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名著连成的伦敦地图 寻找狄更斯
04第七章 第四节 狄更斯
2、1842年-1858年 1842年 1858年
1842年访问美国 美国札记》 1842年访问美国 《美国札记》 马丁·朱述尔维特 朱述尔维特》 《马丁 朱述尔维特》 董贝父子》 《董贝父子》 大卫·科波菲尔 科波菲尔》 《大卫 科波菲尔》 荒凉山庄》 《荒凉山庄》 艰难时世》 《艰难时世》 小杜丽》 《小杜丽》
(五)语言丰富,词汇量不少于两万, 语言丰富,词汇量不少于两万, 人物形象各有其个性化的语言。 人物形象各有其个性化的语言。 对“伦敦雾”的描写成为英国文学史上 伦敦雾” 的经典描写。 的经典描写。 幽默中包含讽刺和滑稽。 幽默中包含讽刺和滑稽。
(六)运用拟人、借喻、象征手法。 运用拟人、借喻、象征手法。 浓雾象征 垃圾象征 泰晤士河象征 监狱象征 法院象征
人物: 人物:
医生梅尼特(人道主义典型、 医生梅尼特(人道主义典型、仁爱和宽 恕的化身) 恕的化身) 医生的女儿露茜 厄弗里蒙地候爵(反动贵族的典型) 厄弗里蒙地候爵(反动贵族的典型) 侯爵侄子代尔那 革命群众代表) 得伐石太太 (革命群众代表) 自我牺牲的精神) 卡尔登 (自我牺牲的精神)
(二)《双城记》从以下几方面表达出 双城记》 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泰晤士河
塔桥
白金汉宫
巨石阵(英国西南部 巨石阵 英国西南部) 英国西南部
关于狄更斯的资料
关于狄更斯的资料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他是19世纪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风靡世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介绍狄更斯的背景、作品以及他对社会的影响。
一、狄更斯的背景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
然而,他在年轻时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曾在报社、律师事务所等地工作,并于1836年开始专职从事写作。
二、狄更斯的作品1. 《雾都孤儿》这是狄更斯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于1838年开始连载。
小说以孤儿奥利弗为主人公,通过讲述他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贫困与压迫下的生活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2. 《呼啸山庄》这是狄更斯唯一一部以悲剧为主题的小说,于1847年出版。
小说通过讲述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和爱恨情仇,展现了爱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
3. 《双城记》这部小说于1859年出版,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英法两国的爱情故事和社会的动荡。
小说通过反映法国社会的不公与暴力,唤起了人们对正义的关注。
4. 《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于1849年至1850年间连载。
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它也被认为是狄更斯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之一。
三、狄更斯对社会的影响狄更斯的作品直击社会问题,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不道德。
他通过揭露贫困、压迫、虐待等现象,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代表,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狄更斯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尤其是关注儿童教育和福利。
他曾经是一所儿童学校的创办人和赞助人,致力于改善贫困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他的行动和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同情。
总结: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通过其作品对当时社会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进行了深刻而批判性的揭露。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
基本信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
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
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真相,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作家简介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
后被迫到工场作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36年开始发表《鲍兹随笔》,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
同年,陆续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数期后便引起轰动。
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画式地反映了英国现实生活。
《匹克威克外传》初获成功后,狄更斯与凯瑟琳结婚,并专门从事长篇连载小说的创作。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书信、散文、杂诗。
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简介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维利亚时代著名的作家,其一生创作了10余部长篇小说及许多中短篇小说,马克思曾把他与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兽斯凯尔夫人等人一起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并称他是“时代的旗帜”。
而《双城记》则是他为数众的小说中,仅有的两部历史小说中的一部,(另一部是《巴纳比·拉奇》)。
它完成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写作背景的作品。
当时的英国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海外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使英国资产阶级暴富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在英国国内,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不断成熟壮大,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
英国的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权利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英国宪章运动”这次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却让狄更斯敏锐地感觉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人民与18世纪末的法国人民处境非常相似,上层贵族骄奢无度,下层劳动群众饥寒交迫,为此他决定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映射当时英国社会现状,提醒警示英国统治者,以期待实现狄更斯本人人道主义以仁爱精神调和社会矛盾,化解阶级仇恨,反对暴力(既包括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暴力统治,也包括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的暴力反抗)的精神理想。
因为狄更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定位于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小说故此得名《双城记》。
全书共分三部,分别是《复活》、《金线》、和《暴风雨的踪迹》。
以一名法国名为梅尼特的医生在1757-1789年间遭受的一段无端迫害及下层劳动人民得法利夫人一家的悲惨生活遭遇为两条主线。
在小说中作者狄更斯着重墨描写了几个人生经历、个性迵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并通过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对人物的中明显地表达了作者遭遇及个性部析中的人道主义主张)。
对其中符合其本人人道主义理想的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赞美,对与其人道主义理想背道而驰的人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第七章狄更斯
Murdering the Innocents
Thomas Gradgrind, sir. A man of realities. A man of fact and calculations. A man who proceeds upon the principle that two and two are four, and nothing over, and who is not to be talked into allowing for anything over. Thomas Gradgrind, sir -- peremptorily Thomas -- Thomas Gradgrind. With a rule and a pair of scales, and the multiplication table always in his pocket, sir, ready to weigh and measure any parcel of human nature, and tell you exactly what it comes to. It is a mere question of figures, a case simple arithmetic. You might hope to get some other nonsensical belief into the head of George Gradgrind, or Augustus Gradgrind or John Gradgrind, or Joseph Gradgrind (all suppositions, no existent persons), but into the head of Thomas Gradgrind -- no sir!
查尔斯狄更斯课件
狄更斯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狄更斯的思想特色
狄更斯的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他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 生活状况,同情他们的遭遇,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 时,他对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虚伪和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
狄更斯的艺术特色
狄更斯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他以情节曲折、 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著称,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等手法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 物性格。他的作品还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
CHAPTER 04
狄更斯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与影响
对英国文学的贡献
提升了英国文学的地位
狄更斯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社 会意义和道德价值。他的作品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英国文学在世界文 学中更具影响力。
丰富了英国文学的题材
狄更斯的创作涉及广泛的题材,包括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政治问题等。他的作品不仅揭 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他的作品为英国文学的题材拓展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
《匹克威克外传》
总结词
幽默诙谐、充满人性和社会讽刺的流浪汉小说。
详细描述
这部作品以一个善良单纯的匹克威克为主角,通过他的冒险旅程和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人性和道 德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评。
《意大利风光》
总结词
描绘意大利风光和人文的长篇小说。
详细描述
这部作品以一个英国家庭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在意大利的 旅行经历,展现了意大利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社会风情 。
狄更斯的创作历程
狄更斯的创作生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他的早期作品,包括《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和《雾都孤儿》(Oliver Twist) 。这些作品以幽默和讽刺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英国 社会的一些问题。第二阶段是他的中期作品,包括《大 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和《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sity Shop)。这些作品更加深入地 探讨了人性和社会问题,情感更加深沉。第三阶段是他 的晚期作品,包括《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和《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这些作品 更加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世界。
查尔斯·狄更斯
• 与卡尔登相对立的人物是得伐石太太, 这是被作者当作批判的反面形象来刻画 的。她本名狄尔斯,生于农民家庭,父 亲、姐姐和哥哥都惨死在侯爵兄弟手中, 只有她一人躲藏在外,幸免于难。她从 小就在心中种下了对贵族的仇恨的种子, 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复仇女神”,任何 情况下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坚信理 想必将实现。
特点
把生活看做善与恶的斗争,认为恶 只是个别现象,并且最终为善所克服, 艺术上受流浪汉小说影响较突出,小说 的基调乐观向上。 小说的结构比较松散,人物塑造不 够圆熟,同时深刻的人性探讨与浓重的 幽默一定程度弥补了上述不足。
早期创作总结
• 涉及重要的社会问题; • 相信善恶有报,恶有恶报; • 好心的资产者; • 大团圆结局;
二、创作的三个分期
1、1841年以前
《匹克威克外传》 The Pickwick Papers 《奥利佛· 退斯特》 Oliver Twist 《尼古拉斯· 尼克尔贝》Nicholas Nickleby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sity Shop 《 巴纳比· 拉奇》 Barnaby Rudge
童工经历
• 狄更斯12岁时,父亲因无力还债而被捕,关入 债务人监狱。狄更斯不得不到一家生产鞋油的 作坊去当童工,给黑鞋油瓶子盖封口,贴商标。 他每天在潮湿、污秽的地下室工作,环境十分 恶劣。由于他工作熟练,老板把他在沿街的玻 璃橱窗里做活广告,为过往行人做表演。附近 的孩子们纷纷跑来,一边吃着果酱面包,一边 把他们的鼻子紧贴在玻璃上,看狄更斯干活。 家庭破产,父亲入狱,他做童工,使他感到屈 辱,认为是他不应遭受的有失体面的沉重打击, 是他一生中的奇耻大辱。
查尔斯· 狄更斯的名言
•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 峰。 • 2、最难的是,自从乌云笼罩在我的头上以 来,你守着我,反而比以前我红日高照是 更加尽心了,这是最难的。 • 3、失败是有限的,冒险则是无限的。 • 4、别骄傲,别怀恨,别不肯原谅别人。 • 5、不值得看两边的书,也不值得看一遍。
狄更斯
以伦敦为背景
与其他英国作家相比,城市永远是狄更斯笔下描 写的中心。新型的资本主义城市伦敦是英国的心脏, 是联系全国各地的中心。这里处处显现着奢侈与贫穷、 伟大与渺小的对比图画。了解伦敦,无异于了解整个 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狄更斯全部小说的故事情 节,几乎都以伦敦为背景。他的小说如果不描写伦敦 的街道、伦敦的喧嚣及其形形色色的人群,是难以想 象的。
总之,狄更斯的创作以非凡的艺术概括力展 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塑造了各阶层 特别是下层人民的典型形象,具有巨大的美学价 值和认识价值。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对 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 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 但同时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 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 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 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童工经历
狄更斯12岁时,父亲因债务缠身,被关进负债人监 狱。狄更斯不得不到一家鞋油厂去当童工,洗玻璃瓶和 贴标签。他每天在潮湿、污秽的地下室工作,环境十分 恶劣。由于他工作熟练,老板让他在沿街的玻璃橱窗里 做活广告,为过往行人做表演。附近的孩子们纷纷跑来, 一边吃着果酱面包,一边把他们的鼻子紧贴在玻璃上, 看狄更斯干活。童年时代这一段艰苦的生活成为他终生 辛酸的回忆。使他产生了对儿童的同情和怜悯。狄更斯 幼年的悲惨经历在他的自传性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 得到了再现。
值得注意的另一类作品是中篇小说《圣诞欢 歌》(1843)和《钟声》(1844)。这两篇故事 都是寓意性的,反映了作者的正面理想。
查尔斯狄更斯
3.The later period (1853- 1865) 狄更斯的晚期创作
• Humor and satire social criticism • Symbolism 广泛、尖锐的社会批判 象征手法 • Gentle reformism and strong humanitarian 温和的改良主义和强烈的人道主义 • Exploration of man’s inner conflicts 尖锐的矛盾冲突主导情节设计
• liver Twist(1838)is Charles Dickens'second novel.The book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Bentley's Miscellany as a serial,in monthly installments that began appearing in themonth of February 1837 and continued through April 1839,originally intended to form part of Dickens’serial The Mudfog Papers.George Cruik shank provided one steel etching per month to is ustrate each installment.Oliver Twist is the first novel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center throughout on a child protagonist and is also notable for Dickens'unromantic portrayal of criminals and their sordid lives.The book’S subtitle,The ParishBoy's Progress,alludes to Bunyan’s TheHlgrim'sProgress andalsoto apairofpopular18thcentury caricature series by William Hogarth,A Rake's Progress and A Harlot's Progress. AMONG other public buildings in a certain town,which for many reasons it will be prudent tO refrain from mentioning.
狄更斯简介资料
狄更斯简介资料狄更斯简介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JohnHuffam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
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代》(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狄更斯人物经历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诞生于朴次茅斯。
父亲约翰·狄更斯是英国海军军需处职员,母亲名叫伊丽莎白·巴罗。
查尔斯是长子,姐姐范妮·狄更斯比他大两岁。
1813年12月,全家迁往绍思西。
1821年,查尔斯·狄更斯入威廉·贾尔斯办的学校读书,写作悲剧《印度君主米斯纳尔》。
1824年2月20日,约翰·狄更斯因负债被捕,关在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
数周后其妻伊丽莎白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
此前,查尔斯·狄更斯已于2月9日入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因此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独自在朋友家借宿。
狄更斯的历史故事
狄更斯的历史故事在文学历史上,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一位备受赞誉的英国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狄更斯的小说往往以描绘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问题为主题,但其中也融入了许多历史故事。
本文将重点介绍狄更斯的几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狄更斯及其作品。
一、《双城记》《双城记》是狄更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描写了法国和英国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社会对比。
通过描写革命时期的恐怖统治、人民生活的艰辛,狄更斯向读者展示了历史时期的动荡与矛盾,以及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
二、《匹克威克外传》《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最早的成名作之一,也是他唯一的一部以历史人物为背景的小说。
故事以查尔斯二世登基时期的英国为背景,通过描写冒险家匹克威克、流亡法国的诺特勋爵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狄更斯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风貌。
小说中充满了历史背景的细节和描写,使读者可以深入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三、《老古尔德的店》《老古尔德的店》是狄更斯的第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系列小说。
小说以19世纪英国的旅馆和酒吧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老古尔德以及与他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人物的故事。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狄更斯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和困境,反映了历史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人们的生存困境。
四、《雾都孤儿》《雾都孤儿》是狄更斯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被认为是他最为成熟和精彩的作品之一。
故事背景设定在18世纪的伦敦,描写了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在贫民窟中的苦难生活,并最终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当时伦敦社会的描绘,反映了贫困、犯罪、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以及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对抗,成为了一个反映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缩影。
总结:狄更斯的历史故事不仅仅是对人类历史的再现,更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在伦敦文学名人地图上寻找璀璨群星
秀场III VISSM»K在伦敦文学名人地图上寻找璀璨群星展读这幅1950年伦敦文学名人地图,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便伴随着他们的经典之作浮现在我们面前:萨克雷及其《名利场》,柯林斯及其《月亮宝石》,济慈及其《夜莺颂》,兰姆及其《伊利亚随笔》,狄更斯及其《大卫■科波菲尔》,杜穆里埃及其《蝴蝶梦》,谢里丹及其《造谣学校》,勃朗宁及其《戏 剧抒情诗》,威尔斯及其《时间机器》……乔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和高尔斯华绥都曾在伦敦生 活过,许多文学大家长眠于伦敦。
英国文学界怎么能少得了莎翁昵?在地图的右下方,便是莎士比亚环 球剧场,在这里观看一场莎翁戏剧,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趣的是,侦探悬疑小说的鼻祖柯南道尔在其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把主人公夏洛克■福尔 摩斯和华生的住址设在了伦敦贝克街221号。
贝克街确有其名,但街并不长,故没有此门牌号,不过地 图作者依然把福尔摩斯和华生画到了地图上。
后来,为了纪念这位神探,伦敦延长了贝克街,让221号 名副其实,并在此建造了福尔摩斯纪念馆。
纪念馆遂成为全世界福尔摩斯迷们的“圣地”。
Ii4r济慈故居。
济慈,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与拜伦、雪莱齐名。
济慈在此居住了 18个月,这是其创作的 I巅峰时期.《夜莺颂》等名篇即诞生于此。
1福尔摩斯和华生博士就在此处——贝克街221号破了大量疑案。
如今,福尔摩斯纪念馆按照小说中的描写,再现了福尔摩斯的起居室和卧室,并摆放了很多福尔摩斯的用品:旧烟斗、猎鹿帽、散放的实验仪器、只剩两根弦的小提琴以及带黑斑的书桌等。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
1561年出生于伦敦的York House,其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广为人知。
010 地图 2019-3y CHAHI-KS IAMBi7 " fooK much m tertsti m t h t q f' /ie w e i SLiif6r o^\_’ikrTH EG l^lLD H ALI wh〇s on« o f th e SMtq^OKfr siwtofuras o f.v im. *S M A K S S P e mf,UOSBunvan and O ef be kbofh 'buried here A,〇KP MAG^l-lAV S fie^rp e rf q/" A/f ftr/y y e o rf 0/t5. TV f P^E M£!fTI C L/I P H f f Mfir s f /rw rie d'i dsi^orffiarisJtchurcJt.1950年伦敦文学名人地图011。
《历史的痕迹:狄更斯小说中的伦敦城市风貌》
历史的痕迹:狄更斯小说中的伦敦城市风貌1. 引言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他创作了许多描绘19世纪伦敦社会阶层以及人性善恶的小说。
在他的作品中,伦敦城市风貌被深入地描绘,成为了其作品最生动、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2. 伦敦在狄更斯小说中的角色2.1 街道与建筑物•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街道和建筑物,从富人区到贫民窟,展现出明显的社会差异。
•描述了老房子、走廊、废弃厂房等各种街道和建筑物的陈旧、颓败与危险感。
•街头巷尾经常挂着暧昧不明和可怕不露面孔。
2.2 桥梁与河流•伦敦的桥梁和河流在狄更斯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如泰晤士河、伦敦桥等。
•描绘了咆哮的河水和阴暗的桥下场景,象征着社会黑暗面。
2.3 公共场所•狄更斯小说中的公共场所如咖啡馆、酒吧等也是展现伦敦城市风貌的一部分。
•描述了这些场所的拥挤、喧闹和令人不安感。
3. 社会阶层与城市风貌3.1 富人区与贫民窟•狄更斯小说中富裕人家住在宽敞漂亮的房子里,社会地位高,并注重维持面子。
•贫民窟则是破旧、肮脏,充满了社会底层人群,揭示了贫穷和不公平。
3.2 城市中的职业与行业•狄更斯通过描述工厂、办公室等聚集人们劳动的场所来展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情况。
•不同城市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差别使得伦敦的城市风貌更加多元。
4. 故事情节与伦敦4.1 城市景观与情节发展•伦敦作为小说背景,对于狄更斯展开情节、创造角色非常重要。
•城市景观和社会环境对角色行为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4.2 伦敦地标的象征意义•狄更斯小说中经常以众所周知的伦敦地标来象征其作品中的一些概念或主题,如大英博物馆、议会大厦等。
5. 总结狄更斯小说中的伦敦城市风貌是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街道、建筑物、河流、公共场所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19世纪伦敦的社会阶层和不同人群之间巨大的差距。
查尔斯.狄更斯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小说家 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 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 远的影响 把每年2月7号定为狄更斯 的纪
•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他去世后被安葬在 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写道:“他是贫穷、受苦 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 英国作家。”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 衰微的时世; 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 混沌蒙昧的岁月; 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 疑云重重的年代; 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 长夜晦暗的季节; 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 死气沉沉的冬天; 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 前一无所有; 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 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
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 揭露批判,一般只限于局部的制度和领域。 狄更斯的后期作品明显地反映出创作主题的不断深化、技艺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
Others
狄更斯的写实主义写作观点在中国 引起了许多文人的注意,老舍经由 阅读狄更斯的作品体会到不必在意 中国小说文体的拘束:“写就好, 管他什么”;另外更多的文学家则 是透过林纾的翻译接触到了英美文 学而获得了启发。
第三组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 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 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 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 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 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 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写了十五 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以 及随笔、游记、时事评论、戏剧、 诗歌等,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 了卓越的贡献,一百多年来他的代 表作《双城记》在全世界盛行不衰, 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狄更斯简介资料
狄更斯简介资料狄更斯是谁?查尔斯·狄更斯,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狄更斯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狄更斯简介查尔斯·狄更斯,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
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
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真相,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狄更斯生平介绍1812年2月7日,狄更斯出生在英国南部朴次茅斯的波特西地区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里。
父亲是海军会计处的小职员,因无法清偿债务而被投进债务监狱。
这时刚满10岁的狄更斯不得不挑起全家生活重担,11岁时就被送到一家皮鞋油作坊去当童工。
为节省开支,母亲和弟妹都搬进监狱和父亲住在一起。
狄更斯在外做工,每逢星期日领到薪水就买些食物去监狱看望父母弟妹。
后来狄更斯的父亲继承了一位远亲的一笔遗产,还清债务后出狱。
狄更斯离开鞋油作坊进入一家小学读书,对学校里摧残儿童的野蛮教育十分反感。
狄更斯充满痛苦的童年生活,使他一生对穷人,特别是对贫苦儿童怀着深切同情,后来写了不少儿童题材的作品,如《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有他童年生活的影子。
由于家庭贫穷,狄更斯从16岁开始,先后做过律师的抄写员、事务所的信差、法院的速记员,这使他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出入法院和监狱,接触到各种人物,了解到各种诉讼案件。
1832年他又当了报社的采访记者。
坐落于伦敦塔旁不远处,穿越在狄更斯年代,流连忘返于游船码头之间~~~
坐落于伦敦塔旁不远处,穿越在狄更斯年代,流连忘返于游船码头之间~~~伦敦码头静静地诉说这片土地悠长的历史从伦敦东一区的Tower Hill地铁站出来,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地下通道,沿着台阶往上走,过马路抬头一看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伦敦塔(Tower of London)吗?过马路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各式游艇停靠在码头上,周围是宾客盈门的餐馆咖啡厅和精品店铺,这不就是圣凯瑟琳码头(St Katherine Docks)吗? 这里我知道可是土豪区,里面的房子都是2/3百万英镑起,许多金融大亨住在这里,因为地处1区,而且走着就可以到金融城上班。
穿过圣凯瑟琳码头,就是一片全新写字楼区托马斯莫尔广场Thomas Moore Square,有4/5幢写字楼。
穿过广场,伦敦码头的工地就在眼前了。
第一感觉就很入眼,外立面多采用落地窗,设计上有多处公共绿地和中心水景,看上去就很高大上。
这个是大开发商Berkeley的楼盘,质量是很有保障的。
地理位置也闹中取静,登高远眺泰晤士河沿岸全景。
转角我就看到大型超市Waitrose的标志,这下心里就更有底了,这个地方错不了。
综合来看,本案处于Wapping区的中心位置附近,而Wapping 夹在金融城和新金融城金丝雀码头之间,并与潮流创意区Shoreditch、Whitechapel和Bermondsey紧邻。
Wapping地区Wapping是伦敦很有历史味道的河岸区,四处走走就会感受到一股‘狄更斯’的气氛,因为随处可见充满历史感的旧仓库、码头和鹅卵石街道,仿佛就是狄更斯小说呈现的那种氛围。
历史上是伦敦的港口工业区,二战期间遭到了德军的大力轰炸,逐渐凋落。
80年代后首先是大量艺术家发现了红砖房和鹅卵石街道的价值,把旧仓库改造成时尚的画廊和艺术场所,如特别有名的先锋派B2画廊。
然后成名的文艺界人士也纷纷选择在此地居住,掀起了改建投资风潮,如电影演员剧作家Alec Guinness勋爵和美国殿堂级歌手Ch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部名著连成的伦敦地图寻找狄更斯寻找狄更斯/ 2012年02月17日18:52 三联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01204期封面七部名著连成的伦敦地图寻找狄更斯主笔王星英国地理摄影张雷《双城记》中被后人搞成“万能开头”的开场其实也适合狄更斯自己:“他是最美好的人,他是最糟糕的人;他是智慧的人,他是愚昧的人;他是信仰的人,他是怀疑的人;他属于光明的季节,他属于黑暗的季节;他有希望的春天,他有失望的冬天;他一生在试图直奔天堂,他一直在滑向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他跟我们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他。
说他好,是最高级的;说他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此次巡游在伦敦街头,当询问伦敦人他们最熟悉的狄更斯的作品时,我自己被询问最多的是这个问题:“听说狄更斯是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唯一没有被查封的外国作家,真的吗?”也许是真的。
自1907年林纾首次将狄更斯的作品译介到中国,它们确实如同交了某种好运一样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存活着。
在“五四”时期,狄更斯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作家们的导师,20世纪50~60年代,狄更斯被定性为:“他虽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但人类的正义呼声却在他作品中得以响亮地喊出。
”(孙大雨:《狄更斯和它的“匹克威克书简”》)70~80年代,狄更斯又成为“人道主义思想作家”。
90年代后,早在1962年就曾独树一帜地从创作手法上解析狄更斯创作的王佐良在《英国散文的流变》中写道:“狄更斯的尖锐是从他的敏感来的,正同他的写实笔法来自他的广泛的接触和人生经验。
在他身上,若干相反的东西统一起来了:他幽默,然而他又富于悲剧感;他使人感到压抑,然而当他走出穷巷斗室,一车飞驰大路的时候,又使人感到精神上的空前解脱;他多次被人贬为庸俗、伤感、夸张,但连最清高的批评家也承认正是他紧紧抓住了真实人生的核心;他是大众的愉悦者,又是社会的良心;同莎士比亚一样,他运用语言是多层次、多方面、多声域的,令所有的学究皱眉,却使英语更加活跃;也同莎士比亚一样,他是最通俗的作家,又是在根本意义上最懂艺术的大师。
”老舍是深受狄更斯影响的中国作家之一。
正如老舍与北京的关系一样,狄更斯首先是一个地道的伦敦佬。
狄更斯曾经在一封书信中表示,离开伦敦他就没法创作,甚至伦敦街上的噪音也是他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我是多么惦记街道啊,街道仿佛给予我的大脑在工作时不能缺少的某种东西。
在偏僻的地方,我可以好好地写作一两个星期,之后,在伦敦待上一天,我就可以再次上阵,重新迅速地拿起笔杆来。
但是假如没有这盏魔灯,日复一日地劳累和写作,那是非常可怕的。
”评论家阿克罗伊德(Peter Ackroyd)说:“伦敦创造了狄更斯,就如狄更斯创造了伦敦一样。
当他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是一个微不足道、对这座城市充满陌生和恐惧的小孩子;但到1870年他去世以前,他已经为他的后代重塑了这个城市。
他发现了用砖造就的城市,而留下一个由人构成的城市。
伦敦进入了他的灵魂,离开伦敦他就没法创作。
”狄更斯所在的伦敦,是一座正朝着举办世博会的方向而雄心勃勃地迈进的城市。
维多利亚时代有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如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创立人、1895年的工人社会主义组织“费边社”的成员韦伯(Beatrice Webb)所指出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们坚信“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是每一个人的本分义务;不理会那些低于自己的人,稳稳地以社会阶梯的最高层为目标。
只有靠每一个人为他自己及其家人的利益之坚定追求,文明的最高水准才能达到。
”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帕默斯顿勋爵(Lord Parlmerston)在1850年对下议院所做的一次关于对外政策的演讲中也提到了这种人生观,他说:“我们显示了一种国家的范例,在这个国家里,社会的每一个阶级都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上天给他们安排的命运。
与此同时,每一个阶级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孜孜不倦地力图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然而,是否真的都“高高兴兴”是一个问题。
《远大前程》中的皮普也曾经拥有类似的成为“上等人”的理想。
从这部小说原本的悲剧结局和狄更斯迁就读者而改就的大团圆结局中,可以隐约看出狄更斯与他同时代人在想法上的差距。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作品中被进行影视改编最多的之一。
关于这个结局至今人们依旧争论不休,而狄更斯本人如同他去世前最后一次朗诵会结尾所说的一样,已经“从这耀眼的灯光中永远地消失”。
狄更斯不常写诗,留下的不多作品中就有这首《不要挤》: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
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
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
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
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
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
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
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可千万,千万别挤!狄更斯的七个伦敦时区“只要他能说服任何人和他一起来到Seven Dials,他的喜悦将形于色。
'上天啊!’他会这样感慨,'这片街区将从我内心激发多少对于邪恶与卑劣的狂想!’”主笔王星英国地理摄影张雷“Seven Dials”是一个很难翻译的地名。
按照字典解释,“Dial”可以有几种解释:拨号码打电话;地区、城镇或国家的电话代码;拨号音;电话拨号盘;(机器或设备上测量用的)刻度盘。
当选定伦敦这个地区的一家同名饭店预订房间时,我确实曾经考虑过:那边是否会等七次铃响后才接电话。
当然,事实上也没这么玄妙。
选择住在此地,是因为狄更斯的密友、他最早的传记作者曾经有这样的记述:如果他“漫步到伦敦的中心街道,尤其是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ten)或河滨道(Strand)的任何一处,他都会满心充满喜悦。
然而对他最具有吸引力的还是圣吉尔斯街(St Giles's)。
只要他能说服任何人和他一起来到Seven Dials,他的喜悦将形于色。
'上天啊!’他会这样感慨,'这片街区将从我内心激发多少对于邪恶与卑劣的狂想!’”学者们说,这是一片会令狄更斯想起他的童年的街区。
从Seven Dials的地理上看,它所属的索霍区(Soho)是伦敦的心脏。
从Seven Dials的历史上看,这里曾经是多国移民混居、犯罪率高发的红灯区,历史上曾有无数夜游者被一块手帕诱惑,走进密如蛛网的小巷去领属于他的那当头一棒或勒喉一刀。
这里最中立的店铺曾经是各种估衣铺,销售各种来路不明的衣物、配饰。
进入20世纪后,各种改造使这里逐渐成为将暴力与声色局限在舞台上的剧院区。
历史上驻场演出时间最久的话剧《捕鼠器》(The Mousetrap)的剧场就在这里。
这出传奇剧目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甚至写过一本小说《The Seven Dials Mystery》。
但克里斯蒂小说中的“Seven Dials”与这片街区并没有关系。
它的中文通译名为“七钟面之谜”,讲述了七个闹钟依次响起都没能阻止的一起睡眠中的谋杀。
也许是这本小说给更新一代街道改造者和中文译者提供了灵感。
对于街道而言,过去蜘蛛网状的街道被整合为七个街区,由三条半干道贯穿。
中心集结处原本是一座妓院,它屋顶的乌鸦装饰至今能够在一些史书上找到记述,但如今已经完全拆毁,改建为一座方尖碑式的石碑,如同五月花柱一样统领着交汇到脚下环岛的七个岔口,又如同日晷的中心指针一样借助伦敦每天匆匆而来的日光扫视各处。
某位民间的中译者也终于给这里找到了合适的译名:七晷区。
真正到达预订的饭店时,看到周边街道,已经有如同想找四合院却进了商业街的感觉。
书本上看到的估衣店已经被设计师服装店取代,邻近饭店的内巷中有素食馆和慢餐馆。
所幸还有饭店前台的老板夫妇以及伙计,虽然是意大利裔,但都宛若出自狄更斯笔下:老板娘总是欲言又止而又算不清账,老板相信所有的旅游向导都是骗子。
伙计很真诚地欢迎我们来此地探寻狄更斯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踪迹。
即便周边有再多的变化,以日晷为导引,在伦敦街道的迷宫中总还是容易找到方向。
何况我还记得我那块以英国八位作家及梦想家的名字环绕表盘、依据各自与伦敦有关的地理方位排列的手表。
手表时针层面的蒙罩使他们的名字随时间的流逝而忽隐忽现,但手表设计者Iain Sinclair的提醒足以成为一路探寻的动力:“将跋涉尘世的历程设想为观看一连串可选择的影片,一切便不再那么痛苦。
忘记那些丑陋的60分钟演讲和被广告分尸的电视节目,只为那些黄金年代的90分钟电影留下足够的空间。
余下的问题只剩挑选向导、选择足以在你有生之年占据你的思想乃至幻想的文化符号。
世间的道路是无止境的。
你的道路却并非如此。
”马夏尔西监狱:《雾都孤儿》七晷区的日晷东南方向,是《雾都孤儿》的时区。
遥望泰晤士河对岸的南沃克区(Southwalk),是少年狄更斯居住的地方,也是狄更斯父亲因负债而被关押的马夏尔西债务监狱(Marshalsea Prison)所在地。
据考证,《雾都孤儿》中济贫院的原型也在这一区域。
而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的舰队街(Fleet Street)以及新门街(New Gate Street)一带甚至更加重要,因为故事的缘起与结束都在这里。
即便是善起名字如狄更斯,他也不曾想出“雾都孤儿”这样一个将故事发生地点、主人公与故事情调糅合在一起招牌式名称。
小说的原名是《奥立佛·退斯特,或一个教区孩童的成长》(Oliver Twist,or,The Parish Boy's Progress),曾以“奥列佛尔”的译名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出现,自从1953年在一本源自苏联的缩写本封面上被改译成“雾都孤儿”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沿用下了这个声情并茂的标题。
尽管后来还出现过“孤雏泪”乃至“苦海孤雏”这样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译名,也终究未能取代它的地位。
“雾都”自然应该指伦敦,虽然全书对于“泥污”的描写远多于雾气;而“孤儿”一词几乎会让人瞬时联想起奥立佛在济贫院中的那段经典场景:“奥立弗……从桌边站起来,手里拿着汤匙和粥盆,朝大师傅走去,开口时多少有一点被自己的大胆吓了一跳:'对不起,先生,我还要一点。
’大师傅是个身强体壮的胖子,他的脸刷地变白了。
”对于《雾都孤儿》,我童年最初的记忆来自几段头尾都不连续的电视影像,而这些影像又集中闪回着这同一场景,于是我心目中《雾都孤儿》全部故事情节都被浓缩于此,其哀怨程度只有简·爱在罗沃德学校被罚站凳子的情节可以比拟。
成人后读了诸如《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之类的评论,其中提到狄更斯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很强的“儿童情结”:“童年生活使狄更斯在深层的精神-心理上成了永远长不大的'精神孩童’,他崇尚童真,把儿童神圣化,而且他的创作心理有儿童心理的特征,他总是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