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导论-经济管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管理导论:经济管理方法
学校中经济的管理方法是学校领导管理者依赖物质利益的原则,通过运用物质刺激的方式,对学校成员产生影响作用的管理手段。
这是中小学管理工作中有一定效用的方法,对管理学校各类成员和各项工作具有不同程度的适用性。
一、经济管理方法的特性
经济方法产生于经济组织和经济领域的管理活动,移用到学校管理活动时,表现为以下三个相关联的特性。
1.利益性。
在学校中运用经济方法,是以承认学校成员个人物质利益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同时也承认,学校工作中包含某些经济性的活动内容。
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工作态度的优劣,既同工作使命感和理想水平有关,也同个人在物质方面的切身利益相联系。
把教职工的工作状况同个人的物质利益挂钩,用物质利益作为一种杠杆去调节学校成员的活动,是经济方法的显著特点。
2.多样性。
由于学校成员个人在物质方面的追求指向是多样的,各人的活动性质和内容有较大差异,因而经济方法中物质刺激的方式必呈多样性。
工资、津贴、奖金以及其他物质性的奖励和优惠待遇是一类,罚款等方式又是一类。
为鼓励学生学习,学校还颁发奖学金和其他物质性奖品。
不
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对不同的管理对象也应选用不同的方式。
物质刺激方式的多样性和选用时的针对性,是保证经济方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性特征。
3.辅助性。
学校是育人场所,除校办工厂等附属部门外,不是物质生产单位。
学校成员的活动状况和工作质量,难以精确地、完全地用衡量物质生产的办法去测定;就基础教育而言,中小学育人工作的优劣并不同学校经济收入的增减直接联系。
因此,学校运用经济方法同企业单位运用经济方法有差别。
在学校中,经济方法既是一种独立的管理手段,往往更是一种伴随其他管理手段而使用的,具有辅助性质的管理手段。
从经济方法特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运用物质刺激的方式对学校成员产生的影响作用,主要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经济方法之所以能起到这种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这种方法体现学校领导管理者从物质方面对学校成员的关心,使他们产生一种亲近感;二是使教职工从物质方面看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并产生一种功利性的动力;三是可以克服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旧习,促使教职工不仅在观念上明确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只有靠多做工作、做好工作才能逐步实现,而且会使这种认识体现在他们的本职工作之中。
二、学校中运用经济管理方法时的注意问题
1.反对和克服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中小学教职工物质利益分配既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又较普遍地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
在管理工作中运用经济方法,如再继续维持这种状况,就难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在普遍提高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同时,应破除各地各校“一刀切”的做法。
学校应按教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状况,考虑和分配他们的经济收益,拉开差距。
没有差距的物质刺激方式是不可能对教职工产生明显激励作用的。
当然,差距过大,超越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产生某种副作用。
这就是说,学校领导管理者在运用经济手段时,既要敢于拉开教职工物质利益上的差距,又要善于掌握适当的差距度量。
2.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和完善工作责任制。
教职工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差距不是人为的划分,更不应按学校领导管理者个人的好恶为标准去确定。
差距是教职工“劳”的多少与优劣的反映,劳动成绩多而好的人,其物质利益的分配额应相对地要高于少而差的人。
因此,学校在运用经济方法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工作责任制度,并相应地有一套测定教职工工作状况的考核办法。
这种制度和办法应是在教职工参与之下制定的,具有公开性,又是教职工集体所能接受的。
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种争取工作量大质高经济多收益的平等机会,把竞争机制正确地引进学校管理工作领域,逐步消除
“你好我好,彼此彼此”式的工作心态。
3.学校要具有和正确使用相应的办学自主权。
在统得过死的办学体制下,学校是难以有效运用经济方法,拉开物质刺激量的差距的。
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赋予学校相应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人事、财务方面的管理权。
在学校成为基本的办学实体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情况下,学校领导管理者才可能在自主的职权范围内运用物质刺激手段。
他们一旦有权处理和决定教职工物质利益的分配事宜,经济方法的实际威力就会增强。
此时,学校领导管理者必须持无私和公正的态度,慎重行事。
在物质利益的分配方面,如果出现亲疏之分或其他各种不按劳绩决定分配额的现象,那么经济方法就将成为一种挫伤教职工积极性和导致产生离心倾向的手段。
4.运用经济方法,会直接影响教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
因此,在某些被领导管理者中有可能产生“一切向钱看”的现象,或者出现只顾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而削弱学校工作的整体观念甚至危及全局利益的倾向。
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现象和倾向的出现,同运用经济方法有着必然的、普遍的因果关系,更不能由此而否定经济方法的效用。
但是,学校领导管理者无视这种现象和倾向,在运用经济方法时不加强学校总体目标的教育、不提倡互助合作精神,也会助长消极作用的蔓延。
特别是中小学,运用经济方法更应有一定的
限度,注意同其他管理方法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