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点墨,尽显风流——浅谈写作技巧之“留白”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到的, 只是供给他们适 当的条件和照料 , 让他们 自己成长 。如果
严重 的后 果 甚 至 是 学 生 失去 了对 母 语 的 兴 趣 和 热情 。
把他们 当做工业原料 , 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 , 硬要把他们 制造成
一
还有些课 堂 , 内容安排的很满 , 活 动安排 的丰富 , 表演 、 唱歌
么, 在语 文阅读教学 中为什 么特别需要留 白, 什 么样的留白才更有效 , 才称得上真正的留白艺术 , 正成为本文试 图阐述 的主要 内容。
【 关键 词 】语文 阅 读教 学 留白艺术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3
意义
方式方法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9 9 2 — 7 7 1 1 ( 2 0 1 6 ) 1 2 — 0 3 8 — 0 1
阅读 教 学 的课 堂 上 给 学 生 留下 足 够 的 接 受 、 理解 、 整 理 的空 间 。
如果利用 留白艺术 ,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 的特 点有意 识地 留出一段空 白时间让学生 消化 、 吸收 、 思考 、 练习 、 回答 、 辩 证等, 以激发 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 而且 教师在授课的具体过程 中,
“ 新课 标” 也要求说 : “ 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 的行 为 , 不应 以 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要珍视学生独特 的感 受 、 体 验和理解。” 在 阅读教学 中合理 的利用 留白, 既符合学生 的身心 特点 , 也符合语 文文本 的特征 , 能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教学效果 。
语文是母语课程 , 具有民族化特点。同时它与数学 、 物理 、 化 学、 生物等 自然科学 的学科不同, 它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 , 它是通 过对 授课节奏 的强弱控制 , 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每个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热情 , 使
留白一一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龙源期刊网 留白一一不着点墨,尽显风流作者:李晓云来源:《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19年第09期写文章就像绘画,讲究留白,所谓留白。
就是在行文时不把话说尽、说透,有意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
这样“不着点墨”,却“尽显风流”。
我们来看看刘凤飞同学写的《小鸡和竿影》:小鸡看见竿影横在地面,以为是条虫子在晒太阳,飞快地跑过去,用尖尖的小嘴巴啄着竿影,可是它怎么也不能把“小蟲”啄进嘴里。
一群小鸡看见了,叽叽喳喳嘲笑它。
这只小鸡受到同伴的嘲笑,羞愧地低下了头。
以后它看见什么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小鸡因不敢提虫子,结果饿死了。
短文写的是一只小鸡因害怕同伴嘲笑,不敢捉虫子,结果被饿死的故事。
故事精短,却耐人寻味。
小鸡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竿影的?它是怎样啄的,为什么没能把“虫子”啄进嘴巴里?一群小鸡是怎样看到小鸡啄竿影的,说了些什么嘲笑的话,说话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是怎样的?小鸡听了心里是怎样想的,它为什么感到羞愧?这些文中没有写,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想象。
这样的留白起到了以少胜多,以一抵万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像小鸡一样,害怕嘲笑,一旦遭到讽刺打击,就畏缩不前,本来能做好的事情,结果放弃了。
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
哪里“留”,哪里“白”,要根据作文的内容和中心决定。
一般来说,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考虑: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我们能够洞察人的内心世界。
好的题目简约而不冗长,新颖而不俗套,生动而不呆板。
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人教版五年级上)这个题目很有特色。
“童年”揭示了课文的主旨,“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基调,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三个词语看似互不相干,意思却紧密相连,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画面,营造出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
若不仔细阅读、体会,是体会不到这层关系的。
范文独具魅力的留白艺术
独具魅力的留白艺术画面中的留白就是构图虚实。
绘画中之说,“计白当黑”绘画中有他会把留白的手法表现得非常优美。
如水、烟云、天,的留白高手更能在,而在画中被表现成虚的景色,使画面空灵有致空这些实景, 无华无墨之处表现出景物的空灵与烟云飘动之美妙感觉。
能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
,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也是一种境界。
留白是一种智慧,不识“”、犹抱琵琶半遮面”、“小叩柴扉久不开唐诗最善于留白,“,,留下空白等等都是留白。
使用省略是诗的基本特点庐山真面目”杜甫,这就是留白艺术。
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老妇的话”的。
的大部分文字是写老妇“前致词的叙事诗《石壕吏》省,,没有在诗中出现的逼问全是让吏逼问出来的,可是吏“一何怒”,就是要让读者补上。
通过我们的合理想象略了。
作者不说出来,这,其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老妇先是尽力摆脱,后是主动要求如果直接写首诗中吏的形象是我们通过老妇的答话想象出来的,,读诗要读其有诗就变得苍白了。
空白是一种美,失去了空白出来,,是作者对生活的独,虚实的表现就是作者灵气的表现还要读其无, 特感受。
跌宕起伏、悬念迭生的小说情节本身就是留白的结果。
艺术是小说中留白的艺术也是某些作者苦心经营的匠心所在。
例,相通的:如下面这篇愿望但肚子咕咕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岁时,伟站在家乡的田坝里,10那该看几本心爱的小说,直叫。
他想,要是能饱饱地吃一顿白米饭,!多好啊书柜里摆满各顿顿有鸡鸭鱼肉,,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20岁时! 那该多好啊要是能把倾慕已久的鹃娶回家种书刊。
他想,,要是再有个红颜知,,娶了鹃做妻子。
他想30岁,伟成了单位领导!那该多好啊己,要是银行是我,也金屋藏娇了。
他想40岁,伟成了主管部门领导,!那该多好啊家开的,要是能站在家乡的田坝他想,,岁伟进了监狱,四面高墙电网。
50!,那该多好啊上,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白描的手法来写这篇文章纯粹地采用了从而思之得之。
于无声处,神思飞扬——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刍议
于无声处,神思飞扬——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刍议留白是一个专业术语,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留白留得其所,空白画面上会流动着生命,有了万千气韵。
此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实为智慧之举。
语文教学也需要这种智慧。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就是让教学环节中有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灵敏的寂静的气氛,让学生创新想象、放飞思绪,达到“求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本文笔者拟就语文教学中一些环节的留白艺术谈谈浅见,并求教于方家。
一、导入新课中的留白。
一个别具特色的开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切忌冗长,更不可竹筒倒豆,要在启发学生思索和主动求知方面且说“三分话”。
如《斑羚飞渡》一文,描写了一群斑羚被狩猎者追杀到断崖,为挽救种群存续繁衍,老弱者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与少者结队成功飞渡的事情。
开课时教师只需从字面上解释,至于其中起因、经过、结果要作为问题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查找、去思索。
这样,学生才有探究激情,达到不教而教、无师自通的境界;反之会兴趣索然,久而养成依赖心理。
二、基础知识教学中的留白。
有的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功利”得很,讲解过细过密,以为实惠,殊不知学生“消化不良”,到头来学生所获甚少。
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去反刍,有时学生会灵机一动,更高效地掌握知识。
三、文本解读赏析中的留白。
有的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往往会定势,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编写“周全”的教案,自己稳坐中军帐,按部就班,让学生指哪打哪,学生不敢稍越雷池,整个教学过程密不透风,其实学生并不乐意。
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教师要在备课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本上、留在心里,课堂上引导学生去触及这些问题,大胆提出来并自主、合作、探究加以解决。
这是教学中关注人的存在,教学设计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不天马行空,游离于文本之外。
教师要善于驾驭,预备巧妙的点评和过渡,若出现了教师棘手的问题,教师切不可不懂装懂、敷衍搪塞,应主动坦白自己的不足并参与学生探讨。
不画一笔,尽得风流——写作中的“留白”艺术探微
岁 那 年 大 人 们 说 肯 听话 飞 顽 皮 岁
。
,
,
。
来 写 得 太 满 反而 不 好 而 含 蓄 曲折 藏 而 不 露
, , ,
,
,
,
曲径 通 幽 弦 外 有 音 言 外 有 意 文 虽 止 而 意 却
岁 时 我 和 青去 听香 港 巨 星 演 唱 会
。
听了
义 与人 生 学
小作家
、、
碌 一转 一 有 了
。 ,
他 眼 珠 子 骨碌
,
飞 能从 第 一 关 打 到 第 十 关
让 我佩服不
于 是 小 心 翼翼 地 提 笔 添 上 疆
绳 第 二 天 老 板喜 滋 滋地 迎 接 买 主 买 主 一看 画 就 要 退 定银
, ,
我 我
岁 那年 大 人 说 岁
。
,
,
肖聪 明
,
飞 也聪 明
。
老 板 一头 雾 水
,
他 让你 在 读
,
。
飞 玩 电 脑玩 网 络 已 玩 得 出 神入 化
。 ,
南方 一 家
, ,
其 作 品时 如 同咀 嚼橄 榄 果 愈 嚼 味 愈淳 美 满 是 余 香 良久 有 回 味
”
, 。
口
大 公 司花 高薪请 他 过 去
飞 走 时说 妹 别 怕 又点 点 头
, 。
大
… … 这 许 许 多 多 艺术
“
“
空
学不 是命运 我
出 息了
, 。
。
我摇摇 头
,
,
白 恰 像那 根没 画 出 的
,
缓绳
”
似 的 存在
怎样介绍留白的特色作文
怎样介绍留白的特色作文《留白之美》在艺术的殿堂里,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它以“无”胜“有”,以“虚”衬“实”,这便是留白。
留白,如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虽未占据整个天幕,却能引人无限遐想;又如同一首悠扬的乐曲中的休止符,短暂的停顿反而赋予了旋律更动人的韵味。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常见的手法。
在绘画里,画家们不会将画面填满,而是留下大片的空白。
比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中,一只小舟,一位渔翁,寥寥几笔水波,其余皆是空白。
然而,正是这大片的空白,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浩渺的江面,凛冽的寒风,以及渔翁那孤独而又宁静的心境。
观者的思绪可以在这片空白中自由驰骋,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填补这片空白,从而使这幅画拥有了无数种可能的解读。
在书法中,留白同样重要。
书法家们在书写时,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疏密得当。
那些空白之处,并非无意为之,而是为了让整个作品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正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字里行间的留白,使整篇书法作品飘逸洒脱,宛如行云流水。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更是妙不可言。
诗人往往不会把情感和意境直白地表达出来,而是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和领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这两句诗,没有直接写送别时的悲伤,而是通过孤帆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留下滔滔江水的画面,留下了无尽的空白。
读者可以在这片空白中,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深深的不舍和牵挂。
留白之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在生活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建筑设计中,适当的留白可以让空间更加开阔通透,给人以舒适和自由的感觉。
一个简洁而富有留白的房间,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舒缓。
在人际交往中,留白也是一种智慧。
给他人留下一定的个人空间,不把话说得太满,不把事情做得太绝,这样的关系往往更加和谐长久。
在我们的人生中,留白更是一种境界。
我们不必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给自己留一些空闲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去欣赏周围的美好。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留白”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
留得一处白,容下万千意——“留白”材料作文导写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留白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常用的技法,是中国山水画意境营造的重要手法。
留白是画面中的空白又不是画面中的空白。
好的留白能够为画作增添一份美感,指为了画面构图的需要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对画面空间进行有效分割而留出的空白,不是随随便便在画面中留下一片空白,而是为了画面构图的需要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在笔墨之间留有空白。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方向高考作文题往往借助材料暗示主题与写作范围,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则材料说地是中国山水画的“留白”艺术效果,但不是要求考生从“留白”艺术层面来评价、鉴赏中国山水画,而是要求认真解读其中的启示意义,然后体现出“感悟与思考”。
这就需要:首先,必须明白“留白”的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在原题材料中已经简要地说明过了,但引申义需要自己去感悟与思考。
那么,“留白”的引申义有哪些呢?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腾出空间放飞理想、不为物累淡泊生活、言行举止适可而止、不求完满但求完美、盈满则亏虚室生白……。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留白不是客观存在,而是有意为之;不是欠缺,只是看似欠缺,其实是完美——这是一个限阈。
其次,如何从原题材料的意旨转到自己论述的主题。
挖掘“留白”一词的外延含义,使其从绘画意义上的术语引申到人生诸多方面的论述上来。
不能引述太多的原题材料,应当抓住其中的关键点作为切口,让其为自己的论题形成有机的逻辑联系,以便非常自然地引入自己对主题的阐述与论证。
概述原题材料越简洁越好,越扼要越好,如此引入主题才有水到渠成之效。
其三,主体部分的论证,要突出分论点,且注意论证的逻辑,形成论点、论据、论证的逻辑链。
或从历史层面,或从人生层面,或从现实层面,以总论点为纲,以分论点为目,以递进或并列的结构模式来列出写作大纲,也可以综合三者来精选例子,让主题更有厚度、深度。
留白是一种智慧作文
留白是一种智慧懂得留白,方能得风雨不惊、宠辱偕忘之圆满。
学会留白,方能得无忧无虑、安然自在之成全。
——题记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和智慧,于行笔挥墨之间一带而过,留下一片空白,使中国画有了无限的张力,给予我们无穷的想象。
南宋画家马远“马一角”之称,他常常在画中留出许多空白,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寒江独钓图》,只在画幅中央画一小舟,一渔翁坐于舟之一端举竿垂钓,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整幅画中没有水的痕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留白即为残缺,维纳斯的双臂被毁掉了,造就了一段视觉留白,在世人唏嘘不已的同时,反而成就了不朽的艺术之美,给世人无限遐想。
留白即为距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此诗之所以脍炙人口,长盛不衰,就在于它的朦胧,在于“佳人”从未曾正面示人,在于它给世代读者的留白,那穿越千年的想象留白,才让我们为这距离产生的美沉醉不已。
人生如艺术,亦须留白。
留白,是一种成“全”的智慧,一种完满的境界。
友情需要留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可称之为朋友的人,有的浓烈似酒,有的醇厚如茶,但真正长久的却是平淡如水,是细水长流。
真正的朋友,不是在大街上勾肩搭背,不是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而是哪怕彼此久未联系,却一直藏在心底,即使相隔再远的距离,再长的时间依旧不会疏离。
这才是“不全”之全。
友情需要留白,彼此关注着,懂得着,欣赏着,便是长久。
给友情留白,给彼此留有空间,才会拥有灵魂深处的惬意和收获。
心灵需要留白,人常说,心静自然凉,在这个喧嚣的世界,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片空地,一片净土,一片清凉,在心情烦躁时翻开书本,在文学作品中感受文字之美,在诗词之间感受古人之旷达,在字里行间中给自己的心灵放假,让心灵充实。
给心灵留白,把天地之间的美化作精神的清泉,滤净我的浮躁,使心灵充满沉静安然。
生活需要留白,紧绷神经,注意力高度集中,没有放松,没有怠慢,这样的生活就像一台机器,麻木地转着。
作文也要留空白
作文也要留空白相传有一位颇具鉴赏力的书画收藏家,路过一个画店,看到一幅栩栩如生的国画,不禁拍案叫绝。
画面上一个人牵着一头毛驴过桥,桥下流水汹涌,哗哗作响。
小毛驴似乎害怕了,扭着头,撑着蹄,拼命地向后缩,怎么也不肯上桥。
而牵驴的人也似乎憋足了劲,用力紧拽缰绳。
但是,画面上,人与驴之间并没有缰绳,只是那驴和牵驴人逼真的动作神态让人感到缰绳的存在。
这是谁的大作呢?一看题款,原来是明代大画家唐寅的《川上图》。
当时,这位收藏家就出一百两纹银的高价购买这幅画。
因身上钱不足,只预付了定金,并约定第二天来取。
买主走后,喜出望外的老板心想:这幅画好在哪儿?怎么能值一百两纹银呢?他左看右瞧,忽然发现,在人和驴之间没有缰绳。
心想:这个“漏洞”幸亏买主没有发现,不然的话,这桩买卖就泡汤了。
于是,他赶紧找来笔墨,小心翼翼地添上一条缰绳。
谁知,第二天买主一看画就要退定金。
老板一头雾水,问为什么。
买画人说:“这幅画妙就妙在没有缰绳上。
现在你把缰绳画上去了,我还要他干什么呢?”买主为什么要退定金?就是因为画店老板画蛇添足,补画了一条缰绳。
他不知道:这“缰绳”是画家有意不画而留下的“空白”,其目的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
画上了缰绳,画面显得太直白,这幅画意趣也就完全没有了。
这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留白。
“留白”的技法不仅仅局限在绘画中,作文也应讲究“留白”的艺术。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这方面成功的例子较多,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的“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作者先写华雄斩了骁将余涉、上将潘凤后,关羽要求出战,曹操叫人酾(shāi)热酒一杯,与关羽饮了上马。
关羽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便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只听得关外战鼓声、呐喊声震天动地,众人皆惊,正欲探听时,关羽已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
到底关羽如何与华雄交战?书中未写。
这中间的许多情节都被作者使用“留白”的手法“省略”掉了。
因为前文已经先后写了华雄与曹军诸将领交战的情景,如果再放肆笔墨,大写关羽与华雄交战的具体情况,就会落入俗套,没有什么新意了。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概念,指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作品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作文的“空白”是指在写作中未明确或说明的部分和暗示的内容。
作文教学的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将“空白”手法运用于科学教学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散学生的想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亦应讲究空白艺术,力求使其文“言尽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话已殚,而含意未尽”。
这样方能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写作的空白艺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题目的空白艺术命题应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特别应从学生富于想象的特点作为命题的依据。
命题只有具有空白艺术,学生才会更能展开“神思”的翅膀。
如特级教师魏书生要学生写《站在月球上想到的》、《宇宙人会议》等作文题,学生的思维便会自由驰骋,甚至灵感也会滚滚而来。
如可在较大范围的公开课上,故意迟到八分多钟,然后主讲老师走上讲台,布置学生写作文-《老师迟到了》,要求通过场面描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迟到的八分多钟,从表面上来看,是个“空白”,但是因为有了这一“空白”,才为场面与心理描写的作文训练,准备了较大的想象空间。
此外,还可出些诸如《书包减肥梦》、《刺猬姑娘》、《假如我有两只翅膀》、《一千年的我》、《未来的我》、《孙悟空与UFO》等题目,让其放开胆量来写。
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锻炼其思维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二、材料的空白艺术材料作文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学生思维的作文形式,它可以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立意,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些不同角度就是材料的空白艺术。
如读了《愚公移山》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可以从赞扬愚公不畏艰难、意志坚强、人定胜天的精神方面去立意,也可以从劝告愚公采取搬家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去立意。
不过,后者的立意不同于传统的观念,更有新意。
例析“留白”在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
例析“留白”在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作者:杜慧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5期维纳斯因其断臂而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遐想,成就其不可超越的美丽;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作处处留白,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寥寥数笔,勾勒无穷画意;音乐中的停顿可让人领略“欲说还休”之美,感受“无声胜有声”之妙。
这是艺术中的留白。
“留白”的艺术手法也广泛地应用在写作中。
从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到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从刘勰的“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到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们都可看出古人对“留白”的重视。
所谓“留白”,即在作品中故意隐去所要表达的含意,如故事的某个情节、语段中的某个词句等,以此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填补情节与词句的空白,去揣摩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留白运用得当,可使文章简约含蓄,有“言有终而意无穷”之效果,读者则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尽情驰骋在想象的世界之中,充分发挥再创造的能力。
那么,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巧妙运用“留白”的手法呢?下面以江苏省苏北四市一模中一篇考场作文《我属于那儿》为例,简要赏析。
我属于那儿光辉已经被苍鹰驮走,留下暗黑的夜。
一只断翅的鸟,正做着无限澄明的大梦……——题记曾经,平沙无垠,苍凉戈壁上空,我习惯了马革裹尸、闻惯了塞外鼓角,一任如鞭的狼烟放牧着万千坟茔中的枯鬼。
我吟啸,我是一只无可匹敌的鹰……突袭何处是我的栖身之所?我为什么下坠?万千丘壑在我身后静默,远处村庄的雾气泣出了泪,大地一片空怅的回音……我中了寻欢者的子弹。
我将飘向何方,曾经听见对我呢喃软语的那个云头吗?那一缕归魂的炊烟吗?炊烟下那个惊恐的女孩,你是否愿意为我竖一块小小的墓碑?鲜血裹挟着愤怒喷涌,难道我的一生只是一次辉煌的陨落?叩问这是一片丛林,躲进微许澄澈的月光。
我扑打着,却立不起来。
寒气令伤口的血凝结,受伤的翅膀已毫无知觉。
一狠心,我啄下了它,我容不得丝毫的残缺,却注定只是一只残鸟,已不是所谓的鹰。
留白的方法作文
留白的方法作文一、留白是什么?1.1 留白啊,就像是绘画里留出的那片空白。
你看一幅中国画,有时候大片的地方啥都没画,可那不是偷懒哦。
那是一种艺术手段呢。
就好比说,画家画了一座山,旁边留了一大块空白,这空白呢,可能是云,可能是雾,也可能是一种意境,让看画的人自己去想象。
这就像咱们平时说话,话别说太满,留个空间给别人去琢磨。
1.2 在文学作品里也有留白。
比如说有些小说,作者不会把人物的所有事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就像有的人物的身世,只是给个大概,剩下的让读者自己去猜。
这就像给读者出了一道有趣的谜题,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补充那些没写出来的部分。
这就像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一种互动游戏,可有意思啦。
二、留白的好处。
2.1 留白能激发想象力。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半遮半掩的美女,你就会忍不住去想象她完整的模样。
在艺术创作中也是一样,留白的地方就像是一个诱饵,吸引着观众或者读者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比如说电影里,有时候一个镜头只拍到主角的背影走向远方,远方是一片模糊,这时候观众就会自己想象主角走向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呢,还是一个未知的危险境地。
这种想象是非常美妙的,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心境想出不一样的东西。
2.2 留白还能营造意境。
就像古诗里说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看,诗人只写了船帆远去,剩下的就是那一片江水和天空,这留白就营造出了一种很深远的意境,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独、思念或者是对远方的向往。
这意境啊,就像酒一样,越品越有味道。
要是诗人把所有的东西都写得满满的,那就没有这种韵味了。
2.3 留白在人际关系里也有用处呢。
咱们平时说话做事别太绝,给别人留个台阶下,这也是一种留白。
就像两个人吵架了,你要是把话说得太狠,就像把路都堵死了一样。
但要是你稍微留点儿余地,给对方一个喘气的空间,说不定这关系还有缓和的余地。
这就叫“得饶人处且饶人”嘛。
三、如何运用留白。
3.1 在创作方面,创作者要学会克制自己。
留白的方法作文
留白的方法作文一、留白的意义。
1.1 留白是一种艺术手法。
在艺术领域,留白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就拿绘画来说吧,画家不会把画面填得满满当当的。
你看那些山水画,大片的空白可能代表着天空或者是湖水。
这留白啊,就像是给看画的人留了个想象的空间,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读这幅画。
就好比“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留白让画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空白之处看似啥都没有,其实啥都有,全在咱观众自己的心里呢。
1.2 生活中的留白。
生活里也离不开留白。
咱每天忙忙碌碌的,如果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一点空闲时间,那可就像一根绷紧的弦,迟早得断。
比如说,你要是每天从早到晚都安排了各种工作、学习或者社交活动,没有一点时间让自己放松放松,那整个人就会变得很疲惫,心情也会变得很糟糕。
留白在生活里就像是一个个小的休息站,让我们能喘口气,调整状态。
二、留白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2.1 给他人空间。
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留白也是很有讲究的。
你不能老是对别人的事情刨根问底,得给人家留点儿私人空间。
就像你和朋友相处,要是你总是追问他的隐私,他肯定会觉得不舒服。
这就好比“过犹不及”,关心过度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给他人留白,就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这样你们的关系才能更和谐。
2.2 倾听中的留白。
在交流的时候,倾听也需要留白。
你不能老是自己在那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得给对方说话的机会。
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很好的回应。
你静静地听着,对方反而会更愿意敞开心扉。
这就像是给彼此之间的交流留了一块空地,让双方都能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3 宽容中的留白。
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留白也很关键。
咱不能得理不饶人,要学会宽容。
给对方一个改过自新或者解释的机会,这就像是在矛盾之间留了个缓冲带。
要是一竿子把人打死,不留一点余地,那关系可就很难修复了。
三、如何做到留白。
3.1 调整心态。
要做到留白啊,首先得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能总是急急忙忙的,要有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谈如何使作文语言具有“含蓄”之美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谈如何使作文语言具有“含蓄”
之美
景小建
【期刊名称】《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发展等级”中要求“文句有意蕴”,即要求语言含蓄,意味深长。
【总页数】1页(P5-5)
【作者】景小建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
【相关文献】
1.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谈诗歌的含蓄美 [J], 毕士奎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论司空图《诗品·含蓄》 [J], 杨志芳
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探究诗歌的含蓄美[J], 李华
4.“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贵州布依族传统器物含蓄美的探究 [J], 代诗敏
5.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移情于景到含蓄写情 [J], 张悦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来写作文也可“留白,进来涨知识吧!
原来写作文也可“留白,进来涨知识吧!所谓留白法,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空白”。
这些空白,可以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出文章的“含蓄美”,就如中国水墨画的“留白”艺术,虽然不见笔墨,不诉诸文字,但其中潜在的内容却能令人回味无穷。
玛蒂尔德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但她很穷,没有办法结识有钱的人,最后只好嫁给教育部的一位小职员。
她虽然喜欢漂亮的服装、珠宝,但也只好穿着朴素。
一天,她和丈夫接到教育部长邀请他们参加舞会的请柬。
玛蒂尔德为了参加这次舞会,她花光了丈夫的积蓄,为自己做了一件漂亮衣服,还向自己的朋友——佛思节夫人借了一条钻石项链。
舞会上,玛蒂尔德大出风头,引起了教育部长的注意。
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可等他们回到家中,玛蒂尔德突然发现她借来的钻石项链丢失了!这对他们来说可是一件可怕的事。
丈夫马上拐回去又找了一夜,但什么也没找到。
后来他又去警察厅、报馆悬赏招寻,也一无所获。
为了赔偿朋友的钻石项链,他们跑了许多珠宝店,终于找到了一条和借来的一模一样的钻石项链。
店老板让了价,只要三万六千法郎。
可丈夫的父亲遗留丈夫的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
但为了赔偿,丈夫只好去借,签了许多可使他破产的契约,还借了高利贷……最后玛蒂尔德终于把项链还给了佛思节夫人。
从此以后,玛蒂尔德真正体验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为了偿还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佣,迁移了住所,干各种繁重的家务活。
买东西时,还和人家讨价还价……她的丈夫晚上还要给别人抄帐目、抄书稿……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十年,他们才算把债务还清。
这时的玛蒂尔德已显得苍老了,她完全变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家庭妇女了。
一天,她在公园里遇到了依旧年轻美丽的佛思节夫人。
可佛思节夫人已经不认识面前这位妇女了。
当玛蒂尔德谈到关于赔偿钻石项链的事时,佛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了她两只手,说“唉。
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我那一串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法郎!……”小说写到这里,戛然而止。
【书香生活】杨海韵:留白
【书香生活】杨海韵:留白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这就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
这种留白并非真空,而是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它能生出韵致,让艺术作品达到智性的高度:它能包容发散的思想,衍生出千万种情绪。
无论是传统音乐中的“大声希声”还是围棋中的“知白守黑”抑或是文学作品中的“不着一字,尽显风流”,都蕴含着“留白“的智慧。
留白,在艺术中的作不必多言,其更深的蕴意与智慧还在于艺术之外。
留白,是一种做人智慧,成就洒脱的人生。
古人讲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过度追求极限往往适得其反。
“事不完全、小得盈满”,懂得留白是一种知足、坦然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谦逊、包容的胸襟气度。
明朝高景逸“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财临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映照出“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的豁达。
唐代人李涉“因过竹院逢僧活,又得浮生半日闲”告诉我们只有淡化人生的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廖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曾国藩笃信“留一份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可见,进退之间,脚下要留有余地:得失之间,心上要留有余闲;取舍之间,身后要留有余声。
留白,是一种快慢平衡,促进良性的发展。
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越来越忙碌的当下,留白就意味着在工作和生活、学习与娱乐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一方面,现实社会越来越忙碌,巨大的工作压力往往让人失去休闲趣味和生活品质,更多劳动者放弃了带薪休假,身心疲惫,却忘记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
另一方面,“抢跑”式教育的盛行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甚至丧失求知欲、好奇心,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拔高,违背了教育规律,而忽略了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有更多时间探寻未知,认识世界,亲近自然。
因此,工作之余要注意休息,学习之余要享受生活,这就是人生的留白。
留白,是一种科学理念,保证城市的活力。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留白意味着为政者要给城市留出"不开发区”,给生态留出空间,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浅谈写作技巧之“留白”
留白,原本是中国绘画中一种常用的手法,即在整幅画面中适当留下空白,什么也不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以达到“此时无笔胜有笔”的艺术境界。
后来,这种手法渐渐被移植到文学创作中。
作者故意隐去要表达的含义,而运用一些特殊的文字,让读者去揣摩诸如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蕴含的哲理、人物的情感等。
这种技巧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简约含蓄,有“言有终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而读者则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尽情徜徉在想象的殿堂之中。
留白,可以在文章任何一处展开,但多用于结尾。
留白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悬念设疑式
这是最直接的留白方式。
悬念迭起的情节,往往能激发读者的思维,让读者欲罢不能。
或者反客为主,原本是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却用设置疑问的方式,将问题抛给读者,让读者自己从只言片语中去寻找答案。
【典例一】
苗若兰站在雪地之中,良久良久,不见二人归来,当下缓缓打开胡斐交给她的包裹。
只见包裹是几件婴儿衣衫,一双婴儿鞋子,还有一块黄布包袱,月光下看得明白,包上绣着“打遍天下无敌手”七个黑字,正是她父亲当年给胡斐裹在身上的。
她站在雪地之中,月光之下,望着那婴儿的小衣小鞋,心中柔情万种,不禁痴了。
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归来和她相会?他这一刀到底劈下去还是不劈?
(金庸《雪山飞狐》)【典例二】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那是自然的呼唤,那是乡情的呼唤,那是困处的歌唱,那也是人性的歌唱。
为了寻找那一只蟋蟀,城市人一窝蜂地背起行囊,加入到自助游的行列中。
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吴丹红《城市里的蟋蟀》)例一中,胡斐、苗人凤、苗若兰三人之间,交织着仇人、恋人、亲人这些复杂的关系,其中胡斐最为为难:不砍,父仇难以得报;砍,如何面对若兰?然而,金庸不愧是武侠巨擘,他在小说结尾连设两个悬念,把难题转嫁给读者,让读者去设想结局。
例二中,作者由写自身,突然宕开笔锋,直指城市人,这一问,表达的到底是一种关爱,一种指责,抑或是一种希冀?引读者深思。
二、心理描写式
人物的心理活动,尽管已经明确传达出人物的某种情感,但它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去探讨人物某种心理产生的深层原因。
【典例三】
苍茫的沙滩上,我孤独地站在那里,心里充满了悔恨,我恨那个人,恨他帮我赶走了凶残的鹰,让我传错了信息。
我也恨那一只只鹰,他们对我的兄弟姐妹进行这么残忍的屠杀。
我最恨的还是我自己,为什么那么笨……
太阳渐渐西沉,海水慢慢涌上来,冲洗着沙滩,我知道,明天,这个世界依旧……
(高考满分作文《一只海龟的自白》)结尾“这个世界依旧”后面作者省略了部分文字,读者必然会思考:这个世界依旧怎样?是依旧阳光明媚,还是依旧充满血腥,抑或其他?
三、情景描摹式
这种形式类似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以景结情”,即理应抒情,却仍然写景,将情感寄寓在景物之中。
即使有情感因素,也只是一笔带过,读者要想理解人物真正的情感,则要根据景物去揣摩。
【典例四】
有一次在雨中徘徊于西子湖畔。
我驻足凝望着碧蓝如玉的湖水和低斜的梅花,却听得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弄笛人向我慢慢走来,低声对我说:“一
生知己是梅花。
”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
”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归来。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却仍能依稀听见,在雨中……
(琦君《下雨天》)题为“下雨天”,作者却忆起当年的一种情景:西子湖畔,碧水如蓝,梅花低斜,笛声轻扬。
不由令人痴醉。
而如今,笛声依旧,只是淫雨霏霏,似是别有幽情。
是什么呢?但是作者只是以“在雨中……”作结,我们也会愁眉深锁。
四、形象刻画式
从人物的形象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甚至人生命运。
所以如果在描写形象时点到为止,则往往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物性格或命运的思考。
【典例五】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仪器里细角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这里仅仅用了粗线条勾勒的方式,并无繁言,作者没有去叙述杨二嫂的人生经历。
但是,我们仅从“凸颧骨,薄嘴唇”“一个仪器里细角伶仃的圆规”等字间,似乎已经明白了这么多年来杨二嫂的种种不幸。
试问,还有怎样的语言比这素描式的笔法更有震撼力了?
如果我们在作文中,也适当运用留白的手法,同样可以使文章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文章不以言多取胜,而在于意蕴深邃,富于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