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原卷版)
(2021·江苏徐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
他认为网络化虽能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下,势必蕴藏着对民主的潜在破坏。
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依据自己的喜好量身打造一份“我的日报”。
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新新媒介”的产生是建构“信息茧房”的内容根基。
“新新媒介”是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概念。
他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媒介可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
旧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
比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
旧媒介的信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固定的,信息由专业人士生产并自上而下控制。
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
其特征是:人们可以自由利用上传至互联网上的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自己决定,不需受制于媒介既定的安排。
“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产生于20世纪末,信息来源是互联网用户本身,受众与传播者身份日趋模糊,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
“新新媒介”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
于是,“新新媒介”中大量的个性化信息,也就为“信息茧房”的建构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新中介”的运作是建构“信息茧房”的技术基础。
新中介把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仅提供面向用户的接口和平台,通过拉大媒体内容生产者与其最终用户的距离,使两者分离,从而控制媒体内容的流向。
如今,我们已经由“信息时代”过渡至“推荐时代”。
网络上的信息和内容,必须借助“新中介”的层层筛选与推介才能够到达用户。
“新中介”的形态不一,但有相近的性质。
总体上,“新中介”可以采集来源不一的资讯、图片、问答、文章、视频等内容,再通过信息聚合造就个性化定制阅读,同时具有强大的互动分享功能。
今后,互联网能够深入分析用户标签之间的联系,跟踪挖掘用户对标签的使用频率、稳定性、习惯以及访问次数的排序,从而更加顺应用户的喜好和个性化需求。
基于个人兴趣,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过滤机制,根据个性化需求聚合相关的信息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深度智能分析,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
如此一来,浏览记录将取代大众媒介,为用户设置议程;人们将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
的搜索记录和习惯牵引着前行。
个人信息的积累将沿着“个人喜好”和“个人习惯”的轨道渐行渐远,建构起的“信息茧房”就会更加坚固。
“信息茧房”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极大破坏。
“意见自由表达”受阻。
网络交往的平等,不代表话语权的平等。
网络交流主体理论上可以自由地发布各种信息,但是真正能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
网络媒介对海量信息的储存与传输,使公众对信息的筛选难度增加;而且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因此网络精英阶层与权威信息源就成为受众的首选,他们对信息的垄断导致了多数人话语权的丧失。
同时,网络的信息流动造成了隐性的言论自由剥夺,即互联网没有主动给浏览者提供他们应当获得的内容,但人们意识不到需求这些内容,这也被称为“合理化剥夺”。
群体极化是美国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的社会心理学术语。
其含义为: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
公众以相同的立场发表自己的观点,势必造成强势意见无限膨胀,群情激愤往往会转化为一种舆论压力,但这种舆论压力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实际上起着一种消极作用。
除此之外,公众在网络传播内容上也存在着“非理性因素”,如谩骂、人身攻击、造谣、色情、暴力等内容也会直接损害对理性公共领域的建设。
桑斯坦认为:整个社会需要一种社会黏性,这种黏性是由共同经验得来的。
但在网络时代,随着个人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输入,就减少了共同经验,不同意见群之间的冲突将会上升。
当人们把不高兴看到的信息事先过滤掉的时候,就难以理解和同情异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因此,社会黏性便会减少,共同体的维系也会出现问题。
(摘编自《“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社群之间的沟通也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B.按照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说法,“新新媒介”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它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
C.在“推荐时代”,互联网能够深入分析用户标签之间的联系,跟踪挖掘用户的喜好和习惯,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促进了公共领域的建构。
D.网民的话语权是不平等的,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网络精英的信息,因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网络化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实际上我们却将自己的生活桎梏化了。
B.假如每个人都只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消息,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C.个人获取信息的积累将沿着“个人喜好”和“个人习惯”的轨道进行,建构起的“信息茧房”就会更加坚固。
D.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必然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会演化为极端思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
A.家长微信群B.淘宝购物首页
C.百度新闻检索与推送D.抖音视频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的具体表现。
★5.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题型概说:
论述类文本考查行文脉络在新高考的模拟卷中频频出现,考查行文脉络,实则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一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常见结构:
(1)引论:要认清是引入式还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引入式采用的是引言式还是例引式,引入的是
论题还是论点。
(2)本论:这是最关键的部位。
寻找标志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的词语尤为重要,把握各段段意尤为
重要。
本论内部的层次分为:
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
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大致相同。
②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
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答题方法:
1.从文体特征、大致内容、观点材料入手。
一般的论述文往往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在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
我们还可以从各小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地,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分析段落的结构和思路。
我们也可以从理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
本论部分各分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应分清它们是并列结构关系、对照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角度,去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等)。
2.从能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入手。
有些论述文,为了表达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
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考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1)关联词.不同的关联词表达不同的关系,由此入手便于我们更快地理清结构和思路。
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表递进的“而且”“甚至”,表转折的“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等。
(2)顺序词。
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握各个语段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容,不少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直接表达或反复强调的。
我们只要把握住直接表述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容,也就把握住了作者的观点。
其次,我们应特别注意文本的开头段和文本的结尾,以及文本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
再次,论述类文章常运用到下列各类句子,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清结构、
理清思路。
如:起统属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启承作用的过渡句,以及前后呼应的句子等。
3.学会抓关键词句:
(1)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
(2)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3)从词义类型上看:关联词、语义主次轻重的词及全文的中心词。
(4)标示层次、思路的词
①关联词,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
“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②顺序词,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考题链接
(2021·江苏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甘甜的大运河水滋养了两岸百姓,但是在泰州段,运河水却是带着“盐”的滋味,千百年间这段河运盐收税,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流经泰州的老通扬运河(运盐河),原本是西汉时吴王刘濞开凿的运盐河,它比元代京杭大运河贯通早1400多年。
运盐河全长191公里,泰州古城的护城河凤城河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全国规模最大、水系最完整的护城河。
古代泰州地区是盐业重地,所辖盐场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明清两代淮南20所盐场销往湘鄂赣皖“扬子四岸”的盐经这里中转,两淮盐运司在这里设专管衙门,查验盐的质量,并防止贩运私盐。
从唐至清1000多年间,国家财政有30%—50%的盐税征自泰州运盐河,所谓“天下盐赋,两淮居半”。
宋元以来泰州所辖盐场居两淮盐场首位,南宋时泰州盐仓创下了一年流转1.2亿斤的全国纪录。
据《两淮盐法志》记载,嘉庆七年至宣统三年110年间的四次统计,两淮共产盐84.6万吨,其中泰州产盐49.7万吨。
又据《江苏省盐业志》统计,光绪十七年两淮各盐场课税白银8.4万两,其中泰州分司占61.4%。
因此有“两淮盐税,泰州居半”之说。
古运盐河的南侧俗称“上河”地区,河的北侧地势低洼形若锅底,被称为“下河”地区。
在古代,运盐河一方面通过河上堰坝控制南来的长江水系,另一方面把自身作为淮河入海水道分泄北来的客水,如果没有这条河,今天的“里下河”地区是否能够成为陆地都是未知数。
作为大运河的支流,区域性的运盐河并不长,但它的影响却是全国性的,并且历代不绝。
凤城河旁边有纪念梅兰芳大师的梅园。
走进梅园,漫步石径,亭台轩榭处处有中国古典建筑之美。
1956年,梅兰芳曾携夫人福芝芳、幼子梅葆玖及梅兰芳剧团专程返回故乡泰州祭祖并演出,古城泰州“万人空巷看梅郎”。
梅园的旁边,分别是桃园和柳园,桃园是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并首演之地,柳园则是为了纪念明末清初评话宗师柳敬亭所建,三座园林构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戏曲文化“三家村”。
运河为泰州留下的悠远文脉远不止于此。
北宋时欧阳修写下名篇《海陵许氏南园记》,后被收入《古文观止》;晏殊、范仲淹先后在泰州西溪盐仓任仓官;南宋时岳飞曾任泰州知州;文天祥躲避元军追捕途经泰州时写下“海陵棹子长相顾”的诗句;元末盐民领袖张士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清代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期间在此立碑,“永禁越漏南北货税”……
泰州学派无疑是泰州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创始人王艮是王阳明的弟子,他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思想启蒙学派,门下弟子李贽、汤显祖、徐光启等都是中国文化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场文化长廊、生态长廊、经济长廊的振兴工程正在泰州如火如荼地展开。
姜堰天目山遗址,是江淮地区已知最早的西周遗址。
泰州把遗址核心区列为“不开发区”,同时对周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占地200亩的石刻公园即将开建。
溱湖湿地公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有珍稀动物扬子鳄和“四不像”麋鹿,是一座生态博物馆。
景区内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闻名中外,“溱湖八鲜”让八方来客大快朵颐,用湖底黑泥制作的“溱湖砖瓦”被用于南京明城墙的修缮。
溱潼古镇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房屋青砖小瓦,古树国槐植自唐代,宋代山茶蜚声海外,有“世界茶花王”的美誉。
而里下河流域的兴化市,其千垛菜花、李中水上森林一样闻名遐迩,引人流连。
大运河文明绵延的优越生态和人文资源每年吸引数百万海内外游客畅游泰州。
(摘编自《行走运河11城之泰州》《新华日报》2018年9月14日)材料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古盐运河泰州段全长约37公里,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漕运经济的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
我们要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盐运河。
要突出“盐税文化”内涵,确保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更具泰州特质。
要注重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坚持项目化落实、市场化运作,推进运营与管理模式创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努力以经典之作呈现千年运河深厚底蕴,以精品项目焕发运河生机活力,以精致工程引领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根据《总体规划》,未来将建设成为大运河盐税盐运文化的活化石和天然博物馆,
传承和展示江淮文化、三水古郡、泰州精神的多彩运河。
(摘编自《高质量推进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泰州日报》2020年1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
A.古代泰州地区是盐业重地,千百年前至今这段河运盐收税,成为历朝历代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B.古运盐河泰州段长191公里,凤城河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全国规模最大、水系最完整的护城河。
C.古运盐河南北两侧地势高低不一,如果没有这条河,今天的“里下河”地区就不可能成为陆地。
D.古盐运河为泰州留下了丰富的文脉,有以“三家村”为代表的戏曲文化,还有欧阳修等人的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清代泰州盐税的大致情况,《两淮盐法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如果你想重温当年泰州“万人空巷看梅郎”的盛况,可在家中观摩梅兰芳的经典剧目。
C.如果你想进行一场生态旅游,从溱湖湿地到兴化李中水上森林是不错的旅游新干线。
D.如果你想研究家乡文化,“汤显祖与泰州学派的传承赓续”应是一个可供选择的话题。
3.下列有关泰州古盐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活动,不能
..体现泰州特质的一项是()
A.泰州某高中组建“家乡盐业文化古文诵读”研究性学习小组
B.泰州文旅集团举办“那年、那河、那事”古运河盐业文化展
C.泰州旅游局在溱湖湿地公园举办“溱湖万人八鲜宴”美食节
D.泰州文旅集团在古运河畔投资建设并运营“江苏盐税博物馆”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泰州古盐运河”做一个简要介绍,不超过80字。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一.(2021·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
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
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
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
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
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
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
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残损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
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
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
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
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
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
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
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