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日照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日照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

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

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

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

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C.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D.隋朝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B.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通过董仲舒建议未被采纳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D.结尾一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这时段,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C.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走向稳定和强大,也因均田制消极因素的影响走向了灭亡。

D.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数据技术是21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一。

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

简单的说,大数据就是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整理出我们需要的资讯。

大数据对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也不例外。

互联网时代,没有大数据分析,教育就是在玩概念。

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

将大数据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里,能够让我们在教育或者被教育的过程中,更清晰更准确更迅速,甚至能提前“预知”成功。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也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大数据的到来,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

大数据的渗入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

基于大数据,可以精细刻画学生特点、洞察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学习结果。

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背景和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测量、收集和分析,从海量学生相关的数据中归纳分析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

比如MOOC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实体教室的限制,课程受众面极广,能同时满足数十万学习者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深远重大。

大数据与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2019-03-20搜狐新闻,《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材料二:
材料三:
大数据主要在四个方面对教育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对数据价值的认识。

大数据传统数据最核心的区别体现在信息采集的方式以及对数据的应用上。

传统数据的采集方式相对来说只能够彰显出学生的群体水平,而非个人在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別为多少,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等等。

(二)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

大数据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例如:在不同考试中的错误对比分析情况,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另外,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況选择最合理、最能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

学生借助“大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领域的大数据与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在线教育密不可分,当前的教育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期中期末考试评分等等。

大数据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判断事物的可行性和利弊性,详尽地展现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察觉到的深层学习状态,进而有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四)增强教师責任心和强化师德建设。

因为在大数据平台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和强化,教师要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来应对这种竞争。

例如:在大数据面前,教师教书授业的好坏,对他个人影响甚微;不认真备课、授课的老师,事业将会停滞不前。

(摘编自百度文库《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材料四:
新型冠状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那么,这只黑天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还是以非典做一个对比,2003年的非典,中国GDP水平12万亿人民币,但是17年后的今天,中国GDP 总量水平已经10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已经是当年的近10倍!
但是,不可否认,这只“黑天鹅”在很多方面“促进”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比如“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

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但是经历这次疫情之后,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发掘,比如买菜,之前我们还是习惯去菜场,但是现在,很多人习惯于在网上买菜了。

如果仅从购物方面来讲,未来的购物一定绝大部分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即便是线下场景产生的交易,也会在线上进行,就好比你去商超买东西,手机当场就可以下单,然后很快送到你家里。

再如“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加速代替。

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学习,传统的学习/培训机构必须加速转型。

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产品的流通路径一样,互联网同样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以前知识传播只有在教室才能发生,每个老师只能面对几十个最多上百个人授课。

而现在一个老师可以在线上跟上万人乃至几十万人授课,而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落后山区(只要有网络)。

这就是线上教育的核心优势,它使优势的教育资源平民化,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

4. 下列关于“大数据与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需要数据分析,引入数据分析的教育可以是清晰、准确的教育,也可以是“预知”成功的教育。

B. 数据可以为教学服务,为学情诊断、学习分析提供支持,有利于教师精确洞察学生需求、引导学习。

C. 大数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变得可视,帮助教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D. 大数据影响教育的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受众面增大,教育规模扩大;而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能够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整理,体现出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主要特征。

B. 根据数据统计可知,教育培训、医疗、影视动漫是某地网民当前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这是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借此能了解每个人的需求。

C. 对比2003年与2020年GDP水平,可知我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这说明“黑天鹅”不大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动荡性的冲击。

D. 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2020年初的疫情使得我们对互联网依赖性凸显,线上购物、在线教育分别对
线下购物、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

6. 请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炉火
张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

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

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那是个贫寒岁月。

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

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

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

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

真的难以寻觅。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

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

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

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

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

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

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

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

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

这声音来自我们民族精神的深远贮藏,它使人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天下、纵论时事的诸子;想起提出“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想起那些互不谦让、口齿锋利、“日服千人”之士。

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

一种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导引,进入尘埃。

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音对话。

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

这种寒冷将使人不堪忍受。

当有人怀念炉火之时,往往已为时过晚了。

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

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

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

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

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

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点题“那是多公好的声音”,因为炉火不仅能带给人身体的温暖,伴随炉火的阅读更能给人以精神温暖和希望。

B. 作者笔意纵横,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

C. 文章通过他们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轻物质,重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之情。

D. 文章题为“炉火”。

却在文章最后不止一次提到“火种”,火种是生命之火,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将炉火的意义升华。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中引用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的事例,既证明“纵论天下"有着无限力量,又证明精神追求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

B.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

”比喻生动,引人退想,触及历史民族精神,厚重而深远。

C. 文章先抑后扬,通过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批判了现在人们在追逐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

D. 文题“炉火”不仅充当线索串联内容,而且以小见大,象征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炉火的失去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失去。

9.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0. 第三段明明是在写一场精神会餐,为何要对辩论的青年们进行外貌描写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或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攻十日,破之。

进国安邑,数月未能下。

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

明日癸亥,王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

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

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开进,大破之。

遂定河东。

承制拜李文为河东太守,悉更置属县令长以镇抚之。

是月,光武即位于鄗,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

策曰:“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

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①,五教在宽。

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

敬之哉!”禹时年二十四。

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

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

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

帝嘉之,数赐书褒美。

诸将豪杰皆劝禹径攻长安。

禹曰“不然。

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

赤眉新拔长安,财富充实,锋锐未可当也。

夫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宁能坚守者也?”于是引军北至枸邑。

禹所到,击破赤眉别将诸营保,郡邑皆开门归附。

西河太守宗育遣子奉檄降,禹遣诣京师。

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

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

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

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居岁余,寝疾。

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注]:①五教:也称五常之教,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其中《尚书·舜典》中记载:“敬敷五教,在宽。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B.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C.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D.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又称《诗经》,它与《尚书》《礼记》《春秋》《周易》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经典。

B. 节,指符节,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铜等制成。

C. 大司徒,官名,周代掌管国家的土地与人民。

汉时罢丞相之职,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

D. 食邑,是古中国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禹审时度势,作战进退有方。

在安邑之战中,敌军全军出击时,他下令不妄动;敌军到达军营下时,他下令击鼓并进。

B. 邓禹深政治,注重时局调控。

在平定河东后,他积极向朝廷荐举李文任河东太守,并委任各县官吏以稳定局面。

C. 邓禹德才兼备,深得百姓爱戴。

听闻邓禹军队纪律严明,百姓都携老扶幼来归附,他所到之处,老人孩子都挤满了他的车下。

D. 邓禹崇尚文明,做好家庭示范。

他侍奉母亲极其孝顺,教养子孙注重能力的培养,教育他们各自掌握一门技艺,他的做法可以成为后世楷模。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

(2)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吴潜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

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

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

乌衣事,今难觅。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

且芳樽、随分趁芳时①,休虚掷。

【注】①随分:随便。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修辞,例如用罗绮指仕女,运用借代手法;“远山过雨青如滴”运用夸张手法。

B.“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

”这句话写出了暮春的清冷,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C.“抖擞一春尘土债”,这句话不是写燕子的动作,而是显示了作者希望解脱繁重的事务。

D.本词有沉郁顿挫之致,感情的抒发由隐到显,含蕴深远感情,颇耐人寻味,笔调洒脱凝重。

16.刘禹锡诗作《乌衣巷》中有这样的句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词和刘诗借燕子表达的内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