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推出稳态的概念生物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强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変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机体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内环境的稳态呢?阅读教材第8页,参考图1-4,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変化有何异同?
(3)将体温変化情况与当地实际气温日变化大致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根据回答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并强调体温、渗透压、PH值是动态平衡的,一旦打破这平衡,就会造成机体的不适应,严重时就会危及生命。
接下来我们看第7页的问题探讨。
3、各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后收集整理所有意见,形成最终教案和讨论成果,复印一份,交教研室备案。
4、该备课教案作为校本研修重要成果报送。
150~220
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
资料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存在于肝细胞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资料3: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腎功能的一项指,当腎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內环境稳态被破坏。
资料1: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気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0. 7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 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资料4: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5: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指水平的一项指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刀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范围,这说明什么?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学生参考教材中的研究历程回答)
内环境稳态失调现象分析: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在这样严格的调控下,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変化?这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疼、乏力,加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虽调: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変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师宗三中集体备课教案
年 月 日
年级
高二
课题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主备人
杨永方
学科
生物
周次
3
课时
1
备课组长
陈宝英
参备人
陈宝英、杨永方、赵倩、任祥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內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內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
个性化修改
导入:每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是什么?父母给你采取了什么降温的措施呢?你正常的体温该有多少呢?接下来带着问题去分析表格数据,他们跟你一样吗?并总结。
内环境的稳态有什么意义?哪位同学总结下?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板书设计
集体研讨摘录
教后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பைடு நூலகம்备注:
1、此表格由集体备课的主备人填写,经集体讨论修改打印后发给本组老师,并上传一份至教研组备课组群。
2、每位教师在此基础上做好“个性化修改”(二次备课)和“集体研讨摘录”后,将此作为上课依据。期末,将所有教案收集整理后交教务处检查。
同学们吃早点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是通过什么途径能进入你的组织细胞,以及代谢废物(如:CO2)如何排出体外呢?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在物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什么?
教师总结: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不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充、免疫系统
强调: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変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机体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内环境的稳态呢?阅读教材第8页,参考图1-4,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変化有何异同?
(3)将体温変化情况与当地实际气温日变化大致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根据回答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并强调体温、渗透压、PH值是动态平衡的,一旦打破这平衡,就会造成机体的不适应,严重时就会危及生命。
接下来我们看第7页的问题探讨。
3、各备课组长在集体备课后收集整理所有意见,形成最终教案和讨论成果,复印一份,交教研室备案。
4、该备课教案作为校本研修重要成果报送。
150~220
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
资料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存在于肝细胞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资料3: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腎功能的一项指,当腎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內环境稳态被破坏。
资料1: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気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0. 7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 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资料4: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5: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指水平的一项指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刀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范围,这说明什么?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学生参考教材中的研究历程回答)
内环境稳态失调现象分析: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在这样严格的调控下,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変化?这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疼、乏力,加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虽调: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変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师宗三中集体备课教案
年 月 日
年级
高二
课题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主备人
杨永方
学科
生物
周次
3
课时
1
备课组长
陈宝英
参备人
陈宝英、杨永方、赵倩、任祥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內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內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
个性化修改
导入:每位同学包括老师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是什么?父母给你采取了什么降温的措施呢?你正常的体温该有多少呢?接下来带着问题去分析表格数据,他们跟你一样吗?并总结。
内环境的稳态有什么意义?哪位同学总结下?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板书设计
集体研讨摘录
教后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பைடு நூலகம்备注:
1、此表格由集体备课的主备人填写,经集体讨论修改打印后发给本组老师,并上传一份至教研组备课组群。
2、每位教师在此基础上做好“个性化修改”(二次备课)和“集体研讨摘录”后,将此作为上课依据。期末,将所有教案收集整理后交教务处检查。
同学们吃早点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是通过什么途径能进入你的组织细胞,以及代谢废物(如:CO2)如何排出体外呢?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在物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什么?
教师总结: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不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充、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