英语学习的共同基础,同时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积极探索体验、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评价方面,提出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教师培训方面,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坚持,已经基本扭转了中小学生既听不懂也说不出英语的现象,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以逐步提升。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1)教师虽然赞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多数课堂里,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导的课堂仍然比较普遍,教师关注教多于关注学。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互动与融合问题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互动与融合问题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互动与融合问题研究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之一。

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之间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文化,进而挖掘出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

但是,由于中国和西方文化体系存在差异,双方的交流也不免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互动与融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互动与融合问题中西方文化体系的差异是导致互动与融合问题的主要原因。

例如,中国的属于亲密型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群体荣誉感和面子,而西方文化则倾向于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

这种文化体系的差异很难避免在交流中产生冲突与误解。

下面就中外文化交流的互动与融合问题进行具体说明。

1. 语言沟通问题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但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很大。

中文是语音文字,而英语则重读音。

因此,在口语交流中,中英文直接的翻译容易造成误解。

由于中英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降低交流的准确性和效率。

2. 社交礼仪的差异社交礼仪是文化交流中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

中国文化重视面子和回礼,西方文化则注重直率和简洁。

在国际商业、文化领域中,由资源缺乏而产生的“让一步礼仪”更可能会被误解为西方文化的目标导向和商业针对性。

3. 信仰与价值观的差异中国和西方由于宗教背景、国家经历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

中国文化注重家庭、尊重长辈,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自治和民主。

例如,中国人认为说谎是非常不好的事情,而美国社会不再因此遭受严厉批评。

因此,相互理解对价值观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三、提高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互动与融合水平1. 增强民间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民间的交流对互动与融合至关重要。

近年来,艺术、音乐、电影等领域的交流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方式。

通过贴合当地文化、结合传统元素和现代风格的跨国文化活动,增进民间交流,打破文化障碍,加强文化融合,享受文化互动的乐趣。

2. 加强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语言保护辩论辩题

语言保护辩论辩题

语言保护辩论辩题正方,语言保护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精神符号,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因此,语言保护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如果一种语言消失了,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和精神世界也将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语言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

如果一种语言消失了,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也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比如,濒危语言如澳大利亚土著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将随之消失。

因此,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我们必须保护各种语言。

其次,语言是民族的精神符号。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民族的精神符号。

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民族的特有精神和情感。

如果一种语言消失了,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将受到严重的伤害。

因此,为了维护民族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保护各种语言。

最后,语言保护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资源。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我们必须保护各种语言。

因此,语言保护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反方,语言保护应该以实用性和效益为导向。

语言保护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语言的实用性和效益。

一种语言如果没有实际的使用场景和经济效益,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语言保护应该以实用性和效益为导向。

首先,语言的实用性是语言保护的重要考量。

一种语言如果没有实际的使用场景,那么保护它就失去了意义。

比如,某些濒危语言只有少数人在使用,而且没有书面形式,这种语言的保护就显得有些无谓。

因此,语言保护应该以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为导向,重点保护那些有实际使用场景的语言。

其次,语言的效益是语言保护的重要考量。

一种语言如果能够为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那么它就值得得到保护。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编20190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编201908)
是人 类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
叶蜚声、徐通锵
汉寿三中:海天翔
பைடு நூலகம்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语言学范畴中,“语言”和 “说话”相同吗?它们区别在哪里? 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社会的 交际工具”? 3、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
“语言”和“说话”的
1、语区言别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
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而说话或话 语则是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 品”,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之中。 2、人们的话语是无限的,话语的长 度也是无限的,而组成话语的词和组 合规则是有限的。 总之,每个人说话都必须使用这有限 的词语,必须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语 言规则。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⑴语言是社会现象,它与社会 相互依存,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 交际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形 成人类社会,社会也无法向前发展。
⑵语言没有阶级性,任何人都 可以使用它,都有权使用它,它共 同服务于整个社会。
⑶会不会说话,有没有自己的 语言,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根本 的区别之一。
; sade 笔记本电源 户外电源 太阳能移动电源

群竖飙扇 琰遣攻辅之 吾执心行己 盖不余半 母忧去职 妻各产子 农桑不收 父抱笃疾弥年 分禄秩之半以供赡之 徒存日昃 齐之贱士乎 太常卿 与洛阳令杨毅合二百骑 紫极诸殿 孰往非命 伐罪吊民 蠲租布 以元景之势 了知在宥 佛化被於中国 富贵在天 殊功仍集 州别驾从事史 所亡太 半 世祖义军至界首 跨沧流而轶姑余 故近因此施行 飞矢雨集 兵食相连 迁辅国将军 至是追赠前将军 岂可委罪小郎 常珍奇据汝南 敕将命者勿使食器宿喜家 会 焕时兼中庶子 字孟道 为作衣服 有如皎日 京邑肃然 过於义士 斩任城 时天下殷实 邵启事陈论 申告嘉贶 法兴小人 为诸桓 所重 始建王禧 无讳遣将卫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思维、分享知识、交流情感,并进行复杂的社会互动。

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语言的定义、起源、演变和功能,以及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语言的定义和特点语言是一种人类共同遵循的符号系统,用于交流思想、感情和意图。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符号系统: 语言使用符号来表示事物、概念和观点。

符号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也可以是图像、手势、声音等非口头形式的。

2. 语法规则: 语言具有一套语法规则,用于组织和构建句子和表达方式。

这些规则规定了单词的顺序、词汇的形态变化和句子的结构。

3. 社会性: 语言是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共同使用和理解的。

4. 文化影响: 语言和文化相互关联,语言反映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语言的起源和演变语言的起源仍然是一个科学界的争议性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智人出现之前的一些原始形式。

早期的人类通过发出特殊的声音和手势进行沟通,随着大脑和沟通技能的进化,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具有语义和语法结构的言语。

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的起源与共同的目标和合作活动有关。

人类需要相互合作来生存和繁衍后代,语言的起源可能与这种合作活动中的信号传递和协调有关。

通过共同的目标和行动,人类发展出特定的符号系统来传达信息和协调行动。

无论语言的起源如何,它确实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语言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不同的方言、口音和词汇。

语言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环境、人类移动、文化接触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语言的功能语言具有多种功能,包括:1. 交流: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分享信息、思想和观点。

2. 表达情感: 语言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情绪,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人们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

是否应该废除人类语言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人类语言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人类语言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人类语言。

首先,人类语言的存在导致了很多误解和冲突。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容易导致沟通不畅和误解。

比如,在国际交流中,不同语言的存在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甚至引发文化冲突。

废除人类语言可以消除这些问题,让人类更加和谐地相处。

其次,人类语言的存在也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泛滥。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了。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的存在,信息很难被准确理解和传递,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泛滥的问题。

废除人类语言可以让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和高效。

最后,废除人类语言也可以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但是也会限制思维的发展。

废除人类语言可以让人类更加注重其他形式的思维,比如图像思维、感知思维等,从而促进人类思维的多样化和发展。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人类语言。

首先,人类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表达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废除人类语言会破坏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载体。

废除人类语言会限制人类思维的发展,导致人类无法进行高效的思维活动。

语言的存在可以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让人类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最后,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

废除人类语言会导致人类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语言的存在可以促进人类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人类社会更加和谐。

综上所述,废除人类语言会破坏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限制人类思维的发展,以及影响人类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因此,不应该废除人类语言。

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这句话表明了语言对于思维的重要性。

另外,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经说过,“没有语言,我们无法思考。

”这句话也表明了语言对于思维的重要性。

经典案例,在历史上,有很多文明因为语言的存在而得以传承和发展,比如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语言是人类社会彼此之间用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实际生。。。

语言是人类社会彼此之间用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实际生。。。

语言是人类社会彼此之间用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实际生。

第一篇:语言是人类社会彼此之间用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实际生。

一、语言是人类社会彼此之间用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世界各国、地区和种族的差异,语言文字的种类繁多,人们常遇到难以直接沟通与交流的窘境;同时,人们学习或掌握母语以外的语言文字,大多较为困难。

这种实际状况给人们的生活和交际带来种种不便。

为解决这一问题,……为更多的人们能够使用自己熟悉的母语与其他语言使用者进行常用语的便捷交际。

二、本产品是一种涉及用于语言翻译的装置,一种输入键与译文直接对应,易于人们普遍使用、简单实用、翻译准确和价格低廉的多语种语言翻译的装置。

三、产品特点:1、选用词句简洁、常用,可速译且译文准确。

2、所译语言词句与面板按键合一,触摸即可发声。

3、使用方便,易携带,适用范围广,物美价廉。

四、产品功能:1、YT-101:双语单向翻译(如:中文译英文、日文译法文,等)。

2、YT-201:一语单向翻译四语(如:中文译成英、法、日、韩语,或其他任意四种语言)。

3、适于不同语种的人进行基本的语言交流与沟通。

第二篇: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作为思想载体的形式,在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中变得犹为重要。

当今的社会,文化交流与商品流通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了。

于是,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成为了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当今这个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但又有哪一种方式比用语言来得直接而迅速呢?是图像,还是动作?也许图像比语言形象,而动作会更有趣、生动。

然而,用语言进行的面对面沟通会更加直接、迅速,更加亲切,更加能够营造出当时所想要的氛围。

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双方可以随时掌握情绪的变化,而让沟通进行得更加融洽和深入。

当然,由于世界上语言有千万种,而且即使同一语系也会因为方言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口音,加上科技发达和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由语言交流不成功而引起的误解,甚至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

是否应该废除国家语言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国家语言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国家语言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国家语言。

首先,国家语言的存在往往会排斥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造成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一个人会说两种语言就等于有两个灵魂。

”废除国家语言可以让每种语言和文化都得到平等的对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其次,国家语言的存在会导致言语权的不平等。

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种官方语言,那么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就会受到歧视和排斥。

正如南非总统曼德拉所说,“语言是权力的象征,掌握了语言就掌握了权力。

”废除国家语言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的母语表达自己,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最后,国家语言的存在会给教育和文化交流带来障碍。

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种官方语言,那么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就会面临语言障碍,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参与文化交流。

废除国家语言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的母语接受教育和参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废除国家语言是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有利于促进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我们应该废除国家语言。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国家语言。

首先,国家语言的存在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的象征。

正如英国作家奥威尔所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国家。

”国家语言可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其次,国家语言的存在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交流。

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种官方语言,那么可以减少语言障碍,促进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语言是一座桥梁,连接起各种文化和民族。

”国家语言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繁荣和发达的社会。

最后,国家语言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种官方语言,那么可以减少语言成本,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语言是一种资源,掌握了语言就掌握了竞争力。

青少年的语言教育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青少年的语言教育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青少年的语言教育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青少年的语言教育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对于青少年来说,语言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言教育,青少年能够提高沟通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语言教育。

一、青少年语言教育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语言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语言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语言教育,青少年能够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培养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与他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语言教育可以拓宽青少年的知识面。

语言是知识的媒介,通过语言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听取讲座、参与讨论等方式来扩展视野,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语言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通过语言教育,青少年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思考和应对各种挑战。

二、有效的青少年语言教育方法要进行有效的青少年语言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培养青少年的兴趣。

语言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教育者可以通过选择与青少年兴趣相关的话题、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第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青少年学习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进行语言学习。

教育者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如参加语言角、组织语言游戏、鼓励阅读等,以提高青少年的语言技能。

第三,创设真实情境。

语言是实践出真知的,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来让青少年进行实际运用。

例如,组织实地考察、模拟会话等,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实践语言。

第四,鼓励自主学习。

青少年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者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没有阶级性,每个人都可以 使用它,谁也不能垄断;但也必须遵 守它自身的规则,不能改变。语言对 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
认真阅读本文,结合有关语言知识 或现象,理解下边几句话的意思。
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的交际工具有很多,如
文字、旗语、态势语等,但在所 有的交际工具中,语言发挥的作 用最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
;面具源码 面具源码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语言学范畴中,“语言”和 “说话”相同吗?它们区别在哪里? 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社会的 交际工具”? 3、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
认真阅读本文,结合有关语言知 识或现象,理解下边几句话的意思。
3. 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 的,共同的,不论王公贵族,学术泰 斗,还是奴隶百姓,瘪三小偷,都得 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垄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是交流和认同的工具*——解读中外学者有关语言识别问题的争议徐大明(澳门大学 人文学院 澳门 999078)提 要不同的语言观带来不同的语言识别方法和实践。

将语言仅仅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观导致依据沟通度方法的“过度识别”结果。

结合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识别方法在中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在国际上却招致“政治导向”的质疑。

语言作为言语社区的沟通和认同工具的认识或可解决有关争议。

社会文化因素的相关性既体现在沟通也体现在认同的差异之上。

认同和沟通的共构形成社区的语言;而语言和民族的共构则成为落后于时代的语言规划观。

关键词语言识别;语言观;沟通度;语言认同;言语社区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014(2018)02-0016-11DOI 10.19689/10-1361/h.20180202Language a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dentifi cationXu DamingAbstract The disputes on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of language identifi cation are traced to different defi nitions of language. The understanding that language is no more than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leads to the “over-identifi cation” of languages relying on the method of mutual intelligibility. The method of linguistic and socio-cultural analysis has proven to be successful in China but received criticisms internationally for “being politically motivated”. The theory of speech community contributes to the resolu-tion of the controversy by its defi ning of a language a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dentifi cation of a speech community. Under such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gaps make differences in 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identities, which constitute the boundaries of speech community. The theory renders the co-identifi cation of language and nationality obsolete and thus dissolves the arguments based on such co-identifi cation.Key words language identifi cation; defi nition of language; mutual intelligibility; language identity; speech community一、前 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濒危”逐渐成为学界和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无数语言学家和非语作者简介:徐大明,男,澳门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变异与变化、城市语言调查、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

电子邮箱:damingxu@umac.mo。

* 本研究受到以下项目的资助: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立项课题“语言识别理论及语言数量统计的方法论研究”(KYR17018);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立项课题“澳门语言资源与语言管理研究”(MYRG2017-00161-FAH)、“澳门、香港、珠海的语言接触与认同形成”(MYRG2015-000205-FAH)。

本刊匿名审稿人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特此致谢。

语言是交流和认同的工具 徐大明 专题研究言学家投入到抢救濒危语言的工作。

一类是“语言保护主义者”,另一类是“语言保存主义者”。

“语言保护主义者”不肯坐视特定语言的消亡,力图扭转其式微趋势,甚至开展“语言复兴”活动;这些人往往不仅关心语言本身,还有更多政治、社会或文化动机。

“语言保存主义者”有所不同,他们无意改变濒危语言的状况,而只是做文化典藏工作,乘这些语言尚存,记录和保存其特征或样本,这些人大都只对语言本身感兴趣,至多也只对与语言相关的文化模式感兴趣,或者他们认为语言多样性的减少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

在上述背景下,语言学界对于语言识别产生了一些争议。

自语言濒危话题提出以来,多位语言学家已经预告世界语言总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和前景。

与此同时,语言保护和保存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

如上所述,对濒危语言问题的重视,推动了语言识别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识别工作的成效似乎与“语言多样性降低”的论断形成了一个悖论。

近几十年来被识别出的语言数目不断上升,以至于仅仅看数字,世界语言数目不是在减少,而是逐渐增加了;从20世纪末叶的5000余种逐步上升到目前的7000余种,似乎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当然,支持“多样性降低”观点的学者会指出,新识别的语言恰恰是还有无数未被识别的语言的证明,似乎也可以据此做出许多未被识别的语言已经消亡的推论。

但是,学界也有质疑这些新识别的语言的声音,认为一些识别结果是不严肃、不严谨工作的结果(Shearer 2009;孙宏开2017;等)。

“语言识别”不仅是一项语言学内容,而且是影响语言保护工作以至关系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大事情(黄行2009,2011;瞿霭堂1990;等)。

对语言识别产生的争议,需要引起重视。

本文讨论语言识别的有关争议,试图推进语言识别的有关实践和理论问题的认识。

要澄清语言识别的问题,首先需要澄清关于语言的定义(Xu 2016;Shearer 2017)。

目前许多争议,起源于对“语言是什么”的不同理解。

因此,本文将进一步讨论语言的定义,分析不同语言识别方法的理论背景,最终从语言规划视角来评估语言识别的作用和意义。

二、关于语言识别的争议现代社会的语言矛盾和语言冲突,带来社会不和谐、不稳定,严重的导致政治斗争、国家分裂、流血事件或战争。

因此,产生了政治导向的语言规划,以便解决社会整合、政治整合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纷纷确立各自国语和官方语言,成为建设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此,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语言规划”的研究领域。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连续数千年的历史文献。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帝国即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随后秦汉时期就有多次语言调查,记录各地字音调查的著作《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保存至今。

因此,虽然国际学界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21世纪才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语言规划和语言调查实践却是源远流长。

至少自秦汉始,各朝各代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语言规划措施;而且语言文字研究也连绵不断,形成了记录和追寻语言历史变化的传统,也积累了大量语言调查的成果(付懋1984;孙宏开1988,2005;Sun 1992;李宇明2005;陈淑梅,孙彩惠2009;苏瑞,李海英2011;周庆生2017;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新建立的中华民国即采取一系列举措统一“国音”,确立“国语”(武春野2016)。

随后,中国语言学家开展了语言调查,于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识别了几十种语言(孙宏开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央政府组织下,结合民族识别工作,中国语言学家对境内语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2期 总第14期言开展了系统性识别和确认工作,至20世纪80—90年代即已确认中国的56个民族使用80余种语言。

随后,在更为细致的工作基础上,中国语言学家宣称,中国境内已识别130余种语言(孙宏开2017)。

然而,这一数字受到一些国际语言学家的质疑。

一些从事语言识别工作的国外学者指出,中国存在大量未被识别的语言;他们还指出,中国语言识别工作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可能有意抹杀语言差异,掩盖了实际存在的语言多样性(参见Erard 200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允许外国学者在中国进行田野调查。

2006年外籍学者Jamin Pelkey到中国云南省彝族地区调查,使用语言沟通度的测试方法,在41个村庄的范围内识别出了24种不同的“语言”。

而这些“语言”之间的差异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只不过是彝语几个方言分支中一些较为次要的差异,如果采用同样标准,之前界定的许多方言土语就都可以被识别成独立的语言。

随后,Jamin Pelkey的发现在颇具影响力的期刊《科学》(Science)上获得报道(Erard 2009),他所发现的24种“普拉语系”的“语言”也列入了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所编纂的《世界的语言》(Ethnologue),并获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语言代码。

这显然与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严重对立并构成挑战。

问题实质并不仅仅在于所涉及的云南省几十个彝族村民所使用的语言,而是怎样确定语言识别的标准。

由于采取了不同标准,语言学家不仅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状况有不同的确认,对世界范围内语言多样性的估计也大相径庭。

根据David Bradley的估计,中国云南省至少有150种语言(Erard 2009:332),该数字甚至超过中国学者所报告的全国语言数目(130余种)。

而且,上文所提到的《世界的语言》列出的中国境内语言的数字为339种(Simons & Charles 2017)。

事实上,类似问题绝不限于中国的语言。

孙宏开(2017)指出,《世界的语言》新近公布的世界语言列表,总共7099种语言,其中包括大量重复统计和把大量方言土语确认为独立的语言的情况。

一方面,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作为“官方语言”使用的同一种语言被重复统计了(例如,英语被统计了106次,阿拉伯语58次,汉语35次……);另一方面,将同一种语言的方言和土语列为不同的语言而导致这些语言被重复统计(例如,在中国,苗语被统计了58次,彝语48次,壮语17次……)。

语言识别方面目前出现的问题和争议需要予以解决。

如上所述,语言识别关系到语言保护工作成败,也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对待人类语言多样性的基础性问题。

虽然许多从事语言识别工作的学者高举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旗帜,甚至以“拯救濒危语言”为使命;但是,如果许多“语言”被识别出来,只是达到增加“濒危语言”数目的效果,反而会遭到质疑,因此削弱语言保护工作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