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4.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研讨方式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2、比较了解孩子的视角写不同主题的文章。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
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对奶奶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查找资料,说说月亮有哪些别称?
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并查找字典,将它们写在下面。

四、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重点:寻月亮
2、在寻月的过程中,我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明确寻月的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

在文中寻月的各部分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
【第3节写“镜中看月”是“长了腿的”。

写了月儿在镜中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
第5节——第21节写“院中望月”
是玉玉的,银银的,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和嫦娥
第22节-第24节写“杯中饮月”
是“酥酥地颤”的满圆月,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第25节-第29节写“河中寻月”
哪一处水里都有
第30节写“眼瞳见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盼望”——“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
五、赏析语言
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示例:
第五节:“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银银”写月亮的白;“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花朵的多。

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

只有小孩子才会这么表达。

六、深入研讨课文,挖掘其内涵。

1、如何理解弟弟说的:“月亮是我所要的。

”和妹妹说“月亮是个好”?
月亮是美好、圆满的象征,指月亮是个美好的东西,是个美好的事物。

2、“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大家为什么这样争论?谈谈你的理解。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争着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3、奶奶最后说了:“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你如何理解呢?
月亮是属于我们任何人的公共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美丽的权利。

4、“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如何理解月亮就是印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像印章的主人一样,我们成了月亮的主人,我们成了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了天体,我们拥有了宇宙!这样一种气势真可谓气贯长虹啊!童心具有极为高超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喜爱月亮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
这篇课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大多是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的主题,多是伤感之作
和本文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实在祖辈的引导下共同赏月。

(2)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泪、积极向上的,而不是伤感、悲凉的。

(3)作品有意识的把赏月和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让其在寻月的过程中有一种心灵的升华。

八、思考文中奶奶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对事情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奶奶的指引”: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奶奶说:“它走了,------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奶奶说:“月亮是每一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奶奶是一个我们寻找美的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形象。

九、请你从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选一种,发挥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写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

(100字左右)
太阳、星空、风、雨
【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

一、教学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吟诵诗句,揭题激趣。

自古以来歌颂月亮的诗句举不胜举。

于是我在课前便安排学生们整理吟咏月亮的古诗句,并背诵六句以上。

所以一开始,我让学生吟诵诗句。

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吟诵得朗朗上口。

接着话锋一转,这么多诗句中有谁发现了,诗人主要抓住月亮的什么进行吟咏呢?这一深入思考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次朗读诗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

学生们畅所欲言,个性感悟突显。

那么,一看题目“月迹”,你能猜出来什么呢?你猜对了吗?通过猜一猜的环节,试着引导学生从题眼入手去考虑写作材料,也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2、自读自悟,理清脉络。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

自读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3、潜心阅读,品词析句。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

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

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此环节主要聚焦两点:第一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第二是抓住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

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作者的心境!
4、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时的确做到了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不过引路人。

最大的亮点是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本文的感情非常细腻,语言生动活泼,教学中还是注重知识的理解太多,积累太少。

标点符号的运用应该涉及,让学生学会使用标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会引导发现对话中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为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类文阅读-24 月迹
月到中秋(节选)
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

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

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

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

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

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

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

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

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

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

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

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

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

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选自《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2018年第8期)
1.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
三五成群:
2.抄写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3.“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

”这句话中“稚嫩的脸”是代指。

他们“失望”是因为。

4.“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请你用自己的话写出它的意思吧。

5.选文写到了哪些人在中秋的活动?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形容一伙一伙的人,几个人几个人聚在一起。

2.蓝白色白雾茫茫油绿洁白
3.孩子没有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
4.示例: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

5.选文写到了孩子和大人在中秋的活动。

我从中感受孩子的天真和顽皮,大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氛围。

夜听九寨(节选)
沉石
九寨的夜很纯净,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

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贴近礁盘,俯身侧耳,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与喷发的水珠打在翠竹林里发出的珍珠散落般的音韵,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的合奏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

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决心已定。

走进山洞,寻找泉的源头。

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清脆、响亮,宛如从悬崖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心脾。

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

蓦然,我的头顶传来一阵水流的轰鸣,如千丈瀑布直泻而下,巨响震耳欲聋。

我惊讶地仰望,却黑压压一片。

我们循着水声钻过一个个山洞,翻越一条条起伏的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pán)凹处,总感觉到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

“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辉映着整个山洞。

啊,找到了,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如此的原始而年轻……
(选自《梦寻南梁沉石经典散文阅读赏析》当代中国出版社)
1.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

2.作者在九寨的夜里听到了哪些声音?
3.作者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恰当的是()
A.这句话写出作者为自己的新发现兴奋不已。

B.作者的兴奋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发现这条山洞中的泉水的人。

C.作者的兴奋不仅是因为新的发现,还因为他真实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5.作者抓住“听”来写九寨,重点描写了在山洞里的“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参考答案】
1.“,,。

”,。

“?”,“。


2.作者在九寨的夜里听到了泉击石盘的声音、水珠打在翠竹林里发出的声音、山洞里泉的声音、瀑布轰鸣的声音等。

3.示例:深夜中山泉流淌,共鸣和谐,仿佛泉水有灵魂与生命。

作者这样写突出了泉水在九寨的地位,也能凸显九寨的神奇。

4.B
5.示例:作者走进山洞,就像走进了九寨的中心,能更好地触摸到水的神经,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这样就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更好地写出了九寨独特的美。

《24.月迹》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在对文本中趣味语句的研读和有感情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初步体会动、静两种描写方式。

4.在朗读交流中,初步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抓住趣味性语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静态与动态描写。

2.初步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感受月亮之美
月亮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学时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孤立地掌握这篇课文,应联系过去诗文中所表现的月亮这一意象的特点、人们对月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等进行教学。

所以,我设计了第一个教学环节——感受不同人眼中的月亮之美。

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名篇佳作。

那么当你赏月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
高燕: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李雅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苏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刘静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
马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文中所写的月亮不是成年人眼中的月亮,不是传统的思妇征夫眼中的月亮,更不是文人墨客眼中的月亮。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了解文中孩子眼里的月亮的形象,突出它与文人墨客所写的月亮的不同,对于表现童心童趣这一主题,无疑是有极大的作用。

师:古今中外描写月亮的诗文很多,在他们眼里,月亮是代表团圆、思念,在贾平凹笔下的孩子看到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请找出这些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学生阅读课文)
王锦茹: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这里写了月亮在室内镜中的移动:“白道儿”——“半圆”——“爬得高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

李肖琼: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了。

“玉玉的,银银的”,这两个词用得好,把月光与“玉”和“银”联系起来,说明月亮光、亮的特点。

吕田星: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这里通过对沙滩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月光的柔和。

师(总结):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孩子寻月亮”就是按照“屋中”——“院中”——“河滩”的顺序来写的。

同学们可以把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句子摘录下来。

二、品语言,感悟童心之真
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浓厚的孩童气息,孩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在作家的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让学生寻找有趣、稚气的孩子行为、语言,有助于感悟真挚的童心。

师:文章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你能找出表现童心、童真、童趣的地方吗?
赵红:我们这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

这一句写出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

李艳: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在孩子的眼里,月亮的移动是靠腿的。

蔡宇: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孩子连呼吸都不敢,生怕吹散它,吹走它。

李沫霏:孩子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马倩男:三妹因为听奶奶说她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说“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童心之真在这里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对“月亮是什么”的交流、议论,从而发掘出这篇的主题。

师:寻到了月亮,充满好奇心理的孩童们不由得议论起“月亮是个什么”的问题,到底月亮是个什么呢?
王彩飞:弟弟说:“月亮是我所要的。


冯宇:妹妹说:“月亮是个好。


冯江飞:作者认为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师:在弟弟妹妹的基础上,作者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你知道印章是什么吗?
王彩飞:印章是在自己所拥有的文章、书刊上盖印所用的图章。

师:在这里印章是指什么呢?
王彩飞:在文中印章是指月亮,用了比喻的手法。

冯宇:印章是月亮,天空是纸。

师:在天空上,孩子们盖上了自己的印章,这说明了什么?
王彩飞:表明天空是孩子们的,月亮也是他们的。

师(总结):拥有天空和月亮,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而印章这个
比喻,想象奇特而有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优美生动的美文更需要通过吟咏朗诵来传情和悟情,所以在品味语言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感受童心之真。

三、看图画,抒写月中之蝶
在领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到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看图画(月中蝶影),对月亮作一点美的描写。

这一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投影图片)
学生练笔摘录如下:静静的湖面上躺着一颗“珍珠”,“珍珠”白中泛蓝,蓝中有白,清雅、美丽,又不显得庸俗。

这时,一只蝴蝶飞过来,也许它被月亮发出的微弱光芒所吸引,好奇地在这湖面上徘徊。

蝴蝶慢慢地、静悄悄地靠近月亮,害怕吓跑月亮似的。

蝴蝶在水中月影处停下,和月亮融为一体,加上几分波光,美妙极了。

——何渭凝
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月亮孤独而又凄凉地悬挂在漆黑的夜空中。

它的倒影映在冰冷的湖面上,忽然一阵寒风吹来,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纹,平静如镜的月亮也被打碎了。

忽然远方飞来了一只穿着纱衣的蝴蝶,她在月亮的倒影上摆弄着优美的舞姿,让人觉得是嫦娥化成了蝴蝶,特意飞来安慰这孤独的月亮。

——谭韫梅
天上的月亮是那么圆、那么亮,忽然几层稀薄的云披在上面,但仍然阻挡不了她的光芒,云层很快就散开了。

此时,一只美丽的蝴蝶被这美丽的月色吸引了,它扑腾着它那美丽的翅膀,向月亮奔去,它飞过之处都留下了闪闪发光的痕迹。

——蒋炼
【教学反思】:
1、导语部分的设计,先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含义,再学习课文中孩子眼中月亮的含义,通过两种不同含义的对比,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童真。

2、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要从小打好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对此也指定出了量化标准。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能激发学生积累的欲望。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背背,感受月夜的美。

如此,不仅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还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

4、设计看图练笔,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次练笔学生写得很认真,不乏优秀之作。

5、在学习“月亮是什么”这一环节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样,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
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

)你能背出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
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

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

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