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专题1
毒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全套
![毒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54cc912e580216fc700afd67.png)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中毒poisoning: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5、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器官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毒物吸收和排泄器官该器官的血液供应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的平衡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7、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fd634f2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b.png)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毒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念毒理学: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现代毒理学定义: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SS (poison)—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第三节毒理学展望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毒理学_本科期末考试重点1
![毒理学_本科期末考试重点1](https://img.taocdn.com/s3/m/55591051be1e650e52ea9969.png)
▲:简答第一章绪论1、危险度分析和管理的一门2、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3R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3、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
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2: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内在、不变的性质,取决于该物质的化学结构。
(可以人为改变)(即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34、▲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5、毒作用的分类:1) 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 局部与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4) 过敏性反应5) 特异体质反应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 :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
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局部毒性作用(local 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毒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毒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8e740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9.png)
毒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毒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动物行为b) 毒物的防制c) 毒物的来源d) 毒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效应2. 毒理学主要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哪些方面的影响?a) 肌肉收缩b) 呼吸系统功能c) 生殖能力d) 所有选项3. 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程度。
下列哪种毒性描述是正确的?a) 致癌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的致命效应b) 急性毒性是指毒物长期暴露的效应c) 气味的刺激性是毒物的生化毒性d) 慢性毒性是毒物短期暴露的效应4. 下列哪个是最常用的毒物暴露途径?a) 呼吸系统b) 消化系统c) 皮肤接触d) 注射入血液5. 毒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哪个器官?a) 肺b) 肝脏c) 肾脏d) 心脏二、判断题1. 毒物对人体的影响不受剂量大小的限制。
( )2. 急性毒性是指毒物长期以来对生物体的影响。
( )3. 遗传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基因的变异产生的影响。
( )4. 吸入毒物时,使用呼吸防护设备可以减少毒物的暴露。
( )5. 毒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
(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毒物对生物体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区别。
2. 列举常见的毒物暴露途径,并简要说明如何减少毒物的暴露。
3. 什么是LD50?它如何衡量毒物的毒性?4. 请解释毒物代谢的过程以及代谢产物的可能影响。
5. 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毒物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四、应用题1. 某工厂的职工不慎吸入有毒气体,表现出中度中毒症状。
请列举该工厂应立即采取的应急措施,并简述其原理。
2. 你是一家化工公司的毒理学专家,请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评估某种化学品的毒性,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
3. 某人因长期摄入过量含汞食物而中毒。
请说明汞在人体内的代谢路径和可能的毒性效应。
答案:一、选择题1. d) 毒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效应2. d) 所有选项3. d) 慢性毒性是毒物短期暴露的效应4. a) 呼吸系统5. b) 肝脏二、判断题1. 错误 (×)2. 错误 (×)3. 正确(√)4. 正确(√)5. 正确(√)三、简答题1. 急性毒性是指毒物短期暴露时的有害效应,通常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症状和毒性反应;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或重复暴露下的持续性或累积性有害效应,可能对身体的器官和系统造成慢性损伤。
生态毒理学1 (1)
![生态毒理学1 (1)](https://img.taocdn.com/s3/m/369e903210661ed9ad51f3b0.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物与毒理学第二节环境毒物与生态毒理效应第三节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框架第四节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意义与展望第一节毒物与毒理学一、毒物及其分类毒物:一般是指与生命体或生命组织发生相互作用能引起生物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的物质;或者说,毒物是指那些以相对较小的剂量就能导致生物受害或严重的细胞功能损伤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不良效应的物质。
可从衣食住行来举例说明食盐和酒(量的问题)毒物分类通常采用的一些方法分类范畴物理状态气体、液体、固体、尘用途农药、溶剂、添加剂化学结构芳香胺类、脂肪族类、乙二醇一般作用大气污染物、慢性毒物、工业毒品效应致癌物质、致突变物质、致畸物质目标器官神经毒素、肝毒素、肾毒素作用机制刺激剂、抑制剂、阻碍剂毒作用潜力轻度、中度、超毒性物质标签需要氧化剂、酸、爆炸物质一般分类塑料、有机化学品、重金属二毒理学及其发展(一)古代毒理学毒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字“toxikon”《淮南子》、《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公元前1500年,一个系列的8本埃及纸草文“书籍”(800多个医药和毒药处方)一股来说,公元9~15世纪的中世纪.有关毒理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教条和经验,而不是实验证据16世纪德国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把毒理学的研究带到了—个新的高度,强调实验的作用。
二)现代毒理学的开端和发展意大利内科医生Ramazzini(1633-1714) 《工人的疾病》意大利内科医生Fontana(1720-1853)进一步发展了靶器官毒性概念。
西班牙医生Orfila(1787-1853)被认为是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他是系统利用实验动物的第一个科学家,并发展了在组织和体液中鉴定毒物的化学分析方法。
1930年实验毒理学的第一本杂志<<Archives of Toxicology>>创刊,同年在美国成立了NIH 1937年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死亡的“磺胺事件”,促使了美国FDA的成立(Food and Drug Admistration ),1955年,美国人Lehman和他的同事共同出版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通过了许多新的法规,创办了许多新的杂志,成立了国际毒理学协会(1965)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农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化学工业, 环境污染严重,发生公害事件基础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取得的进展,促进了毒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章-生态毒理学绪论
![1章-生态毒理学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20b57350912a2161479297f.png)
生态毒理学
大气生态毒理学 水生生态毒理学 陆生生态毒理学
植物生态毒理学 动物生态毒理学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 分子生态毒理学
25
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的区别
区别 点
主要 研究 内容
实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
主要 任务
学科 归属
环境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对生态系统健康的胁迫
基于动物实验的观察结果 进行推论或对病人进行实
(2) 水环境毒物 重金属和有机物,前者包括危害较小但人体必 需的微量元素和危害较大的累积性毒物;后者 包括石油化工产品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如 石油、杀虫剂、除草剂、农药、多环芳烃 等),其中许多物质具有致癌作用。
8
(3) 土壤环境毒物 包括了自然界几乎所有存在的物质,其中以 重金属、石油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其他工业化学品、富营养的废弃物、放射性 核素和致病生物等为主。
(5)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分 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成为可能,尤其在西 方发达国家,由于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 在逐渐下降,随着环境暴露浓度的降低,寻找 新的生物标志物成为迫切的任务。
24
3. 生态毒理学分支学科
理论生态毒理学 实验生态毒理学 应用生态毒理学
工业生态毒理学 农业生态毒理学 矿区生态毒理学 城镇生态毒理学
粉尘
伤害眼睛,视程减少,慢性气管炎、幼儿气喘病和尘肺,死亡 率增加,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
光化学烟雾 眼睛红痛,视力减弱,头疼、胸痛、全身疼痛。麻痹,肺水肿, 严重的在1h内死亡
18
三、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1. 学科定义与内涵
人体健康 核心论
个体生态毒 性为中心
主治医师(职业卫生)-卫生毒理学概述(A1型题 1)
![主治医师(职业卫生)-卫生毒理学概述(A1型题 1)](https://img.taocdn.com/s3/m/8c5ea2f3a5e9856a57126033.png)
主治医师(职业卫生)-卫生毒理学概述(A1型题 1)1、慢性毒性试验一般依亚慢性毒性试验的LOCEL来确定,以其1/100为哪个剂量组A.高剂量组B.中剂量组C.低剂量组D.对照组E.溶剂对照组2、大鼠致畸试验中的给药时间是受精后A.7~16天B.8~16天C.9~16天D.8~17天E.9~17天3、下列哪种致畸物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危险A.具有胚胎毒性而无母体毒性B.出现胚胎毒性也出现母体毒性C.具有母体毒性,但不具有致畸作用D.在一定剂量下,既无母体毒性,也不表现胚胎毒性E.以上都正确4、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A.着床期B.胚泡形成期C.器官形成期D.胎儿期E.新生儿期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致畸性是指妊娠期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后代结构畸形的特性或作用B.外源性理化因素造成的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的所有的毒性叫胚胎毒性C.出生前经父体和(或)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内出现的有害作用是发育毒性D.发育毒物在诱发母体毒性的剂量下产生发育毒性的物质E.婴儿出生期前既已形成的发育障碍叫出生缺陷6、胚胎毒性作用是A.生长迟缓,母体毒性B.生长迟缓,致畸作用C.生长迟缓,功能缺陷D.功能缺陷,致畸作用E.致畸作用,致死作用7、60年代初期,震惊世界的反应停(thalidomide)事件,首次让人们认识到A.化学物的致畸性B.化学物的致癌性C.化学物的致突变性D.药物的致癌性E.以上都正确8、致癌物的最终确定应该依据A.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B.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C.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D.剂量反应关系、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E.恶性转化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9、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中,动物的选择错误的是A.在选择物种和品系时,应考虑自发肿瘤率B.选用性成熟的动物C.每组动物较一般毒性试验多D.一般雌雄各半E.每组动物数一般为雌雄各50只10、常见的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有A.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B.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C.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D.大鼠肝转变灶试验E.以上都对11、筛检致癌物最广泛和最敏感的致突变试验是A.微核试验B.SCE试验C.显性致死试验D.Ames试验E.SCGE试验12、目前普遍认为下述哪一毒作用没有阈值A.急性毒性试验B.慢性毒性试验C.亚慢性毒性试验D.致畸试验E.致癌试验13、根据IARC的分类标准,对人类致癌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的致癌物是A.人类致癌物B.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C.对人类可能是致癌物D.未分类E.非致癌物14、下列哪组致癌物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A.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促癌剂B.免疫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促癌剂C.直接致癌物、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细胞毒物D.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E.促癌剂、前致癌物、细胞毒物15、关于化学致癌作用进展阶段的描述,错误的是A.可逆性B.其标志为遗传不稳定性增加和恶性变化C.生长陕D.易转移E.侵袭性强16、关于DNA加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遗传毒性致癌机制主要与DNA发生作用,其结果是DNA加合物的形成B.DNA加合物形成一定导致肿瘤C.化学致癌物诱导生成DNA加合物的数量与致癌性有密切关系D.DNA加合物可作为人类接触环境致癌物的标志E.加合物在DNA链上的位置和加合物的性质决定了肿瘤是否发生17、确证的人类致癌物必须有A.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方面充分的证据B.经动物试验及流行病学调查,并有一定的线索C.充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D.已建立了动物模型E.以上都正确18、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主要反映的遗传终点为A.染色体完整性改变B.染色体分离改变C.DNA完整性改变D.DNA碱基序列改变E.DNA重排19、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是A.DNA完整性改变B.DNA重排或交换C.DNA碱基序列的改变D.染色体完整性的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20、致突变试验的质量控制应通过A.设立阳性对照B.设立阴性对照C.盲法观察D.试验结果的重现E.以上都正确21、对于彗星试验说法错误的是A.可进行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B.在酸性溶液中获得单链DNA,并在酸性条件下电泳C.检测低水平DNA损伤的敏感性高D.对样品的细胞数要求少E.适应性高,操作简便22、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的检测终点是A.染色体完整性改变B.染色体分离改变C.DNA完整性改变D.DNA碱基序列改变E.DNA重排或交换23、下列哪种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或增加A.微核B.倒位C.插入D.易位E.重复24、一条染色体上的节段进入到另一染色体臂内,称为A.插入B.重复C.转换D.易位E.倒位25、光镜下不可见的DNA缺失A.小缺失B.缺失C.断片D.断裂E.裂隙26、下列哪项不属于体细胞突变的后果A.动脉硬化B.癌变C.流产与死胎D.功能或结构畸形E.生育功能障碍27、关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产生机制,说法正确的是A.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B.与微管上的硫基结合C.已经组装好的微管的破坏D.中心粒移动受阻E.以上都正确28、鸟嘌呤上哪个位点烷化容易造成碱基错配A.N-5位B.N-6位C.N-7位D.O-7位E.O-6位29、在鸟嘌呤上哪个位点烷化有正常配对的特性A.N-5位B.N-6位C.N-7位D.O-7位E.O-6位30、常见的烷化剂有A.烷基硫酸酯B.N-亚硝基化合物C.氮芥D.卤代亚硝基脲E.以上都是5时,表明该物质的蓄积毒性为A.高度蓄积B.明显蓄积C.中等蓄积D.低度蓄积E.无蓄积46、机体接触外来化学物时,如果吸收速度超过解毒和排泄速度,就会出现毒物在体内逐渐增多的现象。
毒理学1
![毒理学1](https://img.taocdn.com/s3/m/6cda46bdfd0a79563c1e7225.png)
名词解释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生理或生化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生理疾病或失去生命的外源化学物。
2毒性: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化学物质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3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对某种生物产生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产生损害,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产毒性。
4毒效应:化学物质或其他代谢产物在机体某个组织部位停留一段时间,跟组织部位相互作用。
5高敏感性:某一群体在接触较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后,当大多数成员尚未出现任何异常时,就有少数个体出现了症状。
6高耐受性:接触化学物质的群体中,有少数不出现敏感反应。
7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化学物质后引起毒效应,效应的范围包括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改变到明显的病理变化过程甚至是死亡,毒效应的这些性质与强度变化称为8靶器官:化学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可随血液进入各种组织器官,但起作用的往往只是一个部位。
9生物学标记: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他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10接触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
11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
12易感生物学标志:反应机体对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13绝对致死剂量:化学物质使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14最大耐受量: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5急性阈剂量: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一次,引起受试对象少数个体最轻微的遗传改变所需的最低剂量。
16慢性阈剂量:化学物质与机体长期反复接触,引起受试对象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遗传改变所需的最低剂量。
17最大无作用剂量: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毒理学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
![毒理学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ef6a4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5.png)
毒理学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毒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药物的疗效B. 药物的副作用C. 外来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影响D. 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毒理学研究的范畴?A. 毒性测试B. 毒物代谢C. 药物的合成D. 毒物的风险评估答案:C3. 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区别是什么?A. 急性毒性是一次性暴露,慢性毒性是长期暴露B. 急性毒性是长期暴露,慢性毒性是一次性暴露C. 两者都是长期暴露D. 两者都是一次性暴露答案:A4. 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A. 50%的动物在暴露后存活B. 50%的动物在暴露后死亡C. 50%的动物在暴露后出现中毒症状D. 50%的动物在暴露后恢复健康答案:B5. 毒理学中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指:A. 毒物剂量与生物体反应之间的关系B. 毒物剂量与生物体死亡之间的关系C. 毒物剂量与生物体恢复健康之间的关系D. 毒物剂量与生物体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答案:A二、填空题6. 毒理学中的“四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吸收、分布、代谢、排泄7. 毒理学中的“三R原则”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精炼(Refinement)8. 毒物的生物转化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________,第二阶段是________。
答案:Ⅰ相反应、Ⅱ相反应9. 毒理学中的“最大无作用剂量”是指________。
答案:在该剂量下,未观察到任何不良效应的剂量10. 毒理学中的“剂量-反应曲线”通常呈现为________型曲线。
答案:S型三、简答题11. 简述毒理学中“剂量-反应”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描述了毒物剂量与生物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了解这一关系对于评估毒物的潜在风险、确定安全剂量以及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至关重要。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ab98e6ccbff121dd3683ca.png)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 毒理学主要分为(D )三个研究领域。
A 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 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 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 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 息是(A )的工作范畴。
A 描述毒理学B 机制毒理学C 管 理毒理学D 生态毒理学3、 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 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 (C )。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
A GrevinC Paracelsus B Ramazz ini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D 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 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 (C ) A 体内、体外实验究C 验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 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 检测外源化合 物阈剂量C 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 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 (B )的初步筛 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 究。
A 慢性毒作用B 急性毒作 用C 易感性研究D 不易感性研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 毒物是指(D )。
B 流行病学研 床 试 D 人体观察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毒理学题库(基本全了,带正确答案)(1)
![毒理学题库(基本全了,带正确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578ac7ef242336c1eb95e5b.png)
1、最小有作用剂量与最大无作用剂量的关系(B前者大于后者)2、危险度的概念(D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3、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的类型(D以上都有)4、急性毒性是(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5、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A肝)6、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C 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7、关于LD50叙述正确的是(C LD50小,表示毒物毒性越强)8、下列哪种关于外源化学物的可逆作用的描述是错误的(可逆作用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但对机体不造成明显损害)9、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非对称s状曲线)10、关于毒性正确的说法是(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11、关于毒性正确的说法是(C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数量,就可对机体造成一定损害)12、亚慢性毒性试验重要目的是(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13、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是指(D以上都是)14、毒物产生选择作用的原因包括(以上都对)15、不属于食物中毒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16、卫生部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的理由是(经审查过氧苯甲酰已无技术上的必要性)17、毒理学评价程序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
致癌试验属于(D慢性毒性试验)18、下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D在体内检出化学物时,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像)19、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D蓄积作用)20、行为毒性指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对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有害影响。
这里的行为不包括(内分泌紊乱)21、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剧毒的相当于人的致死量是(B0.5)g/人22、毒物的生物转化的大多数情况是(B毒物经转化后毒性降低)23、绝对致死量是(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24、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C少数个体)中出现某种最轻为的异常改变所需的最低剂量。
毒理学习题集
![毒理学习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33ef987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2.png)
毒理学习题集二、选择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AA、毒性鉴定B、接触毒物时间C、接触毒物剂量D、毒性强弱E、以上全是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E、以上都是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E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E、以上都是二、选择1、A2、D3、E1、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A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C、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E、代谢活跃的部位2、氟(F)的靶器官为 EA、中枢神经系统B、脂肪C、肝D、肺E、骨骼3、铅(Pb)的靶器官为 AA、中枢神经系统B、脂肪C、肝D、肺E、骨骼4、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LDso:896mg/kg,LDo=152mg /kg,LD100=1664mg/kg,LimaC:64mg/kg,Limch: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AA、8B、14C、26D、112E、2085、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 B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6、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 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B 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C。
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7、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体重,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mg 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D A.0.6mg/人?日B.3.6mg/人?日C.12mg/人?日D.36mg/人?日E.60mg/人?日8、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 型曲线,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EA、吸收速度差异B、分布部位差异C、代谢速度差异D、排泄速度差异E、易感性差异9、在毒性上限参数(致死量)中,最重要的参数是EA.绝对致死剂量B.大致致死剂量C.致死剂量D.半数致死剂量E.最大耐受量(最大非致死剂量)10、LD50 的概念是B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经统计,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D.在实验中,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E.抑制50%酶活力所需的剂量11、有关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阐述,正确的是 CA、是实验中一半受试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组的染毒剂量B、LD50 的值越大,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C、LD50 的值越小,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越大D、不受染毒途径和受试动物种属影响E、需要结合其他参数才能对受试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12、如外来化合物A 的LD50 比B 大,说明 DA、A 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比B 大B、A 的毒性比B 大C、A 的作用强度比B 小D、A 的急性毒性比B 小E、A 引起死亡的可能性比B 小13、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 CA.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B.引起DNA 损伤的最低剂量C.引起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D.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最低剂量E.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低剂量14、一般对致癌物制定实际安全剂量在人群中引起的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 E A.10-2 B.10-3 C.10-4 D.10-5 E.10-615、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NOAEL)是指 AA.不引起亚临床改变或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高剂量B.引起DNA 损伤的最低剂量C.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最低剂量D.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E.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16、下列属于无阈值效应的是 DA.汞所致的中毒性脑病,B.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坏死C.氢氟酸所致的皮肤灼伤D.乙酰水杨酸所致的胎仔畸形E.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17.外来化学物在血液中主要与下列哪种蛋白结合 CA.铜蓝蛋白B.血红蛋白C.白蛋白D.球蛋白E.脂蛋白二、选择1、A2、E3、A4、A5、B6、B7、D8、E9、E 10、C 11、C 12、D 13、C 14、E 15、A 16、D 17、C1、使外来化学物易于经生物膜简单扩散的因素为AA.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高,非解离状态B.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解离状态C.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小D.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大E.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非解离状态2、气态和蒸气态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D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C.溶解度D.血气分配系数E.化学物质的沸点3、脂溶性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 AA.简单扩散B.滤过C.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E.胞饮和吞噬4、一般外源性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为AA、简单扩散B、膜孔滤过C、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E、胞饮和吞噬5、适宜于用气管注射染毒的空气污染物是 BA.二氧化硫B.可吸入颗粒物C.二氧化氮D.苯E.氯气6、一般认为,不同途径接触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为 CA、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经皮B、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经口≥腔注射>经皮C、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D、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经口≥肌肉注射>经皮E、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经皮>经口7、脂溶性化学物经口灌胃染毒,首选的溶剂为EA、酒精B、水C、吐温80D、二甲基亚砜E、植物油8、洗胃清除体内未吸收毒物的最佳时间是服毒后 AA、1~6 小时B、7~13 小时C、14~20 小时D、21~27 小时E、28~34 小时9、毒物的脂/水分配系数低提示毒物易于EA.被机体吸收B.在体内蓄积C.被肾排泄D.被机体代谢E.与血浆蛋白结合10、导致化学毒物在体内不均匀分布的转运方式是 EA、吞噬B、胞饮C、滤过D、简单扩散E、主动转运11、外来化合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其BA、毒作用发生的快慢B、毒作用的持续时间C、毒作用性质D、代谢解毒E、代谢活化12、某外源化学物可发生肠肝循环,则可使其 CA.毒作用发生减慢B.毒作用性质改变C.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D.代谢解毒抑制E.代谢活化抑制13、毒物排泄最主要的途径是 EA.粪便B.唾液C.汗液D.母乳E.尿液14、毒物代谢的两重性是指 EA.一相反应可以降低毒性,二相反应可以增加毒性B.经代谢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毒物代谢可经过一相反应和二相反应E.经过代谢,毒性可增加(代谢活化)或降低(代谢解毒)15、细胞色素P-450 依赖性加单氧反应需D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16、下列反应中由微粒体FMO 催化的是AA、P—杂原子氧化B、黄嘌呤氧化C、脂肪烃羟化D、醛脱氢E、醇脱氢17、谷胱甘肽S-转移酶存在于细胞的 CA、线粒体B、高尔基体C、胞液D、细胞核E、溶酶体18、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 酶系代谢解毒的毒物与此酶系的诱导剂联合作用,此毒物的毒性效应 DA、减弱B、增强C、无变化D、持续时间缩短E、潜伏期延长19、在给予实验动物多氯联苯后,发现体内苯转变为苯酚明显加速,说明该物质诱导 CA、黄素加单氧酶B、黄嘌呤氧化酶C、细胞色素P-450D、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E、单胺氧化酶20、可使亲电子剂解毒的结合反应为BA.葡萄糖醛酸结合B.谷胱甘肽结合C.硫酸结合D.乙酰化作用E.甲基化作用21、谷胱甘肽结合反应需 D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22、硫酸结合反应需BA.PAPS B.UDPGA C.NADPH D.GSH E.CH3COSCoA23、与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发生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底物,不包括DA、PAPSB、UDPGAC、半胱氨酸D、丙氨酸E、S-腺嘌吟蛋氨酸24、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
《毒理学基础》01第1章绪论详解
![《毒理学基础》01第1章绪论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faca740312b3169a451a49f.png)
课程时数:30学时
周
学 时:2学时 考核方式:考查(笔试) 授予学分:1.5 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授课教师:夏敬民
有冶 害炼 废工 气厂 废排 水放 废大 渣量
起垃 环圾 境焚 污烧 染的 和有 植害 被物 破质 坏引
生水 生体 物污 大染 量致 死使 亡水
1920S
工业品中毒事件的频繁发生形成了毒理学研究领域 的雏形: 砷化物治疗梅毒导致的急、慢性中毒,促进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毒理学研究的发展; 美国的禁酒令使科学家开始了早期神经毒理学的研 究,发现三邻甲苯磷酸酯(TOCP) 、甲醇和铅都是 神经毒物; Mueller发现的滴滴涕(DDT) 、六六六(六氯化苯) 等毒物广泛用于杀虫。 Dodds在研究构效关系中,合成了己烯雌酚( DES , Diethylstilbestrol )及其它二苯己烯类物质具 有强雌激素活性。
1.3 机制毒理学
重点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 生化和分子机制。 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在危险度评定中的用途: ①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 害作用; ②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 作用; ③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药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 毒和和其他疾病。 ④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 和生物化学等的了解。
反 应 停 致 海 豹 畸 形
投毒犯罪
2002年9月13日晚11时许,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 面食店的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的剧毒鼠药 “毒鼠强”(抗凝血药)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 2002年9月14日造成395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经医院抢 救无效死亡42人。
医学毒理学基础学习资料
![医学毒理学基础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00714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f.png)
解毒能力耗竭 解毒酶失活 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 解毒过程有时产生潜在有害副产物
第二节 靶分子的反应
▪ 反应的类型
非共价结合 共价结合 去氢反应 电子转移 酶促反应
▪ 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靶分子的功能失调 靶分子的结构破坏
第三节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 毒物引起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一)基因表达调节异常
第五节 血液毒理学研究方法
▪ 动物模型与血液检测 ▪ 体外骨髓实验及应用
第十三章 免疫毒理学
第一节 免疫生物学基础概述
▪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 免疫应答过程及其病理反应
第二节 免疫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 免疫抑制 ▪ 超敏反应 ▪ 自身免疫
第三节 免疫毒性作用的试验方法与评价
▪ 检测方案 ▪ 检测方法 ▪ 评价
第一部分 毒理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一、描述毒理学 二、机制毒理学 三、管理毒理学 四、毒理学科学与艺术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毒性和毒效应
▪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几个基本概念: 毒理学,外源化学物,毒性,中毒,毒物
毒物的分类:9大类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毒性和毒效应
▪ 心脏毒性的毒作用机制 ▪ 血管毒性的毒作用机制
第四节 心血管毒性的检测与评价
▪ 心血管毒理学研究方法 ▪ 心血管毒理学实验方法 ▪ 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测与评价
第二十章 皮肤毒理学
第一节 概述 ▪ 皮肤作为毒物靶器官 ▪ 皮肤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皮肤毒作用类型和机制
▪ 接触性皮炎 ▪ 光毒理学 ▪ 痤疮 ▪ 色素异常 ▪ 肉芽肿 ▪ 荨麻疹 ▪ 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 ▪ 皮肤肿瘤
毒理学基础Chapter 1 principle of toxicology 英文版
![毒理学基础Chapter 1 principle of toxicology 英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eeec3c192e45361066f5ed.png)
Principles of Toxicology
Basic definitions
Toxicology-
Toxicologist-
The principles of toxicology are integral to the concept of risk assessment
How may Toxic Agents be Classified?
Target organs Use Source Effects Physical state Chemical stability or reactivity General chemical structure Poisoning potential
2.
Descriptive Animal Toxicity Tests
The effects produced by a compound in lab animals, when properly qualified, are applicable to humans
Descriptive Animal Toxicity Tests
Duration and Frequency of Exposure
4 categories Acute Subacute Subchronic Chronic
– Exposure time may greatly effect toxicity and target organ (eg. Benzene) – Pharmacokinetics plays a role in degree of toxicity.How efficient is elimination?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ppt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ppt](https://img.taocdn.com/s3/m/3b526e9e69dc5022aaea00d3.png)
农用化学品 工业化学品 化工产品 药物及医用化学品 食品添加剂 日用化学品 各种环境污染物 生物霉菌毒素 化学致癌物 军事毒物等
毒物发生效应取决于机体吸收后分布全身, 最后在靶器官中达到一定剂量与该器官相互 作用后,才出现毒性效应。常将这一过程划 分为三个时相: 接触相(exposure phase) 毒物动力相(toxicologytic phase) 毒效相(toxic effect phase)
(二)效应生物学标志 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0f effect) 是指可以测出的机体生理、生化、行为 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 ,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 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包括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 、结构和功能改变效应生物学标志和疾病 效应生物学标志。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主 要反映化学物质与组织细胞作用后,在分 子水平产生的改变。结构和功能改变效应 生物学标志反映的是化学物质造成的组织 器官功能失调或形态学改变。疾病效应生 物学标志与化学物质导致机体出现的亚临 床或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常用于疾病的筛 选与诊断。
三.毒性作用及其分类
化学毒物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是其本 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组 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毒性作用又称 毒效应,是化学毒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 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不良效应或有害效应。
毒性作用的特点是,在接触化学毒物后,机体 表现出各种功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机 体稳态能力降低及对于环境中的其他有害因素 敏感性增高等。
全身作用是指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经分布 过程达到体内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毒效应。多 数引起全身作用的化学毒物并非引起所有组 织器官的损害,其作用点往往只限于一个或 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target organ)。 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 and irreversible effect) 可逆作用:指停 止接触化学毒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 复。 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化学毒物后 ,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化 学毒物的毒性作用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被损 伤组织的再生能力。
专题一兽药的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
![专题一兽药的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11bd2ee5727a5e9846a612c.png)
含底层 培养基 的平皿
8.结果评价
受试组的菌落数大于2倍自发回变数,并有剂 量反应关系和重现性,判为诱变阳性。
二、微核试验
原理: 骨髓细胞染色体经诱变物作用,发生突变后出现断裂,并有部分断片在有丝分裂 后期不移向两极,在有丝分裂的末期不进入分裂的细胞核中,因而存留于细胞浆中,形 成一个或几个圆形至杏仁状的结构,并存留一定时间。由于这种圆形结构比普通细胞核 小,故称微核(micronucleus)。
37 ℃水浴 增菌培振养荡液培养
增菌培养液
增菌培养液
活菌数不得少于1~2 x 109/ml
增菌培养液
试验步骤
受检物 + 菌液 + S9混合液 或磷酸盐缓 (0.1-0.2ml) (0.1ml) (0.5ml)
加入45 ℃顶层 培养基2ml 混匀
37 ℃水浴 振荡培养20imns
无菌小试管 37 ℃培养48h
组别
剂量
(mg/kg)
1
300
对数剂量 (Xi)
2.4771
2
360
2.5563
3
432
2.6355
4
518
2.7143
5
622
2.7938
合计
-
-
实验动 物数(ni)
10 10 10 10 10 -
死亡动物 数(ri) 0 2 5 7 10 ∑ ri24
死亡率 (pi) 0 0.2 0.5 0.7 1.0
原理:
图示
嗜多染红细胞
诱变物
微核直径相当于红细胞直径的1/20~1/5。
1.动物 成年健康小鼠(品系),随机分为受试组和对照组。 10只/组,雌雄各半。
毒理学题库
![毒理学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98f102fafc4ffe473268ab85.png)
第一章绪论【选择题】1.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_______ 。
A.有益作用B. 营养作用C. 治疗作用D. 有害作用2.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_ 。
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3. 下面哪一项不是毒理学体外试验的特点:_____A.影响因素多,不易控制。
B. 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C. 节省人力、物力、花费较少。
D. 不能全面反映化学物毒作用。
4.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名词解释】1.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有害物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对生命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基础学科,也是研究环境与健康以及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的重要应用学科。
2.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3.卫生毒理4.管理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科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部分,其主要任务以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有害因素的毒理学资料以及风险评估为依据。
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及其他有关因素,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管理措施,确保化学品,药品和食品等安全进入人类生活环境,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现代毒理学任务:发现描述毒性,探讨作用机制有效预防和科学管理卫生毒理学使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3.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实验体外实验流行学研究人体观察4.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答:描述毒理学是发现描述毒性,机制毒理学是探讨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的作用机制,管理毒理学是结合描述独理学和机制毒理学提供的毒理学资料以及风险评估为依据,结合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其他因素,协助政府部门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者措施,确保化学物品,食物,药品等安全进入人类社会,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毒理学 肺脏毒理学 肝脏毒理学 肾脏毒理学 眼毒理学 皮肤毒理学
Blood Toxicology Lung Toxicology Liver Toxicology Kidney Toxicology Eye Toxicology Dermal Toxicology
3、按外源化合物的类型分:
Toxicology “Toxikon” 与 “Logols”
一、毒理学的发展慨况
发展慨况
产业革命以来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一般毒性
特殊毒性
预防的道路
动物毒理学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产生
二、毒理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内容
主要任务:
毒理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外源性化 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对机体产生毒作用 的一般规律和作用机制,为制定防治措 施提供依据。
免疫毒理学 生化毒理学 膜毒理学 受体毒理学 分子毒理学 行为毒理学 神经毒理学 临床毒理学
Genetic Toxicology Reproductive and
Develpmental Toxicology Immunotoxicology Biochemical Toxicology Membranous Toxicology Receptor Toxicology Molecular Toxicology Behavioral Toxicology Neurotoxicology Clinical Toxicology
第二节 对生物膜的损害机制
一、对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1、对膜蛋白质的影响 对膜结合酶的作用 :
①农药DDT——→ Na、K、ATPase ②有机磷——→乙酰胆碱酯酶(ACHE) ③对膜结构破坏、使膜结合酶改变
第二节 对生物膜的损害机制
一、对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2、对膜脂质的影响
膜脂质:
①膜磷脂:磷脂酰胆碱、磷酯酰乙醇胺、磷脂 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及 鞘磷脂
第一节 概述
一、毒作用机制研究内容
1、毒物如何进入机体 2、怎样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3、怎样表现其毒作用 4、机体对损害作用的反应
第一节 概述
二、毒作用机制研究的意义
1、可阐明描述性毒性资料 2、估计化学物所致有害作用的可能性 3、建立预防和解毒措施 4、设计危害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品 5、开发对靶生物具有强列选择毒性的化
概 论 第一章 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第二章 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 第三章 化学致癌作用 第四章 免疫毒理学 第五章 神经系统毒理学
概论
一、毒理学发展慨况 二、毒理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内容 三、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毒理学:
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通过各种途 径进入机体后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一 门科学
1、毒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2、机体对毒物的解毒与排泄作用
膜糖参与细胞识别、受精、细胞分化、器 官发生及宿主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许多生 理和病理过程
第二节 对生物膜的损害机制
二、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生物膜的生物物理性质
通透性、 流动性、 膜电荷和膜 电位
第二节 对生物膜的损害机制
二、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1、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颉氨霉素 ——→K+通透性增大 ——→线 粒体解偶联 DDT——→ Na+、K+通透性改变
②胆固醇:与磷脂结合、调节磷脂分子流动性 ③其他脂类
第二节 对生物膜的损害机制
一、对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2、对膜脂质的影响 对膜脂质影响的可能机制 :
①膜脂质组成改变:影响脂质代谢合成过程 ②膜脂质与化学毒物结合、改变膜结构的性质 ③膜脂质过氧化
第二节 对生物膜的损害机制
一、对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3、对膜糖的影响
药物毒理学 金属毒理学 农药毒理学 放射毒理学
Drug Toxicology Metal Toxicology Pesticide Toxicology Radio Toxicology
第一章 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对生物膜的损害机制 第三节 对细胞钙稳态的影响 第四节 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 第五节 生物大分子的共价结合
第二节 对生物膜的损害机制
二、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2、对膜流动性的影响
流动性: 脂质分子的旋转,沿长轴的伸缩和振荡 侧向扩散运动及翻转运动 蛋白质分子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学物质源自第二节 对生物膜的损害机制
膜毒理学:
主要研究化学毒物对生物膜的组 成成分、生物物理功能、膜上的酶或 受体、信息物质的转运与代谢和信息 转递过程的影响和损伤
第二节 对生物膜的损害机制
一、对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1、对膜蛋白质的影响 膜蛋白的位置:
①大部分在膜外侧:受体位点/细胞的标志 ②大部分在胞内:细胞色素b5、跨膜大分子
硕士研究生学位课:
毒理学专题
主讲:肖希龙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分子毒理学基础» 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1年
参考书: «卫生毒理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 «毒理学» 北京医大、协科医大联合出版社 1997年 «Toxicology» GARY D. OSWEILER 1996年
主讲内容:
工业毒理学
Industrial Toxicology
军事毒理学
Military Toxicology
法医毒理学
Forensic Toxicology
管理毒理学
Regulatory Toxicology
分析毒理学
Analycal Toxicology
2、按对人和动物的受损部位或系统分:
遗传毒理学 生殖与发育毒理学
Hygienic Toxicology
动物毒理学
Animal Toxicology
植物毒理学
Plant Toxicology
昆虫毒理学
Insect Toxicology
食品毒理学
Food Toxicology
环境毒理学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生态毒理学
Ecological Toxicology
研究内容:
外源性化学物质 一定条件
生物学效应谱
化学结构 构-效关系 理化性质
接毒剂量、时间、浓度 动物品种、年龄、性别 接毒途径、联合作用等 气象条件、迁移、转化
防制措施
死亡
中毒 亚临床变化
过量负荷
致突变作用 致畸作用 致癌作用 繁殖毒性 其他
三、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1、按研究学科的领域分:
卫生毒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