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律 长征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全诗原文及赏析

七律长征全诗原文及赏析

七律长征全诗原文及赏析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鉴赏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详解及练习(解析版)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详解及练习(解析版)

六年级上课文知识点详解七律•长征(一)开卷有益1.课文简介《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2.课文主旨本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知人论世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手不释卷七律①·长征②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③,万水千山只等闲④。

五岭⑤逶迤⑥腾细浪⑦,乌蒙⑧磅礴走泥丸⑨。

金沙⑩水拍云崖暖○11,大渡桥○12横铁索○13寒○14。

更喜岷山○15千里雪,三军○16过后尽开颜○17。

(1)词句注释①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②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③难:艰难险阻。

④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⑤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⑥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七律长征的诗词

七律长征的诗词

七律长征的诗词
1、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诿迤腾细浪,乌蒙磅磺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氓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是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革命精神。

小编在这里帮大家整理了《七律·长征》的全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全诗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的创作特点一首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地理,而且是著名的,大的地理。

毛泽东运酣畅之笔,负载了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还写过其他一些诗词,比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等,但都是写一景一地,而《七律·长征》却有多景多地,场景之大,气吞山河。

这首诗的地理书写,把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都涵盖了。

五岭,概括了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乌蒙概括了云南、贵州等地,金沙水、大渡桥、岷山等又涵盖了四川。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写金沙水,不是金沙江?明明夺的是泸定桥,写的却是大渡桥;岷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系……“他要突出的,就是大的地理概念。

用一套大的地理概念将长征的路线说明了,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每个地理背后都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泽东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这正好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毛泽东主席一笑而过的大气。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七律·长征》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沙⑶⽔拍云崖⑷暖⑸。

万⽔千⼭⑹只等闲⑺,⼤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⒁千⾥雪。

乌蒙⒂磅礴⒃⾛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 ⼀九四九年四⽉⼆⼗⽇,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的千⾥长江上,分三路强⾏渡江。

⼆⼗三⽇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的⽇⼦,⽑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⑴七律:七⾔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⑵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⑶⾦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⑷云崖:⾼耸⼊云的⼭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⑹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⑻⼤渡:指⼤渡河。

⑼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东、⼴西四省之间。

毛泽东:七律·长征

毛泽东:七律·长征

【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的诗篇之⼀,是⼀⾸中国⾰命的不朽史诗,⾰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泽东的艺术风格和⾼昂⽓概。

它是中国⾰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 千⼭万⽔化区区⼩事不⾜道来。

五座⼤⼭蜿蜒荡起细⼩的波浪, ⾼峻的乌蒙⼭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沙江的⽔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的千⾥⽩雪, 三军将⼠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复杂的题⽬,⽑主席以⼀⾸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神的故事。

诗⼈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关》、《⼗六字令三⾸》、《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这些诗都是写⼀景⼀地,并以此来表达⼼情,着重在于侧写。

⽽这⾸《长征》,从题⽬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从正⾯挺⾝⽽出,运酣畅之笔朝四⾯⼋⽅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七律担当了⼆万五千⾥,担当了⼀个庞⼤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常⽣活中频频使⽤的⼀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主席毕⾝提倡的⼀个主题——继续⾰命的主题。

那就是“⼀万年太久,只争朝⼣”,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平时代改⾰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长征”的⼀个⼝号:党中央号召全国⼈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它的意义是重⼤的。

犹如诗⼈⽑泽东在夺取江⼭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长征只迈开了第⼀步,同志们任重⽽道远。

打了江⼭还要建设江⼭,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且在中国⼈的传统⽂化中,长征也⽐喻⼀个⼈应⼀⽣奋⽃,⾃强不息,冲锋不⽌,直到⽣命的尽头。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作品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大渡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注释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云崖: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脸。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2]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度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2]
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

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作者:⽑泽东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2、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

5、五岭:⼤庾岭,骑⽥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

7、乌蒙:⼭名。

乌蒙⼭,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沙江,⼭势陡峭。

1935年4⽉,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在红军战⼠的脚下,就像是⼀个⼩泥球⼀样。

9、⾦沙:⾦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耸⼊云的峭壁悬崖,雾⽓腾腾,使⼈⼼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云崖:⾼耸⼊云的⼭崖。

暖:温暖。

) 11、⼤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渡河上,是⼀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害怕,有⼀丝寒意。

14、岷⼭:中国西部⼤⼭。

位于⽢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向。

西北接西倾⼭,南与邛崃⼭相连。

包括⽢肃南部的迭⼭,⽢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毛泽东〔近现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

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首联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全诗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文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作品原文七律·长征七律⑴·长征⑵红军不怕远征难⑶,万水千山只等闲⑷。

五岭⑸逶迤⑹腾细浪⑺,乌蒙⑻磅礴走泥丸⑼。

金沙⑽水拍云崖暖⑾,大渡桥⑿横铁索⒀寒⒁。

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⒄。

七律·长征注释译文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七律•长征》是在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唯一的一首律诗。

全诗以其极为凝炼的诗行,概括了长征历史的全过程,再现了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英雄史诗。

全诗短短的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万种壮志豪情。

它既是中国革命的悲壮史诗,也是中国诗歌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极具意义的红色丰碑。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篇点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奋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全诗轻松豪迈、气度非凡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表现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各种困难中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只等闲” 是对“不怕” 的重申和强化,从两个不同角度塑造了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具有强烈浓郁的感情色彩;“远征难”三个字包含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无数困难,既有自然上的艰难险阻,也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党内的分裂;“万水千山”则是对“远征难”的进一步阐述,同时对全诗下一步的展开做好铺垫。

在整句的布局上,诗人用“不怕”和“只等闲”将“远征难”和“万水千山”夹到中间,表现出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形成前后句的对称,极富美感。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后面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的是红军对山的征服。

作者选取五岭、乌蒙这两座大山,代表红军长征途中所克服的所有山脉,对应的是首联中的“千山”。

五岭、乌蒙在作者的视野中,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的审美对象,“腾”和“走”两个动词,使静止的高山峻岭顿时赋予生命跃然纸上。

七律长征的课文简介

七律长征的课文简介

七律长征的课文简介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诗的内容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通过对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的生动描绘,表达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中的“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即通过长征,红军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提高了自己的战斗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诗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赞扬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赞美和对革命前景的展望。

《七律.长征》古诗

《七律.长征》古诗

《七律.长征》古诗 ⽆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家都听说过或者使⽤过⼀些⽐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般以五七⾔为基调,押韵、转韵有⼀定法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七律.长征》古诗,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 诗⼈:⽑泽东 朝代:近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古诗赏析 【注释】 (1)长征:⼀九三四年⼗⽉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九三五年⼗⽉到达陕北,⾏程⼆万五千余⾥。

(2)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5)磅礴:⽓势雄伟,这⾥指⼭势⾼⼤、险峻。

(6)⾦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7)云崖:⾼耸⼊云的⼭崖。

(8)⼤渡:指⼤渡河。

(9)三军:指中国的⼯农红军⼀、⼆、四⽅⾯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庾岭,骑⽥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

(13)乌蒙:云贵间⾦沙江南岸的⼭脉。

(14)⾛泥丸:是指滚动的⼩泥球。

(15)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在四川和⽢肃边界,海拔四千⽶左右。

⼀九三五年九⽉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译⽂】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千⼭万⽔化区区⼩事不⾜道来。

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势雄伟的乌蒙⼭在红军眼⾥它们如⼩泥丸⼀般。

⾦沙江的⽔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七律长征的诗意简写

七律长征的诗意简写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七律·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鉴赏1、诗词创作应当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本诗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

作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长征有着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

这首诗却只用了8句56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了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以个别表现一般方面的非凡功力。

2、诗词创作应当巧妙应用的夸张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 律
长 征
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 浪”“走泥丸”“云崖”等关键 词语的音、形、意。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 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学习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红四方面军
大雪山
大渡河 红二方面 军 红一方面 军
遵义
金沙江
瑞金
问题探究:
1、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 丸”“云崖”的意思。 2、诗中最能表现红军英勇无畏的两个词语是: ____和____。 3、请概括诗中的“五幅征难图”,这五个故 事能互换位置吗? 4、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 丸。”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你是如何理解 这两句诗的? 5、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6、毛泽东在写这首诗时,红二、四方面军还 在途中,为什么说“三军过后”呢?
5、你认为颈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明确: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 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 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与 “暖”相对照,写出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战胜 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 、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6、毛泽东在写这首诗时,红二、四方面军还在 途中,为什么说“三军过后”呢?
明确: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 沙江,飞渡大渡河,喜踏岷山雪。不能互换,因为 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明确: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方法。这两句 话以“逶迤”“磅礴”极言五岭、乌蒙之大,强调红军 遇到的困难;以“细浪”“泥丸”极言五岭、乌蒙之小, 强调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明确:这样说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二、四方面军广大 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 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
检测题
1、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红军不怕远征难, 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 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 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 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 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 “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 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 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精彩展示
1、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 泥丸”“云崖”的意思。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2、诗中最能表现红军英勇无畏的两个词语是: 不怕 和____ 等闲 。 ____ 3、请概括诗中的“五幅征难图”,这五个故 事能互换位置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