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党宣言》历史唯物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共产党宣言》中的历史唯物观
摘要:人类文明历史至今流传几千年,当今的一切物质、精神均由过去经过演变而来。

如何科学地探讨历史本身的演变规律从而研究其对现在、对未来的影响是很多社会学家、哲学家思考的对象。

本文采用理论与文本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观的简要阐述、理解及描述其在《共产党宣言》里的体现及运用,主要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家庭;个性与自由;世界历史观。

从而更深的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观对历史科学的解读。

关键字:共产党宣言历史观唯物辩证法
背景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是第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纲领。

其中包括七篇序言、引言,四篇正文。

第一章为资产者和无产者。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为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主要为资产阶级从其阶级私利出发,认为共产党要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个人财产,消灭自由和个性,消灭家庭和教育,取消祖国和民族,废除“永恒的真理”,等等谬论,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三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其社会阶级根源和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

第四章为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从共产党对待各种反对党的态度上,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

说明共产党在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必须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前斗争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并且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未来。

阐述了在不同国家领导革命时,要坚持党的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

历史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和有其特定规律的,其最基本的规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会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宣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深刻考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通过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彻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其中集中在《宣言》第一二三章。

本文即从中选取《宣言》内的部分关系以及论点来阐述其中历史唯物观的运用。

《共产党宣言》里的历史唯物史观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首先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矛盾的根本,它无关乎于社会性质,而是适用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

他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就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否则就阻碍和破坏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一旦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的桎梏,就会引起社会革命或变革,由先进的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起来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贯穿在《宣言》中的一条主线。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次,《宣言》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诸多社会问题,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应用到资本主义中,得出“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宣言》里写到:“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武器;它还产生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

”“只要指出在周期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

……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宣言》还把资产阶级社会各种严重社会问题归结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比如,雇佣劳动者的贫困化、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贫富分化、家庭关系的商品化、卖淫……都是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据此提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进而,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如果不消灭资本主义这一“最后而又最完备的”私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摆脱不了,正在蔓延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此道理;不仅如此,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严重分化、社会冲突、自由平等的虚伪性、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的商品化、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精神家园的迷失等等也就得不到根本解决。

二、阶级斗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宣言》的最开始就直接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接着马克思又解释说:“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社会都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在古罗马时代有贵族、骑士、平民和奴隶;在中世纪有领主、帮工、农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封建社会的温床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不可能消灭阶级对立,而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原来的阶级矛盾更加简单化了,社会被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斗争的结果无论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还是“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都会推动历史的发展,要么旧的生产方式被迫改革,要么旧的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

因此,阶级斗争推动着阶级社会向前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由此决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整个社
会日益分化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为了彻底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命运,使自身和全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就必须拿起阶级斗争这一有力武器,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阶级、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直到现在都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

只不过,阶级、阶级对立、阶级矛盾在现今社会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隐蔽。

比如,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表面上不占有生产资料,但实际上参与资本主义生产、参与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新的阶级或阶层,如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层;在劳动者队伍中也分化出所谓的白领、金领等。

尽管有些差别、对立、矛盾不属于敌对性质,但由此导致的巨大的贫富分化,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因素。

美国一些企业的高管的年收入超过普通人的二、三百倍,数以千万计,这难道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吗?一些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年收入超百万、超千万,远远超过科学家、教授、专家的工薪,与普通劳动人们比更是天渊之别,这难道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吗?毋庸讳言,他们这些过高的收入,是也只能是资本家剩余价值以不同的方式的转化形式——分红、提成、奖金、广告费、形象代言费等等。

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家庭关系
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婚姻关系如同资本家与工人的买卖契约一样,都是在“平等自由”的外衣下,隐藏着经济上的奴役。

首先,家庭生活是资产阶级的特权,资产阶级的家庭建筑在商品买卖的基础上。

《宣言》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


其次,在资产阶级的家庭里,仍然是男尊女卑,妇女处于被奴役地位“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

……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

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


至于无产者的家庭,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遭受着随时可能毁灭的惨剧。

长时间过度的工作劳动,已经使无产阶级没有足够的时间享受应有的家庭生活。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更多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儿女沦为资本家剥削的对象。

在壮劳力成为资本家不愿多花钱雇佣的工人之后,妇女和儿童被迫成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牺牲品。

妻子不再在家照顾孩子,小孩失去了母亲的看管;儿童不再待在学校念书,如此恶性循环,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被资本主义大工业瓦解了。

所以马克思说:“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资产阶级关于家庭和教育、关于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的空话就越是令人作呕。

四、关于个性与自由的批判
新自由主义是由19世纪的自由主义演变而来,渊源于洛克、斯密及密尔等人自由思想并于20世纪上半期完成由传统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转变的一股政治思潮。

其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领域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反对公有制和一切形式的国家干预;政治领域强烈否定公有制、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认为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是对自由的限制;在战略方面极力鼓吹全球资
本主义化,企图将资本主义的思想推向其他一切民族。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驳斥。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

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

”《宣言》里,马克思对资本阶级的个性、自由的判定为“个性”便是资产者或者说资产阶级私有者。

因此,这个“个性”只是资产主义制度下的“个性”,本质其实是资产者对工人劳动的剥削,将劳动资本化后将其私有化。

而“自由”是指自由买卖,“但是,买卖一消失,自由买卖也就会消失。

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对于中世纪被奴役的市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

”从现在的角度看,自由市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席卷欧洲及欧美等国家,政府采取完全自由市场的制度,放任其自由竞争。

而实际上,引发了大量的比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治安动荡不安,犯罪率增加等问题。

证明资本主义的“自由”是他们为使资本者占据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的摇篮。

而无产者及共产党人要消灭的正是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

五、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在《宣言》里对“世界历史”——全球化现象的描述是这样的:“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民族基础。

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经济上的全球化现象,还分析了文化球化的趋势。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马克思同时分析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而且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揭示了这一趋势产生的根源。

他认为,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也是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其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

马克思说:“一切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

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

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资产阶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可见,当时的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本性是不断地寻求发展空间,通过建立世界贸易市场,使自己的生产方式向世界各国渗透。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描述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家和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逐步形成,经济的全球化又进一步带动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

总结
在《宣言》里,马克思总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从社会、文化、经济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从其必然性分析了历史的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从社会性质的纵向发展、阶级斗争的永恒存在、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等各方面的描述与辩论中都可体现出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