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论文
中国典型城市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水平与生态风险评价
中国典型城市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水平与生态风险评价张璐璐;刘静玲;何建宗;李华【摘要】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作为一类重要的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塑料的增塑剂中.随着工业的发展,中国PAEs的需求量迅速增加,PAEs已成为中国城市水环境的重要风险因子,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本研究首先针对我国典型城市水环境中PAEs的污染现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归纳得到我国典型城市水环境中PAEs的污染分布特征;其次运用熵值法计算了我国典型水环境中PAEs对于藻类、水蚤和鱼类种群的生态风险,并依据生态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将PAEs生态风险划分为4个水平.文献综述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水环境中的PAEs浓度多数都高于8.00 μg·L-1,超过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PRC-NS 2002)和饮用水质量标准(PRC-NS 2006)中的规定限值,且在大城市或PAEs工业区周围的污染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将我国与国外典型城市水环境中PAEs的污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水环境中的PAEs污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此外,我国城市水环境中PAEs 的污染不仅出现在地表水环境中,而且在广东东莞等地的地下水环境中也出现了PAEs污染,PAEs浓度范围为0.0~6.7 μg· L-1.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是我国城市水环境中最主要的风险因子.PAEs污染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水环境中的PAEs生态风险值总体处于10≤风险熵(RQ) <100到RQ≥100水平,尤其是在大城市或者PAEs工业密集区域,因此,亟需对我国城市水环境中PAEs 的生态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和风险管理.【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6(011)002【总页数】15页(P421-435)【关键词】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城市水环境;污染分布特征;生态风险评价【作者】张璐璐;刘静玲;何建宗;李华【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18;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香港公开大学科技学院,香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香港公开大学科技学院,香港;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邻苯二甲酸酯类,又称酞酸酯,缩写PAEs,是邻苯二甲酸形成的酯的统称。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介绍 -回复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介绍-回复题目:解读《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引言:《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危险物资学报)是国际知名的环境科学及工程领域的学术期刊。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中括号内的内容,介绍该期刊的背景、影响力、主要领域、发表类型以及审稿流程。
第一步:背景介绍《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成立于1976年,是Elsevier公司旗下的学术期刊。
该期刊致力于在环境科学及工程领域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以推动全球对危险物质及其潜在风险的研究和认识。
第二步:影响力评估《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是环境科学及工程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
它在该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被广泛引用。
根据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的数据,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第三步:主要领域概述《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关注的主要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污染与控制:该期刊涵盖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废物处理和资源回收等方面的研究。
2.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与管理:该期刊关注危险化学品的风险评估、监测与管理,旨在提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性。
3. 环境健康与生态毒理学:该期刊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潜在的生态和健康风险。
4. 环境有机化学与环境分析:该期刊关注环境中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分析方法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其环境行为和影响。
第四步:发表类型《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接受多种类型的投稿,包括原创研究论文、综述论文、快讯、研究简报和通讯。
其中,原创研究论文是该期刊的主要发表类型,通常包括详细的实验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以及对研究领域的贡献。
《环境生物学》论文 -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摘要:通过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关注。
本文对现阶段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总结了现在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环境生态学研究方向。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生物净化保护生态学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1]。
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口的增加使得人类的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继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依赖环境到利用环境,再到改造环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环境问题分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人类向自然环境过度排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物质污染等,另一类是因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而引起的生态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缺乏等。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社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时,人类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并没有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正常功能,因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不严重,没有危害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处于工业文明阶段时,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
例如18世纪后半叶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废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环境污染,但当时的环境污染还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19世纪30年代以后,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生态破坏,原因是大规模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其自净能力和恢复能力。
全氟辛烷磺酸(PFOA)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科技论文与案例交流293全氟辛烷磺酸(PFOA)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蒋美卿1许晓路”张德勇2(1浙江金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东阳322100 2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摘要:为了分析全氟辛烷磺酸(PFOA)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危害,选择斜生栅藻为受试对象。
首先设计了急性毒性试验,计算出PFOA对斜生栅藻的96h-EC50值为139.23 mg/L。
然后将斜生栅藻在含有不同浓度PFOA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8天,测定叶绿素、抗氧化酶、丙二醛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显示,斜生栅藻的叶绿素含量在PFOA达到50mg/L剂量时开始表现出降低,抗氧化酶类的活性在PFOA达到50mg/L或100mg/L剂量时表现出降低,MDA含量在PFOA达到150mg/L剂量时开始表现为上升。
研究结果显示PFOA在高浓度下会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及多种代谢活动。
关键词:PFOA;斜生栅藻;叶绿素;抗氧化酶;丙二醛 ^全氟辛烷磺酸(PFOA)分子式为C8FI7S03,它由全氟化酸性硫 酸基酸中完全氟化的阴离子组成。
PFOA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具有难以降解、易于经食物链在各级生物体内蓄积等特点。
PFOA分子中的碳氟键高度稳定,水解、光解、生物降解等手段均 难以对其发挥降解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PFOA作为表面保护 剂广泛应用于毛毯、皮革、纸张、包装材料、纤维等产品,或作为表 面活性剂应用于起泡剂、酸雾抑制剂、碱性清洁剂、地板抛光剂、感光胶片、义齿清洁剂、洗发水等P1。
目前在全球大多数水系中均 能检测到PFOA的污染,其潜在的生态威胁受到高度关注。
包括 欧盟国家、美国等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采取措施限制相关产品的 生产和後用。
已有的研究显示,PFOA对鱼类、禽类、大鼠等动物具有多种 毒性,涉及生殖毒性、胚胎发育毒性、肾脏毒性等,但在藻类上的 研究报道尚且不多见,相关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人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平衡至 关重要。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摘要:《农药环境毒理学》是植物保护等专业的选修课,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改进考核方式,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益显著提高。
关键词:《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农药环境毒理学是植物保护、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的本科专业选修课,同时也是农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
农药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农药在环境,特别是空气、土壤和水中的代谢及其对人体健康和其它生物有害影响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正确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为农药的合理使用,防止农药的污染和指导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为例,探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1.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农药的要求也愈严格。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药与食品安全、农药与环境、农药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农药环境毒理学,掌握该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有必要进行农药环境毒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体现当前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施2.1课程内容的确定“农药环境毒理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交叉学科,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我们通过对其他农业院校的调研及相关资料查阅[1]—[5],制定了《农药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8,详见表1。
小球藻水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农学学报2022,12(2):65-72Journal of Agriculture0引言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Chick.)是绿藻门、绿藻纲、绿球藻目、卵孢藻科、小球藻属的一种普生性单细胞绿藻,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高蛋白、高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改性秸秆生物炭表征及尾水处理效果”(2021JBFM19);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CARS-46)。
第一作者简介:钱信宇,男,1997年出生,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渔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研究。
通信地址:21408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9号,Tel :*************,E-mail :****************。
通讯作者:吴伟,男,1967,江苏无锡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通信地址:21408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9号,Tel :*************,E-mail :***********;郑尧,男,1986年出生,安徽太湖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通信地址:21408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9号,Tel :*************,E-mail :**************。
收稿日期:2020-04-28,修回日期:2020-07-11。
小球藻水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钱信宇1,刘简1,杨晓曦1,王钰钦1,郑尧1,2,吴伟1,2(1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8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摘要:小球藻作为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水生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促进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水环境毒理学评价的标准试验藻种。
为了给小球藻的水生态风险评估及相应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数据,本文系统分析了小球藻培养影响因素,概括了其产生的毒理效应,并对其营养价值与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综述。
毒理学论文
动物毒理学考试论文课题毒理学的概况和发展前景学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系别: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班级:08动检姓名:王海龙毒理学的概况和发展前景摘要:毒理学(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
《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涉及到广泛的学科领域,且相互渗透。
所以,当今《毒理学》的发展已与生命科学(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紧密相连,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的实验技术在更高、更深层次上来研究食品的制毒机理,从而更好的控制一些制毒物质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及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和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进步和提高。
关键词:毒理学预防医学现状发展正文1毒理学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
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
是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2 毒理学分类应用主要应用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外来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和中毒治疗,不仅为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遭化学物质的有害作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而且也是直接为研制有良好选择作用的毒物,通过比较毒性和选择毒法,研制出更具选择性的药物和农药等,并进行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或危险性评价,制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毒理学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和实验手段的独立学科,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毒理学分支。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照斌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照斌首页>师资队伍>张照斌张照斌北京大学城环学院--环境科学系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环境与健康E-mail:zhangzb@;zhangzb@联系电话:(010)62755168(办公)联系方式:北京大学逸夫二楼3671房间(邮政编码:100871)个人简历科研课题主要论文教学与指导研究生个人介绍:张照斌,男,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
·2010.11-2011.8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9.8-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2007.7-2009.7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
·2005.9-10月于日本大阪大学作短期学习访问。
·2005.7-2007.6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
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gy,ComparativeBiochemistryandPhysiology,MiniReviewsinMedicinalChemistry(MRMC),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FoodandChemical Toxicology,Environmentalinternational,《生态毒理学报》、《科学通报》、《环境科学》等杂志审稿人。
支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607002)雌激素相关受体介导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信号通道研究2007(结题).负责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7003)雌激素相关受体介导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信号通道研究2009-2011.负责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37003)环境中PPCPs的迁移转化、生态健康风险及控制原理2009-2012.专题负责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40632009)辽东湾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风险评价2007-2009.参加5.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2007CB407304)京津渤区域复合污染过程、生态毒理效应及控制修复原理2007-2011.参加ZhaobinZhang,LibeiSun,YingHu,JianJiao,JianyingHu,2013.Inverseantagonistactivitiesofparabens onhumanoestrogen-relatedreceptorγ(ERR γ):Invitroandinsilicostudies.ToxicologyandAppliedPharmacology270:16–22.YingHu,ZhaobinZhang*,LibeiSun,JianJiao,DeshengZhu,JunLi,MingwenQi,2013.TheestrogeniceffectsofbenzylparabenatlowdosesbasedonuterotrophicassayinSDrats.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5 3:69–74.ZhangZB,JiaCX,HuY,SunLB,JiaoJ,LiRB,ZhaoL,ZhuDS,LiJ,TianYL,BaiHC,HuJY,2012.Theestrog enicpotentialofsalicylateestersandtheirpossiblerisksinfoodsandcosmetics.ToxicologyLetters.209:14 6-153.ZhangZB,HuY,ZhaoL,LiJ,BaiHC,ZhuDS,HuJY,2011.Estrogenagonist/antagonistpropertiesofdiben zylphthalate(DBzP)basedoninvitroandinvivoassays.ToxicologyLetters.207:7–11.HuangC,ZhangZB,WuSM,ZhaoYB,HuJY.2010.Invitroandinvivoestrogeniceffectsof17α-estadiolinmedaka(Oryziaslatipes).Chemosphere.8(5):608-612.HuJY,ZhangZB,WeiQW,ZhenHJ,ZhaoYB,PengH,WanY,GiesyJP,LiLX,ZhangB.2009.Malformatio nsoftheendangeredChinesesturgeon,Acipensersinensis,anditscausalagent.ProceedingsoftheNationa 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106:9339-9344.(highlighted,该文被Science 网络新闻和路透社等上百家国际媒体专题报道)ZhangZB,HuJY,2008.Effectsofp,p'-DDEexposureongonadaldevelopmentandgeneexpressioninJapa nesemedaka(Oryziaslatipes).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a,20(3):347-352. ZhangZB,HuJY,ZhenHJ,WuXQ,HuangC,2008.Reproductiveinhibitionandtransgenerationaltoxicity oftriphenyltinonmedaka(Oryziaslatipes)atenvironmentallyrelevantlevels.EnvironmentalScience&T echnology,42(21),8133-8139.(该文研究结果受到Science网络新闻报道引用)ZhangZB,HuJY.2007.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endogenousreferencegenesforexpressionprofili ngofmedaka(Oryziaslatipes)exposedEDCsbyquantitativereal-timeRT-PCR.ToxicologicalSciences,95:356-368.ZhangZB,HuJY,AnW,JinF,AnLH,TaoS,ChenJS.2005.InductionofvitellogeninmRNAinjuvenilechin esesturgeon(AcipensersinensisGray)treatedwith17beta-Estradioland4-Nonylphenol.Environmental ToxicologyandChemistry,24(8):1944-1950.(该文曾被国际毒理化学学会(SETAC)网站以“全球内分泌干扰物质研究领域的2个发现”为题进行专门介绍).AnLH,HuJY,ZhangZB,YangM.2006.QuantitativePCRanalysisofvitellogeninmRNAinso-inymullet, Chelonhaematocheilus,fromBoSea,northofChina.AnalyticalandBioanalyticalChemistry,1995-2001 .WanY,HuJY,AnW,ZhangZB,AnLH,TatsuyaHattori,MitsuakiItoh,andShigekiMasunaga.2006.Cong ener-specifictissuedistributionandhepaticsequestrationofPCDD/FsinwildherringgullsfromBohaiBa y,NorthChina:comparisontocoplanarPCBs.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40(5):1462-1468. WanY,WeiQW,HuJY,JinXH,ZhangZB,ZhenHJ,LiuJY.2007.Levels,tissuedistribution,andage-relate daccumulationofsyntheticmuskfragrancesinChinesesturgeon(Acipensersinensis):Comparisontoorg anochlorines.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41(2):424-430.AnLH,HuJY,ZhuXY,DengBS,ZhangZB,YangM,2007.Cruciancarp(Carassiuscarassius)VTGmonoc lonalantibody: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Eco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Safety,66(2):148-153. AnW,HuJY,WanY,AnLH,ZhangZB.2006.DerivingSite-Specific2,2-Bis(chlorophenyl)-1,1-dichloroethylenequalitycriteria ofwaterandsedimentforprotectionofcommonternpopulationsinBohaiBay,NorthChina.Environmenta lScience&Technology,40(8):2511-2516.ZhangZB,HuJY.2004.Oralpresentation:QuantificationofjuvenilechinesesturgeonVTGmRNAlevels usingreal-timeRT-PCRafterinvivotreatmentwithE2and4-NP,InternationalSymposiumonBiotechnol ogyforEnvironmentalPollutionControl,Beijing,China.ZhangZB,HuJY.2004.Posterpresentation:InductionofvitellogeningenesinJuvenileChineseSturgeon( AcipensersinensisGray)afterinvivoTreatmentwithEDCs.China-JapanJointSymposiumonEnvironm entalChemistry,Beijing,China.ZhangZB,HuJY,HouYF,SaiLL.2005.Platformoralpresentation:Geneexpressioningonadofmedakaex posedtoEDCsandnewmarkersforassessingEDCs.SETACNorthAmerica26thAnnualMeeting.Baltim ore,MD,USA.HuJY,ZhangZB,SaiLL,HouYF.2005.Postpresentation:Geneexpressioninmedakaembryoandfryexpo sedtoEDCsandnewprogramformonitoring.SETACNorthAmerica26thAnnualMeeting.Baltimore,M D,USA.ZhangZB,HuJY,ZhenHJ,2008.Platformoralpresentation:Inhibitionofreproductionandmalformation ofoffspringinmedakabytriphenyltinexposureatenvironmentallyrelevantlevels.5thSETACWorldCon gress.Sydney,Australia.贾成霞,张照斌,张清靖,刘盼,朱华,2012.虹鳟鱼PPARα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其组织表达分布.中国水产科学.19(4):707-714.焦健,张照斌,胡建英,王金水.2010.hVDR原核表达及其与重金属镉、铅的结合活性.环境科学.31(10):2469-2473.侯彦峰,张照斌,胡建英.2009.皮质醇影响青鳉鳃内钠钾ATP酶基因表达的研究.生态毒理学报.4(2):212-217.张照斌,胡建英,赛思翔,赵砚彬,黄崇.2008.青鳉鱼ERRα的克隆、序列分析、组织表达及其对不同EDCs暴露的响应.环境科学,29,3153-3158.(EI收录)王琪,黄崇,张照斌,胡建英,张仁陟.2008.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雌二醇诱导原代培养青鳉鱼肝细胞的基因表达.环境科学学报,12,2568-2572.施嘉琛,胡建英,常红,万祎,张照斌,相艳.2008.北京温榆河流域耐药大肠杆菌的调查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8,39-42.(EI收录)赛霖林,张照斌,胡建英,侯彦峰,赛道建.2006.评价内分泌干扰物质壬基酚雌激素活性的方法-定量PCR监测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环境科学,27,1825-1828.(EI收录)侯彦峰,张照斌,胡建英,范光丽.2006.雌激素诱导下的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与雌雄同体.中国环境科学,26,599-602.(EI收录)张照斌,牛翠娟,朱华,胡红霞.2003.室内饲育西伯利亚鲟的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的周年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519-524.发明专利:张照斌、胡建英、安伟.鱼类单卵或鱼苗的RNA和DNA同步提取及鱼卵和幼鱼的性别鉴定方法.专利号:ZL200510011322.7.张照斌、胡建英、胡莹.双酚芴及其衍生物在制备防治癌症药物中的应用.申请日期:2011.4.14.专利申请号:201110093462.9.执教课程:环境毒理学(本),讲课和实验,北京大学,春季学期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本),讲课,北京大学,秋季学期环境生物化学与分子毒理学(研),讲课,北京大学,春季学期指导研究生:2011级硕士研究生,胡莹,在读2012级硕士研究生,孙利北,在读院系服务:城市与环境学院09级3班班主任。
《生态毒理学报》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
领域 均名 列前 茅 , 中即年 指 标 ( 其 当年影 响 因子 ). 1排 名 第一 . 04 , 3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 国内最权威的期刊评价体 系, 》 能够入选其 中是对《 生
态毒理学报》 期刊质量和编辑水平的充分认可, 这对于创刊仅 3年的《 生态毒理学报》 而言实属难能可贵. 入 选核 心期刊将成为《 生态毒理 学报 》 高学术质量、 提 增强学术影响力的新起 点. 相信在社会各届的支持和帮 助下,生态毒理学报》 《 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
;
馘
一
0
_ 0 ≯ . .
§ g
瓣
藏
攀 ∥
、
静
≯
鞭 i
辫
一
一
黪
蹙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态
毒
理
学
报
第 4卷
《 生态毒理学报》 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收录 》
日 , 前 经过 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 同行 多位专 家评议推荐 ,生态毒理学报》 《 已被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收录. 》
36种典型除草剂对绿藻的毒性研究
36种典型除草剂对绿藻的毒性研究黄健;姜辉;曲甍甍;袁善奎;许秋瑾【摘要】The impacts of pesticides on primary producers (i.e., algae) have raised global concerns. However, the toxic effects of herbicides on algae have been hypothesized to be much severe than those of insecticides and fungi-cides. To verify this hypothesis, this paper selected 36-brands herbicides to document their uses in China for crops of dry and paddy farmlands, 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effects on algae grow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effects of the herbicides on algae growth were dependent on their functional mechanisms and chemical composites. The herbicides that inhibit plant cell division and are applied on plant leaves were found to be more toxic that the herbi-cides that are made of artificially synthetic plant growth hormone;2) for a given functional mechanism, the herbi-cides with difference chemical composites had different-level toxicities on green algae. The herbicides were less toxic on the paddy farmlands (e.g., rice) than the dry farmlands (e.g., wheat and corn). The results can be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or better use of pesticides/herbicides, evaluation of their ecological effects, and pro-tection of freshwater environment.%近年来,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的毒性及其生态毒理学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除草剂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对藻类的毒性作用最强,其毒性效应远高于杀虫剂和杀菌剂.论文选择市场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36种除草剂原药,分析解读除草剂在国内的登记情况,以及在作物、旱田和水田的使用情况;明晰对藻类生长抑制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除草剂的作用方式和化学类别对绿藻毒性影响显著;对于抑制植物细胞分裂和作用于植物叶绿体的除草剂对绿藻毒性均较高,以人工合成植物生长素为代表的除草剂对绿藻毒性均较低;2)相同作用方式,不同化学类别的除草剂,对单一绿藻的毒性差异明显.在水稻上获得登记的除草剂对藻类毒性整体低于在旱田获得登记的除草剂对藻类的毒性.开展多种农药对水生生态毒性的研究,为农药的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在淡水环境中的生态效应评价以及保护淡水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7(012)004【总页数】9页(P193-201)【关键词】除草剂;绿藻;生长抑制;毒性效应;作用机理;化学类别【作者】黄健;姜辉;曲甍甍;袁善奎;许秋瑾【作者单位】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100125;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100125;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100125;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100125;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农药在田间使用过程中,部分停留在作物上发生效用,其余部分残留在土壤或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淋溶、流域排水或偶然溢出而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地表水或地下水[1]。
Zn~(2+)和Cd~(2+)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的单一与联合毒性
的胚胎毒 性实验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步替代传统成
鱼 急 性 实 验 ,成 为 生 态 毒 理 学 研 究 的 一 种 重 要 方
法 [ ] E D 在 16 3 。O C - 6 9 6年将斑 马鱼胚胎发 育方法
斑马鱼胚胎早 期发育 的联合毒 性作用,为水体环
境 中 z 2 c 的生态风险评价与水质基准和标 n+ d 和
性作用 最敏感,已被广泛应用 于评估 化学污染 物 的毒 性 [] 1。 1 本研究 以斑 马鱼作 为实验 动物, 室 内条件 在 下, 研究重金属 z 2 C n+ 和 d 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 育 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 。对暴露 于不 同组分 和 不 同浓度 化合物 中的鱼 卵, 通过 观察 其不 同发育 时期 的形态 变化, 录各发育过程 中具有代表性 记 的毒理学终 点, 8h f 4 p 的凝结 和心律, 2h f 7 p 的凝 结 、孵化率 和畸形率,研究 z 2 C n+ 和 d 混合物对
C d 对斑 马 鱼胚胎 不 同毒理 学终 点的联 合毒 性也 不完 全相 同 。 此外 还发 现, 合作 用不 仅与 化合 物的剂 量有 关,还 联
与染 毒 时间相 关 。 关键 词 : n C ;早期胚 胎 ;联合 毒性 ;斑 马鱼 Z ; d 中图分 类号: 9 ¥4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0 5 8 3 一2 1)2 0 8 — 1 1 0 — 7 7 (0 20 — 2 3 1
通 信 作 者 :方展 强 ,教 授 . — i  ̄n zq cueuc Emal gh @sn . . : d n
24 8
中 国水 产 科 学
用。 n 和 c z d 在毒 性单 位配 比为 12 : 时,对斑 马鱼 的联合 毒性 由 4 p 的协 同作 用转 为 7 p 的拮 抗作 用 。 n 8 f h 2 f h z2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投稿经验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投稿经验在投稿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期刊时,要先了解期刊的发文范围和稿件要求,以确保投稿的主题和文章质量能够符合该期刊的要求。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是一本环境科学领域的综合期刊,主要研究污染物的来源、传输、转化、衰减和生态毒理学等方面;同时也关注环境保护技术和政策,以期推进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
因此,投稿者首先应该确保所写的论文主题和内容与该期刊的范围和目标相符。
在文章内容上,所有数据必须真实可靠,文章表述要清晰简洁,逻辑性强,才能有效地传达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重复性和可参考性,投稿者必须详细地陈述实验材料和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处理过程、仪器分析参数等等。
此外,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还要求文章具有创新性。
投稿人需要通过文献阅读和实验设计发现未知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结果应该超越前人的成果,并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在提交论文之前,投稿者还应仔细核对格式和规范性。
期刊对文章格式和引用文献形式都有详细的要求,投稿人需要按照要求准确地排版,避免因格式错误而影响论文评审和发表。
总之,向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期刊投稿需要综合考虑文章主题、内容、质量和格式等因素。
作为科研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根据期刊的要求进行研究和撰写,以期能够顺利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36种典型除草剂对绿藻的毒性研究
第 12 卷
toxic on the paddy farmlands (e.g., rice) than the dry farmlands (e.g., wheat and corn). The results can be the im ̄
portant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or better use of pesticides/herbicides, evaluation of their ecological effects, and pro ̄
(4): 193 ̄201 (in Chinese)
36 种典型除草剂对绿藻的毒性研究
黄健1 ꎬ 姜辉1,* ꎬ 曲甍甍1 ꎬ 袁善奎1 ꎬ 许秋瑾2
1.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ꎬ北京 100125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ꎬ北京 100012
收稿日期:2017 ̄05 ̄26 录用日期:2017 ̄08 ̄09
的毒性数据不具备代表性ꎮ 另外ꎬ前人的研究文献
代表生产配方ꎬ目的是记录化学成分对藻类抑制率
中ꎬ化学农药无论按作用机理还是化学结构分类ꎬ很
的影响ꎮ 对于难溶于水的农药ꎬ用少量对藻毒性小
难全面涵盖其主要类别ꎮ 农药在市场上的流通ꎬ与
的有机溶剂、乳化剂或分散剂助溶ꎮ
多研究学者选择的除草剂大部分是制剂ꎬ而不是农
作者简介:黄健(1985 ̄)ꎬ女ꎬ农艺师ꎬ研究方向为湖泊富营养化和农药生态环境ꎬE ̄mail: huangjian225@ ꎻ
*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ꎬ E ̄mail: cabet@
194
生
态毒Βιβλιοθήκη 理学报摘要: 近年来ꎬ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的毒性及其生态毒理学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ꎮ 除草剂在
甲基毒死蜱在甘蓝、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水解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甲基毒死蜱在甘蓝、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水解研究ABSTRACTTheresiduekineticofclllorpyrifos—methylwasstudiedincabbageandsoil.Theresiduedynamicsofchlorpyrifos·methylwerepresentedbyGC-FPDandGC—MSrespectivelyWhenhi曲dosage7209aihmwatersolutionof40%chlorpyrifos—methylECwereappliedincabbageandsoil,residuesofchlorpyrifos-methylincabbagewere2.55~5.82meJkg,onsoilwasO.61~l+22mg/kgonhour1respectively,thehalf-lifeofchlorpyrifos-methylwas0.4~1.0d0ncabbage.1.4~1.5donsoilrespectively,thedegradationratewasmorethan90%onthecabbageafter3days,98%onthesoilinterval14days.Theresultsshowedthatchlorpyrifos—methyliseasytodegradeincabbageandsoil.Thefinalresidualconcentrationofehlorpyrifos—methylincabbageandsoilwasdetermined.Theresultsoftwoyearsshowedthatwhen7209al/hawatersolutionofchlorpyrifos-methylECwasappliedincabbageandfieldforthreetimes,intervalthreedaysandaweek,theresidualconcentrationincabbagewasO.05mg瓜gand0.006mg/kg~O.01mg/kgrespectively.Theresultsupportsthattheresidualconcentrationwasnorelationwithandtime.Theresidualconcentrationinsoilwashigherthanincabbage,theapplyingdosagedegradationrateinsoilwasslowerthanincabbage;whentheywereincreasedofapplyingtimeanddosage,therewasnoaccumulationofchlorpyrifos—methylresiduesinsoil.ThroughcomparingandanalyzingtheGC-FPDandGC—MSanalyticaltechnologies,ithasbeenstudiedoftwokindsofsuperiority.Thedegradationandmetabolismofchlorpyrifos-methylatvariousbuffersolution(atthesametemperature)andtemperature(atthesamebuffersolution)wasstudied.Theresultsshowedindicatedthatthedegradationrateofehlorpyrifos—methylwascloselyrelatedtothepHvalueandtemperatureofaqueoussolution.Chlorpyrifos-methylcouldbedegradedrapidlyinbasicaqueoussolution.Undertemperatureof25。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格式要求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格式要求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格式要求是指关于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和环境安全(environmental safety)这两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报告或研究资料的撰写格式或规范。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毒性影响的学科,而环境安全则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以下是对这些格式要求的分条阐述:1.引言(Introduction):在引言部分,应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总结和回顾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3.方法(Methods):详细描述实验设计、样本采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4.结果与讨论(Results and Discussion):呈现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5.结论(Conclusion):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6.参考文献(References):引用相关文献时,应遵循规定的格式要求,如APA、MLA等。
7.表格与图表(Tables and Figures):确保表格和图表的清晰度、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文中应标明图表的位置。
8.语言与风格(Language and Style):使用准确、简洁、专业的语言,避免语法和拼写错误。
9.格式规范(Formatting Guidelines):遵循学术期刊或出版机构的格式要求,如字体、字号、行间距、页边距等。
10.伦理与法律问题(Ethical and Legal Issues):确保研究符合伦理标准,不侵犯他人隐私或知识产权。
总结来说,遵循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格式要求有助于确保研究资料的可读性和专业性,提高研究成果的被接受度和影响力。
SCI毒理学期刊
PHYTOTHERAPY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pollution+and+remediation/journal /128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journal/10.1002/(ISSN)1099-1263 Toxicology/toxicology/Toxicology Letters/toxicology-letters/Toxicology in Vitro/toxicology-and-applied-pharmacology/ Ecotoxicology/environment/journal/10646Toxicological Sciences/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Part C: Toxicology & Pharmacology/comparative-biochemistry-and-physiol食品化学和毒理学杂志网由Elsevier支持。
它提供该杂志的网上检索服务。
文章的内容包括自然或合成化合物的毒理效应以及潜在毒性评价技术等方面,研究领域包括体内毒理学的所有方面:如毒物对特殊器官的全身效应,对免... /inca/publications/store/2/3/7/环境与健康展望这里是美国《环境与健康展望》(EHP)期刊的网站。
《环境与健康展望》由美国公众健康局人类与健康部创建,它主要讨论和发布各种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科学方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
EHP每年出版17期。
月刊着重于儿童健康和... /环境污染与毒理公报这是《环境污染与毒理公报》的网页。
该期刊为月刊,由环境专业出版社创建。
该期刊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发布空气,水,土壤和食物污染和破坏研究领域的有意义的进展和发现,同时还刊登一些方法学和涉及到全环境中存在的毒...http://link.springer.de/link/service/journals/00128/毒物学和环境卫生杂志(部分A)这是《毒物学和环境卫生杂志》(部分A)的网站,该期刊主要刊登有关毒理学和环境卫生方面的研究成果和问题探讨,偏重各种毒性物质和元素对环境及人和动物产生的的影响。
江桂斌简历
江桂斌简历江桂斌博士,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11月生于山东,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7-1991分别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9-1991年和1994-1996年分别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化学所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化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和博士后研究。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环境化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美国化学会ES&T杂志副主编。
江桂斌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他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环境化学研究。
研究领域涉及分析仪器研制、化学污染物形态分析新方法、污染现状与环境化学行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等。
他提出并推进了我国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研究,为两期国家POPs 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负责人。
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长江学者成就奖。
江桂斌2005年领导建立了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培养的研究生先后两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
江桂斌担任了4本影响因子3以上的国际杂志副主编或编委并担任国内近30种杂志的主编或编委。
到目前为止,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外SCI收录杂志300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120篇,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3000余次,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
他先后200余次应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所作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
近2年来的部分论文:1. Liu JF, Chao JB, Liu R, Jiang GBCloud Point Extraction as an Advantageous Preconcentration Approach for Analysis of Trace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Environmental WatersAnal. Chem., 81(15)(2009) 6496-65022.Wang T, Wang YW, Liao CY, Jiang GBPerspectives on the Inclusion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into the Stockholm Convention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Environ. Sci. Technol., 43(14)(2009) 5171-51753.Ruan T, Wang YW, Wang C, Jiang GB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Novel Heterocyclic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Tris(2,3-dibromopropyl) Isocyanurate in Environmental Matrices near a Manufacturing Plant in Southern ChinaEnviron. Sci. Technol.,43( 9)(2009)3080-30864.Liao CY, Wang T, Cui L, Duan SM,Jiang GBChanges in Synaptic Transmission, Calcium Current, and Neurite Growth by 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Are Dependent on the Chain Length and Functional GroupEnviron. Sci. Technol., 43( 6)(2009)2099-21045.Liu JF, Liu R, Yin YG, Jiang GBTriton X-114 based cloud point extraction: a thermoreversible approach forseparation/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nanomaterials in the aqueous phaseChem. Comm, 12(2009)1514-15166.Shi GQ, Chen D, Zhai GS, Dou QP, Jiang GBThe Proteasome Is a Molecular Target of Environmental Toxic OrganotinsEnviron. Heath Perspec., 117(3)(2009) 379-3867.Li YM, Zhang QH, Ji DS, Jiang GBLevels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PCBs, PBDEs, and OCPs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Observation from the Beijing 325-m Meteorological TowerEnviron. Sci. Technol.,43(4)(2009)1030-10358.Zhao XL, Cai YQ, Wang T, Jiang GBPreparation of Alkanethiolate-Functionalized Core/Shell Fe3O4@Au Nanoparticle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Several Typical Target MoleculesAnal.. Chem.,80(23)(2008)9091-90969.Yeung LWY, Miyake Y, Taniyasu S, Jiang GB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and Total and Extractable Organic Fluorine in Human Blood Samples from ChinaEnviron. Sci. Technol., 42( 21)(2008)8140-814510.Wang YW, Wang TH, Li A, Jiang GBSelection of bioindicators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n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mollusks in the Chinese Bohai SeaEnviron. Sci. Technol., 42(19)(2008) 7159-716511.Liu JF, Zhao ZS, Jiang GBCoating Fe3O4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ith humic acid for high efficient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in waterEnviron. Sci. Technol., 42(18)(2008)6949-695412.Mao YX, Liu GL, Meichel G, Cai Y and Jiang GBSimultaneous speciation of monomethylmercury and monoethylmercury by aqueous phenylation and purge-and-trap preconcentration followed by atomic spectrometry detection Anal.Chem.,80(18)(2008)7163-716813.Liao CY, Li XY, Wu B, Jiang GBAcute enhancement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chronic inhibition of synaptogenesis induced by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through mediation of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 Environ. Sci. Technol.,42(14)(2008) 5335-5341。
磺胺类抗生素复合污染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毒作用
第 16 卷
biotics and their mixture pollutants before and after degradation on Chlorella pyrenoidosa were determined by the time-dependent toxicity microplate analysis method. Toxicity-reducing ability of degradation bacteria on the three antibiotics and their mixture pollutant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 strains of degradation bacteria (S1, S2) are screened from soil, and the degradation ability of S1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2. The growth and degradation ability of S1 degradation bacteria are bes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ree mixed antibiotics is 1 500 mg·L-1, pH = 7.0, temperature 30 ℃ , rotation speed 150 r·min-1 , and inoculation amount 2.0% . Toxicity of the three SAs and their combined pollutants to Chlorella pyrenoidosa after degrada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before degradation and the detoxification rate is above 99% . Degradation ability order of the bacteria S1 to three sulfonamides is as follows: SM2>SP>SCP. Keywords: sulfonamide antibiotics; combined pollution; degradation bacteria; Chlorella pyrenoidosa; toxicity reduc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生态毒理学Atmosphere ecological toxicology2013年10月24日摘要生态毒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本文集中阐述了生态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定义、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并侧重介绍了大气生态毒理学。
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无论是对植物、昆虫还是我们人类本身,大气污染问题带来的各种问题都不容忽视。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有三个途径:食用被大气污染的食物或水体,皮肤与污染空气接触,污染气体进入人的呼吸系统。
大气污染对人体最大最直接的伤害表现为对人体呼吸系统的损害并增加各类疾病患病的风险。
关键词:生态毒理学,大气污染,呼吸系统疾病,解决措施1 绪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导致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气候变暖,生态破坏,以及土地、水和大气污染等利用越来越导致众多环境问题的出现,气候变暖,生态破坏,以及土地、水和大气污染等。
二十年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那就是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用多学科理论包括生理、生态、化学、医学、毒理学和数学等来解释自然界中污染物的暴露风险。
因此,生态毒理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环境基准推导和标准制定以及污染防治中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已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最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之一。
1.1生态毒理学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生态毒理学的奠基和初创期):1969年法国科学家Rene Truhaut 首次提出“生态毒理学”概念。
1972年“生态毒理和环境安全学会”在欧洲成立,成员包括欧洲、远东和北美等国。
1972-1985年在日本、德国、法国、奥地利、丹麦和意大利举行了一系列与生态毒理学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1979年北美成立了“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
10年后在欧洲有了分支学会。
1988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了第1届欧洲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并一直延续至今。
1989年“生态毒理和环境安全学会”在都柏林举行了首次单独以“生态毒理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生态毒理学高速发展时期):1990年以来,生态毒理学研究重点集中于:微量毒物的长期效应、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风险评价三个方向。
1992年英、美部分科学家首次提出“分子生态学”概念,将生态学研究基础从宏观拓展到微观。
1995年中国毒理学会成立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并召开了第1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1997年在法国召开了第1届欧洲分子毒理学大会。
1998年在我国召开了有关的国际生态毒理学专题研讨会。
2002年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召开第2届全国生态毒理学研讨会。
1992年De Kiruijf将生态毒理学定义为用多学科理论(生理、生态、化学和毒理学)解释自然界中污染物的作用过程和暴露风险。
它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污染防治中应用性强的一种工具,用于支持环境政策、法律、标准和污染控制。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环境生态系统的损害效应及其机理,以及预防、救治或改善措施的综合性学科,是环境基准研究和环境标准制定与修订的基础,是实施污染控制的工具。
因此,它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技术支撑。
几乎所有在1980年代欧美各国出台的环境标准与管理方法中都需要生态毒理技术,如土壤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水质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化学品和排放物的安全性评价,产品生物降解能力测试,生物技术产品的管理,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效果评估等,都需要生态毒理学参与并起着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
当前,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复合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新物质与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以及转基因产品等的生物安全性与生态风险、中医药产品毒性评估等新问题时,毫无例外地需要生态毒理学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撑。
1.2生态毒理学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生态毒理学中发展较快的技术之一是模拟生态系统,它包括微生态系统和中生态系统,其中以微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最多。
所谓微生态系统即微型的模拟生态系统,它的定义是“人工环境的试验系统,是一个世界的缩小,一个整体的代表”。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定义是“将天然系统的样本放入人工容器内并在实验室环境中维持的系统,功能类似而结构不完全等同于天然系统,这类系统的能力在于它能以近似自然的方式检验许多生物与环境过程的最终结果”。
这是其他研究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它决不是部分的总合,对生态问题的分割研究是有很大局限的,而在系统水平上可以得出更为实际的结果。
但它也不同于野外研究,它毕竟是受控系统。
在近十几年的研究中模拟生态系统几乎用于各种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如重金属、农药、有机物的污染、综合性排放物以及最近提出的生物安全问题等等。
主要应用领域有河流污染的早期报警、水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研究、化学品、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综合性污染物的风险评价、沉积物生态效应、生物安全评价。
微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以水生态系统为例):基本单位,储水库,过滤系统,动力系统和条件控制系统(温度,光照,流量,毒物分配和控制)五大系统。
美国环保局(USEP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均将从该系统获得的数据作为决策的依据并列入法规程序中。
1996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向政府提出的“21世纪研究重点”的报告中,第三个重点领域“化学品与环境的关系”所建议的研究内容是“降低化学品进入环境后的不利影响,发展实验性的微生态系统用于污染预测中”。
1.3生态毒理学的基本原理1.3.1环境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原理是指污染物对生物危害的程度取决于污染物的毒性和进入机体的剂量,它们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即定量个体剂量-效应关系(描述不同剂量的环境毒物所引起的生物“个体”的某种生物效应的强度,以及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定性群体剂量-效应关系(反映不同剂量环境毒物引起的某种生物效应,在一个群体(试验动物或植物群落)中的分布情况,即该效应的发生率,实际上是环境毒物的剂量与生物体的质效应之间的关系)。
1.3.2环境毒物的结构—活性相关原理首先是指化学结构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无机毒物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其毒性增强;有机毒物中的氢原子,被卤族元素取代,其毒性增强,取代的越多,毒性也就越大;芳香族环境毒物引入羟基后,由于极性增强而使其生物毒性提高,而且羟基越多,毒性越大;苯中引入羟基而成为苯酚,易与蛋白质中的碱性基团发生反应,导致与酶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促使其生物毒性增强;多羟基芳香族环境毒物的生物毒性很大。
其次,是指结构-活性相关的广义性:不仅指毒物化学结构本身,还涉及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量子化学特性和立体化学特性,其中物理化学特性包括水溶性、脂溶性、熔点、沸点、蒸汽压力、电离常数、辛醇-水分配系数、活化能、反应热、氧化-还原电位、介电参数、偶极力矩、电荷比等,量子化学特性包括原子量、键能、共振能和电子密度等,立体化学特性包括分子容积、形状及表面积、次结构形状和分子反应能力等。
此外,光学异构体具有明显的毒性差异,一般左旋异构体对生物机体的作用较大,右旋体往往无作用。
1.3.3毒理作用的多层次效应原理生态系统尤其是生物组分对环境毒物作用的反应,表现为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毒性效应甚至相反的解毒作用。
毒性效应包括急性中毒效应、亚急性中毒效应和慢性中毒效应,或者是个体、种群和系统水平的不良效应,或者是分子、细胞和器官水平的不良效应,包括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的改变,在基因、mRNA 、蛋白或代谢水平引起的改变,表现在细胞水平如细胞增值或分化等的改变或细胞代谢能力的改变等。
动物和人体发生的一些疾病,通常也是环境毒物作用的结果,由于环境条件不同以及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的不同,发生疾病的类型差异很大。
1.3.4毒理生态动力学原理生态系统是一开放系统,毒物能够从外界进入生态系统,并在系统内与各组分之间进行各种化学的或生物化学的反应,将会可逆地或不可逆地干扰系统正常的循环规律和生态化学过程,甚至造成细胞的损伤或对系统的破坏。
毒物进入生态系统与各组分的毒性反应,大致可分为暴露阶段、化学动力学和生物动力学等 3 个阶段。
暴露阶段的反应包括了各种毒物彼此之间以及温度、光和湿度等生态因子对其所造成的影响而发生的所有过程,包括化学转化与分解以及微生物生物降解等过程对毒物毒性产生的影响,以及毒物经由皮肤粘膜或呼吸道及肠胃道上皮细胞进行生物体的过程。
毒物化学动力学阶段的反应,也称毒理宏观动力学(Toxicokinetics) ,包括了毒物被吸收至生态系统生命组分或生物体、机体体液的运输、组织及器官内的分布及累积、毒物的生物学转化与代谢、毒物的排除以及有机体代谢物的排除等。
毒物生物动力学阶段的反应,也称毒理微观动力学(Toxicodynamics),乃是指以包含了分子、离子或胶体形式存在的毒性物质与细胞上或细胞内部的特定作用部位(即受体)的交互作用,最后乃产生毒性效应。
1.3.5环境毒物的生态适应性原理涉及回避反应(鱼类、虾、蟹、水鸭、鹅和一些水生昆虫经常具有避开水中毒物或污染物,游向非污染清洁区的行为和能力;一些植物的叶子呈针状、鳞片状,或者叶片覆盖蜡质,叶面密生叶毛,以及气孔凹陷或者气孔及时关闭等反应,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阻止环境毒物进入生物机体,或者避免有害气体的侵袭)、抗性(指生物体抵御环境毒物导致不良效应的能力。
1.4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生态毒理学、实验生态毒理学和应用生态毒理学,理论生态毒理学涉及大气生态毒理学、水生生态毒理学、陆生生态毒理学,植物生态毒理学、动物生态毒理学、微生物生态毒理学、分子生态毒理学等则归属实验生态毒理学,工业生态毒理学、农业生态毒理学、矿区生态毒理学、城镇生态毒理学以及军事生态毒理学。
本论文着重阐述的是大气生态毒理学。
2大气生态毒理学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离不开大气环境,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之一。
然而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频繁,自然因素影响使大气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环境的现象。
按污染的范围,大气污染可分为: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和全球性大气污染。
燃料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石油工业和化工工业大规模的发展也增加了空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农业方面,由于各种农药的喷洒而造成的大气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2.1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众所周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保持着大气层中O2和CO2的循环。
大气污染对生物构成了严重的危害。
各种各样的大气污染物对于植物来说完全是新出现的环境因素,植物所表现出的不同抗性、以及对空气污染的敏感程度,成为指示性的评定大气环境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