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考题word版本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试题2011.6.9
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
2.举例说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3.什么是环境病?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5.简述毒物的五种跨膜转运方式。

6.重要的生物转化器官有哪些?
7.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8.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方法及具体内容?
9.金属对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10.什么是农药残留,其来源有哪些?
11.紫外辐射生物效应的表现有哪些?
12.如何预防辐射?
1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主要有哪些?
14.室内空气污染的表现有哪些?
15.室内空气污染治理从哪几方面入手?
16.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有哪些?
17.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有哪些?
18.实验动物的定义是什么?
19.实验动物种属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20.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及筛检方法?。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B RamazziniC ParacelsusD Fontana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是指(D).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D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3、一次用药后,(C)个药物消除半衰期时,可认为该药物几乎被完全消除.A2B4C5D84、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A)。

生态毒理学考题word版本

生态毒理学考题word版本

⽣态毒理学考题word版本《⽣态毒理学》复习纲要:1962年Rachel Carson (卡逊)《寂静的春天》Ecotoxicology=Ecology +Toxicology⽣态毒理学=⽣态学+毒理学1969年法国Rene Truhaut(萨豪特)最早提出并使⽤⽣态毒理学。

⽣态毒理学的定义:研究环境毒物、污染物对⽣态系统的影响和机理以及环境毒物、污染物在⽣态系统中的运转、循环与归宿规律的⼀门综合性科学。

⽣态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 毒物、污染物在物理环境中释放、分布和⾏为以及与物理、化学环境的相互作⽤;2. 毒物、污染物进⼊⽣态系统的途径、变化及其归宿;3. 毒物、污染物在⽣态系统各种⽔平上的有毒效应。

⽣态毒理学研究意义:1.全⾯认识毒物、污染物对⽣态系统的影响;2.查明毒物直接与间接对⽣物和⼈体健康的危害机制;3.为控制污染、制定环境标准和⽴法提供科学依据。

⽣态毒理学发展趋势:a 深⼊探讨多种环境毒物作⽤于机体或⽣态系统的复合⽣态毒理效应及其机理以及新⽼污染联合胁迫⽣物学变化与反应;b 深⼊研究次⽣毒物的产⽣过程以及所导致的次⽣污染⽣态毒理效应;c 深⼊研究环境毒物低⽔平、长时间暴露的⽣态毒理效应;d 深⼊开展种群、群落和⽣态系统⽔平的⽣态毒理效应研究;e 加强分⼦⽣态毒理学研究,提⾼⽣态毒理效应微观认识⽔平。

第⼆章⽣态毒物及其毒性与剂量效应关系原理第⼀节毒物分类与特性毒物:相对较⼩的剂量,导致⽣物受害或严重的细胞功能损伤、或⽣态系统产⽣不良效应的物质。

污染物(pollutant):指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物质。

⼀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环境,其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发⽣变化的污染物质。

⼜称为原发性污染物或者“原⽣污染物”。

⼆次污染物:排⼊环境中的⼀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物的作⽤下发⽣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称继发性污染物或者“次⽣污染物”。

生态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生态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第一章测试1.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有害因子,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与防护的科学。

A:错B:对答案:B2.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是同一个学科。

A:对B:错答案:B3.生态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A:错B:对答案:B4.1848年英国生物学家对桦尺蛾发生的工业黑化现象的报道是环境污染对动物种群影响的最早报道。

A:对B:错答案:A5.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野外生物B:植物C:家禽D:家畜答案:A6.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

A:环境生物监测B:生态风险评价C:环境化学监测D:生物标志物筛选答案:B7.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态效应的一种试验方法是()。

A:分子毒理学试验B:整体毒性试验C:微宇宙生态系统毒性试验D:离体毒性试验答案:C8.生态毒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属于生物范畴是()。

A:动物B:微生物C:植物D:环境污染物答案:ABC9.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评估或研究环境污染物()。

A:生物体的吸收水平B:在环境中的浓度C:对机体损伤的机制D:物理性质答案:ABC10.从学科知识结构来看,生态毒理学分支学科可分为()。

A:应用生态毒理学B:理论生态毒理学C: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D:实验生态毒理学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进入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生物酶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而发生结构和性质改变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A:对B:错答案:A2.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统称为环境污染物的第二相反应。

A:对B:错答案:B3.内剂量是指吸收进入体内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A:错B:对答案:B4.半数致死剂量是指群体中有50个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A:错B:对答案:A5.结合反应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是()。

A:谷胱甘肽结合B:硫酸结合C:乙酰结合D:葡萄糖醛酸结合答案:D6.被动转运主要包括简单扩散和()。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滤过作用D:特殊转运答案:C7.根据外源化学物存在的状况,可把剂量进一步分为外剂量、内剂量和()。

生态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生态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生态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年英国生物学家对桦尺蛾发生的工业黑化现象的报道是环境污染对动物种群影响的最早报道。

答案:18482.效应分析的详细程度和保守性取决于评价的()。

答案:等级3.HC5表示该浓度下受到影响物种不超过总物种数的(),或达到95%物种保护水平时的浓度。

答案:5%4.生物膜主要是由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和()构成。

答案:蛋白质5.脂溶性较高的化学物主要蓄积在()组织内。

答案:脂肪6.( )被视为DNA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答案:8-羟基鸟嘌呤7.环境化学物对生物的致死效应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不包括()。

答案:环境的理化性质8.以下哪项不属于臭氧层破坏引发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答案: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放大效应9.下列农药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最大的是()。

答案:杀菌剂10.汞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是通过()产生。

答案:甲基汞11.植物可以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因此,良好的植被可调节环境温度、减弱光辐射。

答案:光合作用12.()是由昆虫体内产生并释放到体外与同种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利用这种物质研发昆虫引诱剂和拒避剂用于害虫防治。

答案:昆虫信息素13.由于多氯联苯的持久性与亲脂性,在食物网中呈现出很高的()特征。

答案:生物富集14.不同重金属浓度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发现()浓度的重金属能刺激微生物生长而增加其生物量,()浓度会抑制微生物生长且降低其生物量。

答案:低,高15.一般来说,随着动物体重的增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积存量会()。

答案:增加16.生态毒理学模型使环境污染治理成为()的环境生态治理途径或工具。

答案:耗费低廉没有二次污染效果优良操作容易17.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和()两部分。

答案:风险表征方法暴露-效应评估方法18.下列选项中哪些是生态风险评价选择评价终点的标准()。

答案:生态学关联易感性实用性合适的尺度19.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

完整word版哈医大毒理学习题集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哈医大毒理学习题集含答案推荐文档

1 第一章绪论【A 型题】1.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 .核素B .细菌C .病毒D .各种化学物质2.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 A .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 .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D .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DA .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 .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 .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 .以上都是【B 型题】【A 型题】1.毒物是 DA .对大鼠经口LD50 >500mg/kg体重的物质B .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 .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LD50 的概念是 DA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 .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D .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3.LD50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CA . 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 . LD50 值与急性阈计量成反比C . 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D . 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A . LD100B.LD50C.LD01D.LD05.对于毒作用带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A .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值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 .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6.毒性的上限指标有 BA .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计量,最小致死量B .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C .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计量,阈计量,半数耐受计量D .绝对致死量,阈计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7. 最大无作用剂量(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是A .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B .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C .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D .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8. 最小有作用剂量(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 是 DA .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 .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 .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D .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 9. 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BA .绝对致死剂量B .半数致死剂量C .最小致死剂量D .以上都是10.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 .绝对致死剂量(B .最小致死剂量(C .最大耐受剂量(D .半数致死剂量( 11. 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A .绝对致死剂量( LD100 )B .最小致死剂量(LD01 )C .最大耐受剂量(LD0 )D .半数致死剂量( LD50 )12. 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A .绝对致死剂量(B .最小致死剂量(C .最大耐受剂量(D .半数致死剂量( 13. 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A .绝对致死剂量( LD100 )B .最小致死剂量( LD01 )C .最大耐受剂量(LD0 )D .半数致死剂量( LD50 )14. 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A .绝对致死剂量(B .最小致死剂量(C .最大耐受剂量(D .半数致死剂量( 15. 对 LD50 描述错误 .. 的是A .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 .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C .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D .毒物的急性毒性与 LD50呈正比16. 对阈剂量描述错误 .. 的是 DA .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LD100 )LD01)LD0)LD50)LD100 )LD01)LD0)LD50)LD100 )LD01)LD0)LD50)B .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C .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D .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17.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DA .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 .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18.急性毒作用带为 AA .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 •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 •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19.慢性毒作用带为 CA .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 .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 •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20.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A. LD50B. LD0C. LD01E. LD10021.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A. LD50B. LD0C. LD01D. LD10022.对LD50 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 .又称致死中量C •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正比D •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23.慢性毒作用带为 CA .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 •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 •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24.机体组织细胞对毒作用反应特点不包括:A .具有特异的靶器官和靶部位B .病变性质相同C •病变性质各有不同D .病变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25 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A .直线型曲线B .抛物线型曲线C .对称S状曲线D .非对称S 状曲线26.S-曲线的特点是 AA .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B .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C •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D .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 【 B 型题】27~30 题效应 反应 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28. CCI4染毒大鼠100只中有50只GPT 升高,即效应发生率为 50%,此为 B29. 随着CCI4染毒剂量的增高 GPT 显著增高 C30. 某患者因上感而就医,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中致死【 A 型题】1. 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A .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B .滤过C .简单扩散D .载体扩散2. 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A .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B .溶解度C .气血分配系数D .以上都是3. pKa 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A .胃B .十二指肠C .小肠D .结肠4. 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A .动物种属B .年龄C .生理状态D .以上都是5. 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 .肠道B .唾液C •汗液D .肾脏6. 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A .肾小球简单扩散B .肾小球主动转运C •肾小球滤过D .肾小管主动转运7. 代谢活化是指 CA .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B .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 •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E 剂量反应曲线27.用 CCl4 给大鼠经呼吸道感染后,测试大鼠血清中 GPT 改变为 AGPT 升高, CCl4 所发生的D .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8.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DA . N 一氧化.苯胺 N 羟基苯胺(毒性增强)B .脱硫反应,对硫磷 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C .环氧化,苯并(a )芘 7, 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D .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9. 有机磷化合物取代基不同其毒性不同,下列哪项正确 A .R1 , R2 同为乙基时毒性比甲基毒性大 B .Y 基团为 O 时毒性大于 SC .X 基团为酸根时,强酸毒性比弱酸毒性大D .以上都对10. N-羟化反应常见的化合物是A .苯B .苯胺及 2-乙酰氨基芴C .苯酚D .羟甲基八甲磷11. 常见的诱导剂有 A .苯巴比妥B . 3-甲基胆蒽C .六氯联苯D .DDT12. 物种差异影响化学物的毒性的例子是 CA .猴子体内可发生 N-羟化,N - 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B .家免体内可发生 N-羟化,N - 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C .鼠体内可发生 N-羟化,N - 2 -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D .猫体内可发生 N-羟化,N - 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13. 外来化含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DA .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B .酶的含量增加C .生物转化速度增高D .以上都是14. 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 .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B .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C .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D .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15. 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A .简单扩散B .主动转运C .易化扩散D .滤过17.能阻止水、电解质和某些水溶性差的物质屏障是A .表皮角质层B .连接角质层C .上皮角质层D .真皮角质层 (答案的参考资料:经表皮进入体内的毒物需要越过三道屏障。

完整word版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完整word版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成都医学院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 )三个研究领域。

A 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B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C 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D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的工作范畴。

A 描述毒理学B 机制毒理学C 管理毒理学D 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A Grevin BC Paracelsus D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 替代法又称“ 3R ”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 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 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 危害性认证、剂量- 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 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 危害性认证、剂量- 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 危害性认证、结构- 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 体内、体外实验B 流行病学研究C 临床试验D 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 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 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 探讨剂量- 反应关系D 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 慢性毒作用C 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基础题库1 、毒物是指(D)。

A 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 体重的物质B 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 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毒理学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毒理学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毒理学理论知识考核试题一.单选题1、大多数化学致癌物在化学结构上最主要的特点是()[单选题]*A、亲核的活性代谢产物B、亲电子的活性代谢产物VC、自由基形式的代谢产物D、环氧化物E、含亲水集团的物质2、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单选题]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VC、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3、吸入性颗粒物所产生的生物活性强弱取决于其()[单选题]*A、溶解度B、挥发度C、解离度D、分散度VE、光学异构选题]*A.混入食物中的毒物B.肠道排泄的毒物C.随胆汁排出的毒物VD.肠道菌群E.生物转化的产物34、关于细胞色素P450酶系,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单选题]*A.单加氧酶B.最重要的氧化反应酶C.其中的黄素蛋白可以增加P450与底物的亲和力VD.其中细胞色素b5是电子转运体E.可以催化杂原子的氧化35、有些化学物质本身不致癌,但是它们与致癌物先后或者同时进入机体却成为助癌物或者促癌物,这是化学物质的:()[单选题]*A.相加作用B.独立作用C.协同作用D.加强作用VE.拮抗作用36、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单选题]*A.大鼠和小鼠B.大鼠和家兔C.大鼠和狗VD .狗和猴E .小鼠和豚鼠37、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是:()[单选题]*A. 1个月B . 3个月VC . 3个月以上D. 14 天E .终生38、下列指标中,不属于量反应指标的是()[单选题]*A.体重增长量B.脏器系数C.酶活性单位D.死亡率VE.呼吸频率39、弱有机碱在消化道中易于吸收的部位是:()[单选题]* A胃B十二指肠C小肠。

D结肠E直肠40、通常情况下,水溶性、分子量小的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膜转运的机理是:()[单选题]*A主动转运B滤过VC简单扩散D载体扩散E膜动转运41、关于外源化学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单选题]*A.呼吸系统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吸收,其中以气管和支气管为主B.血-气分配系数是指呼吸膜两侧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化合物在血中浓度和肺泡气中浓度的比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毒理学》复习纲要:1962年Rachel Carson (卡逊)《寂静的春天》Ecotoxicology=Ecology +Toxicology生态毒理学=生态学+毒理学1969年法国Rene Truhaut(萨豪特)最早提出并使用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的定义:研究环境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机理以及环境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运转、循环与归宿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 毒物、污染物在物理环境中释放、分布和行为以及与物理、化学环境的相互作用;2. 毒物、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变化及其归宿;3. 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各种水平上的有毒效应。

生态毒理学研究意义:1.全面认识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查明毒物直接与间接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机制;3.为控制污染、制定环境标准和立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发展趋势:a 深入探讨多种环境毒物作用于机体或生态系统的复合生态毒理效应及其机理以及新老污染联合胁迫生物学变化与反应;b 深入研究次生毒物的产生过程以及所导致的次生污染生态毒理效应;c 深入研究环境毒物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的生态毒理效应;d 深入开展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e 加强分子生态毒理学研究,提高生态毒理效应微观认识水平。

第二章生态毒物及其毒性与剂量效应关系原理第一节毒物分类与特性毒物:相对较小的剂量,导致生物受害或严重的细胞功能损伤、或生态系统产生不良效应的物质。

污染物(pollutant):指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污染物质。

又称为原发性污染物或者“原生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或者“次生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复杂,其危害程度一般比一次污染物严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一系列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并可远距离迁移,具有脂溶性和生物蓄积性,对人类和动植物有高毒性的有机化合物。

POPs具有五个显著特性:1.持久性 /长期残留性2.生物蓄积性3.半挥发性4.高毒性5.长距离迁移性第二节表示毒物毒性常用参数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毒物大剂量一次或24小时多次接触生物机体,在短时间内对机体引起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生物体长时间内少量反复持续接触环境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半数致死剂量(half lethal dose,又称致死中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毒物、污染物暴露条件下50%试验个体死亡的剂量。

LD50是衡量和比较不同毒物、污染物毒性大小的参数和分类依据。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level,MNEL):指环境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环境污染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第三节环境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一、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在一定的暴露时间内,试验生物对环境毒物的反应与环境毒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内剂量:环境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生物体作用部位的浓度或剂量,通常不易测定。

外剂量:毒物暴露、接触或给予的剂量。

量效应:指有各种程度差别的生物学效应,可用计量单位表示。

质效应:指效应不能用定量数值表示,而只能用“有”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

二、确定剂量-效应关系前提:1、观察到的反应应该完全来自目标污染物的作用;2、反应的数量维度直接与剂量维度有关;3、正确观察与测定实验生物对毒物或污染物的反应是可能的。

三、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及其类型1、直线型:很少出现,体外试验中一定的范围内出现。

2、抛物线型:非线性关系,增加速率先快后慢。

3、S型曲线:低剂量范围内,效应增长缓慢,剂量较高时,效应急速增加,剂量继续增加时,效应强度的增加又趋向缓慢。

4、倒U型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低剂量条件下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兴奋)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效应。

第四节环境毒物的联合作用与联合毒性联合作用(joint action):多种外来化合物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进入生物体内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作用。

1、独立作用(Independent joint 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合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表现为各个化合物本身的毒性效应。

机理: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

2、相加作用(Additional joint 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合物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是各种化合物分别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机理:化学结构相似,作用于同一器官组织,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类似。

3、协同作用(Synergison):多种环境化合物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超过它们单独作用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总和。

特殊情形:一种化合物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没有毒性,但与另一种单独作用时具有毒性的化合物联合作用时显著提高后者的毒性—增效作用。

机理:A、一种化合物促进另一种化合物的吸收;B、阻止其生物转化或者排泄;C、使其转化为毒性更高的代谢物.4、拮抗作用(antagonism):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合物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低于其中任何一种单独作用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拮抗剂:能使另一种化合物的生物学作用减弱的化合物。

机理:A.功能拮抗:两种外来化合物质在同一生理功能中具有相反的作用,彼此抵消各自的生物学作用。

B.化学拮抗:两种外来化合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低毒或无毒的反应产物。

C、受体拮抗:与同一受体结合,一种化合物将另一种化合物与生物学效应有关的受体加以封阻,以致不出现后者单独与机体接触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D、干扰拮抗:一种化合物干扰另一种化合物的生物学效应,使其效应减弱、消失。

第三章环境污染来源与环境中的迁移、分布和转化第一节生态系统污染物暴露来源一、大气生态系统1、污染物种类(物质形态)(1)气溶胶(aerosol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液态或固态微粒。

通常所指的烟、雾、尘等都是气溶胶.气溶胶本身是污染物,又是许多有毒、有害物质的携带者,它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气污染的状况。

(2)气体态污染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二、水生生态系统1.污染物种类(1)无机无毒物质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接纳过多的N、P等营养物质,藻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溶解氧变化,造成水质恶化,加速水体老化,使水生生态系统和水功能造成破坏。

赤潮和水华:是指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赤潮通常发生在近海海域,水华通常发生在湖泊、水库等水域。

(2)无机有毒物质(3)耗氧有机物(4)有机有毒物质2、污染源(1)工业废水→最主要污染源(2)生活污水(3)农业退水三、土壤生态系统1、污染物种类(1)有机污染物(2)重金属污染物(3)化学肥料污染物2、污染源(1)工矿来源(2)农业来源第二节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分布一、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特性1、环境残留持久性:化学污染物尤其是芳香族化合物和重金属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抗降解转化能力而在环境中长期残存。

2、环境迁移性和循环性: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可在不同的环境、生物体之间迁移并循环,如DDT3、环境可转化性: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化。

4、环境生物浓缩性:通过生物吸收逐步富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

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迁移方式:A 、机械迁移:B 、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

C 、生物迁移三、 环境相与两相分配1、概念环境相(Environmental phase ):质地均一的环境组成成分,化合物在其内部的行为可看作是同一的。

相间分配:当一种化合物从某一相进入环境后,如同有机物在水与有机溶剂之间的分配一样,相邻两相间产生活跃的交换,直至达到分配平衡。

两相分配-Freundlich 方程:W BL C C2、水体内的分配过程:3、大气/水分配过程2、生物放大( Biomagnification):在同一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又称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系指生物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富集的条件有3个:A、该环境污染物容易被生物吸收;B、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和排泄的速度较慢;C、该化合物在积累过程中对生物体本身未达到致命伤害。

与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关:不同生物、不同物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BCF变化很大,可以是个位到万位级,甚至更高。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同一生物随着其生长发育期的延长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中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富集系数也不断增大的现象。

富集系数( 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又称生物浓缩因子( Biological Concentration Factor,BCF)BCF=生物体内化学物浓度/环境中该化学物浓度第三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二、特点(1)化合物可以在环境中转化为性质和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也可以降解成多种性质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2)可以在非生物条件下进行,也可由生物加速其发生;(3)环境中参与转化和降解的物质主要是氧气和水,无论是氧还是水参与反应,最终都产生羟基和羧基等极性基团,从而增加产物的水溶性;(4)化合物的转化和降解速率,在生态毒理学上可直接影响化合物持续时间和扩散。

●三、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BHL—Biological half Life,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代谢作用下,污染物减少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即生物半衰期。

第四章环境化合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第一节生物转运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生物转移):环境化合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被生物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的总称。

2、吸收途径(1)动物吸收途径:A、消化管:是吸收污染物质最主要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